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谚语研究的形态学及生态学——兼评薛诚之的《谚语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岳永逸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4-72,共19页
百年来,中国谚语研究充分体现了谚语之语言和言语相互依存的双重属性。在顾颉刚搜集的吴歌和吴谚的影响下,郭绍虞于1921年完成了偏重于文本分析的《谚语的研究》。该研究使得具有现代民俗学学科意识的谚语研究在肇始之初就立意高远,且... 百年来,中国谚语研究充分体现了谚语之语言和言语相互依存的双重属性。在顾颉刚搜集的吴歌和吴谚的影响下,郭绍虞于1921年完成了偏重于文本分析的《谚语的研究》。该研究使得具有现代民俗学学科意识的谚语研究在肇始之初就立意高远,且影响深远。1936年,在郭绍虞等的指导下,薛诚之在燕京大学完成了其硕士论文《谚语研究》。这篇体大虑周的论文,拓展、夯实了郭绍虞开创的谚语形态学,不仅将内容和形式打通,析变出了谚语的意识、简短、均衡、和谐、机灵之五要素,创设出了缜密、实用而开放的谚语分类体系,还拓荒性地进行了谚话写作的尝试,建构出了几乎被后人遗忘的薛诚之的"谚语学"。与此同时,王顺、朱介凡等强调情境、传承主体的谚语生态学之研究也暗流涌动。朱介凡侧重内容的"谚学"几乎坚持了终生。二十世纪末,在钟敬文的指引下,语言民俗的研究明确地发生了从形态学向生态学的转型,将谚语视为交流、活动与生活事件的整体性研究有了全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 民俗 薛诚之 谚话 言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