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藿朴夏苓汤合桑菊饮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观察
1
作者 张开泰 张焕华 +1 位作者 丁明罡 张婷婷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0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 观察藿朴夏苓汤合桑菊饮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湿热型邪郁肺卫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观察组予以霍朴夏苓汤合桑菊饮加减,治疗7 d后,... 目的 观察藿朴夏苓汤合桑菊饮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湿热型邪郁肺卫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观察组予以霍朴夏苓汤合桑菊饮加减,治疗7 d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显著下降(P <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P> 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藿朴夏苓汤合桑菊饮加减可以有效提高感染后咳嗽(湿热型邪郁肺卫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咳嗽 湿热 藿朴夏苓 桑菊饮 邪郁肺卫证
下载PDF
分析藿朴夏苓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炎性因子及临床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钟军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057-0060,共4页
分析藿朴夏苓汤在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本院9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均2023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以奇偶数分组,各45例。分别以西医(对照组)、藿朴夏苓汤加减(观察组)治疗,比较炎性因子水平和... 分析藿朴夏苓汤在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本院9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均2023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以奇偶数分组,各45例。分别以西医(对照组)、藿朴夏苓汤加减(观察组)治疗,比较炎性因子水平和疗效。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的应用,能够使脾胃湿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地改善,使糜烂面积减小,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 脾胃湿热型 慢性糜烂性胃炎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藿朴夏苓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白海菊 崔宏艳 +2 位作者 吴佳骏 邱智东 徐伟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67,共5页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建立藿朴夏苓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单因素考察确定辅料。以辅药比、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干燥时间和干燥温度为影响因素,以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这三个关键质量属性(CQAs)为评价指标,设计Pla...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建立藿朴夏苓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单因素考察确定辅料。以辅药比、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干燥时间和干燥温度为影响因素,以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这三个关键质量属性(CQAs)为评价指标,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关键工艺参数(CPPs)。通过Box-Behnken设计结合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对成型工艺进行优化。建立数学模型考察CPPs与CQAs之间的关系。结果:藿朴夏苓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为:糊精作为辅料,辅药比为1.24∶1,乙醇浓度为80%,乙醇用量为35%,55℃干燥30 min。结论:基于QbD理念的藿朴夏苓颗粒成型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源于设计 藿朴夏苓颗粒 Plackett-Burman试验 Box-Behnken试验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藿朴夏苓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肝癌异病同治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周一婷 卢雨蓓 +1 位作者 李小燕 董洪克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清热利湿,本应用于夏热暑湿,因其用药温平,体质虚弱者亦可耐受,历年来,各位医者广泛应用于湿热因素的各类疾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因其是发病缓慢,迁延难愈...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清热利湿,本应用于夏热暑湿,因其用药温平,体质虚弱者亦可耐受,历年来,各位医者广泛应用于湿热因素的各类疾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因其是发病缓慢,迁延难愈的癌前病变,故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另外,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失代偿期出现的腹水、呕吐、黄疸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切合本方主治范围。异病同治理论是指拥有相同病机的不同疾病,都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治疗,方随证立,证型相同,自然可以用同一个方剂治疗。因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藿朴夏苓汤治疗CAG和PLC的机制异同,预测了藿朴夏苓汤治疗CAG和PLC的作用机制,发现藿朴夏苓汤可能通过调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IL-1B、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起到治疗作用,提示藿朴夏苓汤治疗CAG和PLC的共同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炎症,提高免疫,都涉及到癌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为进一步实验验证指明方向,体现异病同治的科学性,为深度挖掘传统医学经典方剂在临床上的潜力提供动力,验证异病同治理论在现代临床思维中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慢性萎缩性胃炎 原发性肝癌 藿朴夏苓 异病同治
下载PDF
古代经典名方藿朴夏苓汤溯源与探要
5
作者 陶明源 高长玉 韩东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91-693,共3页
古代经典名方藿朴夏苓汤为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关于其方源,各类方剂学专著与教材表述不一。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与考证,界定其方名最早见于《重订广温热论》,其方剂组成可追溯至《医原》。该方群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三法... 古代经典名方藿朴夏苓汤为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关于其方源,各类方剂学专著与教材表述不一。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与考证,界定其方名最早见于《重订广温热论》,其方剂组成可追溯至《医原》。该方群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三法:上可启上闸,芳化宣上,轻开肺气,以化上焦之湿;中可开支河,苦温畅中,燥湿运脾,以燥中焦之湿;下可通水道,淡渗利下,导湿下行,以利下焦之湿,诚可谓治湿之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经典名方 藿朴夏苓 方源 组方原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陈国良教授藿朴夏苓汤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6
作者 叶浩欣 黄峥桀 +1 位作者 肖志鸿(指导) 陈国良 《光明中医》 2024年第20期4082-4084,共3页
当今随着基层筛查普及和人们观念改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此文介绍福建省名中医陈国良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临证经验。其认为此病内外合邪,外受湿热疫毒,内有正气亏虚,极易迁延反复;病性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当今随着基层筛查普及和人们观念改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此文介绍福建省名中医陈国良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临证经验。其认为此病内外合邪,外受湿热疫毒,内有正气亏虚,极易迁延反复;病性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强调诊治中应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临证中以肝郁脾虚兼湿热证多见,陈老基于“从脾论治”,运用藿朴夏苓汤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藿朴夏苓 从脾论治 陈国良 名家经验
下载PDF
银翘散联合藿朴夏苓汤治疗风热夹湿型感冒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谭文 何红梅 +1 位作者 陈艳琼 蒲跃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100-102,共3页
目的:分析银翘散联合藿朴夏苓汤治疗风热夹湿型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风热夹湿型感冒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分析银翘散联合藿朴夏苓汤治疗风热夹湿型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风热夹湿型感冒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银翘散联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口渴、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体温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翘散、藿朴夏苓汤治疗风热夹湿型感冒的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症状及炎性反应,且治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藿朴夏苓 风热夹湿 感冒 炎性反应
下载PDF
藿朴夏苓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
8
作者 杨令湖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收治的7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奥...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该院收治的7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藿朴夏苓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肠激素指标[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4.29%(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胀满不适、胃脘疼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CK水平低于对照组,MTL、GA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胃肠激素指标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 湿热中阻型 慢性胃炎 中医证候积分 胃肠激素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西药联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董春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21-0024,共4页
探究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时,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间门诊接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并纳入本次试验,运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包... 探究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时,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间门诊接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并纳入本次试验,运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包含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用药时将多潘立酮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藿朴夏苓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完成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在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控制,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6(90.0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28(70.0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即多潘立酮联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方,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较于仅使用多潘立酮的对照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用中具有潜在的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藿朴夏苓 治疗方案 效果分析 加减用药
下载PDF
观察藿朴夏苓汤加减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冯亚慧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69-0072,共4页
观察三联疗法+藿朴夏苓汤治疗Hp(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截选2021年08月-2022年08月60例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三联疗法)和联合组30例(三联疗法+藿朴夏苓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本... 观察三联疗法+藿朴夏苓汤治疗Hp(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截选2021年08月-2022年08月60例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三联疗法)和联合组30例(三联疗法+藿朴夏苓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本次试验中,两组比较,联合组Hp根除率更高;治疗后胃酸分泌功能更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更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上述指标对比均有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针对 Hp感染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在常用三联疗法基础上,添加中药-霍普夏苓汤方,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藿朴夏苓 三联疗法
下载PDF
加味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及舌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卓冬婷 吕军影 +2 位作者 黄李平 阙铁生 李佳荃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5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加味藿朴夏苓汤及多潘立酮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30名健康志愿者为... 目的探讨加味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5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加味藿朴夏苓汤及多潘立酮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3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舌苔变化、主要证候分级评分和临床疗效;运用TUNEL技术检测正常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治疗前脾胃湿热证患者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治疗前增加(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舌苔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证候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0%vs65%,P<0.01)。结论加味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可加速舌上皮细胞凋亡,对黄腻苔有显著的消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藿朴夏苓 脾胃湿热证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加味藿朴夏苓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清TNF-α、IL-10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阙铁生 常丽萍 +4 位作者 吕军影 李曙光 黄李平 黄萍 王芃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藿朴夏苓汤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NF-α、IL-10及血脂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自然环境+普通饲料饮食)、湿热模型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菌灌胃)、药物干预组... 目的:观察加味藿朴夏苓汤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NF-α、IL-10及血脂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自然环境+普通饲料饮食)、湿热模型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菌灌胃)、药物干预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菌灌胃+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观察各组大鼠体温、体重、食量、饮水量、症状和舌苔变化,检测血脂、血清TNF-α、IL-10的水平。结果:湿热模型组体温,TC、TG、LDL-c,血清TNF-α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01),体重、饮水量、食量减少和HDL-c水平降低,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01);药物干预组较湿热模型组饮水量、食量增加,血清TNF-α、IL-10水平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除TNF-α明显升高(P<0.05)外,余观测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藿朴夏苓汤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减轻TNF-α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从而达到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目的而发挥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湿热证 TNF-Α IL-10 血脂代谢 加味藿朴夏苓
下载PDF
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朱奕豪 王真 陈婉姬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48-449,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小儿轻症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以西药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两...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小儿轻症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以西药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3~6d,观察主要临床表现和住院时间,对比总结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显效65.2%,有效30.4%,总有效率95.6.%;对照纽显效15%,有效50%,总有效率65%,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人在发热、手足口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轻症手足口病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银翘散 藿朴夏苓 中西医结合 小儿 治疗
下载PDF
从“湿去热孤”论藿朴夏苓汤分消上下之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晓丽 吴长军 +1 位作者 阴永辉 宋振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289-2291,共3页
“湿去热孤”为清代温病学家叶桂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对和法的发展。藿朴夏苓汤是治疗湿热为患的常用方剂,是“湿去热孤”治法的体现。文章以“湿去热孤”治法为理论基础,论述了藿朴夏苓汤治疗湿热病证的作用机制为分消上下之湿邪,并... “湿去热孤”为清代温病学家叶桂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对和法的发展。藿朴夏苓汤是治疗湿热为患的常用方剂,是“湿去热孤”治法的体现。文章以“湿去热孤”治法为理论基础,论述了藿朴夏苓汤治疗湿热病证的作用机制为分消上下之湿邪,并举病案以佐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 湿去热孤 分消上下
下载PDF
劳绍贤运用藿朴夏苓汤治疗脾胃病湿热证经验举隅 被引量:9
15
作者 林传权 蔡佳仲 胡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7-308,共2页
藿朴夏苓汤为祛湿良方,融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三法为一体。劳绍贤教授擅用该方随证化裁治疗脾胃病湿热证,临证辨证不离"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之原则,治疗强调分解湿热,并注重气机的调理。
关键词 藿朴夏苓 脾胃病 湿热证 劳绍贤
下载PDF
泻黄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湿热口疮35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玲 郑晓凤 +2 位作者 鄢雪辉 梁嘉恺 劳绍贤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4,共2页
复发性口疮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由于岭南气候炎热、潮湿,人体质多偏于湿热,患口疮也多以湿热证较多见,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胃肠道疾病。笔者应用泻黄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湿热型口疮,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口疮 中医疗法 湿热 泻黄散 藿朴夏苓
下载PDF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对脾胃湿热证舌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卓冬婷 吕军影 +2 位作者 黄李平 阙铁生 朱莲娜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21-1423,共3页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复方中药对脾胃湿热证黄腻苔影响的微观机理。方法:借助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取正常对照者、脾胃湿热证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组及多潘立酮对照组患者舌苔进行细菌总数、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等指标检测,并观察脾胃湿热...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复方中药对脾胃湿热证黄腻苔影响的微观机理。方法:借助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取正常对照者、脾胃湿热证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组及多潘立酮对照组患者舌苔进行细菌总数、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等指标检测,并观察脾胃湿热证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舌苔分级变化。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苔存在着微生态的严重失衡,舌苔细菌总数,G+长链、G+c、微C、G-b菌群密集度级别构成比,以及球菌、真菌种类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经清热祛湿中药复方治疗后上述微生态指标回复正常状态,而对照组治疗后舌苔细菌总数及G+长链、G+c、G-b菌群密集度级别构成比仍未恢复至正常。结论:清热祛湿复方中药对黄腻苔有明显的消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整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舌面菌群的平衡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 脾胃湿热证 舌微生态
下载PDF
藿朴夏苓汤析疑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飞祥 樊巧玲 +3 位作者 林子璇 滕占理 童伟伟 李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65-1466,共2页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义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义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方药组成首见于《医原》,至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以通草煎汤代水)及加减法。《重订广温热论》收载该方时,药物组成略作变化,亦称之为藿朴夏苓汤,是否宜作二方论之尚待研讨。而藿朴胃苓汤乃何廉臣之师樊开周所创,亦见于《重订广温热论》与《湿温时疫治疗法》,非藿朴夏苓汤之异名,二者实为两首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剂。本方方源宜表述为"方出《医原》,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 疑点 考证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大鼠IL-17的变化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阙铁生 李曙光 +2 位作者 吕军影 常丽萍 何雪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912-916,共5页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清、舌组织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IL-17在温病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清、舌组织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IL-17在温病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干预组第25天起予加味藿朴夏苓汤治疗,连服7d。于造模后4,24,48,72h4个时点分批处死大鼠并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的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舌组织IL-17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正常组(P<0.01),随时点变化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4h时最高;随病情加重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r=0.671,P<0.01;舌组织:r=0.714,P<0.01)。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随时点变化呈下降趋势,在各时点均低于模型组(P<0.01)而高于正常组(P<0.05,P<0.01);随病情加重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中重度组与轻度、中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舌组织中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仍呈正相关(血清:r=0.476,P<0.01;舌组织:r=0.546,P<0.01)。结论:IL-17参与了温病湿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温病湿热证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加味藿朴夏苓汤可降低温病湿热证大鼠IL-17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湿热证 IL-17 加味藿朴夏苓
下载PDF
藿朴夏苓汤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常丽萍 吕军影 +2 位作者 阙铁生 李曙光 卓冬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17期2207-2208,共2页
藿朴夏苓汤组成源自《医原》,方名和剂量出自《重订广温热论》,是治疗湿温病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总结,本方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相关疾病的治疗。笔者统计了1986—2010年国内数十... 藿朴夏苓汤组成源自《医原》,方名和剂量出自《重订广温热论》,是治疗湿温病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总结,本方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相关疾病的治疗。笔者统计了1986—2010年国内数十种中医、中西医结合期刊等有关文献,得到藿朴夏苓汤临床应用的论文79篇,共涉及病种5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 湿温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