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尾对蓝尾石龙子能量储存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林植华 樊晓丽 +2 位作者 陆洪良 罗来高 计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541-2548,共8页
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 在许多蜥蜴种类中,尾自切是一种主要的逃避天敌捕食的防御性策略。虽然断尾使蜥蜴获得短期的生存利益,但同时也需为此承受多方面的代价。利用从丽水采集的117条蓝尾石龙子来评价该种动物断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81条(约69%)石龙子至少经历过1次尾自切。断尾个体中,原先断尾事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尾区间存在显著差别,但两性间无差别。将实验组17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依次切去3个尾段,然后测定断尾前后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以及每个尾段、身体各部分中的脂肪含量。另15条具完整尾的石龙子作为对照组,仅测量其运动表现。尾部的脂肪含量与尾基部宽呈正相关,说明具较粗尾部的石龙子一般具有相当较多的尾部储能。尾部脂肪含量随尾长呈非等比例分布,大部分脂肪集中于尾近基部端。断尾几乎不影响蓝尾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仅当大部分尾部被切除时疾跑速有较小程度的降低。显示了蓝尾石龙子因遭遇天敌捕食攻击或其它因素作用而产生的部分断尾可能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能量和运动代价。由于野外种群蓝尾石龙子个体的断尾情况主要发生在尾近基部或中部位置,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条件下该种动物的尾自切通常会遭受明显的能量和运动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龙子 蓝尾石龙子 尾自切 能量储存 运动表现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的生长、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 被引量:55
2
作者 杜卫国 计翔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9-286,共8页
报道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的生长、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 ,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 ,因此 ,个体大小的... 报道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的生长、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 ,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 ,因此 ,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后发生的。体长小于 5 0mm的幼体 ,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 ;当体长大于 5 0mm ,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生长率显著大于雌性 ,并导致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 ,并随个体发育变得越来越显著。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 69 3mm ,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 ,平均值分别为 6 4、 2 783和 0 5 5 4g。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蓝尾石龙子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龙子 蓝尾石龙子 生长 两性异形 雌性繁殖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的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5-752,共8页
通过测量头、体大小和胃检研究浙江泰顺产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个体发育过程中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蓝尾石龙子成体个体大小和头部大小的两性差异显著 ,雄性大于雌性。不同发育阶段雌性头长与SVL的线性回归斜率无显著差异 ,头... 通过测量头、体大小和胃检研究浙江泰顺产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个体发育过程中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蓝尾石龙子成体个体大小和头部大小的两性差异显著 ,雄性大于雌性。不同发育阶段雌性头长与SVL的线性回归斜率无显著差异 ,头宽与SVL线性回归斜率的差异显著 ,成体和SVL <5 0mm幼体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幼体。雄性头部相对于SVL呈加速式异速生长。两性比较发现 :雌雄幼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SVL <5 0mm幼体特定SVL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但SVL为 5 0 - 6 9mm的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SVL相同的雌性幼体 ;雄性成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雌性。SVL <5 0mm的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 ,性成熟雌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雌性幼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 12 3、 12 5、 4 8和 14 4。雌雄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雌雄成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次之 ,成体与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小。成体摄入食饵的大小 (用胃内完整食物长度的平均值表示 )和变化范围大于幼体。两性成、幼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差异显著。两性个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均与其SVL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尾石龙子 雌性 食饵 两性异形 雄性 成体 幼体 头部 摄入 生态位重叠度
下载PDF
食物和繁殖对蓝尾石龙子储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舒霖 杜卫国 +1 位作者 赵炯 胡凌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9-331,共3页
在实验室常温条件下 ,测定了蓝尾石龙子禁食雄体、喂食雄体、繁殖雌体及非繁殖雌体去尾躯干、尾、肝脏和腹脂肪体内的脂肪储存量 .结果是 :喂食雄体各储能部位脂肪能量显著高于禁食雄体 ,其中 ,腹脂肪体和尾脂肪能量差异尤为显著 ,喂食... 在实验室常温条件下 ,测定了蓝尾石龙子禁食雄体、喂食雄体、繁殖雌体及非繁殖雌体去尾躯干、尾、肝脏和腹脂肪体内的脂肪储存量 .结果是 :喂食雄体各储能部位脂肪能量显著高于禁食雄体 ,其中 ,腹脂肪体和尾脂肪能量差异尤为显著 ,喂食雄体腹脂肪体和尾脂肪储存量分别为禁食雄体的 11.4倍和 6 .4倍 ;非繁殖雌体各储能部位能量显著高于繁殖雌体 ,差异最大的部位是腹脂肪体和尾 ,非繁殖雌体腹脂肪体和尾贮存脂肪分别为繁殖雌体的 5 .5倍和3.3倍 .这些结果表明 :尾和腹脂肪体是蓝尾石龙子的主要储能部位 ;食物条件能显著影响体内能量储存量 ;尾和腹脂肪体内储存能量对雌体繁殖具有重要作用 .图 2表 2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尾石龙子 储能 繁殖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精子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永章 张永普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9-435,共7页
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附睾以 2 5 %戊二醛和 1%锇酸双重固定 ,按常规制作超薄切片 ,用H 6 0 0透射电镜研究观察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由头部和尾组成 ,头部由顶体复合体和核组成 ,尾由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组成。头部的顶体囊... 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附睾以 2 5 %戊二醛和 1%锇酸双重固定 ,按常规制作超薄切片 ,用H 6 0 0透射电镜研究观察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由头部和尾组成 ,头部由顶体复合体和核组成 ,尾由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组成。头部的顶体囊前部扁平 ,分为皮质和髓质 ,顶体下锥由类结晶状的顶体下物质组成 ,穿孔器顶端尖 ,穿孔器基板塞子状 ,细胞核延长 ,核内小管缺 ,核伸展部前端具一电子透明区 ,核肩圆 ,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 ,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 ,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 9束三联微管相联 ,向后与轴丝相应的 9束双联微管相联 ,中央纤维与 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 ,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 ,由连续的规则小卵状或小梯形致密体组成线粒体间的环状结构 ,纤维鞘伸入中段 ,终环紧贴于细胞膜的内表面。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 :rs1/mi1,rs2 /mi2 ,rs3/mi3,rs4 /mi4 ,横切面上每圈线粒体数目为 10个。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 3和 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复合体呈“9+2”型。蓝尾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与已描述的石龙子科种类比较发现 ,与蜓蜥群和胎生群的石龙子相似 ;但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 线粒体 超微结构 颈段 顶体 头部 微管 蓝尾石龙子 石龙子 胎生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孵化期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许雪峰 吴霖生 吴义莲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4,共3页
研究了安徽滁州蓝尾石龙子卵在温、湿度分别为 3 0℃、-1 2kPa的孵化条件下 ,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本研究蓝尾石龙子卵孵化期为 2 1 1d ,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过程中 ,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转化到孵出... 研究了安徽滁州蓝尾石龙子卵在温、湿度分别为 3 0℃、-1 2kPa的孵化条件下 ,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本研究蓝尾石龙子卵孵化期为 2 1 1d ,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过程中 ,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转化到孵出幼体的比率分别为 5 7 1 %、3 8 8%和 5 2 3 %。新生卵卵壳中5 0 %的灰分、5 9%的钙转移至孵出幼体中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尾石龙子 卵孵化 孵出幼体 卵壳 孵化期 胚胎发育 卵黄 干重 孵化条件 利用
下载PDF
不同地理居群蓝尾石龙子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永章 张永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24,共6页
研究了浙江杭州、洞头、温州和福建宁德 4个地理居群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的染色体组型 ,其二倍体均为 2n =2 6( 2 0V +6I) ,NF =46,含有大型染色体 6对、小型染色体 7对 ,除 3对小型的近端染色体外 ,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但 4... 研究了浙江杭州、洞头、温州和福建宁德 4个地理居群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的染色体组型 ,其二倍体均为 2n =2 6( 2 0V +6I) ,NF =46,含有大型染色体 6对、小型染色体 7对 ,除 3对小型的近端染色体外 ,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但 4个不同地理居群蓝尾石龙子之间的染色体在相对长度、臂比值、着丝粒指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蓝尾石龙子的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群 蓝尾石龙子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徐根 吴孝兵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阐明蓝尾石龙子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类型、局部分布和细胞密度。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蓝尾石龙子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纺锤形、梭形、锥形、烧瓶形和... 目的阐明蓝尾石龙子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类型、局部分布和细胞密度。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蓝尾石龙子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纺锤形、梭形、锥形、烧瓶形和杆状。蓝尾石龙子消化道中显示出3种内分泌细胞,即5-羟色胺阳性细胞、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和胃泌素阳性细胞,未见高血糖素阳性细胞、P物质阳性细胞、胰岛素阳性细胞和胰多肽阳性细胞。5-羟色胺阳性细胞是消化道中最主要的内分泌细胞类型,其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但在各段分布密度不同。生长抑素阳性细胞仅分布于胃部。胃泌素阳性细胞局限分布于幽门和十二指肠部位。在蓝尾石龙子消化道内具有最多种类型内分泌细胞分布的部位是幽门,同时消化道内各种内分泌细胞在此部位也显示出最高的分布密度。结论蓝尾石龙子与其他爬行动物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并具其独特性,这些共同特征可能反映着不同脊椎动物消化生理的相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蓝尾石龙子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染色体组型与Ag-NORs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郭超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19,共3页
本文用骨髓细胞制片,分析了蓝尾石龙子的染色体组型和AgNORs,其二倍体2n=26,含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体,除3对小型的染色体呈点状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NF=46。这个种的一对AgNORs位于No.2... 本文用骨髓细胞制片,分析了蓝尾石龙子的染色体组型和AgNORs,其二倍体2n=26,含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体,除3对小型的染色体呈点状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NF=46。这个种的一对AgNORs位于No.2长臂近着丝粒区。未见有异型的性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尾石龙子 AG-NORS 染色体组型
下载PDF
蓝尾石龙子杭州和宁德种群繁殖生活史特征的差异
10
作者 张永普 杜卫国 寿鹿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5-260,共6页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 测定处于不同纬度的浙江杭州和福建宁德的蓝尾石龙子(Eumeceselegans)种群的个体大小和繁殖特征。宁德种群的产卵时间为5月27日—6月22日,早于高纬度杭州种群(6月4日—7月12日)。宁德种群最小繁殖雌体及性成熟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杭州种群。宁德和杭州两种群的相对窝卵重无显著差异;当统计去除母体体长的影响之后,两地种群的窝卵数和窝卵重也无显著差异,但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蓝尾石龙子窝卵数和卵重量呈负相关,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存在种群间差异。特定窝卵数条件下,杭州种群的卵重量显著大于宁德种群。由此可见,蓝尾石龙子种群间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与母体大小的差异密切相关。推测不同纬度地区的蓝尾石龙子种群的繁殖策略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尾石龙子 宁德种群 杭州种群 个体大小 卵大小 相对窝卵重 种群差异
下载PDF
蝘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同化的热依赖性
11
作者 许雪峰 张建龙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长 4 2 8~ 5 4 4mm ,n =12 )和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 ,头体长 4 3 9~ 5 7 3mm ,n =10 )幼体 ,研究温度 (2 4~ 32℃ )对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 用采自安徽滁州琅琊山的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长 4 2 8~ 5 4 4mm ,n =12 )和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 ,头体长 4 3 9~ 5 7 3mm ,n =10 )幼体 ,研究温度 (2 4~ 32℃ )对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 (ADC)、同化效率 (AE)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2 4~ 30℃范围内 ,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超过 30℃则基本不变。蜓幼体 :30和 32℃摄食量和生长小于 2 4~ 2 8℃ ;2 4~ 30℃ADC、AE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但 32℃时又升高。蓝尾石龙子幼体 :2 4~ 2 6℃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 6℃后随温度升高显著下降 ;2 4~ 2 8℃ADC、AE大于 30和 32℃ ,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2 6℃生长最快。结果表明 ,蜓和蓝尾石龙子幼体的摄食和同化能力均低于相应的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蓝尾石龙子 幼体 温度 食物同化
下载PDF
江西婺源蓝尾石龙子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
12
作者 蔡垚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4-66,共3页
报道了江西婺源地区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蓝尾石龙子成体体长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雄性大于雌性),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雄性头部增长速率明显大于雌性,表明成年雄体分配较多的能量用于头部和... 报道了江西婺源地区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蓝尾石龙子成体体长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雄性大于雌性),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雄性头部增长速率明显大于雌性,表明成年雄体分配较多的能量用于头部和身体的生长;而成年雌体则相对延缓头部的生长,以维持躯干生长,增大腹腔容纳量,可提高其繁殖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龙子 蓝尾石龙子 两性异形 江西婺源
下载PDF
两种爬行动物胃肠胰系统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徐根 吴孝兵 汪安云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15-520,共6页
目的阐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细胞在蝘蜓及蓝尾石龙子胃肠胰系统各段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5-HT-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消化道及胰腺的5-HT细胞。结果在蝘蜓胃肠胰系统各段均检测出5-HT细胞;而蓝尾石龙子只在消化... 目的阐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细胞在蝘蜓及蓝尾石龙子胃肠胰系统各段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5-HT-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消化道及胰腺的5-HT细胞。结果在蝘蜓胃肠胰系统各段均检测出5-HT细胞;而蓝尾石龙子只在消化道各段分布5-HT细胞,胰腺中未发现阳性细胞。5-HT细胞在两种爬行动物消化道都以胃幽门部位分布密度最高,空肠部位分布密度最低,但其分布类型各不相同。两种爬行动物消化道5-HT细胞的形态多样,从整个消化道看两者大体都有椭圆形、梭形、纺锤形、烧瓶形、楔形、锥形细胞。不同形状5-HT细胞分布于消化道不同局部,且其组织学分布特点亦有一定差别。蝘蜓胰腺5-HT细胞散在分布于胰腺腺泡细胞间,呈椭圆形和锥形。结论两种爬行动物胃肠胰系统5-HT细胞的分布及其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分布存在着较多共同点,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相同点;同时两种爬行动物胃肠胰系统5-HT细胞的分布型存在着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蝘蜓 蓝尾石龙子 胃肠胰系统 5-羟色胺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琅琊山三种蜥蜴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雪峰 《滁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研究了安徽滁州琅琊山北草蜥(Takydrom us septentrionalis)、蓝尾石龙子(Eum eces elegans)和蜓(Sphenom orphus indicus)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蜥蜴成、幼体肝脏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北草蜥、蜓幼体躯干的水... 研究了安徽滁州琅琊山北草蜥(Takydrom us septentrionalis)、蓝尾石龙子(Eum eces elegans)和蜓(Sphenom orphus indicus)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蜥蜴成、幼体肝脏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北草蜥、蜓幼体躯干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成体;蓝尾石龙子躯干水分含量在成、幼体间无显著的差异。幼体躯干水分含量大小顺序为北草蜥、蜓、蓝尾石龙子;成体躯干的水分含量表现为北草蜥显著高于蜓和蓝尾石龙子。北草蜥成体躯干、脱脂躯干能值显著高于幼体;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蓝尾石龙子成幼体的躯干能值、脱脂躯干能值、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均无显著差异;蜓成体的脱脂躯干能值显著高于幼体,但成幼体的躯干能值、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均无显著差异。北草蜥成体腹脂肪体的能值显著高于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草蜥 蓝尾石龙子 蝘蜓 贮能部位 能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