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析《论语》中的几种“省略”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宁蔳
-
出处
《佛山师专学报》
1987年第3期8-13,共6页
-
文摘
前人论“省略”,基本上是分别论述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各种情况,例句取自不同的著作。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一书进行分析。归纳出书中常见的省略现象,系统论述其中几种“省略”的特点,以此探讨一些古汉语的语言规律。省略的前提是语境,本文从语言结构和语义两方面探求省略的特点,研究“省略”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
关键词
省略现象
语言规律
承前省
蒙后省
语言结构
第三人称代词
结构助词
先秦汉语
介宾结构
句子意义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古汉语“省略”的语用分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罗琴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12-17,共6页
-
文摘
古汉语中的省略现象非常普遍,省略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可以说无文不省,无段不省。省略的内容也广泛全面,从句子的主要成分到辅助成分,几乎是无所不包。省略的形式亦多种多样。对于这种省略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启功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作过生动的描述:
-
关键词
语用分析
省略现象
承前省
启功先生
已知信息
汉语语法研究
蒙后省
假设复句
辅助成分
语义分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春秋左氏传》中省略句分类
- 3
-
-
作者
罗舒
-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处
《魅力中国》
2008年第26期105-105,共1页
-
文摘
关于什么是省略句,其实历来有很多争议,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真正揭开省略句的新篇章的著作应该是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该书使省略句进入了独立自主的语法研究阶段"。
-
关键词
省略句
现代汉语
承前省
中心语
蒙后省
《马氏文通》
古汉语
-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古汉语省略辨识
- 4
-
-
作者
李燧
-
出处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86年第3期114-118,共5页
-
文摘
把一篇文言文译成白话文,文字要增多,篇幅要加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先秦时期书写困难,作者力求文字简洁;后世相率沿袭。另一方面由于词汇的发展,古汉语里单音词占主导地位,现代汉语里复音词占主导地位;表现同样的内容,用现代汉语要比用古汉语,字数多得多。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节简现象。这种节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关键词
现代汉语
书写困难
承前省
王力先生
蒙后省
《汉语史稿》
语法特点
语法著作
比用
假设复句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关联、省略、代替与复句语序的稳定性
- 5
-
-
作者
王聿恩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2-34,共3页
-
文摘
关联、省略、代替与复句语序的稳定性王聿恩复句的语序有灵活性。特别是有的并列复句,分句的排列非常灵活,“把语序变换一下,意思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初中语文第四册)。例如:(1)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B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
-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并列复句
内蒙访古
承前省
语法手段
天山景物记
七根火柴
蒙后省
指示代词
不知道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谈句子成分的省略(上)
- 6
-
-
作者
张仁俊
-
出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51-56,共6页
-
文摘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只字不提句子成分的省略。我们认为,古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常常省略某些成分。由于古代书写与印刷条件的限制,古人在文章中很注意词语的省略,这种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要多得多和复杂得多,这也是文言文语句特别简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阅读文言作品时,应当加以注意。省略是与完整相对而言的,是有条件的。吕淑湘先生在谈到省略的条件时说:“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
-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承前省
蒙后省
《古代汉语》
王力先生
义不帝秦
承上
句法结构
语法著作
动宾结构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谈句子成份的省略(下)
- 7
-
-
作者
张仁俊
-
出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46-49,共4页
-
文摘
三、宾语的省略有些动词谓语,本来应该带一个宾语,没有宾语,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完整。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个应带的宾语可以省略,在现代汉语里有不少省略宾语的句子,而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语言的简练,省略宾语的现象更为普遍。宾语的省略同主语、谓语的省略一样,也可以分为对话省、承前省、蒙后省。
-
关键词
蒙后省
承前省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名词性偏正词组
名词作状语
语法著作
语式
名词性词组
动宾结构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试谈主语的省略和残缺
- 8
-
-
作者
吴鼎
-
出处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82年第1期72-77,共6页
-
文摘
省略是运用语言时的一种经济手段。主语的省略是一种合法的语言结构形式。人们对话的时候,主语自然隐去;一个祈使句,主语也可以不出现;一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也往往承前或蒙后而省略。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当省不省,就会造成修辞上的重复累赘,但是如果省而不当,就又会形成语法上的成分残缺。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当省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当省的呢?即什么是主语的省略。
-
关键词
承前省
蒙后省
语言结构形式
句首状语
修辞性
芦柴棒
承上
现代汉语
句法结构
蒙下省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认清省略现象,助力句意理解
- 9
-
-
作者
尹玉林
-
机构
安徽合肥市庐江县乐桥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2年第8期123-125,共3页
-
文摘
省略现象在汉语中十分常见,而很多学生对这一语法现象十分陌生,这样往往导致对句意的误解或是写出病句。本文试图通过对省略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的逐一举例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
-
关键词
承前省
蒙后省
病句成因
-
分类号
G633.4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关于介词“以”、“于”的省略问题
- 10
-
-
作者
马学恭
-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57-60,共4页
-
文摘
例: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舜勤于民而野死。 (《国语·鲁语》)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例句中带点的词如何理解,属什么词性,是一尚未完全论述清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直接修饰中心词(动词);还有人认为是名词用作副词。我认为全部都是介宾词组的省略式,其中例3、例4两例省略了介词“以”;例1。
-
关键词
直接修饰
介宾
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
名词性词组
蒙后省
承前省
句法功能
附加成分
现代汉语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新闻标题产生歧义的原因与对策
- 11
-
-
作者
马新广
刘嘉乐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1-52,共2页
-
文摘
如果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产生歧义,新闻标题中产生歧义的现象很常见。笔者以近期在媒体所见具有歧义的新闻标题为例,对之综合归类,分析新闻标题产生歧义的原因,并提出消除新闻标题歧义的一些对策。
-
关键词
新闻标题
词汇短语
构造层次
承前省
《华西都市报》
编辑人员
蒙后省
扬子晚报
新闻采编
语言角度
-
分类号
G213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杂糅:报刊上常见的一种语病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叶景烈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9-10,共2页
-
文摘
杂糅:报刊上常见的一种语病叶景烈杂糅又叫结构纠缠、结构混乱。它是句法结构组织不当引起的毛病,两种句法结构纠缠在一起,杂糅在一起,造成语言运用上的混乱。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一些文言的句法结构。文言的和白话的句法结构纠缠在一起,形成语病,这是一类。例如:(1...
-
关键词
句法结构
叶景烈
现代汉语
语言运用
连动短语
兼语短语
介宾
蒙后省
主谓短语
承前省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说“为了X”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董再勤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78-81,共4页
-
文摘
“为了”也作“为”或“为着”,跟后边的词或词组结合起来,构成“为了x”结构,表示行为的目的。关于“为了”及由它构成的“为了x”的性质和功能,从五十年代起就有些学者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以《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为代表,认为“为了”是介词,“为了x”是介词结构。
-
关键词
表示行为
修饰成分
动宾词组
句法功能
名词性词组
五十年代
类词
同位词组
现代汉语
蒙后省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用法分析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杨永泉
-
出处
《韩山师专学报》
1985年第1期29-37,共9页
-
文摘
什么叫条件关系?在一个复句或单句中,其中一句或一个成分表条件,另外一句或另一成分表结果,这种句子就叫条件复句或表条件关系的单句。条件复句一般是偏句表条件,正句表结果。如果正句是表条件的,在复句中往往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在条件单句中,一般是主语或状语表条件。
-
关键词
条件复句
偏句
条件关系
能愿动词
承前省
时间状语
赵树理
蒙后省
林家铺子
《小二黑结婚》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说“既……又(也)”
- 15
-
-
作者
董再勤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62-65,共4页
-
文摘
“既……又(也)”的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关系,具体用法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谈看法。 1 “既……又(也)”的功能 为了便于称呼,我们把“既……又(也)”关联的结构的两项,前者称甲项,后者称乙项。
-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格式表
并列关系
兼语结构
蒙后省
承前省
《四世同堂》
并列结构
中起
秋色赋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运用层次分析法辨识语言信息三例
- 16
-
-
作者
陈一民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83-85,共3页
-
文摘
语言学中的信息,通常指通过语言符号(语音、文字)所传达的意义和内容.理解语言符号和使用语言符号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辨识语言信息上,重视了从词义中了解句意,忽视了从层次的组合中对语言信息的辨识.本文举几个例子,试图从层次组合中来加强语言信息的辨识.
-
关键词
语言信息
阅读教学
层次的
层次分析法
语文水平
解说关系
文举
层次教学
初中语文
蒙后省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论单句中的关联词语
- 17
-
-
作者
王中明
-
机构
中文系七九级
-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81-85,共5页
-
文摘
关联词语与复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复句的构成,除了一部分是依靠分句次序和逻辑关系以外,大都是靠关联词语来组合的。这样,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是不是所有用了关联词语的句子部是复句呢?这在语法学界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请先看例句: (1)(我的大轮子只要转这么几转,)就是世界上最快的马也要落在背后。(叶圣陶《火车头的经历》)
-
关键词
语法学界
名词性
逻辑关系
蒙后省
兼语词组
条件连词
让步复句
强调成分
承前省
汉语语法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一种特殊的单句——紧缩谓语句
- 18
-
-
作者
年玉萍
-
出处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100-102,共3页
-
文摘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如“我们一起床就做早操”,“你愿意去就去”等,一般的语法书上把类似于这样的句子叫紧缩句,而我们把这类句子归入了单句中,并称之为紧缩谓语句。紧缩谓语句是以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意义关系的一种句子。从结构上看,它只有一个主语,谓语虽然明显是两部分,可是其结合得很紧(称之为紧缩短语)
-
关键词
语句表
现代汉语
意义关系
谓词性词语
假设复句
蒙后省
语法书
做早操
并列结构
因果复句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诗经》注释质疑
- 19
-
-
作者
王昱昕
-
出处
《新筑学刊(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51-57,共7页
-
文摘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关于人称的问题 《诗经》中所咏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昵称呼的,对于有关诗句所咏的对象,一般还不至于在理解上造成什么分歧;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或承前蒙后省略,但结合上下句乃至全章究竟所指为谁,
-
关键词
蒙后省
《毛诗正义》
采葑采菲
《诗集传》
关雎
第二人称代词
小雅
《关雎》
郑笺
邶风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谈多重复句层次的划分
- 20
-
-
作者
肖泰
-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80-84,76,共6页
-
文摘
多重复句层次的划分是中学语法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常常各持己见,无法统一。比如初中第五册《孔乙己》中的这样一个复句,就有三种不同的分析。
-
关键词
多重复句
层次的
《孔乙己》
承前省
蒙后省
边对称
层次划分
并列关系
参考答案
三层次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