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荥阳薛村遗址早商人骨种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孙蕾 楚小龙 朱泓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4,I0007-I0008,共12页
本文对出土于河南荥阳薛村早商时期墓葬和灰坑的人骨材料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应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薛村早商组的人骨种系特征,在若干古代对比组中,其体质特征与瓦窑沟组和游邀组最为接近。
关键词 薛村遗址 二里岗文化 东亚蒙古人种
原文传递
郑州地区汉唐宋墓葬人骨种系研究——以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蕾 朱泓 +1 位作者 楚小龙 樊温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5-115,I0015-I0016,共13页
本文以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的汉唐宋墓葬人骨为研究对象,对郑州地区汉、唐、宋组居民的颅骨标本进行了人骨种系的研究,并对以之为代表的汉唐宋中原汉民族的人种成分构成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推测和归纳。虽然郑州汉代组可能混入... 本文以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的汉唐宋墓葬人骨为研究对象,对郑州地区汉、唐、宋组居民的颅骨标本进行了人骨种系的研究,并对以之为代表的汉唐宋中原汉民族的人种成分构成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推测和归纳。虽然郑州汉代组可能混入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因,郑州唐代组也受到了除汉民族以外更多异族的影响,但郑州汉、唐组均较大地体现出古中原类型的特点。郑州宋代组古中原类型的体质特征明显减少,表现出更加混合的体质性状。就本文所研究的资料而言,现代北方汉族体质特征最终形成的时间应不早于宋代。本文的研究将为探讨当今南、北方汉民族体质类型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古代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荥阳薛村遗址 郑州 汉唐宋 人骨 汉民族
原文传递
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2005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20
3
作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孙新民 +9 位作者 楚小龙 李胜利 孟祥柱 魏晓通 王蔚波 杨玉华 鲁红卫 马晓姣 马麦桃 陈英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82,153-156,F0002,共25页
2005年4~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掘了荥阳市薛村遗址,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岗上层时期聚落一处及其大量的相关遗迹。汉代以后,遗址所在地沦变为基地,以汉唐墓葬为主,兼有金、元、明等各时代数... 2005年4~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掘了荥阳市薛村遗址,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二里岗上层时期聚落一处及其大量的相关遗迹。汉代以后,遗址所在地沦变为基地,以汉唐墓葬为主,兼有金、元、明等各时代数量不等墓葬。为研究夏商文化和汉唐及其以后墓葬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荥阳市 薛村遗址 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 汉至明代基地 发掘
原文传递
河南荥阳薛村商代前期(公元前1500~1260年)埋藏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夏正楷 张小虎 +1 位作者 楚小龙 张俊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42-1748,共7页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进而通过灰坑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这次古地震发生在(2910±35)^(3165±35)aBP(或(3160±35)aBP)之间,亦即日历年龄1260~1520BC(或1510BC)之间.薛村史前地震遗迹迹象清楚,年代确凿,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古地震记录的空白.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史前地震的了解,拓宽了古地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而且也为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荥阳 薛村遗址 商代前期 古地震遗迹 南水北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