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交媒体虚拟公共领域的建构、缺失与媒介技术路径
1
作者 邱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3-160,共8页
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它特指可供公众进行公开讨论和辩论国事、表达公共舆论的空间。媒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受到重视。从媒介技术论角度看,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它特指可供公众进行公开讨论和辩论国事、表达公共舆论的空间。媒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受到重视。从媒介技术论角度看,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伴生着“伪公共领域”的矛盾。媒介技术的巨大变化影响和改变了人的兴趣、行为,使得公共讨论和理性表达变得困难。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建构既受益于媒介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技术以及技术所制造的媒介环境。媒介技术语境下,有必要从问题的本源出发,分析公共领域建构中出现诸多缺失的具体症候,为合理建构社交媒体公共领域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论 社交媒体 虚拟公共领域 信息扩散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怀虎 章宁 涂艳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4年第9期21-23,71,共4页
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合理地引导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首先阐述了虚拟公共领域的概念,通过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揭示... 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合理地引导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首先阐述了虚拟公共领域的概念,通过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揭示了网民传播信息的交互规律。最后,针对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的治理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国虚拟公共领域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可行的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信息传播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中网络公民教育的新导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建军 颜玉如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27-34,共8页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公共领域生成并快速更迭发展,这改变了个体间交流互动的场域及关系,使得身处虚拟公共领域之中的公民转变成为具有个体现实性与虚拟性、数字化主体性与公共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特征的网络公民。然而...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公共领域生成并快速更迭发展,这改变了个体间交流互动的场域及关系,使得身处虚拟公共领域之中的公民转变成为具有个体现实性与虚拟性、数字化主体性与公共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特征的网络公民。然而因个体受制于现实物理世界与虚拟公共领域交错的局面,其所具有的盲目性、非在场性、受制控性及疏离性,使之极易陷入缺乏客观理性思考、弃置个体言行责任、经受算法塑造操纵、道德情感淡漠等困境。推进虚拟公共领域良好有序发展,需要运用多措并举的教育手段,实现网络公民理性意识、参与责任、数字素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网络公民 网络公民教育 理性意识
下载PDF
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被引量:1
4
作者 靖鸣 王瑞 《新闻爱好者》 2012年第10期24-26,共3页
微博"粉丝"已经成为网络这一虚拟公共领域里一支数量非常庞大的舆论新军。微博"粉丝"的出现和兴起,基于微博媒介技术的发展。微博"粉丝"可以被视作传统"粉丝"的延伸与升级。相较于传统"粉... 微博"粉丝"已经成为网络这一虚拟公共领域里一支数量非常庞大的舆论新军。微博"粉丝"的出现和兴起,基于微博媒介技术的发展。微博"粉丝"可以被视作传统"粉丝"的延伸与升级。相较于传统"粉丝",微博"粉丝"拥有较为鲜明的三个特征:非专一性、非崇拜性、攻击性。微博"粉丝"的关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公众人物之间的关注、公众人物与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以及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同时,微博"粉丝"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粉丝"买卖和伪VIP认证。本文认为,根除微博"粉丝"买卖现象,需要用户的自觉抵制,微博平台服务机构应反思微博的等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粉丝" 虚拟公共领域 "VIP用户":对策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
5
作者 曹怀虎 章宁 涂艳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3-206,F0003,共5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公共领域逐渐向虚拟转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序性,虚拟公共领域的实现模式及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平台,提出一种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模式以及治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公共领域逐渐向虚拟转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序性,虚拟公共领域的实现模式及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平台,提出一种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模式以及治理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国虚拟公共领域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虚拟公共领域 功能模式 治理机制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中信息通信技术的话语建构
6
作者 王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2-52,159,共12页
随着新媒体应运而生的虚拟公共领域为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科学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场域。通过数据挖掘建立ICT科学传播语料库,应用T-Lab软件对语料库作出历时的话语分析,全面反映ICT科学传播的话语现状,并探索虚拟公共领域中科学传播话语... 随着新媒体应运而生的虚拟公共领域为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科学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场域。通过数据挖掘建立ICT科学传播语料库,应用T-Lab软件对语料库作出历时的话语分析,全面反映ICT科学传播的话语现状,并探索虚拟公共领域中科学传播话语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 虚拟公共领域 科学传播 话语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唐雨 何明升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7-31,共5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公共领域为虚拟社会公众诉求的表达和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媒介。与现实公共领域相比,虚拟公共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模式,二者融合形成更大的公共领域的力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公共领域为虚拟社会公众诉求的表达和公众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媒介。与现实公共领域相比,虚拟公共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它们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模式,二者融合形成更大的公共领域的力量,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决策 融合
下载PDF
网络怨恨:虚拟公共领域秩序建构的梗阻与消解 被引量:2
8
作者 陶鹏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0-14,49,共6页
网络怨恨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生存状态。越来越多的虚拟社会现象表明,网络怨恨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散,虚拟公共领域秩序建构因而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现实梗阻。网络怨恨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网络暴力频现,基于网络民粹主义的阶... 网络怨恨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生存状态。越来越多的虚拟社会现象表明,网络怨恨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散,虚拟公共领域秩序建构因而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现实梗阻。网络怨恨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网络暴力频现,基于网络民粹主义的阶层对抗遭遇激化,同时网络空间出现颠覆性的价值位移。究其根源,网络怨恨与网络世界的平等理念、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和难以克服的现实困境密切相关。需要通过提升虚拟公共领域的公共理性,适度满足网络怨恨的宣泄需求,构建包容性发展的网络监督体系,纠正虚拟公共领域中的价值位移等途径,才能真正消解网络怨恨,实现虚拟公共领域的秩序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会管理 网络怨恨 虚拟公共领域 秩序建构 消解路径
下载PDF
社交媒体对虚拟公共领域公共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星月 《新媒体研究》 2020年第12期69-71,共3页
在技术基础上出现的社交媒体对网络虚拟公共领域的影响不是消解,而是创造。而这种创造体现在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削弱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并增强了虚拟公共领域的批判性;社交媒体平台弱化了城市外来人群的原有的地缘、亲缘关系,打破了原有... 在技术基础上出现的社交媒体对网络虚拟公共领域的影响不是消解,而是创造。而这种创造体现在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削弱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并增强了虚拟公共领域的批判性;社交媒体平台弱化了城市外来人群的原有的地缘、亲缘关系,打破了原有的“熟人圈子”,创造了一种不稳定的新型群体;技术手段使得网络群体不断扩大,公众的多元互动性增强,虚拟公共领域更加碎片化。由此,虚拟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得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虚拟公共领域 公共
下载PDF
公共领域的虚拟转型及其困境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玮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47-52,共6页
互联网的发展使虚拟公共领域超越了中国现实公共领域的发展困境。虚拟公共领域不仅具有平等、开放、低廉的特征和批判的精神,还以其独特的虚拟性及高技术性,实现了对现实公共领域本质的超越。但我国虚拟公共领域的发育仍然有待于政府、... 互联网的发展使虚拟公共领域超越了中国现实公共领域的发展困境。虚拟公共领域不仅具有平等、开放、低廉的特征和批判的精神,还以其独特的虚拟性及高技术性,实现了对现实公共领域本质的超越。但我国虚拟公共领域的发育仍然有待于政府、社会及民众三方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虚拟公共领域 超越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中的“引力波”话语战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晶 《话语研究论丛》 2016年第2期56-66,共11页
以科学传播网站中关于'引力波'的科学传播话语为分析对象,采用语料库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考察虚拟公共领域中关于'引力波'的话语建构,揭示科学传播话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研究发现,虚拟公共领域中的科学传播话... 以科学传播网站中关于'引力波'的科学传播话语为分析对象,采用语料库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考察虚拟公共领域中关于'引力波'的话语建构,揭示科学传播话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研究发现,虚拟公共领域中的科学传播话语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特质,是不同话语主体斗争的产物,折射出复杂的权力利益关系,并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接受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引力波 话语 科学传播
原文传递
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杨嵘均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近年来,虚拟公共领域发展迅速。这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时空———人类事实上既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更生活在被创生的虚拟时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必将并已经成为虚拟空间的参与与主宰者并彼此依存,逐步创建完善着虚拟公共... 近年来,虚拟公共领域发展迅速。这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时空———人类事实上既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更生活在被创生的虚拟时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必将并已经成为虚拟空间的参与与主宰者并彼此依存,逐步创建完善着虚拟公共领域。虚拟公共领域兼具真实性和虚拟性双重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它通过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而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并进而形塑着人类政治生活。虚拟公共领域对政治生活的这种影响,客观上要求政府提升执政能力,在尽最大努力保障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及信息自由的同时,也规范着社会道德与公民法制意识的提升,正因为如此更要关注虚拟公共领域中的舆情与民意,引导公民政治心理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民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政治意识 政治心理 政治生活 虚拟
原文传递
论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风险及其调适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嵘均 吴悠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5,108,共9页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虚拟公共领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介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草根文化的崛起以及"娱乐至死"氛围等的形成,推动并加速了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发展趋势。这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存在...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虚拟公共领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介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草根文化的崛起以及"娱乐至死"氛围等的形成,推动并加速了网络虚拟公共领域去意识形态化的发展趋势。这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弱化、淡化以及分化的潜在风险。为了消解风险并切实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及其权威性,就需要对不适应网络环境发展变化的要素,以及网络政治生态和网络社会生活等进行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主流意识形态 去意识形态化 风险与调适
原文传递
传媒语境、公共领域与两岸民间交流 被引量:7
14
作者 连子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3,共6页
受两岸政治社会化及传媒环境的影响,两岸民众客观上存在社会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两岸的民间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前以传媒交流和民间往来为主要形式的两岸交流,在构建两岸公共领域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成两岸公共领域的... 受两岸政治社会化及传媒环境的影响,两岸民众客观上存在社会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两岸的民间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前以传媒交流和民间往来为主要形式的两岸交流,在构建两岸公共领域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成两岸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两岸虚拟公共领域的迅速发展,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两岸民众目前在虚拟公共领域的交流仍呈现自发性和无序性,在新媒介语境下,应探索两岸民间交流的更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语境 两岸交流 公共领域 虚拟公共领域
下载PDF
中国虚拟公共空间的内在逻辑:五重效应 被引量:8
15
作者 汪波 赵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网络时代语境中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阿伦特、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延伸,但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并不符合哈氏公共领域理想类型,处于"次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状态。五... 网络时代语境中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阿伦特、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延伸,但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并不符合哈氏公共领域理想类型,处于"次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状态。五重效应构成透析我国网络公共空间的五维向度: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匿名制服"效应、"沉默螺旋"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网络公共空间"一系列要素:话语、监督、理性、法治、监管,只有在"网络理性"精神下融为有机制衡整体,网络空间才能逐渐接近"公共领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蝴蝶效应 沉默螺旋 匿名制服效应 破窗效应
原文传递
网络—中国公民意识崛起的动力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彩霞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4-56,共3页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互联网的发展为公民意识的成长提供了契机。网络虚拟公共领域的构建与网络民主的参与形式对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所致,网络对公民意识培育也存在数字化...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互联网的发展为公民意识的成长提供了契机。网络虚拟公共领域的构建与网络民主的参与形式对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所致,网络对公民意识培育也存在数字化鸿沟、信息管理和文化上的困境。只有完善各种法规制度,发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网络伦理的研究,才能趋利避害,发挥网络在公民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虚拟公共领域 网络民主 公民参与 网络文化
下载PDF
基于虚拟公众高认同危机特性的网络反腐机制建构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洪彬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109,共5页
公共领域的衰落创造了虚拟公共领域形成的契机,作为虚拟公共领域中的虚拟公众政治参与和意愿表达机制的网络反腐,正在告别"迷茫期"而朝向"成熟期"迈进。但目前网络反腐还存在多重信任危机的困扰、网络集合行为多发... 公共领域的衰落创造了虚拟公共领域形成的契机,作为虚拟公共领域中的虚拟公众政治参与和意愿表达机制的网络反腐,正在告别"迷茫期"而朝向"成熟期"迈进。但目前网络反腐还存在多重信任危机的困扰、网络集合行为多发、规范化严重缺乏等弊病,使得网络反腐有效性降低。追本溯源,虚拟公众的自我认同危机是造成网络反腐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规范虚拟公众无因行为、提高自我认同程度,在国家层面实现制度的耦合,并与机构反腐有机结合,重构网络反腐结构与流程,是建构网络反腐机制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虚拟公众 认同危机 机制重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