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文生事”的文生逻辑——论金圣叹对明清小说虚构论的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永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金圣叹提出文生虚构论,对于以往只注重事之真实与否的虚构理论来说是一个重要补充。其论述逻辑从三个方面展开:"事为文料说"是其文生虚构论的理论基础,"因文生事说"是文生虚构论的主要内容,"文字功能论"... 金圣叹提出文生虚构论,对于以往只注重事之真实与否的虚构理论来说是一个重要补充。其论述逻辑从三个方面展开:"事为文料说"是其文生虚构论的理论基础,"因文生事说"是文生虚构论的主要内容,"文字功能论"是文生虚构论的功能延展。金圣叹的文生虚构论来自于文章理论,顺应了从明末清初开始的通俗小说从史到文的航道转向,为古典小说的近代化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生虚构 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 文字功能
下载PDF
模态虚构论及其发展现状
2
作者 王荣虎 蒋明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59-67,共9页
模态语义学关于可能世界的量化导致了对可能世界的本体论承诺,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可能世界”是存在的。罗森通过引入“故事前缀”的策略谋求既可以在语义学中量化可能世界但又不在本体论上承诺可能世界,并将这一策略称为模态虚构... 模态语义学关于可能世界的量化导致了对可能世界的本体论承诺,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可能世界”是存在的。罗森通过引入“故事前缀”的策略谋求既可以在语义学中量化可能世界但又不在本体论上承诺可能世界,并将这一策略称为模态虚构论。模态虚构论避免了模态实在论的本体论代价,但却引发了许多激烈的讨论,关于某些重要论题的讨论至今仍然在持续并不断推陈出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语义学 可能世界 模态虚构论 本体论承诺
下载PDF
古代小说批评尚“幻”的艺术虚构论衍变
3
作者 高明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小说以虚构为本体,小说自发端起就和虚构荒诞相联系,先秦时期小说虚构特点尚未自觉,一方面受释道巫术等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史家实录精神的影响,小说批评以“实”为阅读美学的原则,视神怪志异为实有。唐宋时期,小说与历史的文体特征区... 小说以虚构为本体,小说自发端起就和虚构荒诞相联系,先秦时期小说虚构特点尚未自觉,一方面受释道巫术等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史家实录精神的影响,小说批评以“实”为阅读美学的原则,视神怪志异为实有。唐宋时期,小说与历史的文体特征区别开来,文人有意识地用虚构的艺术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明清时期小说虚构的艺术特征趋于成熟,总结归纳出诸多虚构艺术手法,真幻关系的认识达到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真幻 小说批评 艺术真实
下载PDF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艺术虚构论
4
作者 王香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2-18,共7页
本文对明清小说序跋中的虚构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虚构论提出的背景和虚构理论本身的发展轨迹;二、虚构论的内涵;三、虚构论的价值。探讨明清小说的虚构理论对提高小说序跋在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序跋 虚构论
下载PDF
虚构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龙潜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83-113,共31页
神话是最早的虚构。神话的虚构是为了满足人对谎言和幻象的需要。生命从血泊中诞生,又在浴血的肉搏中失去。生——生存,意味着与生猛的动物相搏。所以,在人类古老的神话中出现了人兽掺半、非人非兽、亦人亦兽的怪物。人类文化中有那么... 神话是最早的虚构。神话的虚构是为了满足人对谎言和幻象的需要。生命从血泊中诞生,又在浴血的肉搏中失去。生——生存,意味着与生猛的动物相搏。所以,在人类古老的神话中出现了人兽掺半、非人非兽、亦人亦兽的怪物。人类文化中有那么多关于身体的词汇、语言、话语、寓言、神话、叙事,在种种表述的过程中,留下了人类寻思自己身体的痕迹。古代世界不是一个梦幻世界,希腊神话中圣洁的颂赞和惨烈的杀戮,无不反映着生存的残酷。因此,希腊神话中神祗家族的虚构,满足了人类渴慕超能的幻觉。现世越艰难,人们的想象就越辉煌越浪漫,人们用幻想把所有的缺憾填补。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成全了神话漫无边际的虚构。虚构的神话包含着很多生活哲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我们人类的历史,解释我们自己的生活。民间故事中的虚构,蕴藏着与匮乏的生活进行抗争的动人内容。神话常常泄露了人类的无意识。它不是个人的,它是在人类集体的需求中由集体共同虚构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身体 虚构
下载PDF
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的艺术虚构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段江丽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2-75,79,共5页
1 艺术虚构是指“艺术家想象的创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客观生活作出抽象概括,形成受生活、性格和环境的逻辑制约的一定体系,以特殊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虚构的过程。经过艺术虚构产... 1 艺术虚构是指“艺术家想象的创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客观生活作出抽象概括,形成受生活、性格和环境的逻辑制约的一定体系,以特殊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艺术虚构的过程。经过艺术虚构产生出来的作品,往往能通过生活现象反映出生活的底蕴。 深受庄禅哲学影响的古典诗词,一般侧重于表现作者的主体精神,是一种审美化情感化的艺术,是哲学弱形式的审美强形式,其极值追求是意境,是由言而象、由象而意的层层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艺术虚构 古典诗词 创作活动 警世通言叙 作品形式 艺术真实 历史小说 隋史遗文序 情感化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国月 朱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 英译出版 英译研究
下载PDF
虚构与非虚构叙事中的作者自我
8
作者 谭君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6,共9页
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的作者都是文本的创作者。但是,作者自我在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中的表现却是不同的。在虚构叙事中,叙述者不同于作者,作者自我以一种间接介入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非虚构叙事中,作者等于叙述者,二者合而为一,作者自... 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的作者都是文本的创作者。但是,作者自我在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中的表现却是不同的。在虚构叙事中,叙述者不同于作者,作者自我以一种间接介入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非虚构叙事中,作者等于叙述者,二者合而为一,作者自我以直接呈现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虚构叙事中将作者个人的某些思想与经历融入人物与事件中,从根本上说并不影响作品的虚构性;然而,在非虚构叙事中,作者对真实人物与事件的编造、夸大、虚构是不被允许的,这不仅违背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文类契约,也违背了叙事伦理,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反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叙事 虚构叙事 作者—自我 读者 叙事伦理
下载PDF
如何合理重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可能世界文学理论解答方案研究
9
作者 钟华 李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如何合理重构虚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呢?在可能世界文学理论产生之前,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足够清晰而圆融的解答。可能世界文学理论认为:首先,虚构世界拥有其独立的本体地位和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这种观念保障了读者可以借助符号通道和文本信... 如何合理重构虚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呢?在可能世界文学理论产生之前,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足够清晰而圆融的解答。可能世界文学理论认为:首先,虚构世界拥有其独立的本体地位和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这种观念保障了读者可以借助符号通道和文本信息处理的方式更为合理地重构其中的虚构世界;其次,读者遵循两种“内涵函数”的规则来重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其中“认证函数”确定该虚构世界中存在哪些“虚构事实”,“饱和函数”确定它们在虚构世界中的分布及密度;最后,读者还应遵循“再中心化”理论和“最小偏离原则”来填补文本虚构世界中的空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这个虚构世界。可能世界文学理论在解答读者如何合理重构文本中的虚构世界方面,提供了一个新颖有效的具体方案,但也存在某些尚需进一步斟酌的问题,值得学界关注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世界理论 读者 虚构世界 内涵函数
下载PDF
科学模型的“虚构论”及其“自然选择”的衍生机制--一种历史主义的解决方案
10
作者 叶立国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5,共9页
基于范·弗拉森经验论视角,在“自然选择”方法论下尝试构建一种以“描述历史演化”为首要目标的科学模型虚构论,从而为解决虚构论与相似论或同构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一种可行方案。变革传统的“模型与对象”二元关系为“模型、经验与... 基于范·弗拉森经验论视角,在“自然选择”方法论下尝试构建一种以“描述历史演化”为首要目标的科学模型虚构论,从而为解决虚构论与相似论或同构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一种可行方案。变革传统的“模型与对象”二元关系为“模型、经验与对象”三元关系是经验论的模型虚构论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科学史上几乎所有科学模型都始于科学家头脑中的虚构或想象,“遗传”与“变异”是科学模型演化的重要机制,渗透着理论范式的“经验”发挥着选择科学模型的功能。任何科学模型自诞生起就面临激烈竞争,只有在经验层面获得成功的模型才能幸存下来,因此,自然选择驱动下虚构的科学模型越发走向成功并非奇迹,而是逻辑必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模型 虚构论 经验论 自然选择 历史主义
原文传递
创意写作视域下中国化非虚构性写作概念探究
11
作者 陈晓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72,共9页
非虚构性写作是创意写作中国化过程中最需厘定的关键概念之一。在此视域下,一切以真实的事件或呈现的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活动,均为非虚构性写作。从性质而言,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文类概念;从来源而言,它是一个创作素材源自真实事... 非虚构性写作是创意写作中国化过程中最需厘定的关键概念之一。在此视域下,一切以真实的事件或呈现的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活动,均为非虚构性写作。从性质而言,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文类概念;从来源而言,它是一个创作素材源自真实事件的文学样式;从症候而言,它是一种创作者主动介入现实生活的叙事策略;从功能而言,它是一种自我诗化的写作方式。只有作此理解,非虚构性写作才能在增殖自身、扬弃自我的同时,践行中国化创意写作向来推崇的开放性、生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性写作 创意写作 中国化 主体介入 自我诗化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新史诗”书写
12
作者 王晖 艾志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5-191,共7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用故事化方式创造具有“新史诗”气象的作品。它以承载工匠精神的“辛勤劳动”、书写实干传统的“诚实劳动”以及秉承守正创新的“创造性劳动”为创作源泉,讲述人民史观视野下的劳...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恪守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用故事化方式创造具有“新史诗”气象的作品。它以承载工匠精神的“辛勤劳动”、书写实干传统的“诚实劳动”以及秉承守正创新的“创造性劳动”为创作源泉,讲述人民史观视野下的劳动故事。以大历史观构建复兴故事也是中国非虚构文艺的重要使命,以此再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描绘中国精神的当代传承史、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史。此外,以全球史观诉说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国际故事,让世界领悟新时代中国“和合共生”的安全观、“命运与共”的文化观以及“中和之美”的生态观,从而实现中国文艺乃至中华文明的国际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非虚构文艺 新史诗
下载PDF
构建“反景观化”的“想象共同体”——关于东北的非虚构写作
13
作者 于文秀 徐宏任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0,共9页
在东北全面振兴和“东北文艺复兴”的时代文化语境下,众多优秀的作家倾注了自我情感集中书写东北。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东北文艺复兴”的进程。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一批作者以自己... 在东北全面振兴和“东北文艺复兴”的时代文化语境下,众多优秀的作家倾注了自我情感集中书写东北。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东北文艺复兴”的进程。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一批作者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生活观察为对象,以非虚构的姿态创作出一批有别于上述内容的有关东北的作品,如贾行家的《尘土》、孙且的《有一个地方叫“偏脸子”》、张瑞的《圣地工人村》、小杜的《人间漂流》、梅英东①的《东北游记》、伊险峰和杨樱的《张医生与王医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自我情感 文艺复兴 想象共同体 三剑客 景观化 文化语境 游记
下载PDF
论虚构叙事中的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
14
作者 谭君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厘清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指出其功用,说明其存在的某些含混与矛盾之处,有助于理解叙事文本的构成及叙事的内在机制。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和无叙述者所表现的叙述情境,呈现的或者是一种局部的、部分的叙述者暂时隐蔽的状态;或者其概念本身便具有矛盾性,难于成立;或者是以一种叙述声音代替另一种叙述声音。从整体上说,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叙事文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叙述者、叙述、文本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叙事 叙述者 不在场叙述者 零叙述者 无叙述者
下载PDF
无限的可能与共同的想象——可能世界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剧虚构世界研究
15
作者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2,157,共8页
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网络剧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其精品化战略致力于探寻新主流美学与青年想象力美学的兼容之道,需要解决如何为作品想象力定位的问题。后经典叙事学范畴内的可能世界理论指出作品的想象力建构在文本虚构性基础之上,关涉... 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网络剧深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其精品化战略致力于探寻新主流美学与青年想象力美学的兼容之道,需要解决如何为作品想象力定位的问题。后经典叙事学范畴内的可能世界理论指出作品的想象力建构在文本虚构性基础之上,关涉虚构世界的存在方式、运行机制和衡量标准。基于此,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路径,通过聚焦网络剧虚构世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中探寻共同想象的精品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剧 虚构世界 想象力 共同体美学
下载PDF
“新南方文学”的写实路径与多元价值——以近年来广东非虚构文学创作为例
16
作者 王晖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3,共7页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方写作”或曰“新南方文学”的空间范围则多有释义,不完全确定。近年的研究与批评文章所涉此类概念,基本上将“南方”框定在岭南及其以南地区,甚至成为跨国界概念,将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海南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收编于此,成为“想象的文学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文学 虚构文学 东北文学 文学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 多元价值 不确定性 研究与批评
下载PDF
“和”文化与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对外传播
17
作者 王晖 贺琳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94-102,共9页
“和”文化是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的重要理念和精神标识。中国非虚构文艺中的“和”文化体现为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包容并蓄的艺术表达、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等;以“和”文化为准则的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策略主要呈现为尊重文化... “和”文化是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的重要理念和精神标识。中国非虚构文艺中的“和”文化体现为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包容并蓄的艺术表达、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等;以“和”文化为准则的中国非虚构文艺对外传播策略主要呈现为尊重文化差异、传递中国声音,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推进文化对话、加强相互理解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媒介突进的情景之下,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对外传播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提升,在深化受众分析、构建多元传播格局,赓续文化内蕴、提升对外传播效力等方面拓展新的空间,以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凸显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创作的高质量发展及其与世界文艺的交流与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虚构文艺 对外传播
下载PDF
从小病房写出大社会——薛舒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四人谈
18
作者 杨剑龙 虞涛 +1 位作者 薛舒 吴越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 薛舒的非虚构新作《太阳透过玻璃》,是其《远去的人》的续作,描述父亲住进病院直至去世,在叙述对失智失能父亲的照料中,描述病房其他病友的状态,也呈现出护工们的工作与追求,从一个病房写出了整个社会,中国式的情感特色呼之欲出。薛舒写的是临终病院的苦痛人生,她常特意用一些欢快的声音来冲淡文字的痛感,最终汇成一场情感交融的交响乐。非虚构写作与人的潜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记忆就是不同的事情进入心灵的顺序。薛舒的非虚构创作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境界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舒 虚构写作 临终病院 悲情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与他传虚构之具体成因比较
19
作者 王余鹃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就自传,抑或是就他传而言,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自传文与他传文创作,无论是他们的自传创...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就自传,抑或是就他传而言,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自传文与他传文创作,无论是他们的自传创作,抑或是他传创作,“虚构”都是无法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自传与他传书写之中,“虚构”所出现的“具体原因”,却并不尽然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文 他传文 虚构 具体成因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虚构与真实: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大屠杀”小说
20
作者 符晓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54-59,共6页
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大屠杀小说通过虚构的方式再现了纳粹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并使言说大屠杀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作者以反讽的文学手法创作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出离了历史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以有限的虚构无限地接近历史事实,达到为大屠杀... 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大屠杀小说通过虚构的方式再现了纳粹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并使言说大屠杀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作者以反讽的文学手法创作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出离了历史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以有限的虚构无限地接近历史事实,达到为大屠杀作证的目的。伊姆雷之所以选择文学和历史的反讽作为创作逻辑,其初衷在于精确地还原历史,但大屠杀的复杂性、独特性注定了以文学为大屠杀“作证”的做法困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尔泰斯·伊姆雷 大屠杀 虚构作品 反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