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32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石亚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26-227,共2页
迟发型急性葡萄膜炎,是白内障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构成严重威胁。现将2004年3月至2009年6月,1 235例(1 275只眼)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葡萄膜炎/并发症 葡萄膜炎/治疗 白内障摘除术 晶体 人工
下载PDF
葡萄膜炎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红 赵萌 《眼科》 CAS 2007年第3期158-160,共3页
葡萄膜炎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和针对炎症的免疫调节治疗,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感染药物有助于控制眼部炎症、减少其对眼组织的破坏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为手... 葡萄膜炎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和针对炎症的免疫调节治疗,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感染药物有助于控制眼部炎症、减少其对眼组织的破坏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治疗
原文传递
以辨证的观点认识和治疗葡萄膜炎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培增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7-408,共2页
关键词 葡萄膜炎/诊断 葡萄膜炎/治疗
原文传递
大鼠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谢若天 白伶伶 +5 位作者 杨静 栗勇涛 东莉洁 马菲菲 李筱荣 张晓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2-567,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大鼠。实验组大鼠建立EAU模型,并于建模后第9天单次球周注... 目的观察大鼠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大鼠。实验组大鼠建立EAU模型,并于建模后第9天单次球周注射外泌体100 μl(含量50 μg);对照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建模后不同时间点,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结构,并对其临床和病理进行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的表达;T细胞增生实验观察在1、10、30 μg/ml R16刺激下MSC外泌体对T细胞增生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Th17及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视网膜电图(ERG)评估大鼠视网膜功能;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 检验。结果HE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于建模后第15天视网膜结构较对照组更完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视网膜CD68阳性表达明显少于对照组。建模后第15天,实验组大鼠视网膜病理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第9-13天,实验组大鼠视网膜临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5、3.210、3.181、4.121、3.227,P<0.01)。T细胞增生实验结果显示,在1、10、30 μg/ml R16刺激下1.0、10.0 μg/ml外泌体对T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30、4.188、6.011,P<0.0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眼部浸润的Th1、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亚群数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4、4.525、6.910,P<0.01);两组淋巴结中的细胞比例无差异(t=1.126、0.493、0.178,P=0.286、0.632、0.862)。ERG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第15天暗适应0.01、3.0 cd/m2 a波(t=3.604、4.178)和b波(t=4.551、2.566)振幅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来源的MSC外泌体可以减轻EAU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保护视网膜功能,减少眼部巨噬细胞浸润,下调眼部致炎性T细胞的比例,抑制T细胞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外泌体 葡萄膜炎/治疗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郑曰忠 时冀川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 观察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66只眼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4.8岁。双眼30例,单眼6... 目的 观察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66只眼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4.8岁。双眼30例,单眼6例。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盘水肿,黄斑水肿和后囊下白内障。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性病变,视盘强荧光,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染色。经治疗后,31例患者60只眼视力提高,占90.9%;4例5只眼视力稳定,占7.6%;1例1只眼视力下降,占1.5%。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并发症有黄斑囊样水肿、后囊下白内障和玻璃体积血。结论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前部玻璃体、睫状体扁平部和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中间/诊断 葡萄膜 中间/治疗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解传奇 李静 贾亚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活体内免疫机制的调节机制.方法 将18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将浓度为1 mg/ml的...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活体内免疫机制的调节机制.方法 将18只Lewis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将浓度为1 mg/ml的人视网膜可溶性抗原第35号抗原决定簇多肽片段(HS-AgP35)溶液与完全福氏佐剂等体积混合,取0.2 ml分别注射至Lewis大鼠双侧后足垫内进行免疫.7 d后相同抗原剂量行第二次免疫制作模型组.造模当日将1 ml细胞数为2×106/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经尾静脉注射干预组大鼠体内,观察时间为2周.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3组大鼠的眼部表现、组织病理学分级和血清内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的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模型对照组大鼠的眼部表现分级为1级1只、2级1只、3级3只、4级1只;干预组大鼠的眼部表现分级为0级2只、0.5级3只、1级1只.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大鼠眼部表现分级显著降低(P=0.01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模型对照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为3级4只、4级2只;干预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为0级1只、0.5级4只、1级1只.两组大鼠组织病理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大鼠外周血中IFN-γ水平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57 4,P=0.01).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EAU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大鼠血清内炎性因子INF-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治疗 骨髓祖代细胞/移植 间质干细胞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眼带状疱疹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戚朝秀 李奇根 +2 位作者 王涛 董丽洁 杨捷铮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6-377,共2页
眼带状疱疹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上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活化,感染三叉神经眼支引起眼睑及眼球病变,其伴发的葡萄膜炎可导致视力严重损害及疱疹后的眼痛、神经痛和虹膜萎缩等。眼带状疱疹伴发葡萄膜炎的报道较少。我们对一组伴有葡萄... 眼带状疱疹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上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活化,感染三叉神经眼支引起眼睑及眼球病变,其伴发的葡萄膜炎可导致视力严重损害及疱疹后的眼痛、神经痛和虹膜萎缩等。眼带状疱疹伴发葡萄膜炎的报道较少。我们对一组伴有葡萄膜炎的眼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 带状 眼部/并发症 葡萄膜炎/病因学 葡萄膜炎/诊断 葡萄膜炎/治疗
原文传递
葡萄膜炎研究若干进展及其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培增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7-349,共3页
关键词 葡萄膜炎/诊断 葡萄膜炎/治疗 盲/病因学 综合征
原文传递
我国葡萄膜炎研究现状、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培增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17-320,共4页
我国葡萄膜炎研究的现状是眼科医生对葡萄膜炎的认识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糖皮质激素使用逐渐趋于合理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抗生素使用逐渐减少;葡萄膜炎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但存在研究工作的地区差异较大,并发症... 我国葡萄膜炎研究的现状是眼科医生对葡萄膜炎的认识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糖皮质激素使用逐渐趋于合理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抗生素使用逐渐减少;葡萄膜炎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但存在研究工作的地区差异较大,并发症治疗中误区较多,糖皮质激素玻璃体内注射的合理评价有待重视等问题。Behqet病和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是我国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和重要的致盲类型,梅毒性葡萄膜炎、艾滋病、真菌性眼内炎、伪装综合征等原来少见的一些葡萄膜炎类型近年逐渐增多。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探讨Behcet病和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优化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重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葡萄膜炎类型的临床特征;探讨免疫耐受的诱导对葡萄膜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等是今后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诊断 葡萄膜炎/治疗 述评
原文传递
获得性梅毒葡萄膜炎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倩 路迎龙 +1 位作者 李筱荣 张晓敏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0,共4页
获得性梅毒葡萄膜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最常见的类型是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包括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视网膜炎等.获得性梅毒葡萄膜炎的确诊和治疗反应评估主要依赖于血清学检测,包括... 获得性梅毒葡萄膜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最常见的类型是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包括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视网膜炎等.获得性梅毒葡萄膜炎的确诊和治疗反应评估主要依赖于血清学检测,包括非梅毒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试验.获得性梅毒葡萄膜炎可模仿多种类型葡萄膜炎,应注意与免疫性葡萄膜炎及其他感染性葡萄膜炎相鉴别.具有活动性临床表现的眼部梅毒,应按照神经梅毒治疗方案进行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G治疗,过敏者选用多西环素.临床往往因为误诊和漏诊而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和严重的全身及眼部并发症;如治疗及时,其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并发症 葡萄膜炎/诊断 葡萄膜炎/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严格把握玻璃体切割手术在葡萄膜炎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常青 蒋婷婷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6-668,共3页
葡萄膜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治非常棘手。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眼部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出现,其在葡萄膜炎诊治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它可以协助确诊病因,处理葡萄膜炎的眼... 葡萄膜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治非常棘手。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眼部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出现,其在葡萄膜炎诊治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它可以协助确诊病因,处理葡萄膜炎的眼底并发症,同时存在一定的治疗效用。但值得强调的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极为重要。只有正确合理的利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才能真正提高葡萄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诊断 葡萄膜炎/治疗 玻璃体切除术 述评
原文传递
结核性葡萄膜炎诊治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晓燕 毛羽 《眼科》 CAS 2019年第5期325-327,共3页
结核性葡萄膜炎是由结核杆菌直接侵犯或由之诱导的免疫反应所致的一组表现各异、主要累及葡萄膜的炎症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诸多困难。由于大多数拟诊的患者并不存在结核的系统性活动性病变,建立这种无症状的系统感染与葡萄膜炎... 结核性葡萄膜炎是由结核杆菌直接侵犯或由之诱导的免疫反应所致的一组表现各异、主要累及葡萄膜的炎症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诸多困难。由于大多数拟诊的患者并不存在结核的系统性活动性病变,建立这种无症状的系统感染与葡萄膜炎之间的关系面临过度诊断的风险。而采用眼内液或组织进行病原学或病理学检查受到诊断效率低和创伤明显的限制。治疗结核性葡萄膜炎同样因缺乏病原菌的药物培养结果指导和抗结核药物存在各种毒副作用而进退两难。在现有的条件下应正确解读各项结核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提高系统结核的正确诊断率,减少“特发性葡萄膜炎”中漏诊结核原因的机会;不断总结结核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验前概率,减少误诊的可能;要强调进行标准化的拟诊结核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从临床预后中反证诊断并改善治疗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葡萄膜炎/诊断 结核性葡萄膜炎/治疗
原文传递
Uveiti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3
作者 Roberto Giulio Romanelli Giorgio La Villa +5 位作者 Fabio Almerigogna Francesco Vizzutti Elena Di Pietro Valentina Fedi Paolo Gentilini Giacomo Laff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637-1640,共4页
In this case report we describe for the first tim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and uveitis, without any doubts about other possible etiologies, such as HCV, since all the old reports describe t... In this case report we describe for the first tim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and uveitis, without any doubts about other possible etiologies, such as HCV, since all the old reports describe the association of AIH with iridocyclitis before tests for HCV-related hepatitis could be available. A 38-year-old businessman with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s and hyperemia of the bulbar conjunctiva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Six years before admission,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persistent fever, arthralgias, conjunctival hyperemia, leukocytosis and increased ESR, referred to acute rheumatic fever. The presence of systemic diseases,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uveitis, was investigated without results and the patient was then treated with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His symptoms resolved. A test for anti-nuclear antibodies was positive, at a titre of 1:320, with a speckled and nucleolar staining pattern. Liver ultrasound showed mild hepatomegaly with an increased echostructure of the liver. 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 was performed under ultrasound assistanc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necroinflammation over the portal, periportal and Iobular areas, fibrotic portal tracts, with periportal fibrosis and occasional portal-to-portal bridgings, but intact hepatic architecture. Some hepatocytes showed barely discernible granules of hemosiderin in the Iobular area. Bile ductules had not any significant m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METAVIR score was A2-F3,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HAI grading/fibrosis staging.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to have AIH with mild activity and fibrosis and was discharged on 25 mg prednisone, entering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remission, further confirming diagnosis. After discharge the patient continued to have treatment with corticosteroids as an outpatient at a dose of 5 mg. On January 2002 the patient was re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A test for anti-nuclear antibodies was positive, at a titre of 1:320, with a speckled and nucleolar staining pattern. 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 test was also positive (1:160), while anti-LKM antibodies were negative.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 revealed inflammatory cells and proteinaceous flare in the anterior chamber of the left eye, and a stromal lesion in the cornea. He was maintained on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5 mg prednisone plus topical antibiotic therapy for two weeks) and then discharged. A complete remission of the symptoms was registered on follow-up. At present (July 2005), the patient is on prednisone (5 rag) and has no symptoms. Liver function tests are also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e hepatitis UVEIT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