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低改良蒽醌二磺酸钠法脱硫原料消耗的措施 被引量:1
1
作者 陶兰芬 《梅山科技》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对影响改良A.D.A法脱硫原料碳酸钠、A.D.A、五氧化二钒消耗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消耗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改良蒽醌二磺酸钠 脱硫 原料消耗 五氧化 酸钠
下载PDF
掺杂2,7-蒽醌二磺酸钠/聚吡咯修饰电极的合成及稳定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安宝内 《无线互联科技》 2013年第2期159-159,共1页
本实验通过电化学方法使掺杂2,7-蒽醌二磺酸钠/聚吡咯膜附着在电极表面形成修饰电极。通过对比所制备的修饰电极和裸GC电极在不同pH值中的循环伏安图,研究其氧还原的催化性能。以及在氧饱和条件下不同pH值下,扫描90圈后的稳定性做出考察。
关键词 2 7-蒽醌二磺酸钠 吡咯 修饰电极
下载PDF
应用正交试验分离_2,7~2,6──蒽醌二磺酸钠
3
作者 李世文 《河南化工》 CAS 1994年第6期7-8,4,共3页
根据盐析原理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选择了分离2.6;2.7──葱醌二磺酸钠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参数,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蒽醌二磺酸钠 正交试验 分离 工艺
下载PDF
新鲜铜粉“一锅法”催化Ullmann缩合反应制备4,4′-二氨基-1,1′-二蒽醌-3,3′-二磺酸钠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天永 李威 +3 位作者 李彬 姜爽 吕东军 费学宁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45,共4页
研究了用次亚磷酸钠现场液相还原硫酸铜制备新鲜铜粉,用该铜粉"一锅法"催化溴氨酸的自身Ullmann缩合反应制备4,4′-二氨基-1,1′-二蒽醌-3,3′-二磺酸钠。适宜的反应条件是:20.0g五水硫酸铜,5.8g EDTA,20.4g次亚磷酸钠,还原温... 研究了用次亚磷酸钠现场液相还原硫酸铜制备新鲜铜粉,用该铜粉"一锅法"催化溴氨酸的自身Ullmann缩合反应制备4,4′-二氨基-1,1′-二蒽醌-3,3′-二磺酸钠。适宜的反应条件是:20.0g五水硫酸铜,5.8g EDTA,20.4g次亚磷酸钠,还原温度70℃,5.0g溴氨酸,缩合反应温度90℃,缩合反应时间3h,缩合产物收率可达到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粉 Ullmann缩合反应 一锅法 溴氨酸 4 4'-氨基-1 1'-蒽醌-3 3'-磺酸钠
下载PDF
1,2-二羟基蒽醌-3-磺酸钠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微量钒(Ⅴ)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慧芝 许崇绢 解文秀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3,共4页
研究了1,2-二羟基蒽醌-3-磺酸钠与钒(Ⅴ)的显色反应,建立了测定钒的光度分析新方法。在pH4.0的醋酸一醋酸钠缓冲溶液中,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存在下,1,2-二羟基蒽醌-3-磺酸钠与钒(Ⅴ)反应生成摩尔比为2:1稳定络... 研究了1,2-二羟基蒽醌-3-磺酸钠与钒(Ⅴ)的显色反应,建立了测定钒的光度分析新方法。在pH4.0的醋酸一醋酸钠缓冲溶液中,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存在下,1,2-二羟基蒽醌-3-磺酸钠与钒(Ⅴ)反应生成摩尔比为2: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固相萃取柱富集,吸附柱上富集的络合物用乙醇洗脱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分离后的测定液中,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420nm,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1.16×10^5L·mol^-1·cm^-1,钒量在0~0.4μg/mL内符合比尔定律,相关系数r=0.9989,对30余种共存离子进行试验,大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测定。方法用于合金、矿石、粉煤灰中钒的分析,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加标回收率为96%~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1 2-羟基蒽醌-3-磺酸钠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枯草杆菌蛋白酶与3,4-二羟基-2-蒽醌磺酸钠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兴明 丁立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9-463,共5页
用UV光谱法研究了枯草杆菌蛋白酶 (BSP)在pH =4 2 0的酸性溶液中与 3,4 二羟基 2 蒽醌磺酸钠(ARS)的相互作用。测得生成的缔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为 5 15nm ,与试剂相比红移 95nm。应用平衡透析法、摩尔比法和双波长法进行测定 ,结果表... 用UV光谱法研究了枯草杆菌蛋白酶 (BSP)在pH =4 2 0的酸性溶液中与 3,4 二羟基 2 蒽醌磺酸钠(ARS)的相互作用。测得生成的缔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为 5 15nm ,与试剂相比红移 95nm。应用平衡透析法、摩尔比法和双波长法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B1=5 89× 10 3 L/ (mol·cm) ,εB2 =4 6 8×10 3 L/ (mol·cm) ,结合数n1=13和n2 =4 5 ,积累平衡常数 β1=5 2 7× 10 4L/mol和 β2 =3 5 4× 10 5L/mol。第 1类结合数完全符合BSP空间构象中活性中心的作用原子数。研究发现 ,该反应基本符合Scatchard模型 ,BSP与ARS之间的作用以电荷力为主、疏水力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杆菌蛋白酶 羟基蒽醌磺酸钠 积累平衡常数
下载PDF
湿式氧化法脱硫的技术进展 被引量:34
7
作者 梁锋 徐丙根 +1 位作者 施小红 明素荣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4,共4页
介绍了湿式氧化脱硫工艺的现状及新进展 ,重点评述该法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目前采用 2种或 2种以上催化剂的组合作为复合催化剂达到提高净化度、脱硫效率以及解决硫堵等问题的方法备受关注。指出工业应用较多的方法仍是蒽醌二... 介绍了湿式氧化脱硫工艺的现状及新进展 ,重点评述该法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目前采用 2种或 2种以上催化剂的组合作为复合催化剂达到提高净化度、脱硫效率以及解决硫堵等问题的方法备受关注。指出工业应用较多的方法仍是蒽醌二磺酸钠法、栲胶法及双核酞菁钴磺酸盐法 ,配合铁法将成为较有发展前景的新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氧化法 脱硫 技术进展 催化剂 蒽醌二磺酸钠 栲胶法 双核酞菁钴磺酸盐法 配合铁法
下载PDF
[Co(phen)_2(AQDS)(H_2O)]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
8
作者 贾佳 申彦兵 +2 位作者 刘杉 佟小波 董世权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10,共6页
为了探索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对配合物的影响,本文以1,5-蒽醌二磺酸钠(简称Na2AQDS),1,10-菲啰啉(简称phen)和Co(II)离子进行混配,合成了一个新型配合物,即[Co(phen)_2(AQDS)(H_2O)],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表... 为了探索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对配合物的影响,本文以1,5-蒽醌二磺酸钠(简称Na2AQDS),1,10-菲啰啉(简称phen)和Co(II)离子进行混配,合成了一个新型配合物,即[Co(phen)_2(AQDS)(H_2O)],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表征.X-ray晶体结构测定表明此配合物的基本结构是单核结构.相邻的单核子单元通过分子间强氢键O-H…O形成一维链,进而又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网络.可见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对拓展配合物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对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及热重性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蒽醌二磺酸钠 金属钴配合物 晶体结构
下载PDF
[Cd(bipy)_2(AQDS)]_n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9
作者 贾佳 申彦兵 姜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0-15,28,共7页
为了探索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对配合物的影响,本文以1,5-蒽醌二磺酸钠(简称Na2AQDS),2,2'—联吡啶(简称bipy)和Cd(II)离子进行混配,合成了一个新型配合物,即[Cd(bipy)2(AQDS)]n,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表... 为了探索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对配合物的影响,本文以1,5-蒽醌二磺酸钠(简称Na2AQDS),2,2'—联吡啶(简称bipy)和Cd(II)离子进行混配,合成了一个新型配合物,即[Cd(bipy)2(AQDS)]n,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表征.X-ray晶体结构测定表明此配合物的基本结构是一维链状结构.一维链之间又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分子间氢键C-H…O形成二维结构和三维超分子结构.可见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对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对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及热重性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蒽醌二磺酸钠 金属镉配合物 晶体结构
下载PDF
A.D.A纯度测量的探讨
10
作者 徐永文 张美华 《化学工程师》 CAS 2000年第2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ADA 蒽醌二磺酸钠 纯度测量
下载PDF
Biodegradation of ethylthionocarbamates by a mixed culture of iron-reducing bacteria enriched from tailings dam sediments 被引量:3
11
作者 CHEN Shao-hua SUN Yan XIONG L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612-1618,共7页
Ethylthionocarbamates (ETC), 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s collectors in the flotation of sulfide, is known to cause serious pollution to soil and groundwater. The potential biodegradation of ETC was evaluated b... Ethylthionocarbamates (ETC), 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s collectors in the flotation of sulfide, is known to cause serious pollution to soil and groundwater. The potential biodegradation of ETC was evaluated by applying a mixed culture of iron-reducing bacteria (IRB) enriched from tailings dam sed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TC can be degraded by IRB coupled to Fe(III) reduction, both of which can be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anthraquinone-2,6-disulfonate (AQDS). Moreover, Fe(III)-EDTA was found to be a more favorable terminal electron acceptor compared to α-Fe2O3, e.g., within 30 d, 72% of ETC was degraded when α-Fe2O3+AQDS was applied, while it is 82.67% when Fe(III)-EDTA+AQDS is added. The dynamic models indicated that the kETC degradation wa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Fe(III)-EDTA+AQDS〉α-Fe2O3+AQDS〉Fe(III)-EDTA〉α-Fe2O3,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aximum biodegradation rates being 2.6, 2.45, 2.4 and 2.0 mg/(L·d), respectively, and positive parallel correlations could be observed between kFe(III) and kETC.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IRB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lotation waste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ylthionocarbamates BIODEGRADATION iron-reducing bacteria anthraquinone-2 6-disulfonat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