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陶珍 陆兵勋 +1 位作者 张运周 程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观察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G-6-PpAb)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VB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脑水肿、脑水肿甘露醇、脑水肿G-6-PpAb共4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造成VBE模型,然后分别股静脉注射... 目的观察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G-6-PpAb)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VB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脑水肿、脑水肿甘露醇、脑水肿G-6-PpAb共4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造成VBE模型,然后分别股静脉注射甘露醇、腹腔注射G-6-PpAb,用Evansblue(EB)法测定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并以远红外水分分析仪分别测定各组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百分比。结果G-6-PpAb组同甘露醇组相比对降低BBB通透性及大脑白质水分含量均有显著效果(P<0.01),对灰质的脱水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6-P活性与VBE中BBB的通透性改变有关,G-6-PpAb对VBE尤其是脑白质水肿有选择性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酶多克隆抗体 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 酶屏障
下载PDF
杜氏盐藻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磊 崔柳青 +2 位作者 李杰 刘红涛 薛乐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0-914,共5页
目的:纯化杜氏盐藻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PCR扩增得到两端分别添加Nde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的GPI基因,双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得到重组载体pET28a-GPI,经鉴定正确后,用该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 目的:纯化杜氏盐藻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PCR扩增得到两端分别添加Nde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的GPI基因,双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得到重组载体pET28a-GPI,经鉴定正确后,用该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后用镍离子柱纯化目的蛋白并免疫新西兰白兔,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法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杜氏盐藻GPI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高效表达,占总蛋白的41.6%。以高纯度的目标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得到抗GPI的抗血清。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效价达到1:512000,Westernblot检测证实抗血清能与目的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纯化了杜氏盐藻GPI重组蛋白并制备了特异性的GPI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原核表达 抗体制备 杜氏盐藻
下载PDF
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葡萄糖-6-磷酸酶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2期105-106,共2页
目的探讨及评价类风湿因子(RF)联合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G-6-磷酸酶(GPI)检测在自身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RA患者80例(A组),非RA自身免疫病患者60例(B组),健康体检者52例(C组... 目的探讨及评价类风湿因子(RF)联合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G-6-磷酸酶(GPI)检测在自身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2010年收治的RA患者80例(A组),非RA自身免疫病患者60例(B组),健康体检者52例(C组),取空腹血制备血清,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RF,以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抗CCP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GPI水平,并分析RF、抗CCP抗体和GPI在诊断RA中的价值。结果 RA患者中RF、抗CCP抗体、GPI的敏感性分别为63.75%,70.00%和83.75%,以GPI最高;三者特异性分别为66.25%、90.00%和91.2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6.25%,显著高于任意单项指标(P〈0.05),且阳性符合率为91.25%。结论抗CCP抗体和GPI可作为RA诊断的实验室有效指标,临床中与RF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增加敏感性,提高阳性符合率的互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葡萄糖-6-磷酸酶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下载PDF
水稻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DNA的电子克隆 被引量:35
4
作者 黄骥 王建飞 +4 位作者 张红生 曹雅君 林长发 王东 杨金水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12-1016,共5页
电子克隆是基因克隆的新策略。以小麦胞质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cDNA (Tagpdl克隆 )序列为信息探针 ,在GenBank水稻nr数据库中找到高度同源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通过人工序列拼接及RT PCR确认得到了水稻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命名为OsG6PD... 电子克隆是基因克隆的新策略。以小麦胞质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cDNA (Tagpdl克隆 )序列为信息探针 ,在GenBank水稻nr数据库中找到高度同源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通过人工序列拼接及RT PCR确认得到了水稻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命名为OsG6PDH。OsG6PDH与小麦Tagpdl克隆的DNA一致率为 88%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小麦、番茄、烟草的胞质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基因的一致率分别为 89%、79%、80 %。经RT PCR表达谱分析 ,OsG6PDH在水稻幼穗、胚、根、叶中都有表达 ,在幼穗与根中表达略高。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CDNA 电子克隆
下载PDF
饲料脂肪对翘嘴红鲌生长、葡萄糖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波 唐永凯 +2 位作者 俞菊华 谢骏 戈贤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4-1033,共10页
选用360尾翘嘴红鲌(Erythrocutl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体质量约40g。随机分成为2组,分别为高脂组(脂肪质量分数19.93%,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4.45%)、低脂组(脂肪质量分数9.9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2.38%),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8周。... 选用360尾翘嘴红鲌(Erythrocutl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体质量约40g。随机分成为2组,分别为高脂组(脂肪质量分数19.93%,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4.45%)、低脂组(脂肪质量分数9.9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2.38%),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8周。分别于摄食后0h、3h、6h、12h、24h测定血液指标、糖代谢酶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E.C.2.7.1.1)以及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E.C.3.1.3.9)活性及基因表达,并分析高脂肪与低脂肪水平日粮对翘嘴红鲌生长的影响。与低脂水平日粮相比,高脂水平日粮组血液甘油三酯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分别在摄食后3h、12h有增加现象,肝胰脏粗蛋白与脂肪含量有显著增加(P<0.05)。与低脂水平日粮相比,在摄食后3~12h高脂肪水平日粮组糖代谢酶GK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是日粮脂肪水平并不能显著影响GK活性(P>0.05)。在摄食后3~24h高脂肪水平日粮组糖代谢酶G6Pase的mRNA水平得到显著促进,并在摄食后24hG6Pase活性显著增加(P<0.05)。因此,摄食高脂肪水平日粮能增加肝胰脏粗蛋白与脂肪含量,造成翘嘴红鲌高血糖效应,诱导G6Pase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影响翘嘴红鲌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红鲌 脂肪 葡萄糖激酶 葡萄糖-6-磷酸酶 酶活性 生长 基因表达
下载PDF
SIRS大鼠心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的测定和线粒体形态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春峰 李巍 +2 位作者 袁壮 薄涛 苏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目的 :对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SIRS)阶段心肌细胞胞浆内参与葡萄糖代谢的酶活性进行研究 ,并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 ,从酶学及亚细胞结构的角度深入了解 SIRS时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变。方法 :( 1)腹腔注射内毒素 ( L PS) 2 0 m ... :目的 :对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SIRS)阶段心肌细胞胞浆内参与葡萄糖代谢的酶活性进行研究 ,并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 ,从酶学及亚细胞结构的角度深入了解 SIRS时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变。方法 :( 1)腹腔注射内毒素 ( L PS) 2 0 m g/ kg,以直肠温度、心率、呼吸、血白细胞 ( WBC)、中性粒细胞数量及血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免疫组化法 )含量变化作为 SIRS的指标 ,制造大鼠 SIRS的动物模型。 ( 2 )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SIRS大鼠心肌细胞葡萄糖 6磷酸酶 ,图像分析进行半定量测定其活性的变化。( 3) SIRS大鼠球后静脉丛取血测血糖。 ( 4) SIRS大鼠心肌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1)注射 L PS后 1小时大鼠心肌细胞葡萄糖 6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3小时后则明显减弱 ,差异性均显著 ( P均 <0 .0 5 )。 ( 2 )注射 L PS 1小时后血糖明显升高 ,3小时后降低。 ( 3)透射电镜观察可见 SIRS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增多 ,排列紊乱 ,出现空泡变性 ,肌纤维水肿。结论 :SIRS时存在葡萄糖代谢紊乱及能量代谢障碍 ,可能为 SIRS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内毒素 葡萄糖6-磷酸酶 葡萄 线粒体 心肌
下载PDF
黄瓜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魏跃 陈啸寅 +5 位作者 李振陆 王永平 史建磊 吴志明 张蜀宁 陈劲枫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黄瓜品种露丰为材料,根据已报道的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6PGDH)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黄瓜6PGDH的cDNA同源片段,命名为CSPG(登录号为EU815934)。该片段长度为1 207 bp,包含一个93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以黄瓜品种露丰为材料,根据已报道的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6PGDH)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黄瓜6PGDH的cDNA同源片段,命名为CSPG(登录号为EU815934)。该片段长度为1 207 bp,包含一个93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11个氨基酸)和271 bp的Poly A 3′非翻译区末端,无内含子;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大豆、水稻、玉米、菠菜的6PGDH基因有75%以上的同源性。运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6PGDH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根、茎中均有表达,高温胁迫下的表达量高于常温对照,说明6PGDH基因与热胁迫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CDNA 克隆
下载PDF
黄瓜胞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魏跃 王永平 +3 位作者 李为观 吴志明 张蜀宁 陈劲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54-1961,共8页
根据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6PGDH)基因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黄瓜栽培种品种'北京截头'(Cucumis sativus'Beijingjietou')叶片中获得了640bp的特异片段,以... 根据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6PGDH)基因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黄瓜栽培种品种'北京截头'(Cucumis sativus'Beijingjietou')叶片中获得了640bp的特异片段,以该序列在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发现甜瓜EST序列AM715537.2与之高度一致,据此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拼接,获得了黄瓜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Cs6PGDH(GenBank登录号FJ610345)。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1829bp,其中开放读码框(ORF)长1488bp编码49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编码区内无内含子存在,5′、3′端非翻译区长度各为70bp和271bp。Blast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大豆、水稻、玉米、菠菜等物种6PGDH基因有74%以上的一致性。由于与其他物种胞质6PGDH相类似氨基酸N端都缺少长度约为40aa的转运肽,推断Cs6PGDH为黄瓜胞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胞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表达序列标签 克隆
下载PDF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及类风湿因子的检测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许福亮 张霞 王云海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0-712,共3页
目的为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实验指标,选择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和类风湿因子(RF)并探讨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抗CCP抗体和GPI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RF用胶乳凝集法,检测... 目的为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实验指标,选择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和类风湿因子(RF)并探讨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抗CCP抗体和GPI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RF用胶乳凝集法,检测了125例RA患者(RA组)、56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对照组)和3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血清中上述3者的浓度。结果抗CCP抗体、GPI及RF,在RA组分别是:(83.6±45.9)RU/ml、(2.8±2.3)μg/ml和(320.4±208.6)IU/ml;在对照组分别是:(36.2±15.3)RU/ml、(0.19±0.06)μg/ml和(36.3±12.5)IU/ml;在正常组分别是:(19.2±8.6)RU/ml、(0.16±0.08)μg/ml和(19.2±6.5)IU/ml。在RA组中,3者的敏感度分别是64.8%、73.6%和69.6%,特异性分别是92.0%、72.8%和74.4%。结论 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GPI和RF显著高于其他疾病患者(P<0.01)。抗CCP抗体和GPI有可能成为诊断RA的新指标、RA的血清标志物,对提高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良好的临床研究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CP抗体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葡萄糖-6-磷酸酶是一种潜在类风湿关节炎新自身抗原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乔 李德卫 +2 位作者 王洪林 杜成友 吴玉章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6-600,共5页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早期和晚期患者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探讨葡萄糖-6-磷酸酶与RA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的比较寻找差异蛋白点,质谱测序和Western ...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早期和晚期患者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探讨葡萄糖-6-磷酸酶与RA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意义。方法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采用二维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的比较寻找差异蛋白点,质谱测序和Western bolt证明患者血清葡萄糖-6-磷酸酶在患者高表达在正常人则检测不到。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早期、晚期、非RA患者(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正常人20例、40例、30例、40例血清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分析血清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与RA的相关性。结果 RA血清中的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和其它自身免疫病患者(P<0.001);进一步比较与RA现有诊断指标的相关性,发现葡萄糖-6-磷酸酶血清水平与ESR、CCP、DAS28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RF无显著相关(P>0.05);与临床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呈负相关。结论提示葡萄糖-6-磷酸酶是RA相关抗原,其血清水平对RA可能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与激素治疗负相关说明该指标反映了疾病活动度;其在RA疾病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葡萄糖-6-磷酸酶 差异蛋白组学 诊断标志
下载PDF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肝脏葡萄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栩晗 李国生 +4 位作者 朱华 黄澜 刘亚莉 马春梅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9-13,共5页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肝脏葡萄糖激酶(GcK)、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肝脏葡萄糖激酶(GcK)、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小檗碱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作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成模型组、小檗碱组、二甲双胍组,各药干预9周。同时设立对照组。观察小檗碱疗效及对肝脏GcK、G6P、PEPCK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增高肝脏GcK的mRNA表达,降低肝脏G6P、PEPCK mRNA的表达。结论小檗碱降低2型糖尿病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肝脏GcK mRNA的表达和降低G6P、PEPCK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 小檗碱 葡萄糖激酶 葡萄糖-6-磷酸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下载PDF
蟾蜍毒素对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Mg^(2+)-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明芳 王哲 +2 位作者 魏龙春 侯科佐 刘云鹏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6期385-387,共3页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thanol extract of ...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thanol extract of toad venom,简称EET),将其作用于S180荷瘤小鼠模型,计算肿瘤抑制率,应用酶化学染色法观察S180肉瘤细胞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蟾蜍毒素组和氟脲嘧啶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5.6%和36.9%(P<0.05),细胞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内质网标志酶G-6-Pase反应颗粒变小,数量减少,密度变低,提示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蟾蜍毒素可降低S180荷瘤小鼠肉瘤细胞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及内质网标志酶G-6-Pase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蟾蜍毒素 S180肉瘤 Mg2+-ATPase 葡萄糖-6-磷酸酶
下载PDF
红麻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DGH)基因克隆及RNAi载体构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志鹏 赵艳红 +5 位作者 明庭会 余明丽 冉珊敏 钱景华 周瑞阳 陈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10-2116,共7页
【目的】克隆红麻不育系和保持系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DGH)基因,并构建其RNAi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红麻花药发育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红麻花药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数据结果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6PDGH基因全长c DNA拼接序列,... 【目的】克隆红麻不育系和保持系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DGH)基因,并构建其RNAi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红麻花药发育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红麻花药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数据结果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6PDGH基因全长c DNA拼接序列,分别以红麻不育系(P3A)和保持系(P3B)的花药反转录c DNA及总DNA为模板克隆红麻6PGDH基因全长。依据RNAi载体设计原则,选取红麻6PGDH基因c DNA序列中段389 bp的特异片段做为RNA干扰片段,构建红麻6PGDH基因的RNAi载体。【结果】克隆获得的红麻不育系(P3A)和保持系(P3B)花药6PGDH基因全长均为1751 bp,均包含145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85个氨基酸残基,无内含子;其碱基序列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仅存在两个碱基差异。该基因氨基酸序列(Gen Bank登录号KF964027)与拟南芥、玉米、大豆、苜蓿、三角叶杨、蓖麻的6PDGH同源性分别为75.07%、84.57%、86.50%、87.24%、91.19%和92.01%。成功构建了红麻6PGDH基因的RNAi载体,获得了干扰表达载体p ART27-p KANNIBAL-R1+2。【结论】成功克隆获得红麻6PGDH基因全长序列,构建的干扰表达载体可用于红麻6PGDH基因的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花药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基因克隆 载体构建
下载PDF
葡萄糖-6-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mRNA在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温暖 邬善敏 +2 位作者 陈辰 蔡杰 卢超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96-300,304,共6页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大鼠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探讨梗阻性黄疸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1周组(B组)、...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再通大鼠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探讨梗阻性黄疸影响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1周组(B组)、梗阻性黄疸2周组(C组)、梗阻性黄疸1周再通1周组(D组)、梗阻性黄疸2周再通1周组(E组)。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光镜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的表达。结果胆道梗阻后,B、C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尤其是C组升高的更明显;光镜下可见B组和C组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可见胆管增生,C组较B组除以上改变更加严重外,还可见典型的片状肝细胞坏死;B、C两组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相比,D、E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分别低于B、C两组,肝脏形态改变也明显趋于正常,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亦均低于B、C两组,且D组在血清、肝组织mRNA表达及光镜下肝细胞损伤方面与E组比较均降低。结论梗阻性黄疸模型形成后,大鼠肝脏分泌的胆汁排泄不畅形成淤积。肝脏中G-6-P、PEPCK mRNA表达开始增强且随梗阻时间延长其表达增强趋势更加明显,加强了糖异生的过程,可导致血糖浓度的升高。梗阻解除后,受损肝脏形态及肝功能开始恢复,肝脏G-6-P、PEPCKmRNA表达开始降低,及早解除梗阻,恢复越快。提示肝组织G-6-P、PEPCK的mRNA表达升高可能是梗阻性黄疸时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梗阻及再通模型 葡萄糖-6-磷酸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大鼠
下载PDF
益气活血解毒方对Lewis肺癌小鼠癌细胞Mg^(2+)-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明芳 王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7-38,共2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方药对小鼠Lewis肺癌癌细胞Mg2+-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酶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Lewis肺癌细胞酶活性的改变。结果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内质网标志酶G-6-Pase反应颗粒变小,数量减少...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方药对小鼠Lewis肺癌癌细胞Mg2+-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酶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Lewis肺癌细胞酶活性的改变。结果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内质网标志酶G-6-Pase反应颗粒变小,数量减少,密度减低,提示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药降低肺癌细胞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及内质网标志酶G-6-Pase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解毒方药 肺癌 Mg2+-ATP酶 葡萄糖-6-磷酸酶
下载PDF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及相关自身抗体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铁汉 许彩青 +5 位作者 赵永新 王春燕 王东霞 刘晓军 王伟娟 王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20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对165例RA患者血清和161例非RA患者血清和32例正常人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粒子增强免疫透射比浊...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对165例RA患者血清和161例非RA患者血清和32例正常人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粒子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165例RA患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和97.9%,与非RA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与抗CCP抗体和RF重叠阳性率分别为60.6%和57.0%。经统计学分析,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与抗CCP抗体、RF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不完全重叠;三项试验同时检测,以任两项试验阳性为标准诊断RA,则敏感性可提高到77.0%(127/165),特异性97.4%(188/193)。若GPI和抗CCP抗体两项中任一项阳性为标准诊断RA,则敏感性可提高到89.1%,特异性达98.0%。结论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是协助诊断RA的一个新的实验指标,与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能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抗环瓜氨酸肽 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类风湿因子和第2代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庆军 潘童 +7 位作者 邓垂文 胡朝军 朱安礼 潘峥 史艳萍 李永哲 曾小峰 唐福林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检测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第2代抗环瓜氨酸肽(thesecond generation of anti-cyclic ci... 目的检测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第2代抗环瓜氨酸肽(thesecond generation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抗CCP2)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RA和122例非RA患者血清GPI抗原和抗CCP2抗体,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结果血清GPI浓度在RA患者较非RA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0.65)mgLvs.(0.07±0.36)mgL,P<0.005]。GPI对RA的诊断敏感性为32.5%,低于RF(69.0%)和抗CCP2抗体(72.2%)的诊断敏感性,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GPI、RF和抗CCP2抗体对RA的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9.3%、87.7%和95.1%,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检测抗CCP2抗体比较,GPI及RF同时阳性、GPI及抗CCP2抗体同时阳性、以及GPI、RF及抗CCP2抗体三项同时阳性的诊断敏感性降低;而GPI或RF、GPI或抗CCP2、以及GPI或RF或抗CCP2单一阳性的诊断特异性降低,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PI对RA诊断的敏感性低,可与高敏感性的抗CCP2抗体联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第2代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葡萄糖-6-磷酸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加华 周嘉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表达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稳定表达G6Pase的鼠肝细胞瘤H4ⅡE M1.3细胞,一组细胞分别给予二甲双胍0.1~5.0mmol·L-1孵育16h;另一组细胞先加入化合物C 20μmol·L-1,Bay11-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表达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稳定表达G6Pase的鼠肝细胞瘤H4ⅡE M1.3细胞,一组细胞分别给予二甲双胍0.1~5.0mmol·L-1孵育16h;另一组细胞先加入化合物C 20μmol·L-1,Bay11-7085 5μmol·L-1或雷帕霉素25nmol·L-1作用30min后,再加入二甲双胍2mmol·L-1共育16h,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测定G6Pase基因表达水平;细胞加入化合物C 20μmol·L-1作用30min后,再分别加入二甲双胍2mmol·L-1、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1mmol·L-1孵育15min,Western印迹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细胞加入二甲双胍2mmol·L-1和胰岛素1μmol·L-1作用15min,Western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二甲双胍0.5,1,2和5 mmol·L-1作用16h可以显著抑制G6Pase基因表达(P<0.05,P<0.01),二甲双胍0.5和5mmol·L-1时,分别抑制G6Pase基因表达26%(P<0.05)和85%(P<0.01)。AMPK抑制剂化合物C可部分逆转二甲双胍的抑制作用(P<0.05);二甲双胍可诱导AMPK磷酸化,与AICAR作用相似,但这一作用可被化合物C抑制。结论二甲双胍抑制G6Pase基因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有关,而可能与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通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葡萄糖-6-磷酸酶 蛋白激酶类 分子作用机制
下载PDF
水稻质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夫云 黄骥 +2 位作者 陆驹飞 王州飞 张红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1-448,共8页
戊糖磷酸途径是高等植物中重要的代谢途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NADPH以及供核酸代谢的磷酸戊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是戊糖磷酸途径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和质体中。本研究首次从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中... 戊糖磷酸途径是高等植物中重要的代谢途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NADPH以及供核酸代谢的磷酸戊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是戊糖磷酸途径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和质体中。本研究首次从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中分离了核编码的质体 G6PDH 基因 OsG6PDH2,序列分析表明 OsG6PDH2 编码一个具有 588 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等电点为8.5,分子量66 kDa。OsG6PDH2的N端有1个7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推测的裂解位点为Gly55和Val56,表明 OsG6PDH2 编码产物可能定位于质体。多序列比较的结果表明 OsG6PDH2 与拟南芥、烟草、马铃薯质体 G6PDH 的一致性分别达81%、87%、83%。进化关系说明水稻OsG6PDH2与拟南芥(AtG6PDH3)、马铃薯(StG6PDH1)处于高等植物P2型质体G6PDH分支上,暗示了OsG6PDH2可能是一个P2型的质体蛋白。Matinspector程序分析表明,OsG6PDH2在起始密码子上游含有一个bZIP转录因子识别位点、一个ABA应答元件、一个CRT/DRE元件和1个W-box元件。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OsG6PDH2在水稻根、茎、叶和幼穗组织中都呈低丰度组成型表达,在根部表达较高,在水稻幼苗中的表达显著受暗处理的诱导。将 OsG6PDH2 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构建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pET30a(+)中,pET30a(+)-OsG6PDH2 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有效表达。酶活性测定证明,OsG6PDH2 的编码产物具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蟾蜍毒素对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Mg^(2+)-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明芳 王哲 +2 位作者 魏龙春 侯科佐 刘云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31-833,837,共4页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ET),将其作用于H22... 目的探讨醇溶性蟾蜍毒素对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Mg2+-ATP酶(Mg2+-ATPase)、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乙醇溶解蟾蜍分泌物原浆,采用减压蒸馏等方法进一步部分分离纯化,获得醇溶性的蟾蜍毒素混合物(EET),将其作用于H22荷瘤小鼠模型,计算肿瘤抑制率,应用酶化学染色法观察H22肝癌细胞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蟾蜍毒素组和氟尿嘧啶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是32.0%和34.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g2+-ATPase、G-6-Pase反应颗粒变小,数量减少,密度变低,提示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蟾蜍毒素可降低H22荷瘤小鼠肝癌细胞质膜标志酶Mg2+-ATPase及内质网标志酶G-6-Pase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蟾蜍毒素 H22肝癌 小鼠 动物模型 Mg2+-ATP酶 葡萄糖-6-磷酸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