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宗教传统的三个面向——祭祀、解脱和虔信主义
1
作者 赵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中世纪以后的印度宗教与前代宗教的关系如何理解?通过祭祀、解脱与虔信主义三个早期的发展阶段特征,选择普迦等后世的文化切面作为参照,以分期和分层同时观察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印度宗教的延续性与断裂性。线性叙事易抹平宗教发展... 中世纪以后的印度宗教与前代宗教的关系如何理解?通过祭祀、解脱与虔信主义三个早期的发展阶段特征,选择普迦等后世的文化切面作为参照,以分期和分层同时观察的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印度宗教的延续性与断裂性。线性叙事易抹平宗教发展的层累效应。在来源极其复杂的印度宗教中,有必要将阶段性特征同时作为反复介入的历史动力来看待,相似又各别的具体案例反映了它们带入主流价值体系的张力及其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宗教 祭祀 解脱 虔信主义
原文传递
沙恭达罗形象的文化意蕴
2
作者 胡吉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27-29,共3页
沙恭达罗形象的文化意蕴胡吉省《沙恭达罗》是用梵文创作的7幕诗体剧。通常认为,诗剧展示的沙恭达罗形象的特征是:自然美、心灵美、性格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这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也是一部表现未来理想的戏剧,情节则有悲剧性和... 沙恭达罗形象的文化意蕴胡吉省《沙恭达罗》是用梵文创作的7幕诗体剧。通常认为,诗剧展示的沙恭达罗形象的特征是:自然美、心灵美、性格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这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也是一部表现未来理想的戏剧,情节则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结合的特点。[1]作为后世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恭达罗 梵我一体 泰戈尔 《沙恭达罗》 文化意蕴 印度传统文化 《奥义书》 虔信主义 泛神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PDF
我们的父亲亚巴郎
3
作者 张理林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22,共2页
我们的父亲亚巴郎《创世纪》的前十一章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其特点着重于教理,同时又以历史为依据。但是,从第七章起,准确地说从第十一章第三十一节起,文章就进入历史了。其大致时间为公元前二十世纪。《创世纪》第十二章... 我们的父亲亚巴郎《创世纪》的前十一章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其特点着重于教理,同时又以历史为依据。但是,从第七章起,准确地说从第十一章第三十一节起,文章就进入历史了。其大致时间为公元前二十世纪。《创世纪》第十二章讲的是天主子民的起源。天主通过简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基督 天主 信德 特殊性 民族 伊斯兰教 处于中心位置 安全体系 虔信主义 世界历史
下载PDF
传教士的末世论与洪秀全的弥赛亚主义
4
作者 周伟驰 《原道》 2011年第1期3-38,共36页
两次大觉醒运动19世纪初英美新教传教士来华,其神学背景是17、18世纪的虔信主义(German Pietism)和英美"大觉醒运动",以及19世纪初的"第二次大觉醒"。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摩拉维亚弟兄会领袖亲岑多夫(Nikolaus ... 两次大觉醒运动19世纪初英美新教传教士来华,其神学背景是17、18世纪的虔信主义(German Pietism)和英美"大觉醒运动",以及19世纪初的"第二次大觉醒"。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摩拉维亚弟兄会领袖亲岑多夫(Nikolaus von Zinzendorf)和循道宗(或卫理公会)创始人卫斯理(John Wesley)。他们本身受到了时代风潮的影响,同时又在他们的激发下,新教各宗各派开始向全球传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觉醒运动 虔信主义 卫理公会 马礼逊 末日审判 天堂地狱 末世论 摩拉维亚 米怜 基督教精神
原文传递
德国十八世纪自传文学中的个体意识 被引量:2
5
作者 冯亚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37,共7页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创作类型,自传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英国人R帕斯科尔在他的《自传———内容与形式》一书中称自传“本质上是欧洲的”,他把自传的“欧洲传统”一直追溯到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①德国教授...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创作类型,自传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英国人R帕斯科尔在他的《自传———内容与形式》一书中称自传“本质上是欧洲的”,他把自传的“欧洲传统”一直追溯到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①德国教授R乌滕诺夫也认为自传文学是西方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文学 虔信主义 十八世纪 个体自我觉醒 资产阶级 上帝 个体发展 德国 自我意识 教义问答手册
原文传递
贝克尔对默顿命题的批评及默顿的回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欧阳锋 付楚幽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5-111,共7页
贝克尔从经验证据方面批评默顿命题所派生的"虔信主义-科学"假说,否认德国虔信主义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刺激。默顿反驳,认为由于对理论脉络的忽视,该批评没有抓住社会学意义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般性假说的关键,没... 贝克尔从经验证据方面批评默顿命题所派生的"虔信主义-科学"假说,否认德国虔信主义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刺激。默顿反驳,认为由于对理论脉络的忽视,该批评没有抓住社会学意义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般性假说的关键,没能根本上损害命题的有效性、完整性,反而构成了"最新话语谬误"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克尔针锋相对以"公认话语谬误"反驳默顿的"最新话语谬误"批评。批评和争论折射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科学哲学问题:理论与证据的关系、最新话语与公认话语的张力及批评与反批评的互动、理性与非理性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顿命题 虔信主义 最新话语谬误 公认话语谬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