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距配置对木薯薯块产量及薯构型的影响
1
作者 魏云霞 韦卓文 +3 位作者 黄洁 王娟 李天 何冯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木薯产量、品质及薯构型的影响,优化木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模式的农艺农机参数。【方法】以我国主栽的机械化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平地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设等行距(0.8+0.8)m(CK)及宽...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木薯产量、品质及薯构型的影响,优化木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模式的农艺农机参数。【方法】以我国主栽的机械化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平地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设等行距(0.8+0.8)m(CK)及宽窄行(1.0+0.5)m(T1)、(1.0+0.6)m(T2)、(1.0+0.7)m(T3)、(1.2+0.4)m(T4)、(1.2+0.5)m(T5)、(1.2+0.6)m(T6)共7种行距配置,于收获期测定薯块产量、薯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薯块性状及薯构型。【结果】1)两年中,T6木薯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均最高,较T1显著增产19.19%~24.89%和19.61%~30.56%。2)T6木薯块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较T1分别明显提高21.38%~31.38%和27.67%~31.51%。3)两年中,T1垂直行向半幅宽均最窄,为19.72~20.50 cm,且薯长均最短,为13.01~14.57 cm。4)当收获单株的垂直行向半幅宽为30.0 cm、深度为25.0 cm时,所有处理均可收获98.50%以上的鲜薯产量,其中T6收获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1.79 t/hm^(2),收获比例为99.42%。【结论】在木薯品种SC205平地机械化种植模式中,推荐(1.2+0.6)m的宽窄行配置,收获机在窄行间的双行作业幅宽为120.0 cm、深度为25.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块产量 薯构型 农艺农机参数
下载PDF
种茎排布对木薯鲜薯产量与薯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魏云霞 刘丽娟 +3 位作者 黄洁 王娟 李天 何冯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90-2897,共8页
平地宽窄行(1.0m+0.6m)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以我国主栽机械化木薯品种‘NZ199’为对象,设置平放顺向对称(T1)、平放顺向交错(T2)、平放斜向对称(T3)、平放斜向交错(T4)、斜插反向对称(T5)、斜插反向交错(T6),共6种双行种茎排布方式,... 平地宽窄行(1.0m+0.6m)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以我国主栽机械化木薯品种‘NZ199’为对象,设置平放顺向对称(T1)、平放顺向交错(T2)、平放斜向对称(T3)、平放斜向交错(T4)、斜插反向对称(T5)、斜插反向交错(T6),共6种双行种茎排布方式,研究其对鲜薯产量、薯块特征及薯构型的影响,以期筛选适宜的木薯机械化种植模式与收获农艺农机参数。结果表明,斜插较平放有助于提高鲜薯产量;斜插反向交错、平放顺向对称的鲜薯产量均较高,分别达41.92~50.11、38.55~48.42 t/hm^(2),二者结薯的平均垂直行向半幅宽均较窄,仅为22.92~24.09 cm;当收获单株的垂直行向半幅宽为30.0 cm、层深为25.0 cm时,斜插反向交错与平放顺向对称的收获鲜薯产量占比、鲜薯产量均较高,分别达97.54%~98.87%、38.12~40.87 t/hm^(2)。综上,在平地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模式中,推荐斜插反向交错和平放顺向对称种植方式,建议收获机在窄行间的双行作业幅宽120.0 cm、犁深25.0 cm,则可收获98%的鲜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茎排布 产量 薯构型 农艺农机参数
下载PDF
木薯的薯构型及其对机械收获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苏必孟 王娟 +6 位作者 黄洁 魏云霞 邓干然 何冯光 郁昌的 陈晨 刘治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29-2033,共5页
不同品种木薯的薯块(块根)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性即薯构型,直接影响机械收获的效果。为探索木薯薯块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性,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研究了典型木薯品种华南205、南植199 和新选048 的薯构型,探讨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木薯品种... 不同品种木薯的薯块(块根)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性即薯构型,直接影响机械收获的效果。为探索木薯薯块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性,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研究了典型木薯品种华南205、南植199 和新选048 的薯构型,探讨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木薯品种,确定木薯机械化收获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华南205 和南植199 的薯块空间分布较为适宜机械化收获,单株木薯的最优收获半幅宽为0.0~35.0 cm、收获层深为0.0~25.0 cm,在此条件下,华南205 的薯数占比和薯重占比均达到100.0%,南植199 达96.0%以上。综合分析,确定木薯收获机的单株木薯半幅收获宽度为35.0cm、收获深度为25.0 cm,该研究结果可为木薯收获机械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构型 机械化收获 收获半幅宽 收获层深
下载PDF
木薯‖玉米间作模式对木薯产量、薯构型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丽娟 黄洁 +1 位作者 魏云霞 王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35,共14页
为优化木薯‖玉米间作的栽培行距,设置木薯的等行距单作(MS_(1))、宽窄行单作(MS_(2))以及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MI_(1))、宽窄行间作1行玉米(MI_(2))、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MI_(3))共5个模式处理,测定木薯和玉米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并... 为优化木薯‖玉米间作的栽培行距,设置木薯的等行距单作(MS_(1))、宽窄行单作(MS_(2))以及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MI_(1))、宽窄行间作1行玉米(MI_(2))、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MI_(3))共5个模式处理,测定木薯和玉米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并测定木薯的薯构型、薯肉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MI_(3)比MI_(1)、MI_(2)玉米株高增加9.5%~11.5%、茎粗增加14.4%~18.1%、总穗数增加45.1%~59.7%和鲜穗产量增加70.9%~76.4%。与单作相比,间作的木薯茎粗存在“竞争-恢复-反超”现象,间作可使鲜薯产量增加31.4%~56.2%、薯干产量增加34.7%~58.4%、淀粉产量增加37.5%~60.1%,收获指数提高35.1%~40.5%;其中,MI_(3)处理的增加幅度均为最大。各模式处理的薯构型为垄向半幅宽30.2~36.2cm、垂直垄向半幅宽20.6~26.4cm、薯深22.5~24.7cm;垄向0~40cm分布着95.1%~98.5%薯数和98.1%~99.8%薯重;垂直垄向0~30cm分布着≥86.9%薯数、≥97.2%薯重;0~25cm土层分布着93.7%~99.2%薯数、97.6%~99.9%薯重,以MI_(3)分布最广且最深。各模式的薯肉养分含量和食味差异不显著。收获木薯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表现间作优于单作、宽窄行优于等行距,以MI_(3)最优。综上,宽窄行木薯间作2行玉米模式在木薯地上部长势、薯构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优势最大,建议在海南省木薯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薯构型 互作
原文传递
Yield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Vine Tip of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被引量:5
5
作者 傅玉凡 王卫强 +5 位作者 伍加勇 黄世龙 张晓春 高静 张志良 喻淑芬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3期88-91,共4页
Total yields of vine tip of seven varieties of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during 2006-2007 were investigated; proportions of the weights of leaf, leaf stalk and stem in total vine tip yield and their changes among var... Total yields of vine tip of seven varieties of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during 2006-2007 were investigated; proportions of the weights of leaf, leaf stalk and stem in total vine tip yield and their changes among varieties and during topping stag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ine tip yields of sweetpotato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either varieties or topping stages; leaf yield accounted for about 51% of total vine yield, and changes in leaf yield among topping stag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among varieties; while yields of leaf stalk and stem each accounted for 25% of total vine tip yield, their changes among varie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mong topping stages.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e yield composition of vine tip of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new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variety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Vine tip Yield composi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