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合理重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可能世界文学理论解答方案研究
1
作者 钟华 李楠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如何合理重构虚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呢?在可能世界文学理论产生之前,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足够清晰而圆融的解答。可能世界文学理论认为:首先,虚构世界拥有其独立的本体地位和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这种观念保障了读者可以借助符号通道和文本信... 如何合理重构虚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呢?在可能世界文学理论产生之前,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足够清晰而圆融的解答。可能世界文学理论认为:首先,虚构世界拥有其独立的本体地位和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这种观念保障了读者可以借助符号通道和文本信息处理的方式更为合理地重构其中的虚构世界;其次,读者遵循两种“内涵函数”的规则来重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其中“认证函数”确定该虚构世界中存在哪些“虚构事实”,“饱和函数”确定它们在虚构世界中的分布及密度;最后,读者还应遵循“再中心化”理论和“最小偏离原则”来填补文本虚构世界中的空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这个虚构世界。可能世界文学理论在解答读者如何合理重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方面,提供了一个新颖有效的具体方案,但也存在某些尚需进一步斟酌的问题,值得学界关注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世界理论 读者 虚构世界 内涵函数
下载PDF
创意写作视域下中国化非虚构性写作概念探究
2
作者 陈晓辉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72,共9页
非虚构性写作是创意写作中国化过程中最需厘定的关键概念之一。在此视域下,一切以真实的事件或呈现的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活动,均为非虚构性写作。从性质而言,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文类概念;从来源而言,它是一个创作素材源自真实事... 非虚构性写作是创意写作中国化过程中最需厘定的关键概念之一。在此视域下,一切以真实的事件或呈现的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活动,均为非虚构性写作。从性质而言,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文类概念;从来源而言,它是一个创作素材源自真实事件的文学样式;从症候而言,它是一种创作者主动介入现实生活的叙事策略;从功能而言,它是一种自我诗化的写作方式。只有作此理解,非虚构性写作才能在增殖自身、扬弃自我的同时,践行中国化创意写作向来推崇的开放性、生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性写作 创意写作 中国化 主体介入 自我诗化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3
作者 赵国月 朱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 英译出版 英译研究
下载PDF
构建“反景观化”的“想象共同体”——关于东北的非虚构写作
4
作者 于文秀 徐宏任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0,共9页
在东北全面振兴和“东北文艺复兴”的时代文化语境下,众多优秀的作家倾注了自我情感集中书写东北。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东北文艺复兴”的进程。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一批作者以自己... 在东北全面振兴和“东北文艺复兴”的时代文化语境下,众多优秀的作家倾注了自我情感集中书写东北。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东北文艺复兴”的进程。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一批作者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生活观察为对象,以非虚构的姿态创作出一批有别于上述内容的有关东北的作品,如贾行家的《尘土》、孙且的《有一个地方叫“偏脸子”》、张瑞的《圣地工人村》、小杜的《人间漂流》、梅英东①的《东北游记》、伊险峰和杨樱的《张医生与王医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自我情感 文艺复兴 想象共同体 三剑客 景观化 文化语境 游记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新史诗”书写
5
作者 王晖 艾志杰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5-191,共7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用故事化方式创造具有“新史诗”气象的作品。它以承载工匠精神的“辛勤劳动”、书写实干传统的“诚实劳动”以及秉承守正创新的“创造性劳动”为创作源泉,讲述人民史观视野下的劳...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用故事化方式创造具有“新史诗”气象的作品。它以承载工匠精神的“辛勤劳动”、书写实干传统的“诚实劳动”以及秉承守正创新的“创造性劳动”为创作源泉,讲述人民史观视野下的劳动故事。以大历史观构建复兴故事也是中国非虚构文艺的重要使命,以此再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描绘中国精神的当代传承史、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史。此外,以全球史观诉说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国际故事,让世界领悟新时代中国“和合共生”的安全观、“命运与共”的文化观以及“中和之美”的生态观,从而实现中国文艺乃至中华文明的国际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非虚构文艺 新史诗
下载PDF
论虚构叙事中的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
6
作者 谭君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厘清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指出其功用,说明其存在的某些含混与矛盾之处,有助于理解叙事文本的构成及叙事的内在机制。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和无叙述者所表现的叙述情境,呈现的或者是一种局部的、部分的叙述者暂时隐蔽的状态;或者其概念本身便具有矛盾性,难于成立;或者是以一种叙述声音代替另一种叙述声音。从整体上说,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叙事文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叙述者、叙述、文本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叙事 叙述者 不在场叙述者 零叙述者 无叙述者
下载PDF
无限的可能与共同的想象——可能世界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剧虚构世界研究
7
作者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2,157,共8页
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网络剧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其精品化战略致力于探寻新主流美学与青年想象力美学的兼容之道,需要解决如何为作品想象力定位的问题。后经典叙事学范畴内的可能世界理论指出作品的想象力建构在文本虚构性基础之上,关涉... 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网络剧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其精品化战略致力于探寻新主流美学与青年想象力美学的兼容之道,需要解决如何为作品想象力定位的问题。后经典叙事学范畴内的可能世界理论指出作品的想象力建构在文本虚构性基础之上,关涉虚构世界的存在方式、运行机制和衡量标准。基于此,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路径,通过聚焦网络剧虚构世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中探寻共同想象的精品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剧 虚构世界 想象力 共同体美学
下载PDF
从小病房写出大社会——薛舒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四人谈
8
作者 杨剑龙 虞涛 +1 位作者 薛舒 吴越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写的是临终病院的苦痛人生,她常特意用一些欢快的声音来冲淡文字的痛感,最终汇成一场情感交融的交响乐。非虚构写作与人的潜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记忆就是不同的事情进入心灵的顺序。薛舒的非虚构创作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舒 虚构写作 临终病院 悲情
下载PDF
梦幻虚构和时空体——巴赫金诗学的现实主义问题
9
作者 刘亚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韦勒克提出文学的虚构本性,与现实主义文论产生矛盾冲突。现实与虚构的关系是现实主义文论得以构建的关键所在,时空观念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的梦幻虚构显示出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化传统,对资本主义、俄罗斯社会的本... 韦勒克提出文学的虚构本性,与现实主义文论产生矛盾冲突。现实与虚构的关系是现实主义文论得以构建的关键所在,时空观念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的梦幻虚构显示出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化传统,对资本主义、俄罗斯社会的本质认识,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经历的体验与思考,广场节庆活动则是其最终根源。广场狂欢化的现实及其世界性感知方式深刻影响了陀氏小说的内容表现和文本形式,形成其中介性空间和瞬间性时间相结合的时空体观念。从时空体形式及其比例关系来看,欧洲小说有其具体的时空表现和现实的场所标记。广场时空体让现实和梦幻、常态和怪诞、除旧和新生的世界交织和转换,复调小说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最高意义,巴赫金诗学推动了现实主义文论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诗学 现实主义 梦幻虚构 时空体
下载PDF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英语非虚构类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实践探究
10
作者 李静 《英语学习》 2024年第3期63-67,共5页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英语非虚构类整本书的教学问题,从课程建构的角度介绍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有系统、有组织、有结构的课程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做法,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和实施教学与评价。该课...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英语非虚构类整本书的教学问题,从课程建构的角度介绍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有系统、有组织、有结构的课程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做法,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和实施教学与评价。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探索了学科育人的新路径,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保障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类整本书阅读 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 小学英语
下载PDF
写实和虚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阅读
11
作者 魏宏 常晓军 《中学教学参考》 2024年第6期40-42,共3页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及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在词作中,辛弃疾对孙权和刘裕的事迹完全写实,苏轼对周瑜的事迹却有虚构。根本原因在于辛弃疾的人生目标...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及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在词作中,辛弃疾对孙权和刘裕的事迹完全写实,苏轼对周瑜的事迹却有虚构。根本原因在于辛弃疾的人生目标是收复中原,这是时代境遇和人生经历决定的,指向偏向现实需要满足的价值观,写实即可表达词人的志向。苏轼有对生命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建构的需要,单纯满足现实需要并不足以实现其对生命丰富性的追求,所以虽然周瑜功业赫赫,但苏轼仍然要基于自我需要对其形象进行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写实 虚构 事功 意义
下载PDF
乔伊斯道德虚构主义的“虚构”所在
12
作者 雷蕾 徐瑾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2期168-172,共5页
乔伊斯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与麦凯的道德错误论一样认为客观的道德事实或道德属性是不存在的,道德判断可能是非真非假,道德陈述所表达的断言和信念系统统一为假。基于演化视角对道德的论证可看出,乔伊斯认为道德判断是无法获得合理性论... 乔伊斯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与麦凯的道德错误论一样认为客观的道德事实或道德属性是不存在的,道德判断可能是非真非假,道德陈述所表达的断言和信念系统统一为假。基于演化视角对道德的论证可看出,乔伊斯认为道德判断是无法获得合理性论证的。然而针对道德在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乔伊斯提出道德“有用性”虚构的立场,肯定道德陈述具有真值条件,并不是作出断言或者道德信念的表达,是对道德实践的一种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伦理学 道德错误论 虚构 有用性虚构 道德虚构 实践合理性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与他传虚构之具体成因比较
13
作者 王余鹃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就自传,抑或是就他传而言,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自传文与他传文创作,无论是他们的自传创...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就自传,抑或是就他传而言,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自传文与他传文创作,无论是他们的自传创作,抑或是他传创作,“虚构”都是无法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自传与他传书写之中,“虚构”所出现的“具体原因”,却并不尽然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文 他传文 虚构 具体成因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的经验、方法与其他——丁燕访谈
14
作者 佘飞 丁燕 《写作》 2024年第3期5-15,共11页
丁燕是中国当代“70后”代表作家之一。在访谈中,她从自己的文学之路开始谈起。丁燕早期主要创作诗歌和小说,2010年离开新疆,迁到广东生活,创作了《工厂女孩》《工厂男孩》等有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品。她认为作家不应自我设限,虚构与非虚... 丁燕是中国当代“70后”代表作家之一。在访谈中,她从自己的文学之路开始谈起。丁燕早期主要创作诗歌和小说,2010年离开新疆,迁到广东生活,创作了《工厂女孩》《工厂男孩》等有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品。她认为作家不应自我设限,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虽有界限,但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领域。从访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丁燕的成长之路、写作习惯、写作经验,以及她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燕 虚构 作家访谈
下载PDF
例谈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中学英语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教学
15
作者 曹娜 葛丽萍 吴鹏飞 《英语学习》 2024年第7期46-51,共6页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以来,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开展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教学受到广泛关注。非虚构类文本主题多样、知识丰富,可作为课堂阅读资源的有效补充,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以来,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开展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教学受到广泛关注。非虚构类文本主题多样、知识丰富,可作为课堂阅读资源的有效补充,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中学英语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学习活动观 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 虚构类文本
下载PDF
具身主体的文本化:由“虚构之我”到“虚构之他”
16
作者 江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152-157,共6页
在互联网群聚传播语境下,现实空间中的“人-人”关系转变为网络空间中的“人-文本-人”关系。基于此,传统的自我呈现路径遭到颠覆,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不再通过身体流露呈现自己,而是以生产并组合文本主体的方式,建构作为“虚构之我”的文... 在互联网群聚传播语境下,现实空间中的“人-人”关系转变为网络空间中的“人-文本-人”关系。基于此,传统的自我呈现路径遭到颠覆,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不再通过身体流露呈现自己,而是以生产并组合文本主体的方式,建构作为“虚构之我”的文本化身体。基于互联网的自我呈现的本质是文本主体通过建构文本化身体实现的主体性重构。主体对“虚构之我”的建构受到数据库模式的强烈影响,这种建构模式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个人的主体性,作为营利装置的文本化身体甚至危害了网络空间秩序和现实社会结构。由于自我呈现的虚构性,主体倾向将网络空间中的他人及其叙事视为否定性的“虚构之他”,后者不再是平等于主体的社会互动对象,而是坠落为平面化、娱乐化、无深度的网络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文本主体 自我呈现 虚构之 虚构之他
下载PDF
跨越文学之维: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文类特征与价值探析
17
作者 吴琼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5-213,共9页
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可以看作当代文学遭遇边缘化困境后的一次自救行动,它试图与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类序列中边界含混的纪实写作类型划清界限,但其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强调与书写真实经验的诉求,实际与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依循... 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可以看作当代文学遭遇边缘化困境后的一次自救行动,它试图与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类序列中边界含混的纪实写作类型划清界限,但其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强调与书写真实经验的诉求,实际与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依循了相似的现代性逻辑,即建构现代人文学知识视野与言说“真实”的历史关联。作为书写现实的文类,中国非虚构写作并非只是提供一种书写“真实”的新形式,或只是现实主义传统在新的文化政治语境中的同义复现,而有着更广阔的可能。非虚构写作真正的历史潜能在于其出场触发了当代文学乃至文学内部的结构性反思,其背后潜藏着跨越现代人文科学和媒介之边界的社会文化政治变革的多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写作 当代文学 报告文学 跨语际实践 现实主义
下载PDF
“东北文艺复兴”场域下的“非虚构东北文艺”及其新的可能
18
作者 沈闪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0,共10页
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东北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横空出世的口号得到娱乐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更有学者将“东北文艺复兴”视为一个特殊事件或社会现象,借对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人文学创作的分析,梳理其背后的话语... 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东北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横空出世的口号得到娱乐界、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更有学者将“东北文艺复兴”视为一个特殊事件或社会现象,借对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人文学创作的分析,梳理其背后的话语资源①。在社会文化语境中,“东北文艺复兴”作为一个专有短语出现,应追溯到2019年11月3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文艺复兴 社会文化语境 话语资源 文学创作 特殊事件 新世纪 文化界
下载PDF
劳动者在书写:新工人文学小组的非虚构实践
19
作者 张慧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4,共8页
新工人文学小组是由喜欢文学的劳动者组成的文学写作小组,成立于2014年9月,培育了范雨素、李若、郭福来、苑伟、李文丽、小海、万华山等一批基层作家,近些年在自媒体平台、专业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并在2022年出版文集《劳动者的... 新工人文学小组是由喜欢文学的劳动者组成的文学写作小组,成立于2014年9月,培育了范雨素、李若、郭福来、苑伟、李文丽、小海、万华山等一批基层作家,近些年在自媒体平台、专业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并在2022年出版文集《劳动者的星辰》。本文把新工人文学小组放置在20世纪中国形成的人民文艺的传统,以非虚构写作为视角解读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丰富性。20世纪以来,现代文化不断下沉到基层,使得人民群众逐渐从“剧中人”变成“剧作者”,新工人文学小组的文化实践也是21世纪“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传统的当代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人文学 虚构写作 劳动者 文学小组
下载PDF
为了一种更高的虚构——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的虚构观和叙事立场
20
作者 陈培浩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0,共8页
必须承认,《人,或所有的士兵》以其思想和叙事的强度冲击着我,至今依然!作为评论者,我深深感到它的难度、挑战和给阐释带来的困扰。事实上,在当代批评理论的武器库中,也有大量武器可以顺手拿来阐释它。可是,这又不免有削足适履甚至盲人... 必须承认,《人,或所有的士兵》以其思想和叙事的强度冲击着我,至今依然!作为评论者,我深深感到它的难度、挑战和给阐释带来的困扰。事实上,在当代批评理论的武器库中,也有大量武器可以顺手拿来阐释它。可是,这又不免有削足适履甚至盲人摸象之虞。我不时翻读但迟迟没有评论,深恐不能说清这部当代杰作的真正贡献。本文试图从虚构这个角度来讨论这部作品,正因为,《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部具有鲜明非虚构性的小说,但它无疑又是一部小说。是什么使一种最低限度的虚构成为这部小说的内在需求?是什么使最低限度的虚构成为一种更高强度的虚构?这种虚构实践对中国当代小说的虚构伦理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正是我念兹在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邓一光 当代批评 武器库 叙事立场 虚构 内在需求 盲人摸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