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节精囊藏泻功能治疗功能性不射精医案二则
1
作者 丁旭锋 孙大林 +2 位作者 金保方 陈蕾 唐志安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883-1885,共3页
中医认为精囊属于奇恒之腑,具有藏精和泻精的功能,精囊的藏泻功能失调可导致功能性不射精的发生。本文选取临床治疗功能性不射精的医案二则,其中案一为虚证精闭,治疗以补肾活血健脾为主,兼以行气活血;案二为实证精闭,治疗以祛瘀通精、... 中医认为精囊属于奇恒之腑,具有藏精和泻精的功能,精囊的藏泻功能失调可导致功能性不射精的发生。本文选取临床治疗功能性不射精的医案二则,其中案一为虚证精闭,治疗以补肾活血健脾为主,兼以行气活血;案二为实证精闭,治疗以祛瘀通精、行气活血为主,配合补肾益精。两则医案的治疗策略主要针对精囊的藏泻功能,补益和通利各有侧重,辨证统一。本文拟通过医案分析,阐明调节精囊的藏泻功能治疗功能性不射精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不射精 奇恒之腑 精囊 藏泻 补益
下载PDF
基于阴阳隐喻认知的《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诠释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成华 孙慧明 张庆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1101-1103,共3页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藏泻理论 隐喻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浅析《素问·五脏别论》脏腑藏泻理论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玉芳 《江苏中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8-9,共2页
据《素问·五脏别论》,脏腑功能可概括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主司精气的生、藏、行、泻,藏中有泻;六腑在不断地接受和容纳水谷过程中,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泻中有藏。藏和泻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存在着不可分割... 据《素问·五脏别论》,脏腑功能可概括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主司精气的生、藏、行、泻,藏中有泻;六腑在不断地接受和容纳水谷过程中,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泻中有藏。藏和泻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脏腑藏泻理论揭示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强调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指导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脏腑 藏泻
下载PDF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光 李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9-20,共2页
分析了《内经》脏腑藏泻的有关论述,认为《内经》的脏腑藏泻理论不仅以藏泻之别揭示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而且以藏泻关系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对于临床诊治脏腑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脏腑 藏泻
下载PDF
析脏腑藏泻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华强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1-3,共3页
五脏主藏精气 ,但必须保持通达调畅的生理 ;六腑主传化物 ,但必须保持容纳摄控的生理。“藏”非封存密固不通 ,“泻”非专指排泄废物。脏藏需通泻 ,腑泻需纳藏。藏泻二者之间相辅为用 ,不可分割 ,共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能量摄取与糟粕... 五脏主藏精气 ,但必须保持通达调畅的生理 ;六腑主传化物 ,但必须保持容纳摄控的生理。“藏”非封存密固不通 ,“泻”非专指排泄废物。脏藏需通泻 ,腑泻需纳藏。藏泻二者之间相辅为用 ,不可分割 ,共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能量摄取与糟粕排泄之间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藏泻 象学说
下载PDF
论胞宫之藏泻与月经之潮止 被引量:1
6
作者 邓琳雯 黄文凤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12期218-219,共2页
笔者从胞宫为奇恒之府开始,通过藏与泻的辨证对立统一关系,胞宫通过司藏泻功能主持月经,以及胞宫藏泻失司等多个方面,对胞宫藏泻功能与月经病发病机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故调经首重在调整胞宫藏泻功能。
关键词 奇恒之府 胞宫 藏泻 月经潮与止
下载PDF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在肝胆病中的运用
7
作者 杨帆 李之清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48-250,共3页
关键词 脏腑理论 藏泻理论 《内经》 肝胆病 五脏别论 动态平衡观 生理功能 古代医家
下载PDF
巧用胞宫藏泻功能以坤宝止血汤等治疗功血
8
作者 李亚俐 谢京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72-72,F0003,共2页
关键词 “功血” 止血汤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妇科常见病 治疗 藏泻 胞宫 疑难重症 出血量
下载PDF
浅谈脏腑藏泻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常暖 门理章 闫维淑 《中医药研究》 1995年第3期12-13,共2页
文章深入分析了《内经》脏腑藏泻的有关论述,认为《内经》的脏腑藏泻理论不仅以藏泻之别揭示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而且以藏泻关系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相互联第,对于临床诊治脏腑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脏腑 内径 中医生理学 藏泻理论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藏象及脏腑藏泻浅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党炳琳 《陕西中医函授》 1996年第1期12-13,共2页
藏象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藏指内藏与内脏;象为征象、形象及比象。藏泻是对脏腑功能特点的概括,五脏以藏精气为主,藏中兼泻(输布);六腑传化物以泻为主,泻中兼藏,只是不能久藏而已。
关键词 脏腑藏泻 素问
下载PDF
《黄帝内经》传化之腑藏泻理论内涵探析
11
作者 陈敏 石荣 《福建中医药》 2022年第8期40-41,47,共3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传化之腑”的概念,阐释了“传化之腑”藏泻功能的生理与病理2个方面的涵义,认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在生理上体现为泻而不藏、以泻为主的特性,在病理上表现为失藏与不泻、藏泻失司的特征。泻即为泻水...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传化之腑”的概念,阐释了“传化之腑”藏泻功能的生理与病理2个方面的涵义,认为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在生理上体现为泻而不藏、以泻为主的特性,在病理上表现为失藏与不泻、藏泻失司的特征。泻即为泻水谷变化之糟粕,藏即为藏水谷变化之精微。五腑失藏,在胃可见泄利下注,在肠可见土衰肠泻,且心肺受邪和木旺乘土均可致肠失其藏,在膀胱可见肾气不足致膀胱失约而遗溺;五腑不泻,在胃可见饮食饱甚而汗出于胃以及聚水生病,在肠可见寒热伤肠以及饱食肠滞,在三焦可见上焦肺气不利、中焦不运、下焦水停,在膀胱可见热涩而癃闭。总之,“传化之腑”之藏泻是相对的,且具有一体性,藏泻太过或不及皆可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传化之腑 藏泻理论
下载PDF
浅析《素问·五脏别论》脏腑藏泻理论
12
作者 王玉芳 《江西中医药》 2010年第8期8-9,共2页
据《素问·五脏别论》中"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认为五脏主司精气的生、藏、行、泻,藏中有泻,六腑在不断的接受和容纳水谷过程中,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泻中有藏。藏和泻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 据《素问·五脏别论》中"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认为五脏主司精气的生、藏、行、泻,藏中有泻,六腑在不断的接受和容纳水谷过程中,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泻中有藏。藏和泻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脏腑藏泻理论揭示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强调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指导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脏腑 藏泻
下载PDF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探讨
13
作者 陈琳 《湖北中医杂志》 2004年第6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内经 脏腑藏泻 理论研究
下载PDF
顺应子宫藏泻规律治疗乳腺病55例疗效观察
14
作者 费桂芳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21-22,共2页
目的 :探讨顺应子宫藏泻规律治疗乳腺病 ,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乳腺病患者 1 1 0例 ,按 1∶1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 5 5例与对照组 5 5例。观察比较乳痛消和乳癖消治疗乳腺病的疗效。结果 :①治疗组痊愈 37例 ,占 67.2... 目的 :探讨顺应子宫藏泻规律治疗乳腺病 ,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乳腺病患者 1 1 0例 ,按 1∶1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 5 5例与对照组 5 5例。观察比较乳痛消和乳癖消治疗乳腺病的疗效。结果 :①治疗组痊愈 37例 ,占 67.2 7%;显效 8例 ,占 1 4 .5 5 %;有效 7例 ,占 1 2 .73 %;无效 3例 ,占 5 .45 %;总有效率为 95 %。对照组 5 5例 ,痊愈 2 3例 ,占 41 .82 %;显效 9例 ,占 1 6.36 %;有效 9例 ,占 1 6.36 %;无效 1 4例 ,占 2 5 .45 %;总有效率为 75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顺应子宫藏泻规律治疗乳腺病疗效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 子宫藏泻规律/临床治疗 乳痛消
下载PDF
基于“氤氲状动静藏泻”生殖理论探究曾倩教授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长方案中医介入思路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航 郭珮 +3 位作者 曾鹏飞 黄金珠 夏宛廷 曾倩 《四川中医》 2022年第3期4-7,共4页
本文介绍曾倩教授对“氤氲动静藏泻”思想在中医生殖理论学说方面作出新诠释,并将此思想体系纳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分期介入诊疗框架——即:“藏-泻-衡-藏”模式:降调期为前期募集重藏以静,促排期为氤氲前期,主泻以动,移植期为氤氲后期... 本文介绍曾倩教授对“氤氲动静藏泻”思想在中医生殖理论学说方面作出新诠释,并将此思想体系纳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分期介入诊疗框架——即:“藏-泻-衡-藏”模式:降调期为前期募集重藏以静,促排期为氤氲前期,主泻以动,移植期为氤氲后期,泻藏制衡,妊娠期为的候既成之期,以藏固胎,四期环环相扣,以胞宫精气血的动静、升降为基础,使藏泻互寓,达到平衡,利于摄精成孕,最终提高IVF-ET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氤氲期 藏泻 胞宫 辅助生殖技术 IVF-ET
下载PDF
浅谈脏腑藏泻理论及临床应用举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琴 杜学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5,共2页
分析了《内经》脏腑藏泻理论的有关论述,认为藏泻理论揭示了脏藏中有泻、泻中有藏的特点,还以藏泻关系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对于我们临床工作中诊治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内经 脏腑 藏泻
下载PDF
论藏泻十纲辨证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兆祥 张巧玲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年第10期613-614,共2页
藏泻是一切运动着的或有生命结构的最基本特征,在人体内一切运动的结果最终都以对物质能量信息的藏泻表现出来,藏以成形,泻以化气,藏以致泻,泻以致藏,藏泻双方相互矛盾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此消彼长,互为消长,在人体内完成一系列生... 藏泻是一切运动着的或有生命结构的最基本特征,在人体内一切运动的结果最终都以对物质能量信息的藏泻表现出来,藏以成形,泻以化气,藏以致泻,泻以致藏,藏泻双方相互矛盾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此消彼长,互为消长,在人体内完成一系列生命运动。藏泻辨证与阴阳辨证为中医辨证的两对纲目,为总纲,藏泻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总称藏泻阴阳十纲辨证。藏泻十纲辨证是一种新的辨证方法,比以往阴阳八纲辨证更具体而实用,可更好地辨明疾病的本质。文章用《伤寒论》之太阳病条文举例分析以阐明藏泻十纲辨证之义,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泻辨证 伤寒论 十纲辨证
下载PDF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辨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白正勇 李淼 《浙江中医杂志》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内经》 脏腑 藏泻 气化 中医病理学
下载PDF
试论子宫藏泻与崩漏的病机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08年第15期2318-2319,共2页
崩漏证是中医妇科疑难危重病症之一,笔者试从子宫之藏泻功能对崩漏病机作一粗浅探讨.以就利于同道。
关键词 崩漏证 病机 藏泻 子宫 危重病症 中医妇科
下载PDF
脏腑藏泻理论临床应用举隅
20
作者 向应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43-44,共2页
根据《内经》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和“五脏以藏为贵”、“六腑以通为用”的认识,重点就肾、肺、大肠的一些病证的治疗法则用方作了阐述。
关键词 五脏六腑 藏泻理论 脏腑学说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