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蒜头藻脂肪酸在河蟹育苗过程中的传递
1
作者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8-101,共4页
采用经蒜头藻(M onodus subterraneous)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溞状幼体,并对不同密度轮虫的投喂效果以及蒜头藻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 采用经蒜头藻(M onodus subterraneous)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溞状幼体,并对不同密度轮虫的投喂效果以及蒜头藻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育苗过程中的传递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轮虫经72 h强化,EPA、DHA含量达到最高值,从0分别提高到7.82%和1.80%.以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发现在溞状Ⅱ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20 ind/mL;在溞状Ⅲ期,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30 ind/mL.由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的EPA、DHA含量分别是12.76%、5.61%,显著高于由未强化轮虫喂养得到的Z4.表明蒜头藻的脂肪酸,特别是EPA、DHA在育苗过程中能通过食物链有效地传递给溞状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藻 轮虫 中华绒螯蟹 幼体 EPA DHA
下载PDF
蒜头藻强化轮虫及其对河蟹蚤状幼体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35,37,共3页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藻 褶皱臂尾轮虫 蚤状幼体 蜕皮时间 存活率
下载PDF
温度和培养基对蒜头藻生长的影响
3
作者 王庆 唐晟凯 杨家新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49,共2页
用BG-11、HB-4和f/2培养基,温度25±1℃和28±1℃,分别对蒜头藻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蒜头藻在27±1℃下、BG-11培养基中生长最好,25 d后最高密度可达1.31×108ind/mL,相对生长常数为0.089。蒜头藻直接在f/2培养基中生长... 用BG-11、HB-4和f/2培养基,温度25±1℃和28±1℃,分别对蒜头藻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蒜头藻在27±1℃下、BG-11培养基中生长最好,25 d后最高密度可达1.31×108ind/mL,相对生长常数为0.089。蒜头藻直接在f/2培养基中生长情况不理想,而通过海水驯化的蒜头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27±1℃下经15 d培养密度可达3.05×107ind/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藻 培养基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