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罗贯中对史实与虚构的艺术处理
1
作者 石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形象和情节单元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还有哪些是半真半假的?这是一个饶有意味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最难办的是作品中那些对照历史事实或通俗文学作品而言真真假假、半真半假的人物和故事,这方面的情... 《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形象和情节单元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还有哪些是半真半假的?这是一个饶有意味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最难办的是作品中那些对照历史事实或通俗文学作品而言真真假假、半真半假的人物和故事,这方面的情况异常复杂。然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取材、剪裁甚至叙事描写、塑造人物方面的出类拔萃的艺术水平恰恰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而且,其艺术水平又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和方法得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排比、分析、总结这些艺术手段和方法。大体而言,这些艺术手法最常见的至少有八种,此处重点讨论其中的张冠李戴、夸张渲染、捕风捉影三种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史实与虚构 张冠李戴 夸张渲染 捕风捉影
下载PDF
真伪杂糅,探源寻真——评《虚构的鉴藏史:项元汴的虚构与虚构的赵孟頫》
2
作者 鹿珈漩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9期137-139,共3页
《虚构的鉴藏史——项元汴的虚构与虚构的赵孟頫》(以下简称为《虚构的鉴藏史》)①是赵华所著的一部书画鉴藏史著作(图1)。全书共五章,前两章主要聚焦于“神龙本”《兰亭序》,第三、四章重点揭示项元汴是如何虚构鉴藏史的。最后一章以... 《虚构的鉴藏史——项元汴的虚构与虚构的赵孟頫》(以下简称为《虚构的鉴藏史》)①是赵华所著的一部书画鉴藏史著作(图1)。全书共五章,前两章主要聚焦于“神龙本”《兰亭序》,第三、四章重点揭示项元汴是如何虚构鉴藏史的。最后一章以赵孟頫为中心,分析他的书画作品及印章的真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 赵孟頫 项元汴 书画作品 书画鉴藏 真伪问题 虚构
下载PDF
现实与虚构的交汇——阅读史视域下博尔赫斯作品知识类意象建构
3
作者 娄瑾怡 《极目》 2024年第3期44-55,共12页
作为拉丁美洲文学代表人物,博尔赫斯以深邃的哲理思考和梦幻的虚构世界享誉全球。卓越的文学成就背后,对阅读的钟情始终是博尔赫斯创作路上的支柱与慰藉。“图书馆”“书籍”等是博尔赫斯作品中常见的知识类意象。此类意象承载了作家对... 作为拉丁美洲文学代表人物,博尔赫斯以深邃的哲理思考和梦幻的虚构世界享誉全球。卓越的文学成就背后,对阅读的钟情始终是博尔赫斯创作路上的支柱与慰藉。“图书馆”“书籍”等是博尔赫斯作品中常见的知识类意象。此类意象承载了作家对世界的哲思与洞见,促成博尔赫斯心目中虚拟梦幻世界的形成。通过对博尔赫斯的阅读史梳理,分析其笔下知识类意象的内蕴,探知作家的现实生活阅读与创作虚拟阅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作家独具一格的文学创作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史 博尔赫斯 现实与虚构 知识类意象
下载PDF
虚构的受众:沃尔特·翁的修辞传播观
4
作者 刘中望 潘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73-82,共10页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 在西方文论修辞转向的大背景下,沃尔特·翁汲取古典修辞思想养分,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和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创新性地提出“虚构的受众”理论。沃尔特·翁区分口语与书面文本中受众身份和功能的差异,强调受众的“虚构”属性,凸显技术对修辞情境和话语实践者意识的重塑。“虚构的受众”理论秉持新修辞学理路,促进对传统修辞学的受众属性认知的转变,推动修辞与传播研究视域和方法的融合,构建以媒介技术影响话语实践为核心的修辞传播学范式,影响广泛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翁 修辞传播 虚构的 技术 受众
下载PDF
虚构的本质:一个根本问题的学术史检讨
5
作者 唐小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7,共10页
虚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迄今为止关于虚构本质的讨论,大致超不出实在论、制度论和传播论这三个论述方向及其复杂关系。实在论是在虚构对象或虚构叙述中,找出其区别于真实对象或纪实叙述的实在属性,并将其作为虚构的本质。制... 虚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迄今为止关于虚构本质的讨论,大致超不出实在论、制度论和传播论这三个论述方向及其复杂关系。实在论是在虚构对象或虚构叙述中,找出其区别于真实对象或纪实叙述的实在属性,并将其作为虚构的本质。制度论却把虚构的本质归因于社会文化规约。基于传播论的双层区隔原则,由于透彻地揭示了虚构的本质及虚构世界的构成,在解决虚构本质问题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所引发的争论,实质是传播论视域下实在论与制度论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实在论、制度论、传播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实现三者的融通,是推进虚构本质讨论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的本质 实在论 制度论 传播论 双层区隔原则
下载PDF
报告文学、非虚构的理性辨识与文学分合——徐剑谈报告文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剑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1-69,共9页
2022年12月2日晚,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徐剑在暨南大学“非虚构写作研究工作坊”讲座上就源流、异同、真实、坐标和合流五个方面展开分析,他以丰富的学识、开阔的眼光介绍了报告文学的来源和现状,分析了报告文学和“非虚构”的异同,指出真... 2022年12月2日晚,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徐剑在暨南大学“非虚构写作研究工作坊”讲座上就源流、异同、真实、坐标和合流五个方面展开分析,他以丰富的学识、开阔的眼光介绍了报告文学的来源和现状,分析了报告文学和“非虚构”的异同,指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调查研究是它的骨骼,这是非常深刻的理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报告文学 真实性 过程的真实
下载PDF
虚构的道德知识如何可能?
7
作者 陈常燊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
当前美学与元伦理学交叉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论争是,虚构作品是否或应否包含道德知识?围绕此问题产生了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分歧,其背后是对于人类道德之本性的不同理解。非道德主义的四种不同版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在解释力上仍有... 当前美学与元伦理学交叉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论争是,虚构作品是否或应否包含道德知识?围绕此问题产生了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分歧,其背后是对于人类道德之本性的不同理解。非道德主义的四种不同版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在解释力上仍有不足。借助模态分析,基于下述三个论证,本文捍卫了一种“新道德主义”。首先,虚构的道德知识的可能性奠基于道德情境的差异最大化原则、道德主体的差异最小化原则。其次,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关于人生意义知识的整体性原则。最后,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虚构作品的下述“溢出效应”:虚构作品不仅能提供关于内部道德的外部道德知识,还能向人们展示某些突破逻辑矛盾律的“不可能的道德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道德情境 道德主体 道德知识 溢出效应
下载PDF
从身心关系看“虚构的悖论” 被引量:5
8
作者 彭锋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89,96,共7页
"虚构的悖论"是当代美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审美经验中真实情感与艺术虚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一些美学家主张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反应是假装的,另一些美学家则主张艺术虚构具有想象性的真实。本文试图用身心关系理论来解决&qu... "虚构的悖论"是当代美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解决审美经验中真实情感与艺术虚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一些美学家主张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反应是假装的,另一些美学家则主张艺术虚构具有想象性的真实。本文试图用身心关系理论来解决"虚构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功能的猜想,即艺术的目的就是维持身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的悖论 身心关系 审美经验 审美情感
下载PDF
再现作为虚构的一种表现形式
9
作者 易蓉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2期46-48,共3页
纳尔逊·古德曼作为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其理论也是充满着辩证分析的味道。在其众多理论当中,他的虚构理论虽少有专题的研究,但其虚构理论的移动因子总是活跃于很多研究者的笔下。总而言之,纳尔逊·古德曼的虚构理论概括而言... 纳尔逊·古德曼作为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其理论也是充满着辩证分析的味道。在其众多理论当中,他的虚构理论虽少有专题的研究,但其虚构理论的移动因子总是活跃于很多研究者的笔下。总而言之,纳尔逊·古德曼的虚构理论概括而言即为一种文学的虚构,具体体现为一种语言的虚构。就如同他分析哲学家的身份与其他多种身份并存一样,虚构理论总是藏在许多概念的背后,需要通过分析论述方可得知。而再现(Representation)1作为其虚构理论的亮点之一,不仅是一个概念,还是虚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再现作为纳尔逊·古德曼在《艺术语言》中首要阐述的概念,区别于相似、模仿和再现为。本文着重于再现与三者的对比阐述,以理解古德曼的虚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尔逊·古德曼 再现 虚构 表现形式
下载PDF
历史虚构的文学本文——以《兵车行》为例解读杜诗的“诗”与“史”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桂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0-93,共4页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 杜甫的诗歌一直被誉为“诗史”,而杜诗中“诗”与“史”是什么关系?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古今有关评论,认为杜诗的“史”是虚构(也即诗化)的历史,而“诗”又往往用“史笔”,在艺术思维中用“诗性”的艺术思维,三者相结合,形成其“诗史”之表达形式。“诗史”与一般史书的不同,在于其虚构历史和诗性艺术思维,而与一般诗歌不同则在于其运用“史笔”与作者表现出来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 虚构的历史 文学本文 诗性艺术思维 史识
下载PDF
历史小说:虚构的真实
11
作者 涂兰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64-166,共3页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中国的历史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小说不再描写阶级斗争,不再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转向民间,通过书写"家族史"、"村落史"、"个人历史"来"重组历史"...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中国的历史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小说不再描写阶级斗争,不再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转向民间,通过书写"家族史"、"村落史"、"个人历史"来"重组历史"、"解构历史"、"虚构历史"。这样的"新"历史小说成为新时期以来重大的文学事件。而今天,毫无疑问,新历史小说又发生了改变,本文即试图通过对《长城》杂志的一期历史小说专辑的分析,从中找到一些作家们历史观的转变以及近年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叙事 个人历史 新历史主义 虚构的真实
下载PDF
主体与历史——解读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12
作者 陈迪泳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55-58,共4页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同时 ,主体叙述与历史本文、历史语境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登·怀特 《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 历史主义 主体叙述 文学虚构 文学理论 美国
下载PDF
虚构的权威:《紫色》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立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8-141,共4页
《紫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由92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82年出版,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公开女性生活隐私的某些方面的“女性声音”,揭示了主人公... 《紫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由92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82年出版,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公开女性生活隐私的某些方面的“女性声音”,揭示了主人公西丽遭受的性虐待、失去话语以及自我身份消失,折射出女主人公西丽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颠覆父权话语、寻求自我身份、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幸福生活以及建构女性声音权威的心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 叙述视角 女性声音 虚构的权威
下载PDF
分裂的文本 虚构的权威——从《弗兰肯斯坦》看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策略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方云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1,共7页
男性霸权导致了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 ,也使文本分裂为表层和深层两极。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 ,分析其中蕴含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 ,她们受到社会习俗和文本常规的推动 ,被迫以维系男权的表层叙事作文本伪装 ;另一方面 ,她们以... 男性霸权导致了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 ,也使文本分裂为表层和深层两极。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 ,分析其中蕴含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 ,她们受到社会习俗和文本常规的推动 ,被迫以维系男权的表层叙事作文本伪装 ;另一方面 ,她们以深层的叙事话语对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行隐义的批判。但双重书写却“不断复制出本欲加以改造的结构 ,展示权威的虚构过程最终导致权威的再次确立”(兰瑟语 ) ,建构自身权威的努力最终印证了自身权威的虚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虚构 文本 叙事话语 男权 叙事策略 印证 自身 批判 权威
下载PDF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 被引量:20
15
作者 贺晓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5-49,共5页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文学虚构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秘密,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审美交流 自我扩展 超越 人类学根据
下载PDF
“虚构的热情”——苏童小说的写作发生学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学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45,共11页
关键词 写作状态 苏童 小说 热情 虚构 发生学 文学叙事 叙事立场 人物
下载PDF
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论后现代自传体小说 被引量:10
17
作者 尚晓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6,共7页
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突破了小说和自传的体裁疆界 ,把真实的自传成分纳入虚构的小说框架内 ,既挑战了传统体裁模式 ,又丰富了当代小说的艺术形式。本文拟从后现代文艺理论出发 ,着重考察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的体裁越界现象 ,指出后现代文化对... 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突破了小说和自传的体裁疆界 ,把真实的自传成分纳入虚构的小说框架内 ,既挑战了传统体裁模式 ,又丰富了当代小说的艺术形式。本文拟从后现代文艺理论出发 ,着重考察后现代自传体小说的体裁越界现象 ,指出后现代文化对于真实和虚构的再定义为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曾经沧海》和《时震》两部典型作品来分析后现代自传体小说在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后所表现出的文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体小说 虚构 真实 后现代 实与虚 文艺理论 当代小说 现象 传统 丰富
下载PDF
虚构的另一种意义——重新解读冯内古特的《猫的摇篮》 被引量:10
18
作者 尚晓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53-57,共5页
本文以小说《猫的摇篮》为契入点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结合后现代小说理论 ,深入探讨了美国当代作家冯内古特对于虚构的独特理解。文章首先指出 ,作家通过考察虚构相当于真实的意义 ,有效解构了谎言和真实两元对立 ;在此基础上 ,揭示... 本文以小说《猫的摇篮》为契入点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结合后现代小说理论 ,深入探讨了美国当代作家冯内古特对于虚构的独特理解。文章首先指出 ,作家通过考察虚构相当于真实的意义 ,有效解构了谎言和真实两元对立 ;在此基础上 ,揭示作家所倡导的理想的虚构模式 ,即一种具有自省意识虚构 ,它融合人类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 ,在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游戏里 ,确立生活的含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真实 科学 谎言 自省 游戏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下载PDF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被引量:7
19
作者 乔国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7-34,共8页
国外有不少文学史家,都曾对文学史写作提出了质疑,即他们对通常所认为的文学史能够解释文学审美特点的看法持怀疑态度;国内也有学者对文学史写作的合理性、可能性提出类似的疑问。毋庸置疑,上述思考对人们怎样认识、阐释文学史具有启发... 国外有不少文学史家,都曾对文学史写作提出了质疑,即他们对通常所认为的文学史能够解释文学审美特点的看法持怀疑态度;国内也有学者对文学史写作的合理性、可能性提出类似的疑问。毋庸置疑,上述思考对人们怎样认识、阐释文学史具有启发意义;然而,他们在思考、讨论中似乎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文学史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但与此同时却不能走出主观虚构性的叙事文本。本文所论述的核心内容是文学史写作中的"虚构性"问题,并认为"虚构性"主要是从文学史写作的性质和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事件入史的遴选标准等方面凸现出来的。本文运用叙事学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倾向、特点为例,论证了文学史是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虚构 叙事文本 三维度
下载PDF
包容神圣:清朝皇帝的文殊形象与藏传佛教的臣服——正统性传承中主导性虚构的凝聚力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孙逊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共9页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 在藏传佛教首领与清朝皇帝的交往中,尊称清帝为文殊师利大皇帝。考辨这一称号的由来,可以论证这一称号代表了佛教对于皇权的臣服,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帝国正统性传承序列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断裂,皇帝作为主导性虚构在清朝正统性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正统性 主导性虚构 藏传佛教 文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