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糖酸苷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冯世江 李春 +1 位作者 李晖 王小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7-982,共6页
以生物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为目的,建立了一种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生物催化剂的筛选方法,并筛选到一株青霉菌属真菌,表达的葡糖酸苷酶具有高度底物特异性,能定向水解甘草酸生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且研究了其酶学特质。结... 以生物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为目的,建立了一种合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生物催化剂的筛选方法,并筛选到一株青霉菌属真菌,表达的葡糖酸苷酶具有高度底物特异性,能定向水解甘草酸生成单葡糖苷酸基甘草次酸,且研究了其酶学特质。结果表明:该催化反应的活化能Ea为116.072kJ·mol-1,反应动力学常数Km为0.328mmol·L-1,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3.53×10-3 mmol·L-1·min-1。催化体系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4.2。该催化剂在45℃以下较稳定,pH稳定性维持在4.6~5.8,Mg2+对催化活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而Cu2+、Fe2+、Fe3+、Ag+有较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酸苷酶 葡糖基甘草次 生物合成 学性质
下载PDF
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参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代谢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阿荣 刘若轩 +4 位作者 邓志军 郭洁文 李丽明 刘夏雯 徐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0-784,共5页
目的考察参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Ⅱ相代谢的主要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亚型,为预测其与其他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分别与大鼠肝微粒体(RLMs)、人肝微粒体(HLMs)和12种主要人重组UGTs亚酶进行孵... 目的考察参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Ⅱ相代谢的主要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亚型,为预测其与其他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分别与大鼠肝微粒体(RLMs)、人肝微粒体(HLMs)和12种主要人重组UGTs亚酶进行孵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检测士的宁和马钱子碱葡糖醛酸代谢产物,考察参与其体外Ⅱ相代谢UGTs亚酶类型。结果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均在HLMs里生成1个单葡糖醛酸代谢产物,而在RLMs中未产生,单酶试验中二者均只在UGT1A4重组酶中发生代谢。结论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人鼠代谢中存在种属差异,UGT1A4为其主要代谢亚酶。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预防马钱子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引发的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的宁 马钱子碱 人尿二磷葡糖转移 Ⅱ相代谢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宋丽雪 许茜 +3 位作者 邸晓辉 许景峰 江琳 马建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UGT1A)1和UGT1A3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北京市3所医院347例健康新生儿(健康新生儿组)和97例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13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 目的探讨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UGT1A)1和UGT1A3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北京市3所医院347例健康新生儿(健康新生儿组)和97例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13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血标本的DNA,确定UGT1A1和UGT1A3基因型,研究UGT1A1和UGT1A3基因多态性分布与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结果健康新生儿组的UGT1A突变基因频率分别与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高胆红素血症组进行比较,UGT1A1*6、UGT1A1*28、UGT1A3*2突变基因频率(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高胆红素血症组上述各型基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UGT1A3其他基因型突变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GT1A1*6、UGT1A1*28和UGT1A3*2基因变异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是高胆红素血症的易感基因,但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二磷葡糖转移1A 基因表达调控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β-葡糖醛酸苷酶染色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蔡真 汤德骥 +2 位作者 周思文 赵允文 袁秋飞 《浙江医学》 CAS 1995年第1期60-61,共2页
β-葡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简称β-G,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已有报道癌组织中β-G活性较癌周正常组织高,并且已被国外学者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本文对25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液涂片作了β-G细胞组化的光镜观察,报道如下。... β-葡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简称β-G,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已有报道癌组织中β-G活性较癌周正常组织高,并且已被国外学者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本文对25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液涂片作了β-G细胞组化的光镜观察,报道如下。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25例白血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初诊患者,其中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杂合性白血病。白血病诊断按FAB协作组1985年建议的分型标准,部分辅以免疫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葡糖配合 骨髓液除片 光镜
下载PDF
重组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2B7三个功能性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活性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袁玲敏 陈静 曾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4-283,共10页
目的构建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2B7重组酶的3个功能性突变体UGT2B7*71S(A71S,211G>T),UGT2B7*2(H268Y,802C>T)和UGT2B7*5(D398N,1192G>A),以进一步研究该酶野生型和其突变体在对底物作用过程中的功能差异。方法应用... 目的构建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2B7重组酶的3个功能性突变体UGT2B7*71S(A71S,211G>T),UGT2B7*2(H268Y,802C>T)和UGT2B7*5(D398N,1192G>A),以进一步研究该酶野生型和其突变体在对底物作用过程中的功能差异。方法应用细菌/杆状病毒系统,将构建的pFastBac-UGT2B7*71S,pFastBac-UGT2B7*2和pFastBac-UGT2B7*5重组质粒转化E.coli DH10Bac大肠杆菌,通过转座作用获得各自的重组粘粒(bac-mid),然后将其转染草地夜蛾(Sf)9细胞后,产生重组杆状病毒。这些病毒再感染Sf9细胞,即可获得野生型UGT2B7*1及其突变体的重组酶。野生型及突变体酶的活性以7-羟基-4-三氟甲基香豆素(7-HFC)为底物,用荧光法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成功地构建人UGT2B7重组酶的3个功能性突变体。UGT2B7*1对7-HFC的Km值为(0.331±0.018)mmol·L-1,Vmax值为(2.14±0.04)μmol·min-1·g-1蛋白;UGT2B7*71S对7-HFC的Km值为(0.260±0.026)mmol·L-1,Vmax值为(1.36±0.05)μmol·min-1·g-1蛋白;UGT2B7*2对7-HFC的Km值为(0.53±0.06)mmol·L-1,Vmax值为(9.5±0.5)μmol·min-1·g-1蛋白;UGT2B7*5对7-HFC的Km值为(0.59±0.05)mmol·L-1,Vmax值为(7.52±0.28)μmol·min-1·g-1蛋白。结论应用细菌/杆状病毒系统,成功构建了UGT2B7的3个功能性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可进一步用于对其他底物的代谢活性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二磷葡糖转移 突变蛋白质类
下载PDF
金松双黄酮对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欣欣 侯洁 +3 位作者 宁静 潘永强 洪沫 郭斌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9-755,共7页
借助体外代谢孵育体系考察了金松双黄酮(sciadopitysin,SP)对12种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IV-IVE)预测体内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以混合人肝微粒体(HLM)及重组表达的人UGTs作为酶源,选... 借助体外代谢孵育体系考察了金松双黄酮(sciadopitysin,SP)对12种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IV-IVE)预测体内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以混合人肝微粒体(HLM)及重组表达的人UGTs作为酶源,选用4-甲基伞形酮(4-MU)、三氟拉嗪(TFP)、N-3-羧丙基-4-羟基-1,8-萘酰亚胺(NCHN)分别为UGTs酶的广谱探针底物、UGT1A4和UGT1A1的特异性探针底物,评估金松双黄酮对12种人UGT酶的抑制作用。通过非线性拟合求得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和抑制动力学常数Ki及抑制类型;并基于体外参数预测了金松双黄酮通过抑制UGT1A1引发的潜在DDI风险。体外抑制实验表明,金松双黄酮对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终浓度为10μmol·L^(-1)时,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的残余活性均小于30%。金松双黄酮对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0.20~1.34μmol·L^(-1),抑制动力学常数Ki为0.07~2.12μmol·L^(-1)。口服金松双黄酮240 mg·d^(-1)可导致UGT1A1底物的AUC增加19%~147%。金松双黄酮可竞争性的抑制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及UGT1A1催化的NCHN-O-葡糖醛酸化反应。金松双黄酮对UGT1A1的强抑制作用有可能减缓UGT1A1底物的代谢,进而引发DDI风险。上述研究提示金松双黄酮与临床药物联合应用时,应该特别注意其通过抑制UGT酶而引发的D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松双黄酮 尿二磷葡糖转移 抑制 药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瑞格非尼对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7
作者 孙小雅 葛广波 +3 位作者 唐辉 王亚乔 姚新成 李乐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05-1714,共10页
应用体外人肝微粒体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考察了瑞格非尼(regorafenib,REG)对12种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IV-IVE)预测REG与经过UGT1A1代谢消除药物共服引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 应用体外人肝微粒体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考察了瑞格非尼(regorafenib,REG)对12种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IV-IVE)预测REG与经过UGT1A1代谢消除药物共服引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以混合人肝微粒体(HLM)及重组人源UGTs作为酶源,4-甲基伞形酮(4-MU)作为UGTs的非特异性探针底物,N-(3-羧丙基)-4-羟基-1,8-萘酰亚胺(NCHN)和N-(正丁基)-4-(4-羟苯基)-1,8-萘酰亚胺(NPHN)作为UGT1A1的特异性探针底物,三氟拉嗪(TFP)作为UGT1A4的特异性探针底物,评估REG对12种人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非线性回归并拟合曲线求得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_(50)),Lineweaver-Burk和Dixon作图法确定抑制类型,二次作图法求得抑制动力学常数(K_i),并基于体外抑制动力学参数预测了REG抑制UGT1A1所引发DDI的潜在可能性。体外抑制实验表明,REG对UGT1A1、UGT1A7、UGT1A9和UGT2B7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_(50)为0.15~6.6μmol·L^(-1),K_i为0.027~14μmol·L^(-1)。REG可竞争性的抑制UGT1A1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及UGT1A1催化的NPHN-O-葡糖醛酸化反应,而非竞争性的抑制UGT1A1催化的NCHN-4-O-葡糖醛酸化反应,对UGT1A7、UGT1A9和UGT2B7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呈现混合型的抑制类型。口服治疗剂量的REG(160 mg·d^(-1))可导致UGT1A1代表性底物NPHN和NCHN的AUC分别增加101%~302%和13%~109%。结果提示,REG与主要经UGT1A1代谢的底物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强效抑制UGT1A1进而影响其在机体内的代谢清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格非尼 尿二磷葡糖转移 抑制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小细胞团为受体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非洲菊基因转化体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叶华 陈善娜 +3 位作者 陈苇 李劲峰 李根泽 王敬乔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3-1026,共4页
以非洲菊叶柄基部的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通过匀浆将其切割成小细胞团,再利用该小细胞团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转化。标记基因GUS的转化及转化愈伤组织的X-G luc染色证明了该方法可以高频率地(>80%)获得转化愈伤组织;通过... 以非洲菊叶柄基部的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通过匀浆将其切割成小细胞团,再利用该小细胞团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转化。标记基因GUS的转化及转化愈伤组织的X-G luc染色证明了该方法可以高频率地(>80%)获得转化愈伤组织;通过对转化愈伤组织的再生培养,获得了8株X-G luc染色阳性植株;转化植株的PCR检测和Southern分子杂交检测进一步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入非洲菊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菊 小细胞团 β-葡糖酸苷酶(GUS) 基因转化
下载PDF
UPLC-MS/MS联用法分析灯盏花乙素在胃肠道的代谢物 被引量:30
9
作者 居文政 储继红 +1 位作者 谭仁祥 熊宁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研究灯盏花乙素在胃肠道的代谢物。方法:分别用盐酸、β-葡糖醛酸苷酶水解灯盏花乙素,并用健康志愿者的肠内菌对灯盏花乙素进行转化,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法分析代谢物。结果:灯盏花乙素可被盐酸、β-葡糖醛酸苷酶水解为苷元... 目的:研究灯盏花乙素在胃肠道的代谢物。方法:分别用盐酸、β-葡糖醛酸苷酶水解灯盏花乙素,并用健康志愿者的肠内菌对灯盏花乙素进行转化,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联用法分析代谢物。结果:灯盏花乙素可被盐酸、β-葡糖醛酸苷酶水解为苷元,可被肠内菌群转化为苷元。健康受试者口服灯盏花乙素后,血浆中能检测到灯盏花乙素苷元。结论:健康受试者口服灯盏花乙素后,在吸收进入血液之前,胃肠道内灯盏花乙素与其苷元并存,而苷元更易于吸收,以总苷元为检测对象研究灯盏花乙素药代动力学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乙素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联用 水解 β-葡糖 肠内菌代谢
下载PDF
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致结肠癌患者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伦 陈霁晖 +3 位作者 张青 黄晓会 李莉霞 卜书红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8期803-807,共5页
目的分析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致结肠癌患者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60例结肠癌患者,均采用伊立替康治疗,分析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 目的分析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致结肠癌患者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60例结肠癌患者,均采用伊立替康治疗,分析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基因型与2种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50例,杂合突变型10例,突变纯合型无;UGT1A1*6野生型38例,杂合突变型20例,突变纯合型2例。UGT1A1*28、UGT1A1*6突变基因型患者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野生型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转移器官数目、UGT1A1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的结肠癌患者中,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0~4级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COG评分者2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UGT1A1*28基因型、UGT1A1*6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是结肠癌患者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经伊立替康治疗后,UGT1A1*28、UGT1A1*6突变型患者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明显增加,可为临床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干预及用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伊立替康 尿二磷葡糖转移1A1 腹泻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的关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亮 姬泽萱 +3 位作者 张长洪 刘建华 陈艳红 支学军 《癌症进展》 2019年第20期2441-2444,共4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化疗方法不同将60例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依托...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化疗方法不同将60例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依托泊苷联合奈达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存情况。检测观察组患者的UGT1A1基因多态性,统计其多态性分布。结果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GT1A1*28基因型为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呈6次重复的野生型(TA6/6)所占比例最高(76.67%),UGT1A1*6基因型为G/G野生型所占比例最高(60.00%)。观察组中,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腹泻,其UGT1A1*28基因型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基因型为纯合突变型A/A;2例患者出现贫血,其UGT1A1*28基因型分别为杂合突变型TA6/7和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基因型分别为杂合突变型G/A和纯合突变型A/A;2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其UGT1A1*28基因型均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基因型均为纯合突变型A/A;8例患者粒细胞减少,其UGT1A1*28基因型分别为4例野生型TA6/6、2例杂合突变型TA6/7、2例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基因型分别为2例野生型G/G、4例杂合突变型G/A、2例纯合突变型A/A。结论临床使用伊立替康治疗SCLC时,配合UGT1A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针对个体差异性设计适宜的治疗方案,合理指导临床用药,将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小细胞肺癌 尿二磷葡糖转移1A1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甘草提取物对小鼠肝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及其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龚慧 颜苗 +3 位作者 李焕德 江沛 李瑞丰 孙莉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考察甘草提取物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γ谷氨酰半胱胺酸合成酶(γGCS)、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影响。方法 1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考察甘草提取物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γ谷氨酰半胱胺酸合成酶(γGCS)、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影响。方法 1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甘草提取物组(150 mg·kg-1)。给药后24 h处死取肝组织,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小鼠肝中Nrf2、UGT1A1、γGCS、MRP1和MRP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测定Nrf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甘草提取物显著诱导了小鼠肝脏中Nrf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Nrf2下游基因UGT1A1、γGCS、MRP1和MRP2 mRNA的表达也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甘草提取物诱导了小鼠肝脏中II相解毒酶UGT1A1、γGCS及转运体MRP1、MRP2,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转录因子的表达,激活Nrf2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尿二磷葡糖转移1A1 γ谷氨酰半胱胺合成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下载PDF
人胸膜间皮瘤UGTA17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璐 杨海艳 +4 位作者 黄城波 余琼 温莺璇 杜建平 李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2-68,共7页
以胸膜间皮瘤和非胸膜间皮瘤病理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UGT1A7基因突变与胸膜间皮瘤发生的关系。对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50例胸膜间皮瘤患者病理组织及7例非胸膜间皮瘤患者病理组织进行UGT1A7基因片段分离、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正常人UG... 以胸膜间皮瘤和非胸膜间皮瘤病理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UGT1A7基因突变与胸膜间皮瘤发生的关系。对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50例胸膜间皮瘤患者病理组织及7例非胸膜间皮瘤患者病理组织进行UGT1A7基因片段分离、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正常人UGT1A7基因参考系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4例胸膜间皮瘤患者的UGT1A7基因片段发生了突变,病例XL17、XL20、XL41都在UGT1A7基因234676872位点(扩增片段401位点)发生碱基突变,碱基C突变成碱基T;病例XL21在UGT1A7基因23467979位点(扩增片段病例508位点)发生碱基突变,碱基A突变成碱基C,总突变率为8.00%。非胸膜间皮瘤与正常参考序列比对,Z2在401位点上的的碱基C突变为T,突变率为14.29%。以上研究说明,胸膜间皮瘤的发生与UGTA1A7基因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膜间皮瘤 尿二磷葡糖转移(UGT1A7)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在真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应用联合检测法的诊断价值
14
作者 冯钊赞 邝慧玲 +2 位作者 邹蓓 陈碧媚 张炜华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2年第20期84-85,共2页
目的:探讨在真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应用联合检测法,并以pH、凝固酶、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糖苷酶以及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诊断参考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86例患者,依据检测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 目的:探讨在真菌性阴道炎患者中应用联合检测法,并以pH、凝固酶、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糖苷酶以及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诊断参考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86例患者,依据检测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3例。对照组如采用常规镜检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联合检测,以pH、凝固酶、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诊断参考指标,并比较两组的阴道清洁程度、真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的孢子、菌丝、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在阴道清洁度(Ⅰ~Ⅳ)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白细胞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方法可以提高真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可以作为临床应用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阴道炎 pH 凝固 葡萄糖 乙酰氨基葡糖酸苷酶
下载PDF
尿中 —葡萄糖醛苷酶的微量比色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立新 何善述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CSCD 1990年第2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尿液 葡糖 比色法
原文传递
外源基因在幼桑植株的表达
16
作者 町井博明 陈智毅 《广东蚕丝通讯》 1990年第3期60-60,共1页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人们正努力通过基因导入育出带有新性状的作物,已有好几个性状转化的作物在实施隔离栽培试验。但在桑等木本作物方面,除一部分树种外,外源基因导入尚未成功,基因导入技术迫在眉睫。因此,为开发桑树性状转化技术...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人们正努力通过基因导入育出带有新性状的作物,已有好几个性状转化的作物在实施隔离栽培试验。但在桑等木本作物方面,除一部分树种外,外源基因导入尚未成功,基因导入技术迫在眉睫。因此,为开发桑树性状转化技术,用园叶片法,试验向桑树导入外源基因,证实了这个外源基因在桑植株中表达了。外源基因用具有来自大肠杆菌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与β-葡糖醛酸苷酶(GUS)基因的双标记载体—PBI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基因 葡糖 基因导入 标记载体 新性状 转化技术 工程技术 尚未成功 卡那霉素抗性 转化体
下载PDF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1例患儿的临床与GUSB基因分析及其同胞的产前诊断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东晓 刘玉鹏 +4 位作者 李溪远 宋金青 叶锦棠 秦炯 杨艳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4-608,共5页
目的 通过1例疑诊黏多糖病11年终获确诊的家系,对黏多糖贮积症Ⅶ型进行研究。 方法 患儿,女,12岁时来院,主因"发现骨骼畸形11年,疑似黏多糖病"就诊,对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取外周血白细胞进行溶酶体酶活性分析... 目的 通过1例疑诊黏多糖病11年终获确诊的家系,对黏多糖贮积症Ⅶ型进行研究。 方法 患儿,女,12岁时来院,主因"发现骨骼畸形11年,疑似黏多糖病"就诊,对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取外周血白细胞进行溶酶体酶活性分析和基因分析。母亲第2次妊娠19周时抽取羊水,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进行产前诊断。 结果 患儿1岁时家长发现其肋缘外翻、鸡胸,疑诊"骨发育不良"。患儿智力正常,易疲劳,11年来进行性骨骼改变,面容粗陋,大头,体格发育落后,12岁时身高为147 cm(-1 SD)。X线检查显示双侧锁骨、肋骨略增粗,脊柱略呈S型弯曲,部分椎体变扁,腰椎以L3为中心后突畸形,L3、L4椎体前缘呈"鸟嘴样"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叶增厚,关闭不良,二尖瓣前叶略厚,瓣尖对合欠佳。外周血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分析显示β-葡糖醛酸苷酶显著降低[0.2 nmol/(g·min)],符合黏多糖贮积症Ⅶ型。GUSB基因分析显示患儿存在c.1832G〉C(p.R611P)和c.1244+3G〉C(剪切)2个突变,父母各携带1个杂合突变,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患儿母亲羊水细胞GUSB基因仅存在c.1832G〉C突变,明确胎儿为携带者,未患与先证者相同的疾病。 结论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退行性疾病,诊断困难,预后不良,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β-葡糖醛酸苷酶活性测定及GUSB基因分析是确诊的关键技术。本例患儿为中间型,GUSB基因存在2个新突变,母亲第2次妊娠中期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对胎儿成功进行了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Ⅶ型 Sly综合征 β-葡糖 GUSB基因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川芎嗪的肝微粒体代谢动力学及代谢表型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谭妍 庄笑梅 +2 位作者 沈国林 李桦 高月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79,共6页
应用体外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以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TMPz)的肝代谢动力学特征和代谢酶表型。将TMPz与加入不同辅酶的人(HLM)和大鼠肝微粒体(RLM)孵育,应用LC-MS/MS法测定其剩余浓度,考察TMPz的肝微粒体代... 应用体外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以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TMPz)的肝代谢动力学特征和代谢酶表型。将TMPz与加入不同辅酶的人(HLM)和大鼠肝微粒体(RLM)孵育,应用LC-MS/MS法测定其剩余浓度,考察TMPz的肝微粒体代谢稳定性和酶动力学。在+NADPH和+NADPH+UDPGA的肝微粒体中,TMPz发生代谢转化。在同时加入NADPH和UDPGA的HLM和RLM中,TMPz的t1/2、Km和Vmax分别为(94.24±4.53)和(105.07±9.44)min、(22.74±1.89)和(33.09±2.74)μmol·L-1、以及(253.50±10.06)和(190.40±8.35)nmol·min-1·mg-1(protein)。TMPz在HLM的代谢消除略快于RLM,其氧化生成活性产物2-羟甲基-3,5,6-三甲基吡嗪(HTMP)后可进一步与葡糖醛酸结合。应用重组人源CYP酶及特异化学抑制剂法确定CYP1A2、2C9和3A4是参与川芎嗪Ⅰ相代谢的CYP同工酶,并介导了HTMP的生成。经整体归一化法得到CYP1A2、2C9和3A4的贡献率分别是19.32%、27.79%和52.90%。应用LC-MS/MS峰面积相对定量法,观察到UGT1A1、1A4和1A6是介导HTMP葡糖醛酸结合反应的主要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亚型。上述结果表明,川芎嗪的肝脏代谢涉及多酶介导的Ⅰ相和Ⅱ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细胞色素P450 尿二磷葡糖转移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宝元 张晓虹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0-944,共5页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反应与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7例以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抽取患者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UGT1A1*6和UGT1A1*28多态性分型,分析...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反应与UGT1A1*28及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7例以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抽取患者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UGT1A1*6和UGT1A1*28多态性分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结果:UGT1A1*28突变者3/4级血小板减少(P=0.09)和腹泻(P=0.041)发生率明显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未见明显差异(P>0.05)。UGT1A1*6多态性与3/4级血液学总毒性(P=0.036)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34)相关,但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无明显影响(P>0.05),并不增加严重腹泻的发生风险(P=0.848)。UGT1A1*6/*28、*28/*28或*6/*6者无论血液学毒性还是迟发型腹泻的风险均明显增加。结论:UGT1A1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后3/4级血液学毒性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基因多态性 尿二磷葡糖转移1A1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舟山群岛结直肠癌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
20
作者 郑怀宇 吴飞跃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舟山群岛结直肠癌患者中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治疗并随访,同时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启动子区28(UUGT1A1... 目的探讨舟山群岛结直肠癌患者中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CPT-11)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治疗并随访,同时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启动子区28(UUGT1A1*28)的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化疗毒性、疗效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78例使用CPT-11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TA(6/6)有58例,占74.4%;杂合突变型TA(6/7)有16例,占20.5%;纯合突变型TA(7/7)有4例,占5.1%。UGT1A1*28非野生型(6/7+7/7)患者发生腹泻的概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χ^2=18.347,P=0.000),而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疗效和存活状态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无关。UGT1A1*28非野生型患者(6/7+7/7)随着用药次数增加,腹泻(F=8.506,P=0.009)和中性粒细胞减少(F=5.262,P=0.034)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大。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舟山群岛UGT1A1*28基因突变情况符合亚洲人的特征,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值得肯定,但需注意根据UGT1A1的基因型进行剂量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尿二磷葡糖转移1A1 基因多态 结直肠癌 个体化化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