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晓凌 高星 +2 位作者 沈辰 陈福友 王春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54,共18页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尖状器 微痕分析 功能分化
下载PDF
阳原县虎头梁遗址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探讨
2
作者 李文鹏 袁光 梁一龙 《河北地质》 2013年第1期34-36,共3页
根据泥河湾保护区虎头梁遗址实地调查,区内主要有流水、重力、风力和潜蚀等现代地质作用。其中,流水地质作用是区内现代地貌演化的主要营力,存在水土流失、沟谷岸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主要有地貌、气候与... 根据泥河湾保护区虎头梁遗址实地调查,区内主要有流水、重力、风力和潜蚀等现代地质作用。其中,流水地质作用是区内现代地貌演化的主要营力,存在水土流失、沟谷岸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主要有地貌、气候与植被、地层岩性和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些因素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候、植被和人为因素。研究认为,通过控制植被因素可以改变目前的地质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 虎头梁遗址 泥河湾层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浅谈南方细石器——以虎头梁遗址和西樵山遗址楔形细石核的对比为例
3
作者 杨特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2期221-223,共3页
中国细石器及其工艺的分布是广泛而不平衡的,典型的细石器几乎都见于中国北方并且长时间延续了下来,而中国南方的细石器遗址则分布稀疏。南北方细石器在分布、延续、工艺上的差异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南北方两个存在细石器技... 中国细石器及其工艺的分布是广泛而不平衡的,典型的细石器几乎都见于中国北方并且长时间延续了下来,而中国南方的细石器遗址则分布稀疏。南北方细石器在分布、延续、工艺上的差异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南北方两个存在细石器技术的遗址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从中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虎头梁遗址 西樵山遗址
下载PDF
虎头梁遗址中的锛状器 被引量:5
4
作者 朱之勇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8,共6页
本文研究了1972~1974年间发掘的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中的25件锛状器。根据外部形态,这些锛状器被分为三角形、梯形和长方形等3种类型。石料包括硅质岩、火山角砾岩和石英岩,毛坯主要以石片为主。统计分析表明,锛状器的左、右边角的值... 本文研究了1972~1974年间发掘的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中的25件锛状器。根据外部形态,这些锛状器被分为三角形、梯形和长方形等3种类型。石料包括硅质岩、火山角砾岩和石英岩,毛坯主要以石片为主。统计分析表明,锛状器的左、右边角的值非常接近;左、右刃角的值则相差较大,且总是右刃角的值大于左刃角。这说明生活于虎头梁遗址的史前先民在控制锛状器形状上有着高超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需要对工具的部位进行特殊的加工。根据现有资料比较,虎头梁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所发现锛状器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锛状器 虎头梁遗址 晚更新世晚期
原文传递
虎头梁遗址遗存的空间分布与河谷风向
5
作者 张超 崔天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51,共8页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用模式受河流流向、河谷风向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还反映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原始人群的空间和生计资源的强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虎头梁遗址73101地点 多火塘居址结构 空间利用 河谷风
原文传递
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
6
作者 冯玥 梅惠杰 +2 位作者 谢飞 孙秀丽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示,遗址校正后的年代大致距今1.7-1.5万年。石制品以火山角砾岩为主要原料,以楔形细石核技法为主要特征,石器类型多样;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主要为羊、马、牛等大中型偶蹄动物,还有少量鸵鸟蛋皮串珠和1件骨锥。这些发现为认识泥河湾盆地与东北亚地区在更新世末期的人群交流与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探讨华北北部地区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历史过程的关键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山遗址 细石核 虎头梁遗址 东北亚 旧石器-新石器过渡
下载PDF
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盖培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3期244-252,共9页
本文从动态类型学角度把阳原石核的工艺程序划分为四道工序和两个亚类型,论证了这种石核发生形态变化的机制。在工艺特征上,阳原石核与日本北海道的(山上下)下型细石核相当,从而证明两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曾有共同的工艺思想。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阳原石核 细石核的动态类型学 工艺思想分析
下载PDF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
8
作者 张文瑞 《文物春秋》 2019年第6期11-17,共7页
自1924 年,法国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及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先后考察泥河湾,巴尔博将泥河湾盆地内的河湖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之后,泥河湾进入人们的视野。1972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培、卫奇先生发掘虎头梁遗... 自1924 年,法国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及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先后考察泥河湾,巴尔博将泥河湾盆地内的河湖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之后,泥河湾进入人们的视野。1972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培、卫奇先生发掘虎头梁遗址,在泥河湾附近的上沙嘴村北发现了纳玛象头骨化石和石器。1976 年,考古专家贾兰坡、卫奇先生在河北阳原侯家窑遗址发现了10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及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德日进 古人类研究所 古人类化石 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 虎头梁遗址
下载PDF
微痕分析确认万年前的复合工具与其功能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晓凌 沈辰 +2 位作者 高星 陈福友 王春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锛状器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典型打制石器.它的形态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锛毛坯极为相似,但其功能和具体使用方式无法确定.我们以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出土的锛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痕分析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保留在... 锛状器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典型打制石器.它的形态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锛毛坯极为相似,但其功能和具体使用方式无法确定.我们以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出土的锛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痕分析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保留在石器表面特别是刃缘处的细微痕迹,并结合从模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对其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组石器是装柄使用的复合工具,确定了锛状器作为加工木料的石锛使用,是磨制石锛的雏形.微痕分析从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两方面完善了从石器中提取人类行为信息的途径,为研究人类在环境变化中采用复杂技术、调整石器功能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末 虎头梁遗址 锛状器 微痕分析 复合工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