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薤露”
1
作者 周慧芸 王长华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6-41,共6页
文章以“薤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薤”“露”以及“薤露”的词义进行阐述,以此阐明“薤露”之义。其次,从薤的特点、功用与字形三方面对“薤”进入丧葬用语的原因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薤”非一般之物,在“薤露”词产生之前已与生命等... 文章以“薤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薤”“露”以及“薤露”的词义进行阐述,以此阐明“薤露”之义。其次,从薤的特点、功用与字形三方面对“薤”进入丧葬用语的原因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薤”非一般之物,在“薤露”词产生之前已与生命等义项联系,故“薤”与“露”组合用于丧葬存在理据性的结论。文章还以《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为例,研究“薤露”在具体丧葬文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语法功能及特点。旨在探析“薤露”的渊源,理清其背后的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露 丧葬词 语法 词义
下载PDF
古歌《薤露》的历史探秘 被引量:1
2
作者 祝红梅 费庆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1-43,共3页
《薤露歌》最早为楚地田歌中的单鼓歌,后从田歌中分离,用于抬柩和节,以寄哀思,被运用于丧事而成为丧歌,以泣以咏,以踏以节。至今在楚地阳新民间流传。
关键词 薤露 田歌 丧歌
下载PDF
张骏《薤露行》散论
3
作者 庆振轩 刘维维 《社科纵横》 2010年第9期70-73,共4页
本文对张骏《薤露行》一诗的创作时间及创作题旨进行了细致探析。
关键词 张骏 薤露行》
下载PDF
薤上朝露何易晞,蒿里千载有余哀——从挽歌的角度看《薤露》、《蒿里》的演变
4
作者 杜瑞平 刘硕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6-49,共4页
挽歌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薤露》、《蒿里》这两首乐府古辞经历了从挽歌到丧葬仪式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曹操的《薤露》、《蒿里行》。在此过程中既反映了文学如... 挽歌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薤露》、《蒿里》这两首乐府古辞经历了从挽歌到丧葬仪式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乐府诗《薤露行》、《蒿里行》。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曹操的《薤露》、《蒿里行》。在此过程中既反映了文学如何从实用走向抒情,又借此演变体现出挽歌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露 蒿里 乐府 挽歌
下载PDF
《薤露》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巫东攀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93-96,共4页
《薤露》,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丧歌.从古流传至今,范围相当广。它最早是田歌,后逐渐从田歌分离出来形成几个流向,一支长期流传于民间,逐渐演化成丧歌;一支以田歌的形式继续存在;一支被文人承袭,流向宫廷乐府。《薤露》音调受方言... 《薤露》,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丧歌.从古流传至今,范围相当广。它最早是田歌,后逐渐从田歌分离出来形成几个流向,一支长期流传于民间,逐渐演化成丧歌;一支以田歌的形式继续存在;一支被文人承袭,流向宫廷乐府。《薤露》音调受方言制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露 古代 挽歌 《乐府题解》 体裁 田歌 丧歌 艺术特点
下载PDF
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当代薤露歌艺术性略论
6
作者 田级会 谭必友 《怀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5-7,共3页
《薤露歌》就是《宋玉答楚王问》里曾经提到的那个一人唱"和者数百人"的薤露歌,俗名又叫丧堂歌、孝歌、葬堂歌等等,即当代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在丧堂场合演唱的丧堂歌,作为一种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文艺形式,今天薤露歌的即兴创作... 《薤露歌》就是《宋玉答楚王问》里曾经提到的那个一人唱"和者数百人"的薤露歌,俗名又叫丧堂歌、孝歌、葬堂歌等等,即当代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在丧堂场合演唱的丧堂歌,作为一种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文艺形式,今天薤露歌的即兴创作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腹地 薤露 廪嘎人 艺术性
下载PDF
三曹诗对乐府古辞的继承与演变——以《薤露行》为例
7
作者 崔建荣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22-24,共3页
曹操、曹植虽仍沿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但又对旧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造。以《薤露行》为例,可看出曹操和曹植的乐府诗继承了古辞的"悲情"和"朝露"之感。但在题材与叙述视角上均有所演进,在题材方面:古辞的丧歌,曹... 曹操、曹植虽仍沿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但又对旧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造。以《薤露行》为例,可看出曹操和曹植的乐府诗继承了古辞的"悲情"和"朝露"之感。但在题材与叙述视角上均有所演进,在题材方面:古辞的丧歌,曹操用其写时事,曹植用其抒发己怀;在叙述视角方面:古辞重在吟咏他人之事,曹操除了着重吟咏他人之事外,参入了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到了曹植就表现为着重抒发自我的理想与情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曹植 薤露行》 题材 叙述视角 继承与演变
下载PDF
民族交融视域下张骏《薤露行》的文本模拟与融通
8
作者 陈尧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164,共11页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张骏的《薤露行》历来被视为曹操《薤露》的拟作。经文本对比研究可知,张骏模拟的文本来源不仅是曹操《薤露》,还涉及曹操《蒿里》、曹植《薤露行》等乐府诗。在多民族交流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汉魏乐府的文本模拟与融通...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张骏的《薤露行》历来被视为曹操《薤露》的拟作。经文本对比研究可知,张骏模拟的文本来源不仅是曹操《薤露》,还涉及曹操《蒿里》、曹植《薤露行》等乐府诗。在多民族交流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汉魏乐府的文本模拟与融通,张骏的创作不仅有对曹操的效慕之意,而且有自我情志之寄托。这包含着身为保据西隅的前凉执政者所秉持的实录精神,以及再现晋末情境、再塑义士形象以追颂祖德、成就一统大业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骏 曹操 薤露行》 文本模拟
原文传递
廪嘎人丧堂歌与古代薤露歌渊源考
9
作者 谭必友 田级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100,共9页
秦汉以降,有关《阳阿》、《薤露》古歌的记载就消失了。尽管后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薤露》歌,但毕竟都只能算是后代文人的个人创作,而真正的《薤露》古歌却无从寻觅。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田野调查材料证明这种古歌不但没有消失,... 秦汉以降,有关《阳阿》、《薤露》古歌的记载就消失了。尽管后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薤露》歌,但毕竟都只能算是后代文人的个人创作,而真正的《薤露》古歌却无从寻觅。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田野调查材料证明这种古歌不但没有消失,而且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浸染,一直存在到今天。这就是武陵山腹地属于土家族一支的廪嘎人还在演唱的《丧堂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露 廪嘎人 《丧堂歌》 文化穿越
原文传递
汉乐府《薤露》本事及演变考论
10
作者 冷卫国 董方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0-129,共10页
关于《薤露》本事,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诸多误解。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正本清源,可知:影响较大的出自《左传》说和出自宋玉《对楚王问》说均不能成立,其本事应是汉代初年田横自杀、门人送葬。《薤露》产生之后,沿着雅化和俗化两个方... 关于《薤露》本事,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诸多误解。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正本清源,可知:影响较大的出自《左传》说和出自宋玉《对楚王问》说均不能成立,其本事应是汉代初年田横自杀、门人送葬。《薤露》产生之后,沿着雅化和俗化两个方向演变。前者在音乐方面逐渐向朝廷雅乐靠近,在文本方面逐渐文人化、个人化;后者则表现为作为丧歌的《薤露》在民间一直传唱不衰,至今在楚地仍流传着作为农事歌使用的《薤露珠》和作为丧歌使用的《薤上露》。考察《薤露》本事及演变,有助于深化古代社会各阶层文学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从而丰富学界对乐府音乐、乐府文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文人化 乐府文学 薤露 雅化 丧歌 社会各阶层 宋玉
原文传递
薤白:白薤露中肥
11
作者 马凤岐 陈永灿 《保健与生活》 2021年第5期40-40,共1页
高树荫柴扉,青苔照落晖。@荷锄山月上,寻径野烟微。老叟扶童望,羸牛带犊归。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宋·梅尧臣《田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农夫耕种完田地,带着耕牛悠然自得回家的美好画面。家中的灯烛已然点亮,试问有什... 高树荫柴扉,青苔照落晖。@荷锄山月上,寻径野烟微。老叟扶童望,羸牛带犊归。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宋·梅尧臣《田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农夫耕种完田地,带着耕牛悠然自得回家的美好画面。家中的灯烛已然点亮,试问有什么饭菜可以享用呢?那肥肥的白薤透亮无暇,甚是喜人,等着归来的人们一起品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薤露 农夫
原文传递
薤露已成歌
12
作者 李开周 《中国烹饪》 2007年第12期96-97,共2页
“薤”这个名字远比“藠头”要洗练,远比“小根蒜”要有内涵,远比其他菜名更适宜进入文人的话语。
关键词 小根蒜 菜名 藠头 饮食文化 饮食心理学 薤露 歌曲
原文传递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13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年第2期12-12,共1页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的《对楚王问》。在《对楚王问》中,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呢?”宋玉回答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的《对楚王问》。在《对楚王问》中,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呢?”宋玉回答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战国时期 《对楚王问》 辞赋家 薤露
下载PDF
读《拟挽歌辞三首》札记
14
作者 李文初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S1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诗》 《挽歌》 《自祭文》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文选》 自然法 薤露 梁启超 写作时间
下载PDF
中古挽歌诗的起源及形态简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志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83-85,共3页
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挽歌诗实际滥觞于《古诗十九首》十三。大量的挽歌诗中都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对丧葬礼俗的参与。
关键词 中古 挽歌诗 起源 形态 薤露 蒿里
下载PDF
“挽歌”词源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振亚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41-142,共2页
“挽歌”词源考振亚《辞源》释云:“即‘歌’。古人送葬执绋挽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诗歌,如《薤露》《蒿里》之属。《后汉书·五行志》──《服妖》‘其后天下大乱’《注补》引《风俗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挽... “挽歌”词源考振亚《辞源》释云:“即‘歌’。古人送葬执绋挽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诗歌,如《薤露》《蒿里》之属。《后汉书·五行志》──《服妖》‘其后天下大乱’《注补》引《风俗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挽歌,执绋相偶和之者,’晋陆机、陶潜、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薤露 词源 《辞源》 泰山 汉书·五行志 《乐府诗集》 庄子 《事物纪原》 大宗师
下载PDF
论建安诗派 被引量:2
17
作者 阮忠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18-22,共5页
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公元196年,终于公元220年。但一般认为建安文学之“建安”时期,其上限可以上溯至曹操作《薤露行》的公元190年,下限则可移至曹植逝世的232年。讨论建安诗派是以这样的时限为前提。
关键词 建安诗 薤露 诗歌创作 与杨德祖书 饮马长城窟行 邺下文人集团 刘祯 乱无象 刘协 诗人情感
下载PDF
论曹操和曹植的忧患意识——以诗歌为角度的考察
18
作者 袁捷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17-117,共1页
忧患意识是人类心理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诗歌作为表现主观情志的重要载体,必然包含了人类的忧患意识。曹操、曹植父子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突显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对前人作品的继承以及共同... 忧患意识是人类心理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诗歌作为表现主观情志的重要载体,必然包含了人类的忧患意识。曹操、曹植父子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突显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对前人作品的继承以及共同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使他们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个人特质的差别和人生际遇的不同,又使他们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际遇 人类心理 建安文学 昏庸无道 送应氏 薤露 善哉行 匡时济世 积尸 任诚
下载PDF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古曲定名新证——兼论春秋战国新声的兴起及其地域特征
19
作者 徐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5,170,共9页
一般认为《文选》所录宋玉《对楚王问》一文中“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指的是《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六首古曲的曲名。根据新旧出土资料,可以论定《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实为三... 一般认为《文选》所录宋玉《对楚王问》一文中“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指的是《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六首古曲的曲名。根据新旧出土资料,可以论定《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实为三首古曲的曲名。由于汉魏人在征引这些曲名时的特殊习惯,使得后世的学者误将《对楚王问》中所引的曲名当作六首古曲。厘清古曲曲名对于重新认识战国时代的地方新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窥见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以《诗经》为代表的传统雅乐的全面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曲 对楚王问 阳春白雪 阳阿薤露 下里巴人
下载PDF
《宋玉答襄王问》的讨论──难得糊涂?
20
作者 黄展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难得糊涂 比喻 具体行为 道德人格 脱离群众 《巴人》 薤露 《阳春》 《下里》 特立独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