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虚拟机协同计算在虚拟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晓燕 李建志 李京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6期146-149,共4页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已成为计算机辅助药物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揭示药物与机体标靶的作用机制以及药品研发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使用传统的分子对接方法进行虚拟药物筛选,其操作流程复杂,无法实现自动对接以及计算...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已成为计算机辅助药物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揭示药物与机体标靶的作用机制以及药品研发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使用传统的分子对接方法进行虚拟药物筛选,其操作流程复杂,无法实现自动对接以及计算结果自动收集。本文介绍的基于多虚拟机协同计算虚拟药物筛选平台,通过动态任务调度和脚本控制技术,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实现了对接软件的自动操控和计算结果的自动收集,有效减少了筛选时间,大幅提高了筛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计算 虚拟药物筛选 脚本控制 虚拟
下载PDF
LSM7抑制剂的药物虚拟筛选及验证其促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2
作者 刘瑞健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7期31-34,共4页
目的对LSM7抑制剂进行药物虚拟筛选并验证LSM7抑制剂是否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方法下载并分析公共数据库中的乳腺癌的基因表达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LSM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以LSM7为靶点进行药物虚拟筛选,选出Valrubicin作为... 目的对LSM7抑制剂进行药物虚拟筛选并验证LSM7抑制剂是否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方法下载并分析公共数据库中的乳腺癌的基因表达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LSM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以LSM7为靶点进行药物虚拟筛选,选出Valrubicin作为LSM7抑制剂,使用MTT方法确定Valrubicin浓度梯度,用不同浓度的Valrubicin处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Valrubicin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促凋亡情况,使用蛋白印迹法验证Valrubicin对LSM7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P53、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LSM7在乳腺癌中显著过表达;虚拟药物筛选结果确定Valrubicin为LSM7抑制剂的潜在最佳药物,MTT结果显示Valrubicin对MCF-7细胞增殖抑制存在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分析显示Valrubicin处理后MCF-7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率均明显升高。蛋白印迹分析结果验证了Valrubicin通过下调LSM7、Bcl2的表达,上调P53、Bax的表达实现促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LSM7在乳腺癌中高表达,Valrubicin作为LSM7抑制剂能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M7 药物虚拟筛选 Valrubicin 乳腺癌 凋亡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ORF7a结构分析及虚拟药物筛选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浩伟 秦余 +1 位作者 廖海 李顺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278-283,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SARS-CoV-2 ORF7a的生物学功能,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临床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及药物靶点。方法运用ProtParam、ProtScale、TMHMM程序分析SARS-CoV-2 ORF7a理化性质,使用DoGSiteScorer、Autodock vina软件对... 目的通过分析SARS-CoV-2 ORF7a的生物学功能,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临床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及药物靶点。方法运用ProtParam、ProtScale、TMHMM程序分析SARS-CoV-2 ORF7a理化性质,使用DoGSiteScorer、Autodock vina软件对其进行虚拟药物筛选。结果与结论SARS-CoV-2 ORF7a属于不稳定疏水跨膜蛋白并定位于内质网;SARS-CoV-2 ORF7a在内质网上的互作蛋白是钙联接蛋白;虚拟药物筛选程序显示glecaprevir对SARS-CoV-2 ORF7a底物口袋A的亲和力得分最低,其复合物最稳定。通过分析glecaprevir靶点NS3/4A蛋白酶的功能,预测SARS-CoV-2 ORF7a定位于内质网并参与病毒NSPs和ORFs的修饰。本研究发现SARS-CoV-2 ORF7a可能影响病毒的复制及拮抗宿主细胞内固有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RF7a 生物信息学 虚拟药物筛选 非结构蛋白
原文传递
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26
4
作者 朱伟 陈可冀 徐筱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3-266,共4页
计算机技术、分子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在药物开发中广泛而成功的应用;结合文献及本研究组的工作,本文系统阐述了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的原理、方法和策略,对近年来有关计算机虚拟药物筛... 计算机技术、分子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在药物开发中广泛而成功的应用;结合文献及本研究组的工作,本文系统阐述了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的原理、方法和策略,对近年来有关计算机虚拟药物筛选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回顾。笔者认为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技术必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在中医药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药物虚拟筛选 中医药 有效成分
下载PDF
超大规模药物虚拟筛选的实现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宝花 李辉 +5 位作者 刘倩 高美娜 黄荷 赵毅 于坤千 金钟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9-1056,共8页
基于分子对接的药物虚拟筛选技术通过评估多个配体化合物与受体的结合强度来筛选最强结合的分子。在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形势下,超大规模快速药物虚拟筛选对于从海量配体结构中筛选出潜药分子至关重要。超级计算机的强大算力为药物虚... 基于分子对接的药物虚拟筛选技术通过评估多个配体化合物与受体的结合强度来筛选最强结合的分子。在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形势下,超大规模快速药物虚拟筛选对于从海量配体结构中筛选出潜药分子至关重要。超级计算机的强大算力为药物虚拟筛选提供了硬件保障,但超大规模的药物虚拟筛选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影响了计算的有效进行。在对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央数据库进行集中任务分发的方案,设计了多层级任务分发框架,并通过多层级智能调度、海量小分子文件多层级压缩处理、动态负载均衡、高容错管理等技术有效应对了面临的各种挑战,开发了简单易用的“树”形多层级任务分发系统,实现了快速高效稳定的药物虚拟筛选任务分发、计算和结果处理功能,计算效率近线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异构计算技术在国产先进计算系统上针对新冠病毒两种不同活性位点快速完成了超过20亿化合物的药物虚拟筛选,为应对暴发性恶性传染病的超大规模快速虚拟筛选提供了强大计算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虚拟筛选 分子对接 并行分发 容错管理 动态负载均衡
下载PDF
研究虚拟药物 显示实际价值
6
作者 SeanKeating 陈文倩 《生物技术世界》 2005年第04M期27-28,共2页
计算化学尽管仍受到限制,但它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已经确定了它受重视的地位,而且它还继续在不断发展。精密复杂的计算法仍只有使用高性能系统权限的专家才能很好地掌握。但计算能力的进步和软件的发展已经推出一些可以直接为实验科学家... 计算化学尽管仍受到限制,但它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已经确定了它受重视的地位,而且它还继续在不断发展。精密复杂的计算法仍只有使用高性能系统权限的专家才能很好地掌握。但计算能力的进步和软件的发展已经推出一些可以直接为实验科学家所掌握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药物 计算化学 强生制药研发公司 药物设计 三维结构
原文传递
混合架构超级计算集群在流感病毒药物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金能智 张其斌 +2 位作者 者建武 孙一桐 杨博超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第5期96-98,共3页
频发的流感或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传统的流感疫苗对新出现的病毒无效,亟需这方面治疗药物的出现。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是抗流感病毒的重要靶点,而GPGPU架构的设计与其发展比较适合在流感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混合架... 频发的流感或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传统的流感疫苗对新出现的病毒无效,亟需这方面治疗药物的出现。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是抗流感病毒的重要靶点,而GPGPU架构的设计与其发展比较适合在流感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混合架构的超级计算机群因其高效性和节能性已经成为下一代超级计算集群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这2个方面的结合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该文利用先进的CPU+GPGPU混合架构超级计算集群和分子对接技术完成流感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设计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超级计算集群 虚拟药物筛选
下载PDF
3D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识别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瑞林 丁彦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8,共8页
该文研究了如何利用3D-CNN识别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和non-CNS药物。首先,构建CNS药物和non-CNS药物数据集并优化小分子构象;然后,以3D网格矩阵编码小分子结构,作为3D-CNN模型的输入;接着,在模型训练中,采用正交实验法对3D-CNN模型的... 该文研究了如何利用3D-CNN识别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和non-CNS药物。首先,构建CNS药物和non-CNS药物数据集并优化小分子构象;然后,以3D网格矩阵编码小分子结构,作为3D-CNN模型的输入;接着,在模型训练中,采用正交实验法对3D-CNN模型的超参数进行快速优化;最后,使用外部测试集检验模型,达到ACC为84.3%,MCC为0.685,AUC为0.884的泛化性能。实验表明,在正交实验法获取可靠超参数组合的基础上,3D-CNN模型对于CNS药物的识别具有良好效果,所构建的模型为设计新的CNS药物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卷积神经网络 药物虚拟筛选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双向长短期记忆循环网络模型预测小分子与受体共价结合 被引量:1
9
作者 胡立钊 严鑫 +1 位作者 文畅 徐峻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93-1799,共7页
预测小分子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对基于共价结合的药物筛选十分重要。目前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工具主要面向药物和靶标的非共价对接。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用深度学习技术中的双向长短期记忆循环网络方法和自注意机制,根据实验数据,预... 预测小分子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对基于共价结合的药物筛选十分重要。目前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工具主要面向药物和靶标的非共价对接。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用深度学习技术中的双向长短期记忆循环网络方法和自注意机制,根据实验数据,预测小分子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能力。蛋白质与小分子配体共价结合主要有半胱氨酸或丝氨酸结合类型。半胱氨酸共价结合类型的数据量较大,本文主要预测半胱氨酸类型的共价结合。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该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测能力有显著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自注意机制 共价结合预测 药物虚拟筛选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Flavonoid Inhibitors of the SARS-CoV-2 Main Protease 6YNQ:A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被引量:3
10
作者 SUMIT Arora GOVIND Lohiya +2 位作者 KESHAV Moharir SAPAN Shah SUBHASH Yend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第4期239-248,共10页
Objectiv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the causative agent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cent global pandemic.As there are no effective drugs or vaccine... Objectiv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the causative agent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cent global pandemic.As there are no effective drugs or vaccines available for SARS-CoV-2,we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of flavonoids against SARS-CoV-2 main protease 6YNQ.Methods In silico molecular simulation study against SARS-CoV-2 main protease 6YNQ.Results Among the 21 selected flavonoids,rutin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binding energy(−8.7 kcal/mol)and displayed perfect binding with the catalytic sites.Conclusions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inhibitory potential of flavonoids against SARS-CoV-2 main protease 6YNQ.These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studie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flavonoids might be help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SARS-CoV-2 Protease 6YNQ In silico Molecular simulation Virtual drug screening FLAVONOIDS
下载PDF
Virtual Screening of Human O-GIcNAc Transferase Inhibitors
11
作者 周庆同 梁好均 Eugene Shakhnovich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74-380,I0002,共8页
O-GlcNAc transferase (OGT) is one of essential mammalian enzymes, which catalyze the transfer of N-acetylglucosamine from UDP-N-acetylglucosamine (UDP-GlcNAc) to hydroxyl groups of serines and threonines (Ser/Thr... O-GlcNAc transferase (OGT) is one of essential mammalian enzymes, which catalyze the transfer of N-acetylglucosamine from UDP-N-acetylglucosamine (UDP-GlcNAc) to hydroxyl groups of serines and threonines (Ser/Thr) in proteins. Dysregulations of cellular O-GlcNAc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diabetes,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cancer, which brings great interest in developing potent and specific small-molecular OGT inhibitors. In this work, we performed virtual screening on OGT catalytic site to identify potential inhibitors. 7134792 drug-like compounds from ZINC (a free database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ompounds for virtual screening) and 4287550 compounds generated by FOG (fragment optimized growth program) were screened and the top 116 compounds ranked by docking score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screening results, we found FOG program can generate more compounds with better docking scores than ZINC. The top ZINC compounds ranked by docking score were grouped into two classes, which held the binding positions of UDP and GlcNAc of UDP- GlcNAc.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 fragments in binding pocket, de novo compounds were designed and proved to have better docking score. The screened and designed compounds may become a starting point for developing new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GlcNAc transferase Virtual screening INHIBITOR ZINC FOG Drug design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新药设计相关筛选数据库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许彤 郭庚妮 蒋南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876-883,共8页
作者对计算机辅助新药设计与虚拟筛选相关的常用蛋白质、核酸、药效团数据库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其构建内容(包括信息来源、数据内容、检索字段等)和使用方法等,并分析了数据库开发的问题和挑战,进而对其发展方向与对策提出见解。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新药设计 药物虚拟筛选 UniProt数据库 RCSB蛋白质数据库 文献综述
下载PDF
中药活性成分中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的消息传递机制神经网络虚拟筛选
13
作者 张智强 朱增文 +1 位作者 陈俊利 绪连彩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5-906,共12页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根据潜在的治疗靶点,从中药活性成分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为药物研发、中药组方等提供理论线索。方法构建消息传递机制神经网络(message passing neural networks,MPNN)模型,以化合物描述符SMI...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根据潜在的治疗靶点,从中药活性成分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为药物研发、中药组方等提供理论线索。方法构建消息传递机制神经网络(message passing neural networks,MPNN)模型,以化合物描述符SMILES码为输入,以化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活性为输出,利用开源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结果用优化后的模型从186味清热解毒中药所含的3863个活性成分中筛选出101个潜在的抑制剂。其中龙胆素、桑辛素C、5-羟基-4-氧代戊酸甲酯等化合物预测活性较高,黄芩、苍耳子、昆布、芫荽、紫苏等中药含有的潜在抑制剂数量较多。结论使用MPNN模型虚拟筛选出的抑制剂中约1/5已被其他的研究报道验证有效,证明了MPNN模型虚拟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此外,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微调后可用于分子其他属性的预测,在药物虚拟筛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 3CL蛋白酶抑制剂 药物虚拟筛选 消息传递机制神经网络 龙胆素、桑辛素C、5-羟基-4-氧代戊酸甲酯
原文传递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筛选及潜在干预中药分析
14
作者 田心语 唐心浩 +4 位作者 李梓墨 陈小宁 袁海洲 沙志荣 史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773-7785,共13页
目的 利用多种广义生物信息学技术从遗传流行病学方向发掘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发扬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疾病管理中的优势,助力于变应性鼻炎预防。方法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及汇总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分别获取蛋白质及基因表达水平遗传变异相... 目的 利用多种广义生物信息学技术从遗传流行病学方向发掘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发扬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疾病管理中的优势,助力于变应性鼻炎预防。方法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及汇总数据的孟德尔随机化分别获取蛋白质及基因表达水平遗传变异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取对遗传变异影响较大的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并利用基因集数据对其进行表达富集分析,探寻基因生物功能。利用共定位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关键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并对其进行可药性分析。同时利用分子对接及中药数据库筛选关键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相关活性成分及潜在干预中药。结果 筛选出6个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TLR1、NFKB1、TNFSF8、TAPBP、ITPKA、MAP1LC3A,其表达与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吞噬细胞等免疫与炎症相关成分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参与激素的分解代谢。其中TLR1、ITPKA是关键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且具有开发靶向药物潜力。活性成分中丙酸成分具有防治变应性鼻炎的潜力。通过靶点预测补益肺脾药是靶向关键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主要潜在中药。而“肺脾同治,气阴同调”或是预防变应性鼻炎的中药配伍关键思路之一。结论 挖掘变应性鼻炎易感基因和潜在干预中药,为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遗传流行病学在变应性鼻炎领域的中医药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孟德尔随机化 虚拟药物筛选 肺脾同治 丙酸 槲皮素 红藻氨酸
原文传递
多组学遗传关联研究揭示跨人群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遗传易感风险及潜在中药筛选
15
作者 唐心浩 储博文 +8 位作者 丁晨雨 李梓墨 丁昊宇 褚蓉 张毅苗 田心语 岳曾雅冉 汪小丫 郑晓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365-5381,共17页
寻求预防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acute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的新策略是减轻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环节。遗传关联研究有利于识别疾病易感风险因素,遗传证据有利于加速药物获得上市批准。当前尚未见通过多组学遗传关联分析揭... 寻求预防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acute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的新策略是减轻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环节。遗传关联研究有利于识别疾病易感风险因素,遗传证据有利于加速药物获得上市批准。当前尚未见通过多组学遗传关联分析揭示ARI易感风险、识别新型药物靶点的研究。该研究旨在揭示跨人群新型ARI易感风险位点,筛选靶向ARI易感风险位点的潜在中药,助力中医药深度融入ARI的预防。首先,以流行性感冒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为例,整合蛋白质组、基因组、转录组、DNA甲基化组、RNA可变剪切组数据,通过蛋白质组范围的孟德尔随机化、基于基因的关联分析、全转录组关联分析、SMR与HEIDI分析筛选欧洲人群、东亚人群、南亚人群的ARI易感风险靶点。然后,通过SNPnexus对关键ARI易感风险靶点进行保守性与生物学功能分析。最后,通过可药性分析、全表型组关联分析等探索关键易感风险靶点的可药性,筛选靶向可药性关键易感风险位点的潜在中药。该研究识别出COL15A1为欧洲人群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关键易感风险位点,MAN1A2、RAB1A为东亚人群罹患COVID-19的关键易感风险位点,PPIE、MFGE8、VWA2、FCER2、TREML2、BMP8B、U2AF1L4、IGFLR1为南亚人群罹患COVID-19的关键易感风险位点,ABO为欧洲人群罹患COVID-19的关键易感风险位点。关键易感风险位点的突变有害程度较高,具有较高致病性。关键易感风险位点主要具有调控免疫系统中的信号因子转导、白细胞介素家族信号传导的生物学功能,部分位点亦具有调控凝血级联反应、血小板活化及信号传导和聚集的功能。COL15A1、MAN1A2、RAB1A、PPIE、MFGE8、VWA2、FCER2、TREML2、BMP8B、ABO可作为ARI的预防用药靶点。益气填精药是靶向关键易感风险位点的主要潜在药物。该研究为ARI易感风险位点的识别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新型中医药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易感特征 多组学 遗传关联 虚拟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基于泛癌Bulk RNA-Seq探索不同五运六气气化体质人群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16
作者 唐心浩 储博文 +11 位作者 李辰天一 王映菲 夏仲卉 李梓墨 田心语 王聪颖 陈琪 郝帅 陶维 王建明 吴勉华 郑晓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95-3112,共18页
中医五运六气气化理论认为先天气化体质是决定后天疾病发病特征的关键因素。既往研究表明,五运六气气化体质(以下简称体质)特征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中医五运六气气化理论的肿瘤分型可反映肿瘤人群的预后风险。五运六气气... 中医五运六气气化理论认为先天气化体质是决定后天疾病发病特征的关键因素。既往研究表明,五运六气气化体质(以下简称体质)特征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中医五运六气气化理论的肿瘤分型可反映肿瘤人群的预后风险。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具有较高的应用于指导肿瘤精准医疗策略构建的潜力,然而目前尚未有学者对五运六气气化理论指导肿瘤分子分型与精准医疗策略构建进行研究。为揭示不同体质肿瘤人群的生物学特征差异,筛选适用于各体质人群的潜在抗肿瘤药物,助力构建源自中医原创思维的肿瘤中西医协同精准医疗策略。该研究从UCSC Xena获得了泛癌Bulk RNASeq数据,从英国生物库获得了GWAS队列数据,从eQ TLGen和GTEx V8获得了cis-eQTLs数据。研究基于泛癌Bulk RNASeq,利用机器学习法筛选各体质人群的特征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索各体质人群的生物学特征差异,利用孟德尔随机化进行药物靶点筛选,通过分子对接筛选适用于各体质人群的潜在抗肿瘤中药单体,并预测中药单体成药性。结果显示,泛癌队列中不同体质人群在无进展间隔期、生物学功能、免疫细胞丰度、肿瘤药物敏感性、免疫疗法响应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可应用于指导肿瘤分子分型与肿瘤精准医疗策略制定。泛癌队列中不同体质人群的生物学功能特征,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五运六气气化理论等中医理论的生物学内涵,并为中医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DMKN等5个特征基因被作为虚拟药物筛选受体,通过分子对接与类药性预测后筛选得到17-beta-estradiol、serotonine、trans-resveratrol、leinoleic acid等潜在抗肿瘤药物。以转录组测序为代表的组学技术将是揭示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有力工具。在各类肿瘤人群中阐释不同体质的多组学特征,是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应用于肿瘤分子分型与肿瘤精准医疗策略制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癌 五运六气 肿瘤分子分型 中西医结合 药物虚拟筛选
原文传递
心律失常机制的建模仿真和理论研究
17
作者 宋震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自然死亡的头号杀手。心律失常一直都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实验和临床数据的积累、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应用、计算机算法的优化和算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生理生化层面精细的心脏电生理数学模型,开展生理及...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自然死亡的头号杀手。心律失常一直都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实验和临床数据的积累、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应用、计算机算法的优化和算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生理生化层面精细的心脏电生理数学模型,开展生理及病理条件下高性能计算仿真已成为探究心律失常机制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造成心律失常的几种典型机制,回顾了心脏电生理建模仿真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如何更系统深入地理解心律失常这一可激发介质上多尺度多物理态的复杂时空行为,如何运用电生理建模仿真辅助抗心律失常特效药物研发以及完善一般性药物的心脏安全评估。针对以上的挑战,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建议:发展计算上可行的多尺度群体化心脏电生理数学模型;进行基于药物与蛋白/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虚拟抗心律失常药物靶点的筛查;建立一般性药物心脏毒性检测的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深度结合实验和临床数据发展高性能多尺度群体化的心脏电生理虚拟仿真,有望进一步发掘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潜力,推动心脏病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 多尺度建模 虚拟药物靶点筛查 虚拟药物心脏毒性检测
原文传递
Virtual screening for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 inhibitors based on telomere G-quadruplex structure
18
作者 Hua Deng Chao Gao +1 位作者 Dengguo Wei Sisi Liu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20年第6期383-389,共7页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s an aggressive subtype that frequently develop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t is expected to develop new anti-tumor drugs through targeting the structure of G-quadruplexes of the gene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is an aggressive subtype that frequently develop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t is expected to develop new anti-tumor drugs through targeting the structure of G-quadruplexes of the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is tumor. In this work, by targeting the 21-mer telomere G-quadruplex structure, compounds VB07 and VC02 were identified to stabilize the telomere G-quadruplex through structure-based high-throughput virtual screening. Cell cytotoxicity assay showed that VB07 and VC02 exhibited inhibitory effect 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 μM.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tructure-based high-throughput virtual screening was able to successfully identify the proper compounds targeting the telomere G-quadruplex, which exhibited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th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elomere G-quadruplex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Anti-cancer dru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