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雀(Carpodacus roborowskii)——新疆鸟类新纪录种 被引量:2
1
作者 许传辉 徐国华 +4 位作者 马鸣 阿尔太 兰文旭 史军 买尔旦.吐尔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3-1266,共4页
2015年5月23日,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尔卡卡检查站附近的山坡上(36°39′N,90°33′E;海拔4 900 m)发现了一雌一雄2只藏雀(Carpodacus roborowskii Przewalski,1887),并拍摄了图片。经过仔细观察与鉴定,确定为... 2015年5月23日,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尔卡卡检查站附近的山坡上(36°39′N,90°33′E;海拔4 900 m)发现了一雌一雄2只藏雀(Carpodacus roborowskii Przewalski,1887),并拍摄了图片。经过仔细观察与鉴定,确定为新疆鸟类新纪录种。此地点距离模式标本采集地点(布尔汗布达山)仅340 km。藏雀为中国特有的、十分罕见的物种,对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栖息地、生态习性、物种分类、食物、繁殖和种群状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雀 新纪录 分类 昆仑山 阿尔金山
下载PDF
褐头朱雀和藏雀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张国铭 杨小农 +3 位作者 关翔宇 巫嘉伟 唐军 朱磊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48,共7页
褐头朱雀(Carpodacus sillemi)与藏雀(C.roborowskii)均是我国的特有鸟类,也互为亲缘关系最近的姊妹种,它们自发现命名以来长期属于了解非常有限的种类,褐头朱雀更是全世界最罕为人知的现生鸟类之一。目前,与褐头朱雀及藏雀有关的研究... 褐头朱雀(Carpodacus sillemi)与藏雀(C.roborowskii)均是我国的特有鸟类,也互为亲缘关系最近的姊妹种,它们自发现命名以来长期属于了解非常有限的种类,褐头朱雀更是全世界最罕为人知的现生鸟类之一。目前,与褐头朱雀及藏雀有关的研究报道和资料很少。根据已有的文献,结合在野外实地观察所获取的资料,对褐头朱雀与藏雀分类、分布、繁殖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与总结,并对两者幼鸟的形态进行初步比较,结果支持将上述两种归入朱雀属的分类建议。同时,也呼吁中国鸟类学研究者对褐头朱雀与藏雀投入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头朱 藏雀 中国特有鸟类 分类 分布 幼鸟
原文传递
Delphinium nortonii Dunn的重新描述
3
作者 袁琼 杨亲二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6,共4页
通过检查藏南翠雀花Delphiniumnortonii的主模式标本 ,发现《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和《Flo raofChina》中对该种的鉴定和描述有误。该种的花的退化雄蕊黑褐色 ,属于翠雀亚属的密花翠雀花组subgen .Delphinastrumsect.Elatopsis... 通过检查藏南翠雀花Delphiniumnortonii的主模式标本 ,发现《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和《Flo raofChina》中对该种的鉴定和描述有误。该种的花的退化雄蕊黑褐色 ,属于翠雀亚属的密花翠雀花组subgen .Delphinastrumsect.Elatopsis,而上述几种植物志中长期以来将其置于退化雄蕊为蓝色或蓝紫色的翠雀组sect.Delphinastrum中。这几种植物志中记载的D .nortonii实际上代表一个新种 ,即李恒翠雀花D .lihengianum。D .nortonii略相似于冰川翠雀花D .glaciale,而李恒翠雀花与蓝翠雀花D .caeruleum近缘。本文对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翠 毛茛科 植物志
下载PDF
春望(外四首)
4
作者 惠金存 《五台山》 2015年第1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春望 藏雀 杨柳青青 蜂蝶 咏柳 鸣声 花仙子 芳树 白雪花 银珠
原文传递
时光江湖(三首)
5
作者 李王强 《江河文学》 2013年第5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藏雀 一朵朵 流水落花 波诡云谲 李王强 木剑 翘尾 甘肃天水
原文传递
时光江湖
6
作者 李王强 《延安文学》 2013年第5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一朵朵 藏雀 流水落花 木剑 波诡云谲 锈迹斑斑 如玉 翘尾 滴露 利箭
原文传递
Breeding ecology of ground tits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operative breeding system 被引量:2
7
作者 Xin LU Ran HUO Yang LI Wenbo LIAO Chen WANG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1-757,共7页
Data on breeding ecology of a color-band marked population of the ground tit Parus humilis were collected in north Qinghai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2008 and 2009. In spring the birds excavated 0.8-3.2 m long nes... Data on breeding ecology of a color-band marked population of the ground tit Parus humilis were collected in north Qinghai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2008 and 2009. In spring the birds excavated 0.8-3.2 m long nesting burrows under the ground. First-egg laying occurred between late April and late June during which a pair produced one brood. Incubation was done by female alone for 15-16 days and nestling-feeding by both sexes and helpers in any for 23-25 days. Average brood size at fledging was 5.8 (+ 1.4 SD, 3-8) and all the 27 observed nesting attempts fledged at least one young.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brood sex ratio did not differ from 1:1. The birds are a territory-living resident, with annual resight rates being 48% (22 of 46) in adult breeders and 10% (7 of 67) in yearlings. Pairs were socially monogamous, of which 23% (9 of 40) contained one and some- times two male helpers, most likely being philopatric sons of the breeders.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ve groups is similar to the population in central Tibet but differs from that in south Guansu where breeding ground tits exhibit a high level of annual turn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row-nesting Cooperative breeding Life history Parus humilis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