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木瓜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胡长鹰 潘慧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4-116,共3页
目的:研究番木瓜果肉的化学成分,寻找活性物质。方法:用85%乙醇提取,大孔吸附树脂、ODS、MCI柱层析进行分离,NMR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番木瓜果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3种化合物,分别为2β,3β-二羟基-乌苏酸(Ⅰ)、3-O-葡萄糖-... 目的:研究番木瓜果肉的化学成分,寻找活性物质。方法:用85%乙醇提取,大孔吸附树脂、ODS、MCI柱层析进行分离,NMR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番木瓜果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3种化合物,分别为2β,3β-二羟基-乌苏酸(Ⅰ)、3-O-葡萄糖-甾苷(Ⅱ)、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 纯化 乌苏酸 葡萄糖甾苷 体皂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广力 贡成良 +2 位作者 薛仁宇 朱越雄 魏育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44-1254,共11页
通过PCR方法获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带有EGT的完整ORF,推测的多肽可形成EGT结构域的高级结构。为了研究egt的起源,... 通过PCR方法获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带有EGT的完整ORF,推测的多肽可形成EGT结构域的高级结构。为了研究egt的起源,利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电子克隆了多个家蚕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化分析,表明BmNPV的EGT为antennal-enriched型UGT;推测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ivirus,NPV)和颗粒体病毒(granulovirus,GV)的egt基因在进化上来源于昆虫的UGT基因,但GV的egt基因在进化上的起源可能要早于NPV的egt基因;可能在昆虫祖先种进化形成不同昆虫目的某一时期,杆状病毒的祖先种从昆虫中获得了antennal-enriched型UGT基因,并进化为egt基因。家蚕的部分UGT基因与转座子元件连锁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反映了杆状病毒的egt基因可能通过转座子的传递而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 颗粒体病毒 蜕皮体尿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 尿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进化起源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egt基因的原核表达及侵染BmE细胞中的EGT蛋白检测
3
作者 刘红玲 林英 +4 位作者 杨从文 张梅 朱传民 孙晛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5-1120,共6页
杆状病毒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ecdysteroid UDP glucosyltransferase,EGT)能使宿主昆虫体内的蜕皮激素失去活性而延迟蜕皮和化蛹,以利于病毒大量繁殖。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egt基因全长序列片... 杆状病毒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ecdysteroid UDP glucosyltransferase,EGT)能使宿主昆虫体内的蜕皮激素失去活性而延迟蜕皮和化蛹,以利于病毒大量繁殖。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egt基因全长序列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发现EGT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并且在16℃条件下以0.4 mmol/L IPTG诱导20 h目的蛋白质的表达量最高。采用镍柱亲和层析和切胶回收的方法获得纯化的EGT蛋白,并制备兔源多克隆抗体,其效价>5.12×105。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BmNPV侵染BmE细胞后48 h开始有EGT蛋白合成,并一直持续到144 h细胞基本死亡时还存在大量的EGT蛋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BmNP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也暗示可以利用EGT蛋白调控家蚕蜕皮激素含量,使开发"永久蛹"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蜕皮体尿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 原核表达 免疫印迹分析
下载PDF
黄乳牛肝菌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帅 张金秀 +1 位作者 赵立强 王立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8期1357-1362,共6页
目的:研究黄乳牛肝菌子实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乳牛肝菌中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谱学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乳牛肝菌子实体中分离出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 目的:研究黄乳牛肝菌子实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乳牛肝菌中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谱学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乳牛肝菌子实体中分离出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麦角甾-5,22-二烯-3β-醇(5)、1,3-二油酰甘油酯(6)、异牛肝菌素(7)、麦角甾醇-3-O-β-D-葡萄糖苷(8)、亚油酸(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3,4-二羟基苯甲醛(12)、麦角甾醇(13)、对羟基苯甲酸(14)、腺苷(15)、尿嘧啶(16)、D-阿拉伯糖醇(17)。其中化合物1、3、5、6、8、10~12、14~17是首次在黄乳牛肝菌中分离得到。结论:黄乳牛肝菌中含有多种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乳牛肝菌 麦角-3-O-β-D-葡萄糖 异牛肝菌素
下载PDF
Novel cytotoxic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Liriope muscari 被引量:4
5
作者 LI Yong-Wei QI Jin +5 位作者 ZHANG Yuan-Yuan HUANG Zhen KOU Jun-Ping ZHOU Shui-Ping ZHANG Yu YU Bo-Ya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461-466,共6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ies of the roots of Liriope muscari(Decne.) L.H. Bailey. Th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through variou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s, inc...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ies of the roots of Liriope muscari(Decne.) L.H. Bailey. Th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through variou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s, including silica gel, Sephadex LH-20, and semi-preparative HPLC. The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infrared(IR), mass spectrometric(MS), 1D- and 2D-NMR analyses in comparison with reference data. In addition, the cyto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against human breast cancer MDA-MB-435 cells was evaluated by the MTT assay. Two new steroidal glycosides, 25(R, S)-ruscogenin-1-O-[β-D-fuc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Liriopem I, 1) and 25(R, S)- ruscogenin-1-O-[β-D-f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4)]-β-D-fucopyranoside(Liriopem II, 2) and two known compounds LM-S6(3) and DT-13(4)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Liriopem I(1), liriopem II(2) and DT-13(4) showed remarkable cytotoxicity with IC50 values being(0.58 ± 0.08),(0.05 ± 0.10), and(0.15 ± 0.09) μg·m L-1, respectively. In summary, compounds 1 and 2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exerted cytotoxicity against breast cancer cells,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mpounds as novel anticancer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riope muscari Steroidal glycosides CYTOTOXI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