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存层面中话语蕴藉的意义探寻——读刘震云新作《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占伟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1,共3页
《人民文学》2009年第2、3期连载了刘震云的最新30万言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4月份,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在接受北京晚报独家专访时高度自评:"是我写作以来,写得最好的一部书。是我自个儿愿意送人的一本书。"这并... 《人民文学》2009年第2、3期连载了刘震云的最新30万言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4月份,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在接受北京晚报独家专访时高度自评:"是我写作以来,写得最好的一部书。是我自个儿愿意送人的一本书。"这并非过誉。新浪给它开了一个官方网站。为一本书,开一个官方网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话语蕴藉 长江文艺出版社 意义 《人民文学》 官方网站 2009年 长篇小说
下载PDF
重读《蜗居》:人物的话语蕴藉与现代都市人价值观辨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曾翠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3期109-112,共4页
《蜗居》是一部具有原创性且人气极高的都市伦理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在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世界等方面的新动向,展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动的现实感。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尤为注重体察人物的话语蕴藉,通过人物深刻犀利的话语... 《蜗居》是一部具有原创性且人气极高的都市伦理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在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世界等方面的新动向,展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动的现实感。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尤为注重体察人物的话语蕴藉,通过人物深刻犀利的话语,清晰地传达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读 话语蕴藉 价值观 精神标杆
下载PDF
论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清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57-59,共3页
文学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活动。它的审美特征就蕴藉在不同于日常和科学用语的话语体系中。文学话语以言约旨远、含蓄凝练,模糊朦胧、含混多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为主要特征,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 文学活动 话语蕴藉 审美空间 语言特征 象征 暗示
下载PDF
论苏童《罂粟之家》的意象交叠与话语蕴藉
4
作者 王俊虎 张陆洋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9-13,共5页
苏童的《罂粟之家》具有丰富的话语蕴藉,作品内部包含多种意象的交叠,使得作品产生多重复杂的意义。小说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故乡“枫杨树”的历史和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发展,更是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揭示地主与农民、男性与女性社会地... 苏童的《罂粟之家》具有丰富的话语蕴藉,作品内部包含多种意象的交叠,使得作品产生多重复杂的意义。小说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故乡“枫杨树”的历史和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发展,更是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揭示地主与农民、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及其命运,作家将时代的变化暗含在农村颓败的图景中,以人物形象为切入口,以此表达对时代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罂粟之家》 话语蕴藉 命运悲剧 意象
下载PDF
从话语蕴藉视角浅看唐诗宋词意境的审美特质
5
作者 魏苗苗 王金放 《大观周刊》 2012年第42期23-23,共1页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坛重要的一环,其审美特质历来为后人研究称赞。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美学特征充分展现了诗词文学的艺术美。本文将从话语蕴藉视角,即含混与含蓄形态,以历时性和时代性为线,配之以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唐诗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坛重要的一环,其审美特质历来为后人研究称赞。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美学特征充分展现了诗词文学的艺术美。本文将从话语蕴藉视角,即含混与含蓄形态,以历时性和时代性为线,配之以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探索其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蕴藉 唐诗宋词 含混 含蓄
下载PDF
话语蕴藉和模糊思维
6
作者 陈斯金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52-56,共5页
用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既是文学的长处,也是文学的短处。为了弥补语言的不足,于是就形成了以象寓意的话语蕴藉现象。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模糊思维就成了文学话语蕴藉不可缺少的思维特征。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话语蕴藉 模糊思维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话语蕴藉与“天人合一”的中华审美文化精神
7
作者 肖国荣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0-23,共4页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 ,追溯其根源 ,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 ,暂从作家、作品入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关键词 话语蕴藉 天人合一 中华审美文化精神
下载PDF
文学的话语蕴藉与语言的特殊性表达
8
作者 田冬锦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54-56,共3页
文学的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活动的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和意义状况。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不同,在表达上必然会讲究一定的"诗艺性",或是采用"陌生化的语言",体现出话语蕴藉的特点。
关键词 文学 话语蕴藉 诗艺性
下载PDF
试论凌叔华小说的话语蕴藉之美 被引量:1
9
作者 尹苹苹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1-54,62,共5页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以妇女和儿童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家,凌叔华的小说超脱了"五四"的激越和热烈,采用一种话语蕴藉的方式、借助含蓄与含混两种表现形态,使有限的话语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赋予作品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以妇女和儿童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家,凌叔华的小说超脱了"五四"的激越和热烈,采用一种话语蕴藉的方式、借助含蓄与含混两种表现形态,使有限的话语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赋予作品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与小说的表现对象相得益彰,使小说有一种美文效果,而且对于当今流于表面的文学创作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蕴藉 凌叔华 小说
下载PDF
对“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质疑
10
作者 霍伟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64-66,共3页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蕴藉属性"是文学话语必须持有的,其他话语不具备的性质。但这一说法有失偏颇。"蕴藉属性"是话语的一种属性,它在文学话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蕴藉属性"的话语也能...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蕴藉属性"是文学话语必须持有的,其他话语不具备的性质。但这一说法有失偏颇。"蕴藉属性"是话语的一种属性,它在文学话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蕴藉属性"的话语也能成为文学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教程 话语蕴藉 文学话语
下载PDF
浅议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11
作者 张瑜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5-47,共3页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主要有三种特征: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三、象征,暗示,意蕴...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主要有三种特征: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戏剧小说,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故而我们力求能理解文本中作者所创造出的话语蕴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味文本语言中的"不尽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话语蕴藉 朦胧含蓄 象征
下载PDF
文学话语的蕴藉及审美效果
12
作者 杨琳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1-13,共3页
为了弥补在文学语言中的不足,形成了以象寓意的话语蕴藉现象。本文运用了列举、分析等方式诠释话语蕴藉与文学词语、文学修辞、标点符号及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文学话语蕴藉带给读者的丰富想象和再创造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 文学活动 话语蕴藉 含蓄与含混 话语的模糊朦胧
下载PDF
诗歌的话语蕴藉之美——以《雨巷》为例
13
作者 杨婷 《电子乐园》 2018年第8期382-382,共1页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首的名诗,它的语言优美,意蕴朦胧,人们对其解读也各有不同。本文从话语蕴藉的几个层面 来探析该诗的意蕴,从而为解读该诗歌提供一种方法。
关键词 戴望舒 雨巷 话语蕴藉 含蓄 含混
下载PDF
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以《平凡的世界》为中心
14
作者 翟桃 《商情》 2014年第17期377-377,共1页
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就... 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审美意蕴 话语蕴藉 平凡的世界
下载PDF
“中国式”小说叙事话语——吴子长小说叙事审美倾向初考
15
作者 孙仁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7,共3页
就小说叙事而言,强调"中国式",其实就是强调叙事文本要符合中国自身的语境。吴子长的两个中篇小说《逃离》和《前程》,都可以冠以"中国式"的小说叙事文本。在注重故事性等中国叙事元素的同时,也不乏话语蕴藉抑或理... 就小说叙事而言,强调"中国式",其实就是强调叙事文本要符合中国自身的语境。吴子长的两个中篇小说《逃离》和《前程》,都可以冠以"中国式"的小说叙事文本。在注重故事性等中国叙事元素的同时,也不乏话语蕴藉抑或理想形态含蓄的品质,即小说叙事文本里话里有话,机锋隐而不露。这也是本土叙事理论"话术"的体现。《逃离》和《前程》的含蓄空间乃至言外之意,不仅耐人寻味,而且也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子长 “中国式”叙事话语 话语蕴藉 话术 含蓄 修辞意味
下载PDF
毛泽东文艺观的话语空间
16
作者 周进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49-53,共5页
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来源,毛泽东的文艺观对共和国的文学和文艺理论产生和正产生着巨大影响。文章从话语理论的维度审视毛泽东的文艺观,描述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该话语生成语境作还原回溯,从话语格局、话语矛盾和话语蕴藉等三方... 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来源,毛泽东的文艺观对共和国的文学和文艺理论产生和正产生着巨大影响。文章从话语理论的维度审视毛泽东的文艺观,描述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该话语生成语境作还原回溯,从话语格局、话语矛盾和话语蕴藉等三方面对毛泽东文艺观的话语空间作深层透视,展示了其文艺思想广阔的话语空间和丰富的话语蕴藉,有利于纠正人们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封闭的教条式理解的倾向,从而在另一新的平台上恢复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的文艺观 话语空间 实用 话语还原 话语矛盾 话语蕴藉
下载PDF
话语蕴藉方法摭谈
17
作者 程予东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第1期61-61,共1页
学生习作语言大多粗浅直白,少有耐得起咀嚼品咂的文字,审美自然无从谈起。作为语文老师要晓谕学生具审美价值的文章往往话语蕴藉含蓄。
关键词 话语蕴藉 学生习作 审美价值 语文老师 文章
下载PDF
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美学特征与创作探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杰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1期120-122,共3页
2020年初播出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打破了人文纪录片的传统摄制手法,该片以不同个体的人生截面为切入口,联结起人生中具有仪式性的各个节点,在细微繁杂的生活场景中建构群像,用多维度视角展现当代中国人真实而质朴的生活画像。全片... 2020年初播出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打破了人文纪录片的传统摄制手法,该片以不同个体的人生截面为切入口,联结起人生中具有仪式性的各个节点,在细微繁杂的生活场景中建构群像,用多维度视角展现当代中国人真实而质朴的生活画像。全片通过诗化的影像符号寄予时代寓意,烘托其审美意蕴,用克制而含蓄的记录手法,在蕴藉深厚的叙事话语中传递情感价值与人文观照,以世间冷暖抚慰个体心灵,点亮群像生命的微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第一次》 诗化影像 群像叙事 蕴藉话语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敬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8年第4期167-170,共4页
文学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话语蕴藉是通过语言的"张力"效应来实现的。因此,从语言的"张力"观照文学的话语蕴藉当是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张力 话语蕴藉
原文传递
凌叔华与林徽因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20
作者 刘巍 朱兰君 《职大学报》 2013年第4期7-10,共4页
凌叔华和林徽因均为"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本文将从两位作家小说中的"灵秀自然"和"梦"的意象,"话语蕴藉"与"独抒性灵"的语言表述方式,绘画式和建筑式的空间美以及两位作家小说中的反... 凌叔华和林徽因均为"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本文将从两位作家小说中的"灵秀自然"和"梦"的意象,"话语蕴藉"与"独抒性灵"的语言表述方式,绘画式和建筑式的空间美以及两位作家小说中的反讽与戏剧化、意识流与蒙太奇的"现代性"的表现方式四大方面,来阐述凌叔华和林徽因小说创作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现象,并用比较的视角对两位作家作一个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蕴藉 真性灵 空间美 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