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注射性藻酸锶凝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涂以济 吴添龙 +3 位作者 叶爱芳 徐浚怀 郭菲 程细高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99-1505,共7页
目的体外研究藻酸锶凝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潜力,为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制备2.0wt%藻酸钠溶液,分别与0.2mol/LSrCl2及CaCl2胶凝液离子交联形成藻酸锶和藻酸钙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并测... 目的体外研究藻酸锶凝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应用潜力,为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制备2.0wt%藻酸钠溶液,分别与0.2mol/LSrCl2及CaCl2胶凝液离子交联形成藻酸锶和藻酸钙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并测其压缩模量、溶胀率及降解率。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兔BMSCs并鉴定,将第5代BMSCs分别接种于藻酸锶凝胶(实验组)和藻酸钙凝胶(对照组),观察其生长、黏附及增殖情况;两组凝胶来源的细胞成骨诱导后采用细胞化学法检测ALP活性,荧光定量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Osterix(OSX)、I型胶原、Runx2mRNA表达,茜素红染色、VonKossa染色检测钙盐沉积情况,并设同法制备的藻酸钙凝胶来源的BMSCs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藻酸锶与藻酸钙凝胶微观结构相似,均有均匀的孔隙结构;藻酸锶及藻酸钙凝胶压缩模量分别为(186.53-4-8.37)、(152.14-4-7.45)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3,P=0.002);溶胀率分别为14.32%±1.53%和15.25%±1.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7,P=0.502);两种凝胶的体外降解性均较好,第20、25、30天藻酸锶凝胶的降解率明显低于藻酸钙凝胶(P〈0.05)。BMSCs于两组凝胶中1~4d时呈悬浮生长,之后逐渐黏附生长并形成大量细胞集落。三维培养第21天,实验组细胞的DNA含量为(4.38±0.24)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5±0.21)g(t=-8.108,P=0.001)。成骨诱导培养第12天,实验组ALP活性为(15.28±1.26)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7±1.12)U/L(P〈0.05)。实验组OSX、I型胶原、Runx2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培养第21天,两组茜素红染色及VonKossa染色均可见钙盐沉积,实验组的钙结节数量及磷酸盐沉积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藻酸锶凝胶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对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作为可注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藻酸锶凝胶 钙凝胶 支架材料
原文传递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涂以济 吴添龙 +3 位作者 徐浚怀 叶爱芳 钟贞浩 程细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7-642,共6页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于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形态与活性变化,为藻酸锶凝胶复合干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兔BMSCs并扩增,取第3代BMSCs以细胞密度为5×105个/ml复合于藻酸锶凝...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于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形态与活性变化,为藻酸锶凝胶复合干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兔BMSCs并扩增,取第3代BMSCs以细胞密度为5×105个/ml复合于藻酸锶凝胶中三维培养,每日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Live/Dead染色测细胞存活,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超微结构及细胞于凝胶上的黏附情况。[结果]藻酸锶凝胶质软、透明、渗透性较好;BMSCs接种于藻酸锶凝胶中初始形态为圆形、呈悬浮生长,后细胞逐渐贴壁生长并呈星形或多角形;接种第1 d和第14 d凝胶中活细胞率分别为(88.61±4.08)%和(92.16±2.10)%,两者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第4、7、10、13 d时二维培养组中OD值显著高于三维培养组(P<0.05);扫描电镜示藻酸锶凝胶呈典型的"鸡蛋箱"样结构,孔隙直径大小平均为150μm;接种于凝胶中7 d后可见细胞均匀黏附于凝胶壁生长。[结论]藻酸锶凝胶是一种优良的细胞支架,将其复合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藻酸锶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