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县域非虚构书写的扛鼎之作 《海门传》
1
《江苏地方志》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海门传》,周世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正文分21个部分、72章,书末附古地图、大事记,全书约63万字。作者周世康为南通海门人,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二轮《江苏省志》副总纂。作者有感于传... 《海门传》,周世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正文分21个部分、72章,书末附古地图、大事记,全书约63万字。作者周世康为南通海门人,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二轮《江苏省志》副总纂。作者有感于传统志书的阅读局限,受启发于《伦敦传》的纵横古今条分缕析,历时5年多时间,将古海门县到海门乡,到清代海门厅再到民国海门县的9本志书前后串接贯通,间接引用了海门大量的乡邦文献、本土作者的著述,并细致甄别,予以增减,成就千年海门的一部传记。该书按照历史的节奏、区域的特点,流泻出文学的内容;以大量的历史过程性叙述和必要的背景性交代,体现完整性和准确性;以突出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主要场景,体现典型性和生动性。全书元气淋漓,情感饱满,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评论家称该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邦写作文献罗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掌故文史故事,而是堪为县域非虚构书写的扛鼎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扛鼎之作 江苏人民出版社 虚构书写 元气淋漓 江苏省委党校 背景性 副校长 间接引用
下载PDF
“非虚构”女性书写:性别经验与乡村图景的重构——以梁鸿、孙惠芬、郑小琼的写作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雪丽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17,共6页
《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栏目迄今已有众多作家参与,其中女性作家有关乡村的书写更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梁鸿、孙惠芬、郑小琼的写作在其中颇具症候性。女性的"非虚构"乡土书写从细节出发、从个体出发,显示了把&q... 《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栏目迄今已有众多作家参与,其中女性作家有关乡村的书写更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梁鸿、孙惠芬、郑小琼的写作在其中颇具症候性。女性的"非虚构"乡土书写从细节出发、从个体出发,显示了把"个人言说"有效地镶嵌进"性别/底层/民族国家"话语的努力。她们从"女性叙事"向"社会性别叙事"、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从"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换,为女性的写作实践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而复调的、多元的、颇具张力的叙事声音,也在个人与世界、性别与社会、情感与理性、启蒙与民间之间构建了一种可能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非虚构书写 个人经验 社会性别 复调叙事
下载PDF
民族志虚构书写中纪实与虚构的内聚——以电影《开水要烫,姑娘要壮》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思成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9,共7页
民族志虚构作为书写手段,能够调和民族志或人类学写作间被记录个体或小群体的虚构书写空间和真实性预留之间的矛盾。首先,民族志虚构不得违背真实性原则,因此确保了文化本真性的传递,保障了影片的文献意义。其次,电影虚构性则依托于创... 民族志虚构作为书写手段,能够调和民族志或人类学写作间被记录个体或小群体的虚构书写空间和真实性预留之间的矛盾。首先,民族志虚构不得违背真实性原则,因此确保了文化本真性的传递,保障了影片的文献意义。其次,电影虚构性则依托于创作者田野调查"元创作经验"的故事展演,进而预留了艺术性与趣味体验。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其题材的特殊与叙事手段的独特,在风格和价值判断上与民族志虚构手段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虚构 真实性 虚构书写
原文传递
论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非虚构”书写
4
作者 赵学勇 魏欣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6,共13页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非虚构书写 精神表征 文学史价值
下载PDF
作为后现代策略的“非虚构书写”
5
作者 贺昌盛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7期150-151,共2页
“非虚构书写”不能简单被理解为“纪实性书写”的代名词,它是对现代性推进过程中形成并逐步被“定型化”了的“现代书写典范”的一次有意识的挑战。“非虚构书写”强调对“文献”或事件本身在人们当下生存中所留下的印记与意味的近乎... “非虚构书写”不能简单被理解为“纪实性书写”的代名词,它是对现代性推进过程中形成并逐步被“定型化”了的“现代书写典范”的一次有意识的挑战。“非虚构书写”强调对“文献”或事件本身在人们当下生存中所留下的印记与意味的近乎“复制/再现”式的“书写”,强调所有的生命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书写”的记录即是“存在过”的“痕迹”的最为有力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书写 现代书写 定型化 纪实性 后现代策略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心中的窟窿”:政治人笛福的虚构书写
6
作者 王晓雄 《外国语言文学》 2021年第1期55-64,110,共10页
笛福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策略——"身份扮演",即其人物通过身份扮演跨越阶级、性别、种族的界限,希图获得稳定的身份。但是与笛福在政治生活中的身份扮演一样,小说人物的扮演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稳定的身份,这体现了笛福从政治书... 笛福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策略——"身份扮演",即其人物通过身份扮演跨越阶级、性别、种族的界限,希图获得稳定的身份。但是与笛福在政治生活中的身份扮演一样,小说人物的扮演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稳定的身份,这体现了笛福从政治书写转向虚构书写的内在诉求。他以虚构摹写现实的无序,拒绝在小说中提供一个补偿性的有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福 身份扮演 “心中的窟窿” 虚构书写
原文传递
乡关何处——当代文学书写的空间意识与身份认同
7
作者 施幸子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3-75,共3页
在乡土中国向着城市化的迈进中,文学却与其背离,返身乡土。文学写作者收入越来越尴尬,社会地位越来越暧昧,都市书写的噤声与指涉乡土的非虚构型叙事的渐次兴起,写作者身份的变化造就了文学模式的变化。我们的乡村书写者处于一种双重文... 在乡土中国向着城市化的迈进中,文学却与其背离,返身乡土。文学写作者收入越来越尴尬,社会地位越来越暧昧,都市书写的噤声与指涉乡土的非虚构型叙事的渐次兴起,写作者身份的变化造就了文学模式的变化。我们的乡村书写者处于一种双重文化身份的割裂状态中,一头是故乡,一头是城市。传统与现代,永恒与流变,双双构成了他们心理的矛盾,并展示为文本内部的情绪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虚构书写 空间 身份
下载PDF
纪录片表述从真实到“非虚构”研究三题
8
作者 倪祥保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78,共5页
纪录片的真实曾经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且不可置疑的,提出用“非虚构”来表述纪录片则是新近的流行说法,这是一种深层观念的更新。“非虚构”这一表述并不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否定之否定,也不是对其简单直接的替代,它体现了对纪录片本质属性及... 纪录片的真实曾经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且不可置疑的,提出用“非虚构”来表述纪录片则是新近的流行说法,这是一种深层观念的更新。“非虚构”这一表述并不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否定之否定,也不是对其简单直接的替代,它体现了对纪录片本质属性及蒙太奇艺术精神经典认知的与时俱进。“主张虚构的纪录片”认可以一定的虚构策略更好地讲述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真实。从强调纪录片的真实到倡导纪录片的“非虚构”,是对纪录片内涵泛化及外延拓展的坦然接受,更是对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方法创新的积极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虚构书写 真实 蒙太奇
原文传递
战时的文学记忆:1937年南京陷落的非虚构性书写
9
作者 胡春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94,共9页
历时性地梳理中日战争时期有关1937年南京陷落文学题材的非虚构性文本,即,抗战诗歌、散文及小说中描写的"南京陷落",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文学空间中久被人们忽视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结合史料透过文学这一形式所反映出的一个民族受... 历时性地梳理中日战争时期有关1937年南京陷落文学题材的非虚构性文本,即,抗战诗歌、散文及小说中描写的"南京陷落",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文学空间中久被人们忽视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结合史料透过文学这一形式所反映出的一个民族受难与抗争的历史本相;针对此种抗战文学的书写面貌,探究中国新文学中特定阶段的独特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虚构书写 抗日战争 文学记忆
原文传递
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本土谱系、阈限和发展前景
10
作者 高志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4期218-218,共1页
中国非虚构文学无疑受到异语境非虚构书写的激发,但将功劳完全归因于西方非虚构写作有失公允。由于中国非虚构文学传统的潜在性、无名性和浑然性,很多研究忽视其中国谱系。中西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系统、建立基点、发展脉络、适用范围、典... 中国非虚构文学无疑受到异语境非虚构书写的激发,但将功劳完全归因于西方非虚构写作有失公允。由于中国非虚构文学传统的潜在性、无名性和浑然性,很多研究忽视其中国谱系。中西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系统、建立基点、发展脉络、适用范围、典型作品、学科系统和创作实绩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创作实绩 发展前景 虚构写作 虚构书写 潜在性 谱系 发展脉络
原文传递
乡关何处——当代文学书写的空间意识与身份认同
11
作者 施幸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41-143,共3页
在文学的演进中,文学者的身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类别。现下乡土文学的兴起,让人们将目光投射向那群处于"城市"与"乡村"、"他者"与"他乡"尴尬立场的乡土书写者。他们的身在"他乡"... 在文学的演进中,文学者的身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类别。现下乡土文学的兴起,让人们将目光投射向那群处于"城市"与"乡村"、"他者"与"他乡"尴尬立场的乡土书写者。他们的身在"他乡"写作"故乡",渴求背离乡村却又无法在城市获得认同的"割裂"的存在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作者与读者的"同病"下,不再只是一种个体行为,而逐步演绎成了一种"群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虚构书写 空间 身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