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语言的蕴藉性及其意义呈现
1
作者 张晨霞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45-50,共6页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建构民族地域认同、促进个体成长都是极具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蕴藉性 审美意象
下载PDF
论苏轼词蕴藉性的构建
2
作者 赵英超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5-28,共4页
苏轼词作风格多样,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蕴藉深厚。苏轼词蕴藉美的形成除了与文本本身的凝练、留白,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读者的阅读接受创造,社会时代的影响有关,还得益于苏轼"本身原具有的一种双重之性格"。苏轼词... 苏轼词作风格多样,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蕴藉深厚。苏轼词蕴藉美的形成除了与文本本身的凝练、留白,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读者的阅读接受创造,社会时代的影响有关,还得益于苏轼"本身原具有的一种双重之性格"。苏轼词运用比兴寄托和典故,借用古史、书、文、人,实现对一切人、事、物、情的关照。含蓄蕴藉使苏轼之情得以曲折变化地传达,摆脱世俗,实现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词 蕴藉性 构建
下载PDF
三十年来中国动画作品的蕴藉性分析
3
作者 李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年第13期151-152,共2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动画较之早期更加丰富和多元。本文将从作品和受众两个角度简要剖析三十多年来中国动画作品的蕴藉性特点,试图根据它们具有的蕴藉性容量由浅及深地分为浅、中、深三个类型,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期让读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动画较之早期更加丰富和多元。本文将从作品和受众两个角度简要剖析三十多年来中国动画作品的蕴藉性特点,试图根据它们具有的蕴藉性容量由浅及深地分为浅、中、深三个类型,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期让读者更清晰地解读出不同类型的动画作品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意蕴,并启发动画从业者理解蕴藉性对于作品的意义,从而创作出更多为目标读者所喜爱的优秀动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 艺术作品 蕴藉性
下载PDF
含蓄蕴藉 事半功倍——试探语文教学“包装”中的蕴藉性
4
作者 张真行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64-64,共1页
商品需要包装,明星追求包装。商品包装得当,即可走俏,甚至跨出国门;明星包装适体,随即走红,倾倒大众。这是一个大胆包装的时代,"包装"无处不在,无人不谈。在教育转轨的今天,"包装"以其独有的魅力已步人课堂,步入教... 商品需要包装,明星追求包装。商品包装得当,即可走俏,甚至跨出国门;明星包装适体,随即走红,倾倒大众。这是一个大胆包装的时代,"包装"无处不在,无人不谈。在教育转轨的今天,"包装"以其独有的魅力已步人课堂,步入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而"包装"中的蕴籍性又是课堂教学产生魅力的重要诱因之一。一节精心"包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包装 课堂教学 教育教学 三个方面 学生 语文教学 含蓄蕴藉 明星 蕴藉性 新知识
下载PDF
试论王熙凤文学典型的蕴藉性
5
作者 邹晶丽 《科教文汇》 2013年第16期107-108,共2页
文学典型总是给人一种蕴藉含蓄,挖掘不尽的艺术诱惑力,让你反复玩味,百读不厌,这就是文学典型的蕴藉性。蕴藉性是使文学典型富于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首先表现为人物内涵的丰富性,其次表现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所以,蕴藉性使文学... 文学典型总是给人一种蕴藉含蓄,挖掘不尽的艺术诱惑力,让你反复玩味,百读不厌,这就是文学典型的蕴藉性。蕴藉性是使文学典型富于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首先表现为人物内涵的丰富性,其次表现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所以,蕴藉性使文学典型表现为以一种充分明确的个性特征为主导的多样性相统一的性格。本文试以王熙凤为例,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蕴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典型 蕴藉性 王熙凤
下载PDF
中国古代应用文的中和之美
6
作者 张兴龙 《秘书》 2008年第12期25-27,共3页
  审美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本质属性.强调实用性、功利性的应用文,常常因为准确、简洁、实用的行文规范,而忽视了其中审美元素的存在和意义.特别是在强调迅捷与效率的现代信息社会,简明实用的功利性成为应用文的最本质特征...   审美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本质属性.强调实用性、功利性的应用文,常常因为准确、简洁、实用的行文规范,而忽视了其中审美元素的存在和意义.特别是在强调迅捷与效率的现代信息社会,简明实用的功利性成为应用文的最本质特征,更加剧了对应用文美学价值的漠视.但是,我国古代的应用文常常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审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文学话语 蕴藉性 文学作品 审美 中和之美 道德传播
下载PDF
两难困境中的传统文化“寻根”——论《白鹿原》的主观化创作缺憾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志云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 ,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 ,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 ,如正面人物...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 ,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 ,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 ,如正面人物的“样板化”、人物命运发展的“意图化”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混淆 ,其结果是违背了真实这一艺术创作的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文化 回归 蕴藉性 意图化 偶然 必然
下载PDF
朦胧非含蓄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汉民 《文艺研究》 1984年第1期111-112,共2页
潘秀通同志《含蓄美与“朦胧”》一文,对诗的含蓄与朦胧的美学特征,作了有本有源的论述,读后颇受启发;但将含蓄与朦胧当做二而一者来阐释,尚可商榷。含蓄与朦胧是有相似之处,但作为诗的两种艺术风格或美的形态,二者还是有各自的规定性... 潘秀通同志《含蓄美与“朦胧”》一文,对诗的含蓄与朦胧的美学特征,作了有本有源的论述,读后颇受启发;但将含蓄与朦胧当做二而一者来阐释,尚可商榷。含蓄与朦胧是有相似之处,但作为诗的两种艺术风格或美的形态,二者还是有各自的规定性的。一,诚如潘秀通同志所讲,含蓄与朦胧都有蕴藉性,贵有弦外之音。但是,含蓄的蕴藉是确定的,既很丰富,又甚明晰。含蓄的诗,常常将含蓄与明朗、丰富与单纯、深邃与晓畅等和谐地、辩证地统一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特征 艺术风格 “朦胧” 含蓄美 蕴藉性 李商隐 “朦胧诗” 吴文英 艺术手法 象征
下载PDF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表现
9
作者 杨凯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68-169,共2页
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关键词 文学典型 吸引力 蕴藉性 新颖
下载PDF
略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小球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12年第9期21-23,共3页
由于文学日益被边缘化,在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应立足于中国文学传统自身的特性——蕴藉性,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角度——读者与作者之间永恒的距离,探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 由于文学日益被边缘化,在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存空间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应立足于中国文学传统自身的特性——蕴藉性,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角度——读者与作者之间永恒的距离,探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法 蕴藉性
下载PDF
两难困境中的传统文化“寻根”——论《白鹿原》的主观化创作缺憾
11
作者 朱志云 《文教资料》 2004年第Z1期109-112,共4页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如正面人物的...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如正面人物的“样板化”、人物命运发展的“意图化”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混淆,其结果是违背了真实这一艺术创作的原则,削弱了作品的现代人文批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文化 回归 蕴藉性 意图化 偶然 必然
下载PDF
月下沉吟——论“嫦娥奔月”美学价值的嬗变
12
作者 陈芬 高婧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年第12期197-198,共2页
"嫦娥奔月"的神话产生于古老的农耕社会,是原始初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奔月神话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符号。可以说,神话是初民们观念意识的物态化反映,"嫦娥奔月"体现了初民对自我与他者分离的认识。... "嫦娥奔月"的神话产生于古老的农耕社会,是原始初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奔月神话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符号。可以说,神话是初民们观念意识的物态化反映,"嫦娥奔月"体现了初民对自我与他者分离的认识。就美学意蕴而言,神话的隐喻功能在解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民族认同感,"嫦娥奔月"是幻想对象化世界的尝试,是初民个体认识的产物。随着认识的深入,当代神话的审美意义正凸显出境域性解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自我确认 蕴藉性
下载PDF
李白山水诗的审美价值
13
作者 吕相康 吕俊平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李白山水诗具有形态美、意象美和历史感,文章即从这三个审美层面深入论述其恒稳性、铸灵性和蕴藉性,以求得对李白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纵向把握。
关键词 李白山水诗 审美价值 恒稳 铸灵 蕴藉性
下载PDF
略论“典型”的自然质
14
作者 赵纯兴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56-59,共4页
关键词 黑格尔 社会生活 艺术典型 塑造典型 接受者 普遍 格特征 艺术家 蕴藉性 美学
下载PDF
林清玄禅理散文的审美特色
15
作者 皮莉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12期50-52,共3页
林清玄的创作是一种整合创新,他将佛学与东方的审美智慧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散文美学意境。林清玄的文笔慈悲简静,清新流畅,浪漫醇厚,朴实中充满着一股感人的力量,他的作品给读者在浮华的社会和繁忙的工作中注入了一股清泉。说... 林清玄的创作是一种整合创新,他将佛学与东方的审美智慧完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散文美学意境。林清玄的文笔慈悲简静,清新流畅,浪漫醇厚,朴实中充满着一股感人的力量,他的作品给读者在浮华的社会和繁忙的工作中注入了一股清泉。说生活,道人生,探究生命之理,使其散文具有启智静心而又丰富的艺术魅力。一、孕育在语言中的蕴藉性"蕴藉性"源于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术语"蕴藉",其含义是语言文字含蓄不露,但意义深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论 蕴藉性 审美特色 林清玄 整合创新 美学意境 语言文字 禅理
下载PDF
一切评论都是讽喻的阐释——《欧美文学的讽喻传统》评介
16
作者 姜智芹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讽喻是创造文本深层意蕴的重要方式。但丁提出“诗人的讽喻”,强调诗歌在美丽的虚构背后潜藏着真理,弗莱认为“一切批评都是讽喻的阐释”,分析文学作品而不谈讽喻的话,其丰富性和蕴藉性会被遮蔽甚至大为缩减。讽喻在欧美文学中历经两千... 讽喻是创造文本深层意蕴的重要方式。但丁提出“诗人的讽喻”,强调诗歌在美丽的虚构背后潜藏着真理,弗莱认为“一切批评都是讽喻的阐释”,分析文学作品而不谈讽喻的话,其丰富性和蕴藉性会被遮蔽甚至大为缩减。讽喻在欧美文学中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至今已成为一个意蕴丰赡、应用广泛的理论术语,并日益彰显出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与魅力。刘林教授新著《欧美文学的讽喻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是一部运用讽喻理论深度解析欧美文学的力作,创见迭出、精彩纷呈,在笔者看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文学 蕴藉性 深层意蕴 弗莱 讽喻 文学作品 但丁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