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衬砌地震开裂成因与处治措施研究
1
作者 肖伟 《西部交通科技》 2024年第9期114-117,共4页
为探究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开裂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置措施,文章以泸石高速公路杵坭隧道左线在地震作用下衬砌开裂破坏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勘察和研究,对岩脉地层的隧道开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由此得出结论:岩脉侵入... 为探究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开裂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置措施,文章以泸石高速公路杵坭隧道左线在地震作用下衬砌开裂破坏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勘察和研究,对岩脉地层的隧道开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由此得出结论:岩脉侵入造成岩脉蚀变带中岩体完整性、连续性差,导致隧道极易在地震等动力作用下出现开裂等破坏;该工程中提出的侵入岩脉蚀变带隧道的开裂处治措施,包括围岩注浆加固、设置临时钢支撑和二衬重建等,可为其他相似工程提供参考;对于地震烈度区的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因地震力导致隧道侧向力增加,在设计中宜考虑采用有仰拱的衬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侵入 隧道开裂 处治措施
下载PDF
青海省加吾金矿区蚀变花岗斑岩脉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王斌 张栋 +1 位作者 路英川 孙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65-266,共2页
加吾金矿位于青海省同德县境内,是武警黄金部队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秦岭造山带与东昆仑造山带衔接部位的共和盆地西缘内侧,位于中央造山带多个块体交接转换的重要部位。研究区岩浆活动强烈,除... 加吾金矿位于青海省同德县境内,是武警黄金部队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秦岭造山带与东昆仑造山带衔接部位的共和盆地西缘内侧,位于中央造山带多个块体交接转换的重要部位。研究区岩浆活动强烈,除曲如沟花岗闪长岩体规模较大外,其它花岗斑岩均呈岩脉产出,均为印支中晚期岩浆活动产物,且金矿脉多与花岗斑岩脉相伴生。勘查资料表明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下三叠统具复理石韵律层的砂、泥质碎屑岩隆务河群中,且严格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斑岩 U-Pb 加吾金矿 同位素组成 锆石 风信子石 岛状硅酸盐矿物 HF 青海省
下载PDF
广东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蚀变及元素迁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振文 梁志鹏 +3 位作者 庄文明 周永章 牛佳 李出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9,共15页
圆珠顶铜钼矿床是近年来在钦杭结合带南段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为查明成矿过程中的围岩蚀变作用及元素迁移特征和研究成矿物质的沉淀机制,对圆珠顶铜钼矿床蚀变与矿化进行了岩相学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 圆珠顶铜钼矿床是近年来在钦杭结合带南段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为查明成矿过程中的围岩蚀变作用及元素迁移特征和研究成矿物质的沉淀机制,对圆珠顶铜钼矿床蚀变与矿化进行了岩相学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对围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圆珠顶矿床围岩蚀变以花岗斑岩为中心,向外依次划分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绢英岩化带三个蚀变带,蚀变矿物组合分别为黑云母+钾长石+石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石英+绢云母+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和绢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方解石。热液蚀变过程中,Al_(2)O_(3)、MgO、CaO、Na_(2)O、Th、U、Ta、Sr、Zr、Ni、Co等组分发生不同程度的迁出,K_(2)O、Cu、Mo等组分发生迁入,以黄铁绢英岩化带最为显著。热液蚀变作用与流体混合作用是Cu、Mo沉淀的主要机制,钼矿化与钾硅酸盐化蚀变关系密切,铜矿化与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钼矿 元素迁移 圆珠顶 钦杭结合带
下载PDF
豫西陆院沟蚀变岩型金矿床花岗斑岩脉外围蚀变岩石物质迁移规律研究
4
作者 师震 雷万杉 +3 位作者 张磊 连巨巨 毕皓 马秀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557-558,共2页
陆院沟矿床位于豫西熊耳山东段北坡,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凹陷、崤山-鲁山拱褶断束的中部,属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区。关于熊西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4种认识:(1)南侧的官道口群—栾川... 陆院沟矿床位于豫西熊耳山东段北坡,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凹陷、崤山-鲁山拱褶断束的中部,属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区。关于熊西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4种认识:(1)南侧的官道口群—栾川群地层在A型俯冲过程中发生的变质脱水脱气作用,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陈衍景等,2004a;2004b);(2)成矿物质来自太古代太华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迁移 成矿物质 成矿流体 熊耳山 花岗斑岩 豫西
下载PDF
安徽庐江沙溪铜金矿床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5
作者 许龙 江涧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8期72-74,共3页
斑岩型铜金矿床是金资源的重要来源,研究其中载金矿物(如硫化物)的种类其中的金含量是高效回收金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沙溪矿床不同类型蚀变岩和工业品位矿石开展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沙溪矿床中钾化蚀变更富集Si、Fe和K、... 斑岩型铜金矿床是金资源的重要来源,研究其中载金矿物(如硫化物)的种类其中的金含量是高效回收金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沙溪矿床不同类型蚀变岩和工业品位矿石开展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沙溪矿床中钾化蚀变更富集Si、Fe和K、贫Na,青磐岩化蚀变更富集Al和Fe、贫Ca,石英绢云母化更富集Ca和Na、贫Fe和K。矿石内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含量为37.65 wt%,钠长石含量为17.15 wt%,碱性长石含量为11.35wt%,白云母含量为12.87 wt%,硫化物黄铁矿和黄铜矿含量分别为1.36 wt%、1.17 wt%。金是以类质同象替换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在二者中的占比分别为5.98%、2.15%,其他类型占比为9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溪矿床 斑岩型铜金矿床 金的赋存状态
下载PDF
风化、蚀变对花岗斑岩物理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魏伟 沈军辉 +3 位作者 苗朝 刘海 李刚 聂德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9-606,共8页
地壳浅表层岩体因受到风化和蚀变作用的影响而导致岩体的孔隙性增加,干密度、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特性降低;孔隙度作为岩体遭受风化和蚀变作用的重要特征,可以反映出风化和蚀变作用对岩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对风化和蚀变... 地壳浅表层岩体因受到风化和蚀变作用的影响而导致岩体的孔隙性增加,干密度、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特性降低;孔隙度作为岩体遭受风化和蚀变作用的重要特征,可以反映出风化和蚀变作用对岩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对风化和蚀变花岗斑岩物理力学特性的室内试验,建立孔隙度与其他各项物理力学参数的函数关系,以此分析风化和蚀变对花岗斑岩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风化和蚀变花岗斑岩的干密度和抗压强度均随孔隙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呈乘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皆大于0.83;吸水率与孔隙度则呈二项式函数关系,且随着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其相关系数大于0.90;风化和蚀变都削弱了花岗斑岩的物理力学特性,且随着风化、蚀变程度的增加,花岗斑岩的物理力学特性也呈相应的函数关系降低;陡倾结构面受风化和蚀变的影响较缓倾结构面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 花岗斑岩 物理力学特性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波龙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毅 张志 +7 位作者 唐菊兴 陈毓川 李玉彬 王立强 李建力 高轲 王勤 杨欢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59-776,共18页
波龙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继多不杂斑岩铜矿床后发现的又一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基础上,对波龙斑岩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波龙矿床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或核部)往浅部(或外... 波龙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继多不杂斑岩铜矿床后发现的又一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基础上,对波龙斑岩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波龙矿床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从深部(或核部)往浅部(或外侧)具有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泥化叠加黄铁绢英岩化带→角岩化带(或外侧的青磐岩化带)的蚀变分带特征。共识别出M、A、B、D 4种脉体类型,以A、B脉最为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及A、B脉。与国内外典型斑岩矿床蚀变特征相比,波龙矿床蚀变特征总体与"二长岩"模式相似,特征矿物组合与阿根廷Bajo de la Alumbrera矿床,国内驱龙铜矿、多不杂铜矿等都具有相似之处。但波龙矿床从钾化带至黄铁绢英岩化带都大量发育的稀疏-稠密浸染状及脉状磁铁矿是该矿床的独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波龙 多龙矿集区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志 陈毓川 +5 位作者 唐菊兴 李玉彬 高轲 王勤 李壮 李建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8-1286,共19页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是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第一个勘查评价出的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对矿区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系统,且分带性非常明显,从斑...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是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第一个勘查评价出的大型斑岩铜矿床。文章在对矿区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系统,且分带性非常明显,从斑岩体内部向外具有钾硅酸盐化带(外缘叠加泥化蚀变与绢云母化蚀变)→绢英岩化带(大部分叠加有泥化蚀变)→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的分带特征。根据穿插关系、矿物组合及蚀变晕等特征可划分出21种脉体,早期形成的脉体包括在钾硅酸盐化带发育的磁铁矿细脉(M型脉共1种)、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脉(A型脉共8种)以及具有矿物组合分带特征的石英±磁铁矿±黑云母+钾长石+黄铜矿+黄铁矿脉(EB型脉共2种),中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发育的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石膏脉(B型脉共5种),晚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青磐岩化带发育的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石膏±方解石脉(D型脉共5种),以A、B、D型脉最为发育。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带主要是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脉体主要为A型脉及B型脉。与国内外典型矿床相比,多不杂矿床蚀变模式及矿物组合与"二长岩"模式相似。多不杂矿床从内部的钾硅酸盐化带至外部的青磐岩化带均发育大量磁铁矿,且在青磐岩化带发育大量无矿石膏网脉,此是多不杂矿床的独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铜矿 系统 体系统 多不杂 西藏
下载PDF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热液蚀变及脉体系统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凯 杨帆 +4 位作者 李峰 坚润堂 孙玉海 杨涛 李芙蓉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7-428,共12页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于格咱-中甸微陆块之下,并引发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矿区围岩蚀变及脉体系统的调查和大量的镜下薄片鉴定研究,总...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于格咱-中甸微陆块之下,并引发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矿区围岩蚀变及脉体系统的调查和大量的镜下薄片鉴定研究,总结首采区与外围的蚀变分带及脉体特征。结果表明,首采区的围岩蚀变从岩体由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泥化和碳酸盐化多叠加于其它蚀变带之上,不形成独立蚀变带,铜矿化主要发育于钾硅酸盐化带中,以浸染状矿化为主,含矿岩体为石英二长斑岩。北部及东部外围的钾硅酸盐化带缺失或微弱,主要发育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碳酸盐化带,铜矿化多发育于绢英岩化带中,以脉状矿化为主,含矿岩体为石英二长斑岩及闪长玢岩。首采区与外围的脉体系统具多期次-多类型特征,在A、B、D三大类型脉中,前二者对成矿的贡献大。矿区蚀变特征总体与"二长岩"模式相符合,并与国内西藏玉龙、驱龙、多龙及多不杂等斑岩型铜矿床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铜矿床 体系统 普朗 云南
下载PDF
滇西北中甸地区铜厂沟斑岩钼铜矿床热液蚀变分带、脉体系统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学龙 李文昌 +8 位作者 张娜 卢映祥 梅社华 朱俊 杨富成 李振焕 罗应 陈建航 王帅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5-866,共22页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形成于燕山晚期陆-陆碰撞至造山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文章通过对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和脉体穿切关系的详细研究,系统厘定了矿床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蚀变和脉...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形成于燕山晚期陆-陆碰撞至造山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文章通过对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和脉体穿切关系的详细研究,系统厘定了矿床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蚀变和脉体系统与矿化的关系。根据矿物组合、蚀变类型等因素,将分为A脉、B脉和D脉3大类,共16种不同的脉体类型。其中,A脉和B脉与成矿关系密切,对钼铜资源量贡献最大。早期的A脉,主要以钾长石化为主,矿化较弱;晚期形成的A脉多发育有黑云母化且与钾长石化蚀变叠加,矿化增强,以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钾长石脉为主;B脉主要贡献于辉钼矿矿体的形成,是区内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且叠加于钾硅酸盐化,形成于钾硅酸盐化向石英-绢云母化的转变阶段;D脉中铜钼矿化明显减弱,属于矿化体外围的脉体,对矿体影响较小。因此,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规律在空间上表现为钾硅酸盐化(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化)发育于斑岩体核部,向外依次是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和青磐岩化(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岩化),对应的矿化组合分别为辉钼矿-白钨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钨矿,以及外带的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显示出成矿元素由高温向低温变化的规律。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形成与区内燕山晚期伸展作用相伴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相关,源自深部的含矿热液在花岗质斑岩体内形成了脉状、网脉状的辉钼矿化,同时沿断裂带运移并扩散,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部位形成了矽卡岩型的铜钼矿化。因此,有利的构造环境、强烈的蚀变作用、多样的脉体类型导致铜厂沟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型钼铜矿床 花岗闪长斑岩 矿化-分带 体系统 铜厂沟 滇西北
下载PDF
汾渭地堑系开启时限:基于中条山奇峰花岗斑岩岩脉的年代学约束
11
作者 崔加伟 李振宏 +1 位作者 井向辉 寇琳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496,共12页
汾渭地堑系是华北克拉通中部新生代一条重要的张性断陷带,以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其形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方面,但对其开启时限的研究由于缺乏定量的测年对象,一直悬而未解。此次研究在汾渭地堑系相邻的中条山奇峰一带发现了一系列不规... 汾渭地堑系是华北克拉通中部新生代一条重要的张性断陷带,以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其形成过程及动力学机制方面,但对其开启时限的研究由于缺乏定量的测年对象,一直悬而未解。此次研究在汾渭地堑系相邻的中条山奇峰一带发现了一系列不规则状的花岗斑岩岩脉。对该套花岗斑岩岩脉的测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序列主要集中在1769.8±8.7 Ma和69.14±0.85 Ma两个阶段,前者与熊耳群火山岩的主体年龄一致,代表了继承性锆石的特点,后者代表了花岗斑岩岩脉的形成年龄。奇峰花岗斑岩岩脉样品的Ga/Al均大于2.6,表现富硅、碱、钾,贫钙,高镁的特点,稀土元素中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套花岗斑岩岩脉指示了汾渭地堑系南段开启的时限,研究成果为汾渭地堑系的开启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特征 花岗斑岩 中条山 汾渭地堑系
下载PDF
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花岗斑岩蚀变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江国勇 姚鹏程 李剑锋 《四川水力发电》 2012年第B12期31-33,共3页
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地层岩性组成复杂,围岩以二迭系下统黑河组(P1h)浅变质灰岩为主,在隧洞7+400~12+490区域集中出露花岗斑岩(岩脉),该岩体中裂隙发育且蚀变较强,导致岩体质量下降。通过对该类花岗斑岩的专题研究,对其生成时代,蚀变机... 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地层岩性组成复杂,围岩以二迭系下统黑河组(P1h)浅变质灰岩为主,在隧洞7+400~12+490区域集中出露花岗斑岩(岩脉),该岩体中裂隙发育且蚀变较强,导致岩体质量下降。通过对该类花岗斑岩的专题研究,对其生成时代,蚀变机理、工程地质特性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从理论上分析了埋深300~700 m围岩风化蚀变强烈的原因,结合围岩分类,对围岩稳定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施工安全和洞室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水电站 引水隧洞 花岗斑岩() 分类 稳定性
下载PDF
浅谈花岗斑岩蚀变特性及对洞室围岩稳定的影响
13
作者 江国勇 姚鹏程 李剑锋 《大科技》 2012年第18期161-162,共2页
对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揭示的花岗斑岩所具有的蚀变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的围岩工程地质分类,研究蚀变花岗斑岩对洞室围岩稳定的影响,为工程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关键词 花岗斑岩 工程地质分类 稳定
下载PDF
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突涌成因与处治措施研究
14
作者 孙来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3年第5期253-258,共6页
为探究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突涌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本文以泸石高速海螺沟隧道右洞出口段的突涌事件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的地质勘查,提出突涌发生的原因以及突涌特点,并通过现场的施工经验总结了此类地层的突涌处治措施。主要... 为探究侵入岩脉蚀变带地层隧道突涌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本文以泸石高速海螺沟隧道右洞出口段的突涌事件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的地质勘查,提出突涌发生的原因以及突涌特点,并通过现场的施工经验总结了此类地层的突涌处治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火成岩岩脉侵入引发的挤压和蚀变作用使得岩脉周边区域围岩松散破碎,具有较强的致灾性;(2)火成岩侵入蚀变区域突涌型式为间歇性突涌,受外源扰动和地下水影响大,并且涌出物稠度高,呈泥浆状;(3)所提出的帷幕注浆加固+大管棚超前支护方案可以实现对蚀变围岩的大范围加固以及水压的释放,保障了后续开挖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侵入 突涌 处治措施
下载PDF
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蚀变花岗斑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15
作者 胡帅 江国勇 《水电站设计》 2015年第4期65-72,共8页
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后半段二迭系灰岩地层中有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其新鲜岩石强度较高,属硬质岩,但由于岩体裂隙发育,沿结构面岩体蚀变强烈,局部深埋(垂直埋深300~400m)节理密集段出现囊状风化现象,岩体强度降低,对隧洞围岩... 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后半段二迭系灰岩地层中有脉状产出的花岗斑岩,其新鲜岩石强度较高,属硬质岩,但由于岩体裂隙发育,沿结构面岩体蚀变强烈,局部深埋(垂直埋深300~400m)节理密集段出现囊状风化现象,岩体强度降低,对隧洞围岩稳定带来较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工程区区域地质环境、花岗斑岩的建造特征、岩体的构造改造研究,分析了花岗斑岩的蚀变机理;通过对花岗斑岩岩样试验等手段,研究了花岗斑岩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岩体蚀变越强,其物理性质相对越低;蚀变后岩体强度显著降低;发生蚀变的花岗斑岩结构面的抗剪力学参数较低,与水电规范中岩屑夹泥型结构面参数取值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斑岩 机理 物理力学特性
下载PDF
花岗斑岩-玄武岩热液蚀变体系研究:以澜沧老厂锰银铅锌铜钼矿床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静 甘甜 +3 位作者 杨金彪 石增龙 范云飞 罗泰义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花岗斑岩侵入玄武岩中形成相应的铜钼矿化是三江成矿带的特色之一,三江南段的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的花岗斑岩隐伏侵入石炭系玄武质火山岩中,花岗斑岩-玄武岩热液蚀变体系得以完整保存。在确立初始岩石端元的基础上,对花岗斑岩顶盖相的去... 花岗斑岩侵入玄武岩中形成相应的铜钼矿化是三江成矿带的特色之一,三江南段的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的花岗斑岩隐伏侵入石炭系玄武质火山岩中,花岗斑岩-玄武岩热液蚀变体系得以完整保存。在确立初始岩石端元的基础上,对花岗斑岩顶盖相的去钠化蚀变及玄武质围岩夕卡岩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花岗斑岩驱动的热液体系以富含Na-Ca-Si-Mn为特征,Na-Ca-Si主要来自花岗斑岩中的斜长石分解蚀变,在花岗斑岩顶盖相中形成极度的Na亏损和极高的K_2O/Na_2O比值(去钠化蚀变);Si在花岗斑岩顶盖相中弱富集,Si-Ca在玄武质围岩夕卡岩化过程中明显富集(w(Si O_2)平均增加了4%~5%,w(Ca O)平均增加了5%左右),目前在蚀变体系中没有发现Na的明显富集,推测Na可能被热液搬运进入地表径流系统;Mn是特征蚀变元素,可能来自深部花岗斑岩,在花岗斑岩顶盖相及玄武质围岩中都得到明显富集(平均富集0.4~1.2倍)。(2)矿化元素中Mo主要来自花岗斑岩,在斑岩顶部及玄武质围岩中富集,局部成矿;Sn-Zn主要来自花岗斑岩,但目前没有在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发现矿化;Ag-Pb-Bi的主要物源是玄武岩,在斑岩顶部富集,在更远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成矿;Cu也主要来自玄武岩,在玄武岩夕卡岩化过程中局部成矿。(3)稀土元素在花岗斑岩的蚀变过程主要表现为活化迁移亏损,在活化过程中Eu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分异(δEu 0.85~1.32);玄武岩夕卡岩化过程中,热液流体携带的稀土元素在橄榄玄武岩中基本收支平衡,但在拉斑玄武岩中明显富集,并以显示弱的正Eu异常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斑岩 去钠化 玄武夕卡 喜山期花岗斑岩 澜沧老厂
下载PDF
一种新型陶瓷原料——强蚀变(高岭石化)花岗斑岩 被引量:3
17
作者 申锡坤 李朝灿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2年第3期11-12,38,共3页
本文在论述湖南省马颈坳高岭土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强蚀变花岗斑岩和强蚀变石英斑岩的特征和五种配方的制瓷试验,进而指出了强蚀变花岗斑岩是一种新型的陶瓷原料。
关键词 新型陶瓷原料 高岭土矿 花岗斑岩 石英斑岩
下载PDF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 被引量:147
18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3 位作者 宋玉财 李振清 夏代详 潘凤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9-318,共40页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引起各期蚀变事件的地质记录及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研究表明,驱龙铜矿中新世斑岩是闪长质深部岩浆房不断演化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中新发现的、结晶时间为22.2Ma左右的闪长质包体可近似代表深部岩浆房组分,依次产出的花岗闪长岩、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P斑岩、X斑岩及最晚期的闪长玢岩(15.7±0.2)Ma,均为深部岩浆房连续演化的产物,岩浆持续6Ma左右。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斜长石不断的结晶分异,导致了岩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斑岩埃达克质的特征也因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异而引起。X斑岩中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石可能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面积产出的花岗闪长岩为驱龙铜矿最主要的含矿围岩,容纳了驱龙矿床70%以上的矿体,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具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近EW向产出,其浅成就位可能受背斜控制,其后的各期斑岩均沿该侵位中心上侵,而冈底斯地壳中新世的快速抬升与剥蚀是导致含矿斑岩浅成侵位的根本原因;矿区内的SN向裂隙带既不控岩,也不控矿。浅成侵位的斑岩及深部岩浆房均发生了流体出溶。发生了大量流体出溶的深部岩浆房,是矿区早期蚀变流体的主要来源,显微晶洞构造及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流体出溶的地质记录。蚀变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为早期的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以及晚期的长石分解。钾硅酸盐化可分为2个阶段,即蚀变矿物以次生钾长石为主的早期钾硅酸盐化和以次生黑云母为主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因产出的岩石类型不同,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产于叶巴组地层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强,蚀变矿物以绿帘石为主;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弱,蚀变矿物以绿泥石为主。晚期长石分解蚀变以破坏长石类矿物为特征,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粘土等。石英和硬石膏贯穿于上述各种蚀变中。空间上,钾硅酸盐化位于斑岩体及其周围地区,青磐岩化位于钾硅酸岩化外侧。后期形成的长石分解蚀变强烈叠加了早期钾硅酸盐化,介于钾硅酸盐化带与青磐岩化带之间。与早期钾长石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石英-钾长石脉,与晚期黑云母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至板状的石英-硬石膏脉、黑云母脉,与青磐岩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的绿帘石-石英脉,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黄铜矿-黄铁矿脉及黄铁矿脉;在早期钾硅酸盐蚀变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转换阶段,发育一组板状的石英-硫化物脉。早期不规则的脉体形成于斑岩结晶早期、矿区裂隙小规模发育阶段;晚期的板状脉体形成于斑岩弱固结或固结之后、矿区大规模连通裂隙发育阶段。驱龙矿区的铜矿化分布较为均一,主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中,其中,铜矿化主体形成于黑云母化蚀变阶段,转变阶段及长石分解阶段也有大量铜的形成;钼主要形成于转换阶段,长石分解蚀变阶段也有产出。黑云母化阶段,铜的沉淀与角闪石黑云母化、斜长石钾长石化过程中Ca2+的大量释放有关;转换阶段,铜钼矿化可能与压力和(或)温度骤降有关;晚期铜矿化与长石矿化蚀变阶段,斜长石绿泥石化、黑云母绿帘石化过程中Ca2+及Fe2+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矿化 成矿模型 斑岩铜矿 驱龙 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蒙古查干苏布尔加(Tsagaan Suvarga)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含矿蚀变岩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8
19
作者 方维萱 杨社锋 +2 位作者 刘正桃 韦星林 张宝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94,共10页
蒙古Tsagaan Suvarga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网脉状硅化、泥化、石英-绢云母化、钾硅酸岩化和青盘岩化。从热液成矿中心向外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为含铜网脉状硅化蚀变带→含铜泥化带→含铜钼石英-绢云母化带→含铜钼钾硅... 蒙古Tsagaan Suvarga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网脉状硅化、泥化、石英-绢云母化、钾硅酸岩化和青盘岩化。从热液成矿中心向外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为含铜网脉状硅化蚀变带→含铜泥化带→含铜钼石英-绢云母化带→含铜钼钾硅酸岩化带→青盘岩化带。早期为钾硅酸岩化带,中期为石英-绢云母化和硅化,晚期为泥化带和碳酸盐化(方解石)。含矿蚀变岩明显受不同级次构造-裂隙带控制,北东向和北西向裂隙带可能是斑岩成矿热液体系的运移通道。随着接近循环热液成矿体系的成矿中心和硅化不断增强,REE,LREE和HREE含量降低,轻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程度增强;轻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程度与硅化-钾硅酸盐化之间关系具有指数关系。随着(Na2O+K2O)含量逐渐增高,从负Eu异常→无Eu异常→正Eu异常→明显正Eu异常,说明Eu异常受循环热液成矿体系的碱交代程度控制明显,因此,正Eu异常、轻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程度明显及其相关围岩蚀变特征是寻找与蒙古Tsagaan Suvarga斑岩型铜钼矿床类似的找矿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agaan Suvarga斑岩型铜钼矿 分异规律 正铕异常 稀土
下载PDF
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曾南石 张春鹏 +2 位作者 徐文炘 朱文风 邱桂龙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镜下特征及SiO2含量,将龙头山金矿成矿岩体的构成主体重新定名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期后气液导致岩体上部发生弥散型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受热流体的酸碱分离作用影响,形成高岭石化相对在上、绢云母化在下的垂直蚀变分带。侵入岩浆... 根据镜下特征及SiO2含量,将龙头山金矿成矿岩体的构成主体重新定名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期后气液导致岩体上部发生弥散型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受热流体的酸碱分离作用影响,形成高岭石化相对在上、绢云母化在下的垂直蚀变分带。侵入岩浆带来的热能,同时形成有大气降水加入的富硼含矿热液,并沿岩体接触带及顶部发育的碎裂构造等开放空间充填,交代已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围绕岩体的近环状含金隐爆角砾岩和电气石-硅化带。微量元素与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成矿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燕山晚期受混染的I型花岗岩浆;与周边岩体在成岩物质、侵位空间及成岩时代等方面表现出岩浆活动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金矿 隐爆角砾 花岗闪长斑岩 热液分带 龙头山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