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小说《他们携带的物品》看战争的“罪”与“罚”
- 1
-
-
作者
马云霞
龚婧
-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天中学刊》
2010年第1期87-90,共4页
-
文摘
《他们携带的物品》基于美国越战作家奥布莱恩的自身经历,讲述了越南战争中一个排的美国士兵的故事。本质上,战争只是弱肉强食的游戏,那些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往往成了战争中无辜的牺牲品,人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身体上的摧残、长期的精神伤害及纯真的丧失,即战争的罪;同时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负罪感与困惑以及现实中对希望的幻灭。
-
关键词
越南战争
虚幻与真实
死亡
“罪”与“罚”
-
Keywords
the Vietnam War
illusion and truth
death
"Sin" and "Punishment"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现实坐标中的虚构约定--读林棹《潮汐图》
- 2
-
-
作者
来颖燕
-
机构
《上海文学》杂志社编辑部
-
出处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75,共5页
-
文摘
打开《潮汐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与作者林棹拟下了一个虚构约定。小说在起首就开宗明义:“我是虚构之物。我不讲人物,因为我根本不是人。我有过许多名字,它们一一离我而去,足以凑成我的另一条尾巴。……我是虚构之物,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尽管在之后的故事里,我们得以把这个重要的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我”--一只离奇古怪的雌性巨蛙的形象一点点拼凑完整,但一开始“我是虚构之物”的宣言,已经无法让这只巨蛙从容地在现实世界拥有具体而明确的位置,但它所涉之处,又皆在现实的坐标之中,于是,《潮汐图》的波澜在虚幻与真实之间起伏摇摆。
-
关键词
第一人称叙述者
巨蛙
虚幻与真实
虚构
潮汐
约定
开宗明义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多重时间的多重面孔——扎西达娃短篇小说论
- 3
-
-
作者
何英
-
机构
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160,共6页
-
文摘
扎西达娃安静地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地方,1994年之后作家更多地投入到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中,他的小说及其小说改编后的七部电影,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板滞而又神秘的世界在现代化光束照耀后所呈现出的斑驳陆离的色彩,看到了新旧交错的人文景观,看到了不以物欲为最高原则的藏族民众,也看见了我们自己。扎西达娃的小说把神性与人性合而为一,把虚幻与真实交织在一起,用深刻尖锐的思想来反思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写作手法。
-
关键词
扎西达娃
远离尘嚣
电影剧本
人文景观
写作手法
神性与人性
合而为一
虚幻与真实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