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 被引量:22
1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严德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141-3155,共15页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蓬莱滩剖面合山组硅质岩沉积于受到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硅质生物,为生物成因;而其茅口组硅质岩则沉积于远离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为热液成因。通过与铁桥剖面的热液成因硅质岩的沉积背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晚二叠世时期,来宾地区为富硅的边缘海盆环境,而陆源物质输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本地区形成不同成因硅质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中上二叠统 地球化学 蓬莱滩剖面 来宾
下载PDF
广西来宾蓬莱滩二叠纪牙形刺与吴家坪阶(乐平统)的底界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成源 吴健君 朱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蓬莱滩剖面的牙形刺最早是由Meietal.(1994c)研究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蓬莱滩剖面吴家坪阶和茅口阶界线层的牙形刺,对有关牙形刺种的时限、分带及层位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着重指出,吴家坪阶的底界在茅口组的最上... 蓬莱滩剖面的牙形刺最早是由Meietal.(1994c)研究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蓬莱滩剖面吴家坪阶和茅口阶界线层的牙形刺,对有关牙形刺种的时限、分带及层位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着重指出,吴家坪阶的底界在茅口组的最上部,即在18层上部2m厚的浅水相灰岩内部通过,至少比18层顶低0.55m,不应把吴家坪阶底界划在18层与17层之间,它比事件地层界线稍高,与吴家坪组和茅口组的界线并不一致。所谓“最佳自然界线”的概念,在蓬莱滩剖面并不能得到证实。Jinogondolela和Pseudoclarkina属名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带 蓬莱滩剖面 吴家坪阶 底界 二叠纪
下载PDF
广西蓬莱滩地区合山组盆底扇上的异地煤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根发 黄凤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3-76,共4页
蓬莱滩地区合山组中的煤层产在深水盆底扇上部,是在低水位期由水下重力流从海岸带带入盆地的植物碎屑在盆底扇上二次堆积而成。由于有机碎屑物质的密度低,在二次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经过重力分异,有机碎屑通常富集在扇体顶部,形成异地... 蓬莱滩地区合山组中的煤层产在深水盆底扇上部,是在低水位期由水下重力流从海岸带带入盆地的植物碎屑在盆底扇上二次堆积而成。由于有机碎屑物质的密度低,在二次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经过重力分异,有机碎屑通常富集在扇体顶部,形成异地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扇 异地煤 合山组 蓬莱滩 煤矿床
下载PDF
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G-L界线草莓状黄铁微晶粒径特征及其氧化还原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韦雪梅 韦恒叶 +2 位作者 邱振 江增光 白玛曲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0-241,共12页
在瓜德鲁普统末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多类生物均遭受重创。关于此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有学者认为海洋缺氧是主要的直接原因之一,但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G—L)过渡时期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的研究开展得较少,缺少直接证据... 在瓜德鲁普统末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多类生物均遭受重创。关于此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有学者认为海洋缺氧是主要的直接原因之一,但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G—L)过渡时期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的研究开展得较少,缺少直接证据证明海洋缺氧和瓜德鲁普统末期生物灭绝的关系。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是指示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少数可靠的指标之一。由于微晶粒径大小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密切相关,草莓微晶粒径大小同样也可以作为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指标。本文通过研究蓬莱滩剖面卡匹敦阶茅口组和吴家坪阶合山组下部草莓状黄铁矿微晶粒径特征,从而分析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蓬莱滩剖面茅口组和合山组微晶粒径多数分布在0.4—1.2μm之间,大部分样品微晶粒径分布相对较窄,部分样品分布较宽。茅口组-合山组界线处间歇性出现微晶粒径很小且分布范围窄的样品,其平均微晶粒径一般小于0.7μm,最大值一般不超过1.2μm,很可能指示硫化一缺氧的环境。茅口组和合山组大部分样品平均微晶粒径分布在0.7—1.0μm之间,最大值一般不超过3.3μm,很可能指示的是氧化一贫氧环境。蓬莱滩剖面硫化至缺氧环境对应着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事件层位,说明这两者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海洋的硫化缺氧很可能是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滩剖面G—L界线黄铁矿草莓微晶 氧化还原条件生物灭绝
下载PDF
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的再研究(英文)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成源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7,110-116,共17页
蓬莱滩剖面的重新取样和再研究表明 ,Clarkina postbitteri不能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 ,因为 (1 )正是在 Mei et al.(1 998)所确认的 C.postbitteri“首次出现”的层位的下方是富含海百合茎、苔藓虫化石的灰岩 ,水很浅 ,只产少量的 M.gra... 蓬莱滩剖面的重新取样和再研究表明 ,Clarkina postbitteri不能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 ,因为 (1 )正是在 Mei et al.(1 998)所确认的 C.postbitteri“首次出现”的层位的下方是富含海百合茎、苔藓虫化石的灰岩 ,水很浅 ,只产少量的 M.granti和 M.laibinensis sp.nov.的碎片 ;(2 )所谓“首次出现”的层位的牙形刺是迁移过来的 ,在蓬莱滩剖面和华南其它剖面上都没有此种的先躯分子 ;(3)蓬莱滩剖面上“首次出现”的牙形刺 ,已属 C.postbitteri的先进分子 ,远比它的早期类型先进 ,出现在 C.postbitteri时限的上部 ,已有不少过渡类型分子出现 ;(4) C.postbitteri的起源和它的谱系目前仍不清楚 ;(5) Wardlaw et al.(1 998)提出的 Protoclarkina crofti到 Clarkinapostbitteri的演化谱系在蓬莱滩剖面上不可能得到证实 ,在华南从未发现 Protoclarkina crofti;(6) C.postbitteri带是不存在的 ,它的下部时限与部分 M.altudaensis带的时限重叠 ,它的上部时限与 C.dukouensis带的时限重叠 ;(7)在湖南 C.postbitteri与瓜德鲁普统的菊石同层产出。C.dukouensis最适合作为乐平统底界的标志 ,乐平统底界的定义是在 Clarkina postbitter- C.duk-ouensis的连续演化谱系内 C.dukouensis的首次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界 乐平统 C.dukouensis 蓬莱滩剖面 二叠系
下载PDF
乐平统底界定义和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点位的讨论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成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18,T001,共7页
Clarkina postbitteri的首现不适合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蓬莱滩剖面上6j的底界也不适合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乐平统底界的定义应是Clarkina postbitteri-C.dukouensis连续的演化系列中C.dukouensis的首次出现,... Clarkina postbitteri的首现不适合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蓬莱滩剖面上6j的底界也不适合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乐平统底界的定义应是Clarkina postbitteri-C.dukouensis连续的演化系列中C.dukouensis的首次出现,精确的位置在蓬莱滩剖面6k之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平统 蓬莱滩剖面 广西 鲁平统 底界 二叠系 牙形刺
下载PDF
地球年轮——“金钉子”的故事 蓬莱滩寻梦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平富 《化石》 2013年第3期74-80,F0003,共8页
2005年国际地质史上一个新的“金钉子”诞生了一广西蓬莱滩“金钉子”,这是中国境内的第四颗金钉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金玉开院士及其课题组历经20多年的努力,首次在全球年代地层表上出现了以中国的剖面作为标准的名字一一“乐平... 2005年国际地质史上一个新的“金钉子”诞生了一广西蓬莱滩“金钉子”,这是中国境内的第四颗金钉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金玉开院士及其课题组历经20多年的努力,首次在全球年代地层表上出现了以中国的剖面作为标准的名字一一“乐平统”的吴家坪阶,从而打破了没有中国学者建立的地质年代单元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钉子 蓬莱滩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故事 年轮 地球 中国境内 年代地层表
下载PDF
地球年轮——“金钉子”的故事之《蓬莱滩寻梦》
8
《生物进化》 2012年第1期57-58,共2页
广西来宾有条红水河.河上横跨着一条由中国通往越南的铁路桥.桥下布满了层层叠叠的岩石.这就是著名的蓬莱滩剖面。二十多年前,一位从桥上经过的中国学者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岩石深深地吸引。他后来无数次来到这里.伴随着每天大桥上... 广西来宾有条红水河.河上横跨着一条由中国通往越南的铁路桥.桥下布满了层层叠叠的岩石.这就是著名的蓬莱滩剖面。二十多年前,一位从桥上经过的中国学者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岩石深深地吸引。他后来无数次来到这里.伴随着每天大桥上穿梭的列车,无数次徘徊在岩石丛中.这些石头也魂牵梦绕地盘旋在他的脑海里大半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滩剖面 金钉子 故事 年轮 地球 中国学者 广西来宾 岩石
原文传递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新“金钉子”剖面牙形类序列
9
作者 袁东勋 张华 +5 位作者 郑全锋 李乾 张以春 侯章帅 戴昱 沈树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02-3016,共15页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原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俗称“金钉子”)确立在我国华南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但由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目前,蓬莱滩剖面已经长期被淹没于水面之下。近期,乐平统底界新的“金钉子”被正式批准确定在蓬莱滩原...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原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俗称“金钉子”)确立在我国华南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但由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目前,蓬莱滩剖面已经长期被淹没于水面之下。近期,乐平统底界新的“金钉子”被正式批准确定在蓬莱滩原剖面附近的蓬莱滩新剖面,依据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的首现层位作为新界线标准。鉴于乐平统底界新“金钉子”的层型剖面、界线层位以及界线标志物种均有改变,本文详细报道了蓬莱滩新剖面的牙形类动物群及它们的产出层位。基于对该剖面茅口组顶部至合山组底部高分辨率的牙形类样品研究,共识别出不少于5属7种,包括Clarkina dukouensis、C.postbitteri、Hindeodus sp.、Iranognathus sp.、Jinogondolella granti、J.xuanhanensis和Sweetognathus fengshanensis等,并对重要属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讨论。该剖面由下至上可划分出4个牙形类化石带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带、J.granti带、Clarkina postbitteri带和C.dukouensis带,并确定C.postbitteri精确的首现层位位于蓬莱滩新剖面第n6L层的底面。蓬莱滩新剖面的牙形类动物群也很好地解释了Jinogondolella granti作为Clarkina postbitteri直接祖先种的唯一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界线层型 乐平统 牙形类 蓬莱滩新剖面 吴家坪阶
下载PDF
瓜德鲁普统—乐平统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沉积相和层序地层 被引量:5
10
作者 邱振 孙枢 +1 位作者 王清晨 邹才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瓜德鲁普统与乐平统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蓬莱滩剖面及其辅助剖面—铁桥剖面位于广西来宾地区,两剖面沿红水河两岸连续出露,是开展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剖面。在两剖面的瓜德鲁普统茅口组与乐平统合山组中共识别出14种沉积相,组成... 瓜德鲁普统与乐平统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蓬莱滩剖面及其辅助剖面—铁桥剖面位于广西来宾地区,两剖面沿红水河两岸连续出露,是开展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剖面。在两剖面的瓜德鲁普统茅口组与乐平统合山组中共识别出14种沉积相,组成4类沉积相组合,分别为盆地相、下斜坡相、上斜坡相和台地边缘相。依据这些沉积相及相组合垂向演化样式和横向分布特征,识别出6个主要的海侵—海退层序(TR),并具有高分辨率牙形石带的约束,分别为:TR1(J.nankingensis zone)、TR2(J.aserrata to J.shannoni zone)、TR3(J.shannoni zone to early C.p.postbitteri zone)、TR4(C.p.postbitteri zone to early C.transcaucasia zone)、TR5(C.transcaucasia zone to C.orientalis zone)和TR6(C.orientalis zone to C.inflecta zone)。基于两剖面的海侵—海退层序,开展了本地区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古地理恢复,这对厘定这一时期海平面下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生物灭绝等重要事件之间联系可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线层型剖面 蓬莱滩 铁桥 沉积相 层序地层
下载PDF
山区性河流水面线计算改进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志力 耿艳芬 金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3-437,共5页
通过改进动能修正系数和引入综合局部系数,克服了常规的水面线计算方法计算山区性河段水面线时出现的下游水头比上游水头大或糙率、局部损失系数变化较大的问题,避免了在计算山区性河流水面线时使用虚糙率在物理概念上解释困难和扣死水... 通过改进动能修正系数和引入综合局部系数,克服了常规的水面线计算方法计算山区性河段水面线时出现的下游水头比上游水头大或糙率、局部损失系数变化较大的问题,避免了在计算山区性河流水面线时使用虚糙率在物理概念上解释困难和扣死水操作复杂等缺点.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糙率、局部损失系数或综合局部系数等进行优化选择,使参数选择更加合理.通过对蓬莱滩河段水面线计算并和传统的方法进行比较证明该方法对山区性河流水面线的计算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性河流 水面线计算 局部损失系数 改进的遗传算法 计算方法 物理概念 优化选择 参数选择 系数和 糙率 蓬莱滩 水头 河段 上游 下游
下载PDF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的牙形化石定义(英文) 被引量:12
12
作者 金玉玕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19,共2页
乐平统长期以来一直很有希望成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 ,只因华南缺乏经过详细论证的乐平统底部层序而未能实现。通过近些年的研究 ,梅仕龙等建立了完整的瓜德鲁普统 -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化石带等 ,促成乐平统被正式批准为上二叠统的国... 乐平统长期以来一直很有希望成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 ,只因华南缺乏经过详细论证的乐平统底部层序而未能实现。通过近些年的研究 ,梅仕龙等建立了完整的瓜德鲁普统 -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化石带等 ,促成乐平统被正式批准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 ,并使蓬莱滩剖面成为底界的最佳候选层型剖面。笔者等曾反复论述 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 C.dukouensis带之底作为乐平统底界候选层位的优点和缺点。C.dukouensis的演进可以作为 Clarkina 属内渐变群的第一个基准面( datum) ,而且该种分布较广。然而 ,C.dukouensis在 C.postbitteri- C.dukouensis演化种系中的首现本身并无区域对比意义 ,因为 C. dukouensis的首现从未在其他地点发现 ,而首现的层位也不与全球性生物或环境变化的重要事件对应。C.postbitteri带之底接近前乐平统生物绝灭事件的顶峰层位以及在整合层序中厘定的重要层序界面。根据动物群和沉积变化容易进行国际对比这一优越性 ,使该带之底成为最有希望的界线。近些年来 ,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的工作方案一直将其作为乐平统底界。不过 ,C.postbitteri与祖先种之间的形态变化较显著 ,演化谱系需要充分论证。多年来 ,底界附近的牙形化石被归纳为两个组合带 ,即下部的 Neogondolella bitteri-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化石 二叠纪 乐平统 底界 蓬莱滩剖面
下载PDF
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成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4-241,共8页
有关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涉及到有关建立界线层型的一些基本原则。本文作者确信,乐平统的底界不可能建立在小间断上或层序界面上;不能被证实的点断成种事件也不能用来建立界线层型;定义种在连续演化谱系中首现的点位是确定的不... 有关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涉及到有关建立界线层型的一些基本原则。本文作者确信,乐平统的底界不可能建立在小间断上或层序界面上;不能被证实的点断成种事件也不能用来建立界线层型;定义种在连续演化谱系中首现的点位是确定的不是任意的;必须考虑定义种的首现时期的居群特征,不能用定义种晚期的居群特征来确定GSSP的点位;定义种的定义不能任意改动,要保持分类的稳定。不能过高估计或只认为齿脊特征是区别晚二叠世舟刺分子的唯一标准。梅仕龙有关C. postbitteri和C. dukouensis两个种区别特征的争辩是无用的,因为本文作者所使用的区别这两个种的标准正是梅仕龙等(Mei et al, 1994)所提出的。现在没有必要为维护自己的界线定义或点位而修改有关种的定义。原来有关这两个种的定义和区别特征是科学的。本文作者鉴定的C. dukouensis (Wang, 2000a, p1. 2, figs. 1~8)是正确的,符合原来的定义。乐平统底界定义应当是严格的科学的。金玉玕等(Jin et al, 1994, 1998)从来没有提到更谈不上“反复讨论”了C. doukouensis的“首现”(梅仕龙,本期)。虽然提到(C. postbitteri的首现,但由于C. postbitteri的先驱种不清,这个定义是不科学的。乐平统底界的科学而严格的定义应是:在Clarkikina postbitter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型 底界定义 小间断 点断成种 居群 蓬莱滩 乐平统
下载PDF
论乐平统底界的新定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成源 Heinz W.KOZUR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0-329,共10页
金玉玕等(Jinet al.,2001,2002)终于同意将乐平统的底界放在蓬莱滩剖面6k的底,这与王成源(Wang,1999,2000a,b,2001a-c)提出的点位完全一致,将乐平统底界放在6j或6i upper的观点都不得不放弃。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Henderson和M... 金玉玕等(Jinet al.,2001,2002)终于同意将乐平统的底界放在蓬莱滩剖面6k的底,这与王成源(Wang,1999,2000a,b,2001a-c)提出的点位完全一致,将乐平统底界放在6j或6i upper的观点都不得不放弃。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Henderson和Mei(2001)为维护他们提出的以Clarkina postbitteri作为乐平统底界定义的观点,又将Clarkina postbitteri分成两个亚种。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Henderson and Mei,2001(Per-mophiles,38:36),不符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种名无效。提出的新定义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Mei and Wardlaw1994,是一典型的地层亚种,它包括了一部分典型的Clarkina dukouensis(Jinet al.,2001,plate1,Figs.4a,b),也不能用作乐平统底界的定义。我们应当保留Clarkina postbitteri和C.dukouensis原来的定义。Wang(2000a,plate2,figs.1-8)图示的标本肯定是Clarkina dukouensis。金玉?等(Jinet al.,2000)改变Clarkinadukouensis的首现点位,有时在7d(Permophile,38:34,fig.1,2001),有时在7e(Jinet al.,Permophile,39:38,2001)。Clarkina dukouensis的首现位置(FAD)就在6k。7b已属Clarkinaleveni带。Clarkina postbitteri可区分出三个不同的形态型而不是两个不同的亚种。Clarkina postbitteri的起源仍然不清。Mesogondolella(=Jinogo-ndolella)granti不是Clarkina postbitteri的先驱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 Clarkina dukouensis 界线 新定义 乐平统 二叠系 蓬莱滩剖面 广西
下载PDF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梅仕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5-233,共9页
乐平统被正式接纳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后,其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待确定。经金玉玕等多年研究,广西来宾县蓬莱滩剖面被公认为乐平统底界层型的最佳候选剖面;该剖面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larkina d... 乐平统被正式接纳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后,其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待确定。经金玉玕等多年研究,广西来宾县蓬莱滩剖面被公认为乐平统底界层型的最佳候选剖面;该剖面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larkina dukouensis带之底均可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候选层位。C. postbitteri由Jinogondolella granti(Mei and Wardlaw)演化而来,其首次出现的点位(FAD)可在蓬莱滩剖面得到精确确定。1998年,以C. postbitteri带之底作为乐平统底界的方案被国内外牙形类化石专家一致接受,为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通过投票正式决定蓬莱滩剖面C. postbitteri带之底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铺平了道路。令人遗憾的是在此关键时期王成源声称,在原定界线之下3米处发现C. postbitteri,并转而提出以C. dukouensis带之底为界线的另一方案,导致一次无谓的争端,延误了在中国建立乐平统底界的全球层型的进程。后经Henderson重新研究有关样品证明,在原定界线之下3m处并未发现C. postbitteri,从而使牙形类化石专家达成新的共识。乐平统牙形类化石的演化以Clarkina属为主导,属内各种的鉴别应以居群(population)为基础。锯齿型式被证明是最能反映该属居群特征的较为稳定的鉴定标志。而齿台轮廓等其它形态性状在一个居群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乐平统 界线层型 牙形类化石 蓬莱滩剖面
下载PDF
广西来宾瓜达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类化石—一个独立验证报告(英文) 被引量:6
16
作者 查尔斯M.亨得森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王成源 (Wang,2 0 0 0 )和金玉 (Jin,2 0 0 0 )提出了关于乐平统底界定义的不同论点。为了对此进行独立的验证 ,卡尔加里大学微体古生物实验室对采自华南广西来宾地区瓜达鲁普统 -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类化石大块样品进行了处理。结... 王成源 (Wang,2 0 0 0 )和金玉 (Jin,2 0 0 0 )提出了关于乐平统底界定义的不同论点。为了对此进行独立的验证 ,卡尔加里大学微体古生物实验室对采自华南广西来宾地区瓜达鲁普统 -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类化石大块样品进行了处理。结果如下 :1.Jinogondolella和 Clarkina在样品中没有共生 ;2 .由 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Clarkina postbitteri 的变化发生在层 115 - 6 i;3.C.postbitteri 的首次出现层位 (FAD)在蓬莱滩剖面位于层 115 - 6 i上部 ;4.这个变化标志着一个显著的生物信号和一个重要的点断演化事件。Jinogondolella granti演化为 Clarkinapostbitteri的事件很可能是受瓜达鲁普统与乐平统之交的海平面降至最低水位所触发和控制。层 115 - 6 i下部为较浅水相颗粒灰岩 ,代表瓜达鲁普统末期层序高位域之顶或上覆层序低位域之底部。作为 Clarkina属的第一个代表 ,Clarkina postbitteri是界线地层中最易识别的种之一 ,而 Clarkina postbitteri带的识别较容易和稳定一致。Clarkinapostbitteri和 Clarkina dukouensis可以通过基于锯齿型式 ,居群和个体发育的分类体系来加以稳定地区分。Clarki-na p ostbitteri和 Clarkina dukouensis之间的过渡是渐变的 ,其间的分界点只能人为地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类化石 界红层型 瓜达鱼普统 乐平统 蓬莱滩剖面 广西来宾
下载PDF
瓜德鲁普统(Guadalupian)-乐平统(Lopingian)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 被引量:21
17
作者 金玉玕 沈树忠 +6 位作者 C.M.Henderson 王向东 王伟 王玥 曹长群 尚庆华 郑全锋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共13页
乐平统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已经被确定在中国广西来宾县的蓬莱滩剖面,这一界线以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Mei&Wardlaw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位于蓬莱滩剖面的茅口组顶部来宾灰岩的6k层之底,层型剖面点位于C.post... 乐平统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已经被确定在中国广西来宾县的蓬莱滩剖面,这一界线以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Mei&Wardlaw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位于蓬莱滩剖面的茅口组顶部来宾灰岩的6k层之底,层型剖面点位于C.postbitter hongshuiensis至C.dukouensis的演化谱系内,大致与阿布萨罗卡巨层序(Absaroka Megasequenses)的中部与上部之间的界线相当。层型剖面点位所在的来宾灰岩代表了一套界于茅口组和合山组之间的低水位沉积,在这一界线附近,类、腕足类、珊瑚类和菊石类等动物群均发生了重大更替;同时,δ13C值和87Sr/86Sr同位素比值也有一个明显的降低。从瓜德鲁普世晚期的磁性正常极性带向吴家坪早期反向极性带的转变也发生在这一界线附近,因此,这一界线可以很好地用于进行全球海陆相地层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界线层型(GSSP) 乐平统 二叠系 蓬莱滩剖面 来宾 广西 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原文传递
Thermoluminescence in response to the mass extinction event in Penglaitan Section in Laibin,Guangxi 被引量:1
18
作者 CHEN GuiFan HU ChaoYong +1 位作者 LI Niu YI Zhen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8期1350-1356,共7页
Thermoluminescence(TL)in marine carbonate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tential proxy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leoceanography history,and has already been used in defining the Quaternary environment.However,its availability... Thermoluminescence(TL)in marine carbonate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tential proxy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leoceanography history,and has already been used in defining the Quaternary environment.However,its availability in the geological time scale,such as Permian,is still on debate.The mass extinction event caused by drastic changes of global marine environment in Middle-Late Permian provides a typical example to test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proxy.Here we measured the natural thermoluminescence of the carbonate-dominating marin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strata through the Guadalupian-Lopingian mass extinction boundary(G/LB)in the Penglaitan Section in Laibin,Guangxi,China.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L intensities of carbonate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siliceous rock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arbonate i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TL.The variation of TL intensities are related with Mn and Fe contents in the carbonate lattices while high Mn and low Fe(e.g.,high Mn/Fe ratio)in carbonate will release stronger TL.Due to the better storage of carbonate lattices for original information of Mn and Fe in seawater,thermoluminescence of carbonate-dominating sediments/rocks could sensitively reflect marine environment an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geological tim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LUMINESCENCE CARBONATE Mn/Fe G/L mass extinction marine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