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银矿田含矿围岩蚀变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向民 彭礼贵 《西北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18,共9页
对北祁连加里东招皱带中白银矿田成矿蚀变岩的研究表明,蚀变岩筒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中心部位是绿泥石化带,以绿泥石+石英+黄铁矿组合为特征;其外是绢云母硅化带,以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组合为特征,最外则是未蚀变带或弱蚀变带.... 对北祁连加里东招皱带中白银矿田成矿蚀变岩的研究表明,蚀变岩筒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中心部位是绿泥石化带,以绿泥石+石英+黄铁矿组合为特征;其外是绢云母硅化带,以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组合为特征,最外则是未蚀变带或弱蚀变带.岩石化学上,随着蚀变作用增强,MgO、K2O、FeO增加,而Na2O降低;白银矿田成矿系列中由Cu-Zn型到Cu-Pb-Zn型、Pb-Zn-Cu型矿床,绿泥石中MgO、SIO:有降低趋势.产于火山机构不同部位的火山口Cu-Zn型矿床(如折腰山)和火山斜坡Pb-Zn-Cu(如小铁山)矿床蚀变岩筒有所不同:折腰山蚀变岩筒平面上呈椭圆形,具明显的水平分带;小铁山矿床则呈NW-SE延伸的板柱体,上都有重晶石化,向深部绿泥石化用加强,显示了较明显的垂直分带.蚀变岩筒的存在,首先是海底热液对流循环成矿作用的直接证据,成为白银块状硫化物矿床新的成矿模式和理论研究的奠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寻找盲矿的主要标志(施林道,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筒 矿物 银矿床 白银矿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