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峻锋 邹志文 +1 位作者 刘昕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2,共8页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种类之一,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100~4650m的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采用野外调查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蒲氏...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种类之一,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100~4650m的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采用野外调查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蒲氏钩蝠蛾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的世代发育需要3~4年历时约1095~1460d。卵历期41~47d,环境条件变化影响孵化率;幼虫世代重叠,历期约990~1350d,7~9龄,7龄幼虫化蛹产生雄虫,9龄幼虫化蛹产生雌虫,8龄幼虫化蛹可产生雌、雄成虫;老熟幼虫在4月底至5月初化蛹,蛹期35~41d;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寿命3~8d,雄雌性比为1.5∶1,每雌平均产卵量768±206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蒲氏钩蝠蛾 生物学 世代发育
下载PDF
一种鉴别蒲氏钩蝠蛾蛹及成虫雌雄的简易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喻浩 张剑霜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6,共4页
为了探寻准确迅速鉴别蒲氏钩蝠蛾性别的方法,采用标记法对其蛹和成虫进行跟踪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黑色纵裂,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腹部末端分节较明显,第8腹... 为了探寻准确迅速鉴别蒲氏钩蝠蛾性别的方法,采用标记法对其蛹和成虫进行跟踪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黑色纵裂,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腹部末端分节较明显,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中央有一黑色纵裂,裂缝较长,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性成虫腹部末端呈圆筒状,雄性成虫腹部末端圆钳状,透过毛丛可见雄性外生殖器的部分结构。这对于了解蒲氏钩蝠蛾的野外性比,观察其生物学特征、种群动态及开展预测预报等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钩蝠蛾 性别 成虫 鉴定
下载PDF
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实验种群生命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峻锋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6-389,共4页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类之一,海拔分布范围4100~4650m,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4年,其中幼虫期漫长,经过7~9次蜕皮、历时990~1350d才能完成发育,环境条件变化及天敌因子等都对蒲氏钩蝠蛾的...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是分布在西藏色季拉山的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类之一,海拔分布范围4100~4650m,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4年,其中幼虫期漫长,经过7~9次蜕皮、历时990~1350d才能完成发育,环境条件变化及天敌因子等都对蒲氏钩蝠蛾的种群稳定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分段饲养幼虫的方法,构建了蒲氏钩蝠蛾试验种群生命表,并分析了种群增长趋势。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的世代总存活率为2.6%,种群趋势指数为7.95,下代数量将是当代数量的7.95倍。因此,低存活率仍能维持蒲氏钩蝠蛾实验种群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蒲氏钩蝠蛾 实验种群 生命表
下载PDF
蒲氏间隙的高分辨率CT测量 被引量:1
4
作者 钱雯 宋济昌 李华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在HRCT图像上测量正常成人蒲氏间隙(Prussak space)的宽度,为胆脂瘤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60例正常成人耳部(男性和女性各30例)做冠状位HRCT扫描,测量锤骨颈外缘至鼓室盾板尖端的距离(相当于蒲氏间隙宽度),并作统计学分析... 目的:在HRCT图像上测量正常成人蒲氏间隙(Prussak space)的宽度,为胆脂瘤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60例正常成人耳部(男性和女性各30例)做冠状位HRCT扫描,测量锤骨颈外缘至鼓室盾板尖端的距离(相当于蒲氏间隙宽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值在1-1.5mm之间,平均1.22±0.098mm。平均值分别为:男性左耳1.193±0.021mm;男性右耳1.227±0.019mm;女性左耳1.213±0.016mm;女性右耳1.233±0.015mm,统计分析显示男女之间和左右耳之间均无明显差异(t=0.255,t=1.137和t=0.845,均P>0.05)。结论:正常成人蒲氏间隙宽度在HRCT图像上约为1-1.5mm,性别与双耳之间无明显差异,此间隙宽度>1.5mm可作为诊断上鼓室胆脂瘤的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间隙 高分辨率CT 胆脂瘤 测量
下载PDF
广西壮、汉族青年蒲氏间隙的冠状HRCT测量
5
作者 钟斌 李清锋 +3 位作者 黄丽华 吴英宁 黄昌盛 黄昌辉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在颞骨冠状位HRCT图像上测量广西壮、汉族青年蒲氏间隙的宽度,探讨蒲氏间隙的宽度是否存在民族和性别差异为胆脂瘤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60例青年(壮族男、女青年各40例,汉族男、女青年各40例)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以CML相垂... 目的在颞骨冠状位HRCT图像上测量广西壮、汉族青年蒲氏间隙的宽度,探讨蒲氏间隙的宽度是否存在民族和性别差异为胆脂瘤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60例青年(壮族男、女青年各40例,汉族男、女青年各40例)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以CML相垂直的直线为冠状扫描基线,获得厚度为0.625mm的连续薄层CT图像,在HRCT上测量蒲氏间隙宽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汉族男、女青年及壮族男、女青年的蒲氏间隙平均宽度分别为1.41±0.18mm、1.44±0.12mm、1.45±0.12mm和1.38±0.15mm,壮族男、女青年左右耳之间以及汉、壮族女青年左右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氏间隙宽度存在民族和性别差异,蒲氏间隙宽度的变化不能作为上鼓室胆脂瘤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间隙 壮、汉族 青年 冠状断层 HRCT
下载PDF
一种寄生蒲氏蝠蛾幼虫的悬茧蜂形态与触角感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蒋帅帅 邹志文 +1 位作者 刘昕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8-253,共6页
研究了采自中国西藏林芝地区色季拉山的一种寄生于蒲氏蝠蛾幼虫体内的悬茧蜂Meteorus sp.的形态特征,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感器进行观察。从形态上,该种悬茧蜂不同于已经报道的蝠蛾悬茧蜂Meteorus hepialid Wang。在其触角上共... 研究了采自中国西藏林芝地区色季拉山的一种寄生于蒲氏蝠蛾幼虫体内的悬茧蜂Meteorus sp.的形态特征,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感器进行观察。从形态上,该种悬茧蜂不同于已经报道的蝠蛾悬茧蜂Meteorus hepialid Wang。在其触角上共发现有5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Bohm氏鬃毛和嗅孔等,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数量多,分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茧蜂 蒲氏蝠蛾 形态 触角感器
下载PDF
蒲氏钩蝠蛾幼虫血淋巴物质与其耐寒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易杰群 张古忍 +2 位作者 郭晨林 闵强 邹志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208-6215,共8页
作为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具重要的经济研究价值,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色季拉山,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其耐寒性机理尚不明了。通过调查蒲氏钩蝠蛾生境土壤温度与血淋巴物质组成周年变化,以期探讨其耐寒性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呈规... 作为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具重要的经济研究价值,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色季拉山,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其耐寒性机理尚不明了。通过调查蒲氏钩蝠蛾生境土壤温度与血淋巴物质组成周年变化,以期探讨其耐寒性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呈规律性升降趋势,1、2月最低,8月逐步上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血淋巴中主要物质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蛋白质(8.37—74.2 mg/m L)、总糖(12.65—36.12 mg/m L)、脂肪(7.7—12.32 mg/m L)以及甘油(1.66—3.91 mg/m L);在温度较高的夏季,蛋白质、总糖以及脂肪等物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相反,在寒冷的冬季,此三者的含量均居较高水平;此3类能源物质含量与野外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血淋巴总热量值在夏季较低而冬季较高,与野外土壤温度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之相反的是,血淋巴中甘油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与野外土壤温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血淋巴中蛋白质、总糖以及脂肪等物质对于蒲氏钩蝠蛾耐寒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虫通过积累3类物质,增加血淋巴能量值,抵御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可能由于生境的不同,甘油在蒲氏钩蝠蛾中的作用与其它昆虫有差异,在耐寒性提高中的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为了解蒲氏钩蝠蛾的强耐寒性以及适应高寒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钩蝠蛾 耐寒性 血淋巴物质
下载PDF
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易杰群 邹志文 +1 位作者 郭技星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7,共7页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Bhm氏鬃毛和鳞形感受器,其中以毛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目最多,腔锥感受器又分为长栓形和短栓形两种。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已知蝠蛾的触角感受器,发现蝠蛾触角感受器在表面结构、感受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钩蝠蛾 触角感受器 冬虫夏草 寄主昆虫
下载PDF
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幼虫的毛序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技星 易杰群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2,共5页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幼虫是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本文首次对其幼虫毛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幼虫头壳刚毛数量、相对位置与多数蝠蛾昆虫一致,但比拉脊钩蝠蛾少了2对刚毛;蒲氏钩蝠蛾幼虫前胸节也比拉脊钩蝠蛾...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幼虫是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本文首次对其幼虫毛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幼虫头壳刚毛数量、相对位置与多数蝠蛾昆虫一致,但比拉脊钩蝠蛾少了2对刚毛;蒲氏钩蝠蛾幼虫前胸节也比拉脊钩蝠蛾少1对微腹毛;第2、第3胸节毛序相似,均缺失前背毛而多了微背毛、微亚背毛;除第9、第10节外,所有腹节的背毛、侧毛、亚背毛排列是一致的,但是在有足腹节中,亚腹毛为3对,其它腹节亚腹毛仅有2对;除第1和第2腹节具2对微腹毛外,其它腹节微腹毛仅1对,这些微腹毛在排列、长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钩蝠蛾 幼虫 毛序 刚毛
下载PDF
蒲氏双和散联合西药应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九操 姚勇 张明勇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蒲氏蒲氏双和散联合西药应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在安徽省明光市中医院内一科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探讨蒲氏蒲氏双和散联合西药应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期间在安徽省明光市中医院内一科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联合蒲氏蒲氏双和散及西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0 d。疗程结束后统计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月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3.02%(44/53),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2%(51/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HDL-C、血浆黏度方面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血浆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DL-C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氏双和散着眼于心肌、血管、神经三者的综合调节,可能是一种针对病因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更科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蒲氏蒲氏双和散 病因治疗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蒲松龄医药作品与蒲氏家族的健康环境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流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1期86-93,共8页
蒲松龄医药作品与蒲氏家族的健康环境洪流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以写鬼写妖之长,荣获“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誉。在他浩繁的作品中,留下了诸如《药祟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医药专著与《疾病章》、《身体章》、《病疟歌... 蒲松龄医药作品与蒲氏家族的健康环境洪流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以写鬼写妖之长,荣获“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誉。在他浩繁的作品中,留下了诸如《药祟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医药专著与《疾病章》、《身体章》、《病疟歌》、《驱蚊歌》等医学律文和《聊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蒲氏家族 《本草纲目》 刘孺人 路大荒 《聊斋志异》 健康环境 年谱 作品 医药卫生
下载PDF
中华族蒲氏源于中原汉族——蒲松龄原族源于中原汉蒲 被引量:1
12
作者 蒲先慧 《淄博师专学报》 2012年第3期69-74,共6页
在蒲学研究中,多年来尚未见有关中华汉蒲渊源的探讨。然而,却出现了般阳路蒲氏多民族归属的论述。有蒙古族、女真族、阿拉伯回族与汉族等说,对此笔者做过考辨,论定般阳蒲氏乃中原汉族。近年来,笔者发现《蒲氏起源》中将中原汉族的般阳... 在蒲学研究中,多年来尚未见有关中华汉蒲渊源的探讨。然而,却出现了般阳路蒲氏多民族归属的论述。有蒙古族、女真族、阿拉伯回族与汉族等说,对此笔者做过考辨,论定般阳蒲氏乃中原汉族。近年来,笔者发现《蒲氏起源》中将中原汉族的般阳蒲氏后裔蒲松龄纳入蒙古族蒲甘一支,同时又将蒲松龄归入到回族蒲寿庚脉下一支;而且再次将名人一节中的蒲松龄列入蒙古族论述。经过分析,以上两族所论确无列出重要且有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 中原汉族 蒲松龄
下载PDF
广州蒲氏源流再考——兼正《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若干之误
13
作者 陈鸿钧 《海交史研究》 2008年第2期88-101,共14页
宋时,自阿拉伯地区来广州住在"番坊"的外国人颇多,史称"番客"。随着时代发展,绝大多数"番客"均已华化,融入汉民族当中。如今广州地区唯一有迹可寻的"番客",乃为散布于南海、黄埔、白云地区的... 宋时,自阿拉伯地区来广州住在"番坊"的外国人颇多,史称"番客"。随着时代发展,绝大多数"番客"均已华化,融入汉民族当中。如今广州地区唯一有迹可寻的"番客",乃为散布于南海、黄埔、白云地区的蒲姓族人。该蒲氏南宋时来华,聚居广州"番坊",至元末明初衍分八房,至今仍自认其先世为阿拉伯系统,家谱有载,宗祠俨然,史乘可征。作为外来种族,蒲氏诚中国回族早期来源之一,在航海、商贸、建筑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能力,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与汉民族交往中,渐被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蕉蒲氏 华化
下载PDF
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家族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雷桅 税晓容 +2 位作者 黄石安 陈灿 丁元林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0-1305,共6页
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βGRP)是昆虫响应真菌侵染的重要识别介质,能够识别并结合真菌细胞壁的β-1,3-葡聚糖从而激活体内的天然免疫系统。本文采用Protparam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对βGRP家族TpβGRP4a和TpβGRP4b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 β-1,3-葡聚糖识别蛋白(βGRP)是昆虫响应真菌侵染的重要识别介质,能够识别并结合真菌细胞壁的β-1,3-葡聚糖从而激活体内的天然免疫系统。本文采用Protparam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对βGRP家族TpβGRP4a和TpβGRP4b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生化功能等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1 991 bp和1 681 bp,包括3'-UTR、ORF和5'-UTR序列,其蛋白分子式C2504H3832N672O736S15和C2094H3188N554O610S12,含496个和412个氨基酸残基,均以Gly含量最高,定位于分泌途径,无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和三维模型解析完成,以随机卷曲为主,是含有21个碱基的信号肽和Glyco-hydro及Laminarinase功能域的亲水性蛋白质,而它们在稳定性、酸碱性和磷酸化位点存在不同,表明TpβGRP家族与目前已知βGR在昆虫对病原物的模式识别和免疫反应机制中的作用类似,但作用方式可能不同。本文为深入研究冬虫夏草寄主钩蝠蛾昆虫βGRP的生化特性和分子免疫学机理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冬虫夏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对丰富昆虫天然免疫体系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蒲氏钩蝠蛾 β-1 3-葡聚糖识别蛋白 生物信息学 免疫
原文传递
《蒲氏漫斋录》新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剑国 任德魁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86,共8页
本文着力发掘更多原始材料 ,借以证明《蒲氏漫斋录》的作者蒲大受就是宋人蒲瀛 ,有助于对这位集诗人、词人、诗评家为一身的文学家作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考辨相关文献体例 ,剖析前人征引致误的原因 ,厘清散见各书的《蒲氏漫斋录》现存... 本文着力发掘更多原始材料 ,借以证明《蒲氏漫斋录》的作者蒲大受就是宋人蒲瀛 ,有助于对这位集诗人、词人、诗评家为一身的文学家作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考辨相关文献体例 ,剖析前人征引致误的原因 ,厘清散见各书的《蒲氏漫斋录》现存条目 ,并就现存条目数量与《〈蒲氏漫斋录〉考论》一文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漫斋录》 蒲大受 蒲瀛 文学考证 文学研究 诗话著作 宋代
原文传递
《蒲氏漫斋录》考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国军 王发国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92,共12页
本文对前人不曾作过专题考论的《蒲氏漫斋录》的相关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考索和论述,并纠正了《中国历代诗话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宋诗话全编》等处理该书的一些错误,指出:一、《蒲氏漫斋录》和《漫斋语录》等是同书而异名之作... 本文对前人不曾作过专题考论的《蒲氏漫斋录》的相关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考索和论述,并纠正了《中国历代诗话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宋诗话全编》等处理该书的一些错误,指出:一、《蒲氏漫斋录》和《漫斋语录》等是同书而异名之作,《诗话选》目为两种书,不妥;二、《蒲氏漫斋录》的作者是蒲大受,写作时间至迟不过南宋绍兴末,《批评史》、《诗话选》、《全编》分别对该书作者、作时及不为立目等都有误;三、《蒲氏漫斋录》仅存佚文三十三条,从中表现了蒲大受论学尊洛学、论文崇苏黄,将理学和文学合一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 蒲氏漫斋录》 蒲大受 崇苏黄 《漫斋语录》 《诗话选》 内容考论 纠正错误
原文传递
中国牙甲科一新种———蒲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 pui sp .nov .(鞘翅目 :牙甲科 :陆牙甲亚科 )(英文)
17
作者 贾凤龙 《Entomologia Sinica》 CSCD 2002年第3期65-68,共4页
描述采自广西那坡的牙甲科昆虫一新种 ,蒲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puisp .nov .。正模♂ ,广西那坡弄化 ,5 5 0m ,1998 Ⅷ 15。新种与科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mumcorbettiBalfour Browne相似 ,区别为 :新种为红褐色 ;头、前胸背板和... 描述采自广西那坡的牙甲科昆虫一新种 ,蒲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puisp .nov .。正模♂ ,广西那坡弄化 ,5 5 0m ,1998 Ⅷ 15。新种与科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mumcorbettiBalfour Browne相似 ,区别为 :新种为红褐色 ;头、前胸背板和鞘翅无细网纹 ;前胸腹板中部呈很强的屋脊状 ,具隆脊 ,隆脊前端具一长齿突。新种与道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dohertyiBalfour Browne的区别为 :前胸腹板中部强屋脊状 ,具隆脊 ,隆脊前端具一长齿突 ;雄性外生殖不同。新种与密刻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denspunctatumd′Orchymont区别为 :前胸腹板中部强屋脊状 ,具隆脊 ,隆脊前端具一长齿突 ,中足脚节具密拒水毛 ,雄性外生殖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牙甲科 新种 蒲氏点纹牙甲 鞘翅目 陆牙甲亚科
原文传递
冬虫夏草菌在寄主钩蝠蛾幼虫中的潜伏侵染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雷桅 彭青云 +1 位作者 张古忍 刘昕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7-392,共6页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特色名贵药材,是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寄生于钩蝠蛾幼虫后形成的虫生子囊真菌,其发生机理和侵染途径至今未知。本文利用real-time q PCR实时定量技术检测了寄主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幼虫表皮、脂...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特色名贵药材,是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寄生于钩蝠蛾幼虫后形成的虫生子囊真菌,其发生机理和侵染途径至今未知。本文利用real-time q PCR实时定量技术检测了寄主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幼虫表皮、脂肪体、血淋巴和肠壁等组织中冬虫夏草菌定殖量,分别建立了起始于表皮的侵染路径(R20.678)和起始于肠道的侵染路径(R20.271)两种Holt数学模型,经比较分析后,推论冬虫夏草菌随口腔摄食侵染寄主幼虫的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揭示冬虫夏草菌可以通过进食途径实现其对钩蝠蛾幼虫的带菌生长、侵染和寄生,从而为深入阐释冬虫夏草菌与寄主钩蝠蛾幼虫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菌 蒲氏钩蝠蛾 REAL-TIME q PCR 侵染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鼓室内陷袋的高分辨CT表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小剑 郑亿庆 +4 位作者 陈建宇 刘翔 许耀东 丁建慧 陈穗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颞骨高分辨CT的表现及其中耳、乳突通气情况。方法对43例(5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内陷袋组)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重建其乳突气房,对蒲氏间隙、鼓峡、盾板到锤骨柄的距离、上鼓室等进行观察。正常44耳作为对照组。结... 目的探讨上鼓室内陷袋颞骨高分辨CT的表现及其中耳、乳突通气情况。方法对43例(54耳)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内陷袋组)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重建其乳突气房,对蒲氏间隙、鼓峡、盾板到锤骨柄的距离、上鼓室等进行观察。正常44耳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内陷袋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气化不良率分别为9.3%、90.7%,其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0.350cm3;正常组乳突气化良好率和不良率分别为75%、25%,乳突气房平均容积为4.854cm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内陷袋组盾板最低点到锤骨间距离平均值为0.20±0.05cm,对照组平均值为0.23±0.06c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Ⅲ、Ⅳ级内陷袋盾板破坏,外上鼓室增宽,Ⅳ级内陷袋多伴听骨链破坏;④内陷袋组蒲氏间隙堵塞占66.7%,鼓峡堵塞占63%,上鼓室、鼓窦、乳突、中鼓室及咽鼓管口软组织影出现率分别为59.2%、66.7%、30%、16.8%、13%。结论①乳突气房发育是内陷袋形成的原因之一,其气化程度和内陷袋的程度无关;②内陷袋的形成和蒲氏间隙的狭窄、堵塞及鼓峡堵塞导致通气不良有关,炎性病变多以听骨链区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陷袋 颞骨高分辨CT 蒲氏间隙 上鼓室
下载PDF
色季拉山两种钩蝠蛾蛹的体型变异及判别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喻浩 郭技星 +2 位作者 张剑霜 刘昕 张古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7-817,共11页
蒲氏钩蝠蛾与色季拉钩蝠蛾是分布于西藏色季拉山的两种冬虫夏草寄主,两者分布地点接近、生活史相似,在羽化之前难以区分。本文通过多种多元分析方法和均数比较,采用5个形态特征对上述两物种共计3个自然群体的蛹进行了对比分析。主成分... 蒲氏钩蝠蛾与色季拉钩蝠蛾是分布于西藏色季拉山的两种冬虫夏草寄主,两者分布地点接近、生活史相似,在羽化之前难以区分。本文通过多种多元分析方法和均数比较,采用5个形态特征对上述两物种共计3个自然群体的蛹进行了对比分析。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蛹的形态在种间区别明显,而种下不同群体的蛹较为相似。均数比较的结果显示,蒲氏钩蝠蛾蛹在纵向和横向维度上均大于色季拉钩蝠蛾,两个物种都表现出明显的种内性二型现象,雌性蛹的体型显著大于雄性。建立了两种钩蝠蛾蛹物种和性别的判别式,判别准确率均达到100%。因此,通过测量蛹的体型数据,可简便快速的初步分辨蒲氏钩蝠蛾与色季拉钩蝠蛾,并确定其性别,作为物种鉴定的有力参考。鉴于钩蝠蛾属昆虫独特的分布和分化模式,本文的方法应具有普适性,可在其他的冬虫夏草产地判定处于蛹期的钩蝠蛾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氏钩蝠蛾 色季拉钩蝠蛾 形态变异 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