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毛巧晖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5期5-13,共9页
搜集整理是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关涉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从北京大学征集歌谣运动开始,有关民间文学的搜集、编选、写定就进入了民间文学研究者视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民间文学在新的文艺思想... 搜集整理是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关涉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从北京大学征集歌谣运动开始,有关民间文学的搜集、编选、写定就进入了民间文学研究者视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民间文学在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表现出新的特质。董均伦对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从延安时期开始,他遵循“为人民的文艺”的指导思想,注重文艺实践,将民间文艺视为人民生活的同时,注重作家的“加工”,希望这一“加工”能更好地传播民间文艺,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他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但也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史上的典型个案,通过对他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程进行还原性的历史分析,有助于推进对民间文学本土话语生成、嬗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搜集整理 董均伦 学术史
下载PDF
为民众代言——深切悼念董均伦先生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锡诚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6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董均伦 中国民间文化 儿童书局 半湾镰刀 革命文艺 找姑鸟 在乡下 少年儿童出版社 文艺大众化 天津通俗出版社
下载PDF
著名民间故事搜集家、作家董均伦逝世
3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5期115-115,共1页
关键词 董均伦 边区文协 半湾镰刀 人民文艺 民间故事集 找姑鸟 中国民间文艺 九十九 玉仙 志丹
下载PDF
与中国民间故事相映生辉的名字:董均伦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守华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8-32,共5页
董均伦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他与妻子江源合作,采取"安营扎寨"的方法,以文学工作者的身份,长时间深入群众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流传在民众中的民间故事并结集出版,对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做出了有益贡献。他们的搜集与整... 董均伦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他与妻子江源合作,采取"安营扎寨"的方法,以文学工作者的身份,长时间深入群众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流传在民众中的民间故事并结集出版,对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做出了有益贡献。他们的搜集与整理办法,可以用"改写"一词来加以概括;他们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可与《格林童话》相媲美。董均伦,是一个与中国民间故事相映生辉的名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均伦 民间故事 安营扎寨 改写
原文传递
民间文艺学家董均伦书简二十二通——先生诞辰百年祭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锡诚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42,共10页
董均伦(1917-2004),山东烟台远遥疃人,出身于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青年时代到北平上过教会学校,学的是英文。1938年,经由香港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受组织之命,给来解放区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国际主义战士... 董均伦(1917-2004),山东烟台远遥疃人,出身于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青年时代到北平上过教会学校,学的是英文。1938年,经由香港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受组织之命,给来解放区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医生作过翻译,担任过留守兵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及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毛泽东曾赠送他一张签名照片,留作纪念,他一直视若珍宝。他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自聆听了毛泽东有关文艺工作的讲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均伦 援华医疗队 刘锡诚 延安文艺座谈会 国际主义 创作员 边区文协 毛泽东 部队文艺 教会学校
原文传递
略论肖甘牛民间故事之“著”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江 《河池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61-65,共5页
肖甘牛是一位因“著”民间故事而引起争议的民间文学家。本文认为他的“著”不同于改编和再创作、也不同于一般的创作。他这“著”的举动、与他的创作心理有关。他公开打出“著”的旗帜,不仅无损于民间文学,且对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 肖甘牛是一位因“著”民间故事而引起争议的民间文学家。本文认为他的“著”不同于改编和再创作、也不同于一般的创作。他这“著”的举动、与他的创作心理有关。他公开打出“著”的旗帜,不仅无损于民间文学,且对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甘牛 创作心理 文学事业 作家文学 刘守华 董均伦 上海大学文学院 讲述方式 口头创作 打草鞋
下载PDF
评中央电大《民间文学概论》
7
作者 孙燊 郑淑乔 《民间文学论坛》 1995年第4期74-75,78,共3页
由汪玢玲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最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是应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需要编写的。这本教材广泛地吸取了80年代以来已出版的民间文学专著及教材的精华。
关键词 文学概论 中央电大 故事家 汉语言文学专业 创世史诗 作家文学 广播电视大学 民俗学研究 董均伦 人民口头创作
下载PDF
方言和方言写作的价值
8
作者 李春阳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3年第1期30-44,共15页
一怎样区分不同的语言和同一种语言里的不同方言?一般的说法是,完全不能通话的是两种语言,基本上能够通话的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如果依照这个标准,福建话、广东话、上海话就属不同的语言。我们认为这三种彼此几乎完全不能通话的语言... 一怎样区分不同的语言和同一种语言里的不同方言?一般的说法是,完全不能通话的是两种语言,基本上能够通话的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如果依照这个标准,福建话、广东话、上海话就属不同的语言。我们认为这三种彼此几乎完全不能通话的语言,是汉语的不同方言,因为他们有共同承认的标准语——官话,且这一标准语有统一的书面形式——文言,而官话和文言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这种状况,不仅汉语当中有,西方语言中也有。吕叔湘举过两个欧洲的例子,在德国和荷兰交界的地方,两边的居民基本上可以通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艺术 《海上花列传》 海上花 汉语文学 董均伦 周立波 孙剑冰 理语 农民诗人 故事家
原文传递
最后的采风者和《聊斋汊子》
9
作者 贺中 涂涂 《青岛画报》 2021年第1期72-73,共2页
"从前崂山到处是梨树,有个人到江南去卖梨,人家都问崂山有多大?卖梨的告诉他:‘崂山可大啦!’‘到底有多大?’‘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庵,庵庵隔三千!’听的人吃惊地说:‘哎呀!崂山这么大,有多高呃?’卖梨的说:‘嗬!崂山那个高呀,更是... "从前崂山到处是梨树,有个人到江南去卖梨,人家都问崂山有多大?卖梨的告诉他:‘崂山可大啦!’‘到底有多大?’‘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庵,庵庵隔三千!’听的人吃惊地说:‘哎呀!崂山这么大,有多高呃?’卖梨的说:‘嗬!崂山那个高呀,更是没法说了,上到崂山顶就能摸着天。’听的人说:‘那么容易就摸着天啦?’卖梨的说:‘反正摸不着天也差不离。’‘那到底差多少?’‘晚上踏着崂山顶,使巴棍敲敲天嘣嘣的。’"这夸张、幽默,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记录于《聊斋汊子》一书,记录者是董均伦和江源夫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均伦 聊斋 泥土气息 崂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