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脏毒性的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麟辉 郭鹏翔 +1 位作者 贺远 黄竹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488-3489,共2页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CP治疗组和非CP治疗组。CP组予CP(2 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2~3 g/天),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两...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CP治疗组和非CP治疗组。CP组予CP(2 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2~3 g/天),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治疗后CP组较维生素C组心肌酶显著下降,心电图明显改善,其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率及总体疗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治疗葸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害,安全且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肌酸钠 葸环类抗生素 心肌损害 血液系恶性肿瘤
下载PDF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唐健秀 彭志刚 《内科》 2008年第5期746-748,共3页
关键词 葸环类药物 心脏毒性 综述
下载PDF
蒽环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蒽环酮的合成路线
3
作者 马文娟 曹胜华 何正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7,共7页
蒽环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合成该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是蒽环酮。但是蒽环酮的合成方法难点在于路线长,收率低。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很多学者对合成母核蒽环酮进行了很多尝试,但至今还没有很好的全合成方法。本文对已有文... 蒽环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合成该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是蒽环酮。但是蒽环酮的合成方法难点在于路线长,收率低。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很多学者对合成母核蒽环酮进行了很多尝试,但至今还没有很好的全合成方法。本文对已有文献关于母核蒽环酮的化学合成方法包括利用Friedel-Crafts反应,苯酞衍生物,Diels-Alder反应,马夏尔克反应,构造蒽环进行了综述,以期望对于进一步研究改进合成蒽环酮的方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葸环 合成
下载PDF
PDTC对大鼠阿霉素心肌病的防治作用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红莉 刘滨 +2 位作者 刘阳 周令望 于维汉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研究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阿霉素(ADR)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DR组、ADR + PDTC组和对照组。实验第30天,测定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 目的研究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阿霉素(ADR)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DR组、ADR + PDTC组和对照组。实验第30天,测定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阴离子(O2·)及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测定心肌组织中bcl-2、bax、p53 mRNA的表达。结果与ADR组比较,ADR + PDTC组心肌组织T-AOC升高、SOD和GSH-Px活性显著增加;心肌组织O2·及LPO水平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bcl-2 mRNA表达显著增加,bax、p53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PDTC对ADR致大鼠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活性氧的产生,进而调节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烷类 抗生素类 葸环 心肌疾病 阿霉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左心室纵向应变的节段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许宇辰 张楚婕 +4 位作者 赵睿 何逸尧 张群岭 舒先红 程蕾蕾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7-472,共6页
目的使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监测淋巴瘤患者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R-CHOP方案化疗的30例患者。分别在化疗前24h、... 目的使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监测淋巴瘤患者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R-CHOP方案化疗的30例患者。分别在化疗前24h、2个周期后、4个周期后进行3D-STI检查,分析其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环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strain,GCS)以及左心室各节段纵向应变(10ngitudialstrain,LS)的变化。结果与化疗前相比,化疗4个周期后,患者左心室GLS显著下降(t=3.415,P=0.002)。对于左心室不同节段Ls的分析显示,与化疗前相比,化疗2个周期后,心尖部室间隔LS明显下降(t=2.477,P=0.019);化疗4个周期后,左心室中间段的前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以及心尖部前壁、室间隔和心尖帽节段的LS均明显下降(t=3.321,P=0.002;t=2.497,P=0.018;t=2.387,P=0.024;t=2.096,P=0.045;t=4.015,P=0.000;t=4.064,P=0.000;t=3.370,P=0.002)。结论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在早期就会发生左心室特定节段LS的下降。其中,以左心室中间段与心尖部节段较为明显,而心尖部室间隔LS最早出现下降,这有望为葸环类药物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淋巴瘤 心室功能 葸环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
原文传递
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新药:匹杉醇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君义 接贵涛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0,共4页
匹杉醇为一新型蒽环类药物,已由欧盟批准单独用于治疗成人复发难治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提示,作为复发难治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一替换疗法,匹杉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长春瑞滨、奥沙利铂、异环磷酰胺、... 匹杉醇为一新型蒽环类药物,已由欧盟批准单独用于治疗成人复发难治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提示,作为复发难治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一替换疗法,匹杉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长春瑞滨、奥沙利铂、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米托蒽醌、吉西他滨等对照药物。患者对匹杉醇易于耐受,与其他蒽环类药物相比,匹杉醇的心脏毒性较低,骨髓抑制为其最常引起的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杉醇 抗肿瘤药 淋巴瘤 非霍奇金 葸环类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