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荀子的“虚一而静”看先秦诸子的融合
- 1
-
-
作者
王志伟
-
机构
四川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43-45,共3页
-
文摘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伟大的儒学大师之一,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他在稷下学宫游学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各家思想有明确的认识,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尤其是老庄哲学和法家的观点,这也符合战国末期诸子互相砥砺而融合的大趋势。他针对百家的认识论弊病而写了《解蔽》一文,在《解蔽》中提出了"虚一而静"的方法,从中就可以窥见荀子融合百家的一斑。
-
关键词
荀子
《解蔽》
虚一而静
先秦诸子
道家
法家
儒家
-
Keywords
Xun Zi
Dispelling Prejudices
emptiness - and - tranquility
pre - Qin scholars
Taoist
Legalists
Confucians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虚一而静
- 2
-
-
作者
鄯爱红
-
机构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
-
出处
《求知》
2017年第10期59-59,共1页
-
文摘
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释义】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能达到清晰、明净的认识境界(不被各种假相所蒙蔽)。达到这种境界,有形的一切事物都能看见,看见的事物都能论说,论说的道理都能符合实际。
-
关键词
虚一而静
解蔽
认识自然
儒家代表人物
客观事物本身
外来因素
作者简介
耐得住
领导干部
表面现象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浅论《文心雕龙·神思》的“虚静说”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贺云
-
机构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
出处
《知识经济》
2008年第12期154-154,147,共2页
-
文摘
"虚静说"是《文心雕龙·神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观念,主要指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状态与创作前必要的心理状态准备。本文旨在对"虚静说"的哲学渊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刘勰的《神思》篇中的"虚静说"来源进行分析与研究。
-
关键词
神思
虚静说
虚一而静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虚一而静的书艺人生——林仲兴先生从艺七十周年记
- 4
-
-
作者
高叶芬
-
出处
《书法》
2016年第7期121-126,共6页
-
文摘
在当今的上海书坛谈到篆隶就自然而然地会提及已近耄耋之年的林仲兴先生。林先生的篆隶大气磅礴,古意盎然,不仅为海上书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海内外也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
关键词
林仲兴
书法家协会
虚一而静
文史研究馆
书艺
篆隶
书法专业
浙江镇海
老城厢
九三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论荀子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朱志荣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1,共4页
-
文摘
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而他的美善相乐观以人的情性分析为根据,注重文艺的情感作用,在把文艺视为宣泄情感的途径的同时,又把它作为协调情欲与礼义的杠杆,借以求得审美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一致。全粹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人们应该在"礼"的规矩规范下,在实践中修养磨炼,去恶去杂,以完成"德操"上的造就。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强调后天磨炼,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
化性起伪
虚一而静
美善相乐
全粹为美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荀子美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1
- 6
-
-
作者
高凤桐
-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8期26-27,共2页
-
文摘
荀子可以被看作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学宗师,《荀子》其文思想博大深邃,对后世之影响可谓深远。在美学方面,荀子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与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他理想的审美心态即为"虚一而静",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融会贯通,体现着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其美善相乐观以人的情性分析为根据,注重文艺的情感作用。同时,荀子又把它作为协调情欲与礼义的媒介,借以求得审美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一致。
-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荀子》
感性与理性
先秦时代
化性起伪
审美活动
虚一而静
审美心态
-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荀子教学认识论
被引量:2
- 7
-
-
作者
王先民
-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97-102,共6页
-
文摘
荀子名况,号荀卿,亦称孙卿,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先秦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且很有创见。他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思想放射着唯物主义的光芒。特别是他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基础上的教学认识过程的理论更是其教育思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关键词
儒家代表人物
教学认识
战国末期
教育思想
孙卿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学习过程
虚一而静
礼义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荀子·解蔽》篇“危”“微”之论
- 8
-
-
作者
肖艳歌
-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出处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57-66,共10页
-
文摘
“危”与“微”是把握《荀子·解蔽》篇思想的两个关键词,其有两层意涵:实然层面,“危”与“微”分别强调人心“危则不安”,道心“微则难明”;应然层面,“危”与“微”应释为“戒惧”和“精妙”,两者为境界用语,强调人心应时时“戒惧”,道心应养至“精妙”。人心、道心之所以会在实然层面“危则难安”与“微则难明”多源于心在自然状态下存在“情欲之蔽”与“认识之蔽”。如何解除“两蔽”即如何由心之实然层面转至应然层面,荀子主张对心作“虚一而静”的工夫。“虚”与“一”解除认识之蔽,“静”解除欲念之蔽,而后心便“壹于道”,由于“壹”之工夫的不同,便产生了戒惧和精妙两种境界,即转至人心、道心的应然状态。
-
关键词
危
微
解蔽
虚一而静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萧散超逸 笔简神具
- 9
-
-
作者
肖云
-
出处
《中国西部》
2008年第9期128-,共1页
-
文摘
张阅的中国画作品有三类,花鸟、人物、山水。花鸟画澄淡圆融、人物画萧散简远、山水画拙重空灵,这是我对张阅画作的基本认识。中国的山水画直接承继了老庄一线的生命哲学和艺术精神,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坐忘",南朝宗炳的"澄怀味象",以致清代石涛的"蒙养",都要求画家卸掉社会和人生的重负,直戳外物的本源。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
-
关键词
山水画
澄怀味象
虚一而静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试论荀子对先秦哲学中认识方法的批判与总结
- 10
-
-
作者
王彦秋
-
出处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81-85,共5页
-
文摘
在先秦哲学中,诸子百家竟相争奇,但又各存偏颇,荀子站在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上批判地吸取各家学说的合理因素,以“辨合”、“符验”和“解蔽”的思想方法对先秦认识方法论进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存在于诸子思想中的感性与理性、绝对与相对的矛盾对立,初步考察了双方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当时的水平上达到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对先秦认识论和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关键词
认识方法
解蔽
制名以指实
征知
虚一而静
辩证统一关系
明参日月
明于天人之分
《墨经》
三表法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道学心论对深度翻译理论缺陷的补苴
被引量:6
- 11
-
-
作者
吴冰
朱健平
-
机构
湖南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
出处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3-149,190,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途径”(批准号:15BYY0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深度翻译通过添加解释、注释等手段将译文置于丰富的语言文化语境中,使读者能深入了解并尊重他者文化。但其缺陷是,译者在实践中所采取的深度翻译方法可能会因译者主观性的随意发挥或过度操纵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试图借用道学心论对深度翻译的这一缺陷进行弥补。研究表明,道学心论关于"虚一而静"和"因顺外物"的主张有助于约束译者在深度翻译中的主观随意性。
-
关键词
深度翻译
理论缺陷
道学心论
虚一而静
因顺外物
-
Keywords
thick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theoretical deficiency
Taoist philosophy of mind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试论荀子的认识之路
- 12
-
-
作者
杜萍萍
-
机构
吉林大学
-
出处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第8期5-7,共3页
-
文摘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位儒家集大成者,其思想学说对我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学以礼为宗,礼义代表客观之理想,荀子的系统,是重客观性的。这一客观的外在经验系统,主要是由荀子所识之心的性质把握得到的。荀子所识之心的性质是一理智性的认知心,是在认识的层面上,心是一知性主体,可以认识外事外物,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礼义之道与道德规范。
-
关键词
认知心
解蔽
虚一而静
-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