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海诗话》创作范畴论——兼论宋代诗学中“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
1
作者 孙可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0-76,共7页
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涉及创作的艺术范畴——"法""化"和"悟"代表了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认识,且自觉将大量佛教术语和佛禅观念引入诗论中,是"以禅喻诗"... 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涉及创作的艺术范畴——"法""化"和"悟"代表了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认识,且自觉将大量佛教术语和佛禅观念引入诗论中,是"以禅喻诗"的成功范例。"以禅喻诗"并非南宋末严羽《沧浪诗话》首创,不能抹杀此前宋代诗学的种种探索和实践。本文试以《藏海诗话》为突破口,考察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基本看法,探索宋代诗学"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可 藏海诗话 创作范畴 宋代诗学 以禅喻诗
下载PDF
诗话选登
2
《师道(人文)》 2023年第4期60-60,共1页
石曼卿诗云:“水活冰无日,枝柔树有春。”语活而巧。——[宋]吴可《藏海诗话》黄词云:“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盖韩诗有云:“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才去一字,遂为切对,而语益峻。又云:“杯行到手更留残,不道月明人... 石曼卿诗云:“水活冰无日,枝柔树有春。”语活而巧。——[宋]吴可《藏海诗话》黄词云:“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盖韩诗有云:“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才去一字,遂为切对,而语益峻。又云:“杯行到手更留残,不道月明人散。”谓思相离之忧,则不得不尽。而俗士改为“留连”,遂使两句相失。正如论诗云,“一方明月可中庭”,“可”不如“满”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曼卿 藏海诗话 词云 韩诗 诗云
下载PDF
诗心说“度” 被引量:1
3
作者 任遂虎 《写作(中)》 1994年第11期7-9,共3页
诗歌艺术魅力的程度来自作者艺术功力的程度。对于创作主体的思维结构而言,存在着决定诗歌质量的“度”。自然,艺术思维的“度”,不同于物理学上规定事物质、量界限和范围的那种“度”,它不能用精确的数值来显示,艺术思维中的“度”,是... 诗歌艺术魅力的程度来自作者艺术功力的程度。对于创作主体的思维结构而言,存在着决定诗歌质量的“度”。自然,艺术思维的“度”,不同于物理学上规定事物质、量界限和范围的那种“度”,它不能用精确的数值来显示,艺术思维中的“度”,是作者综合能力的表现,既有外界影响因素,也有内在天赋因素;既有文化修养问题,也有技巧方法问题。成功的诗歌创作,需要下述几个方面的“度”: 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心 诗歌创作 诗歌艺术 艺术思维 修养问题 技巧方法 思维结构 诗语 艺术功力 藏海诗话
下载PDF
论苏轼的和陶诗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招满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年第2期23-30,共8页
苏轼的文学生涯历来引人注目,可以说他是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在其生前就流行于世的《和陶集》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苏轼和陶... 苏轼的文学生涯历来引人注目,可以说他是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在其生前就流行于世的《和陶集》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它。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再认识。苏轼和陶诗是苏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由早期诗歌的豪放风格向后期诗歌的平淡风格转变的最明显、最集中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诗 诗歌题材 苏诗 北宋文学 渊明 陶渊明诗歌 文学生涯 韵诗 人生态度 藏海诗话
下载PDF
谢灵运诗体“理”略论
5
作者 王连儒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76-82,共7页
对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善于体“理”,长期以来,人们只是作为一种缺点简单地予加以否定。有的评论者,甚至喜欢由此将谢诗分割为前后两部分来评析,认为前半清新自然,后半陈腐滞涩。的确谢诗因其体“理”,破坏了他山水诗的完整性与艺术性。谢... 对于谢灵运山水诗的善于体“理”,长期以来,人们只是作为一种缺点简单地予加以否定。有的评论者,甚至喜欢由此将谢诗分割为前后两部分来评析,认为前半清新自然,后半陈腐滞涩。的确谢诗因其体“理”,破坏了他山水诗的完整性与艺术性。谢灵运的许多诗,不是让人们去品味,而是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禅诗 孤独寂寞 诗歌意境 玄言诗 夜宿石门 藏海诗话 竺道生 晚出西射堂 竹庄诗话
下载PDF
浅谈歌词的独立文学价值
6
作者 邢籁 《北方音乐》 1983年第3期34-45,共12页
说起来,新歌词做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我国现代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被比较没有疑义的承认下来的时间似乎不算很长。而真正认其毫无遗憾的独立的文学价值自立于文学之林的时间就更是比较短的了。也许直到现在还在努力和奋斗之中。
关键词 音乐文学 音乐性 古代诗词 感物 藏海诗话 在河之洲 歌诗 正毛 艾青 《诗品》
下载PDF
意脉弱化:说理文中的“隐疾”
7
作者 王克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23期137-139,共3页
临阵对垒,气可鼓不可泄,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旦泄气,必致败亡。议论说理也如此。常见一些习作,开篇或许气势磅礴,但随着行文推进,“气血”却逐渐不足。深究其因,意脉弱化是“隐疾”。“意脉”一说最早由宋代吴可在《藏... 临阵对垒,气可鼓不可泄,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旦泄气,必致败亡。议论说理也如此。常见一些习作,开篇或许气势磅礴,但随着行文推进,“气血”却逐渐不足。深究其因,意脉弱化是“隐疾”。“意脉”一说最早由宋代吴可在《藏海诗话》中提出,指文章的思路与脉络,现今多指在思路脉络基础上文章所表现的气韵、气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理文 意脉 藏海诗话 文章 习作 气势磅礴 弱化
下载PDF
原来古代的文学评论家都有两副面孔
8
作者 莫笑君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20年第12期72-73,共2页
宋代文人博学又有趣。他们的诗词追求不着痕迹、贴合自然的“淡味儿”,自带Ins风滤镜。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使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成了最合格的气象观察员!宋人的文学评论取喻繁杂,想象清丽。他们常常取喻于自然山水、四时天气。比如,被称为... 宋代文人博学又有趣。他们的诗词追求不着痕迹、贴合自然的“淡味儿”,自带Ins风滤镜。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使当时的文学评论家成了最合格的气象观察员!宋人的文学评论取喻繁杂,想象清丽。他们常常取喻于自然山水、四时天气。比如,被称为“藏海居士”的宋代评论家吴可,在诗评著作《藏海诗话》中写:“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盛,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盛已在其中矣。”他把好文章比作四季景致,使这句评论本身也极富美感。“外枯中膏”这句,很明显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苏轼对柳宗元和陶渊明作品的评价就是“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藏海诗话 外枯中膏 柳宗元 诗评 苏轼 宋代文人 自然山水
下载PDF
“意脉品析”散文教学模式概述——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
9
作者 翟少华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5年第2期60-62,共3页
一、模式名称"意脉品析"散文教学模式宋代无可《藏海诗话》有"意脉连贯"之谈,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则有"意脉直贯"之说。意脉,指诗文深层结构里蕴含的情感脉络,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一、模式名称"意脉品析"散文教学模式宋代无可《藏海诗话》有"意脉连贯"之谈,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则有"意脉直贯"之说。意脉,指诗文深层结构里蕴含的情感脉络,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如同经脉相连,贯穿全身,它使文章得以成为生气灌注的艺术整体。作者设计九曲幽径,而又禁口不言,要使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其审美意境。(金元浦《文学解释学》)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十二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脉 承天寺 少室山房笔丛 藏海诗话 艺林学山 金元浦 解释学 九曲 深层结构 生气灌注
下载PDF
勘诗小记(九)
10
作者 舒芜 《瞭望》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8期37-37,共1页
二十一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引韩子苍《室中语》云:“余尝赋送宜黄丞周表卿诗云:“昔年束带侍明光,曾见挥毫对御床。将谓骅骝乙腾踏,不知雕鹗尚摧残。官居四合峰峦绿,驿路千林橘柚黄。莫恋乡关贸不去,汉廷今重甲科郎。
关键词 魏庆之 子苍 诗云 驿路 橘柚 中语 束带 藏海诗话 进士第 宜黄
原文传递
勘诗小记(十四)
11
作者 舒芜 《瞭望》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3期35-35,共1页
四十二 胡仔《苕漠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引《陈辅之诗话》云:“萧楚材知漂阳县,时乖岸作牧,一日召食,见公几案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改‘恨’作‘幸’
关键词 陈辅之诗话 胡仔 藏海诗话 集卷 萧楚 金马门 总龟 阮阅 青箱杂记 子苍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发展鸟瞰
12
作者 王德明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91-95,共5页
诗歌的对仗,也叫对偶,指的是诗歌中的上下两句以词分类排比,字面音节,两两相对的现象。这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利用汉语多单音节词,又有平上去入四声的特点来进行抒情写景的一种艺术手段。对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范文澜先生《<文心雕... 诗歌的对仗,也叫对偶,指的是诗歌中的上下两句以词分类排比,字面音节,两两相对的现象。这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利用汉语多单音节词,又有平上去入四声的特点来进行抒情写景的一种艺术手段。对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卷七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代诗人 丽辞 宋诗 江西诗派 永明体 韵语阳秋 题落星寺岚漪轩 藏海诗话 谢灵运传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