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黄沙坪铅锌矿蚀变-矿化区的划分及找矿远景浅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乔玉生 龚述清 +1 位作者 廖兴钰 佘德球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1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湖南黄沙铅锌矿已具超大型规模,具有矿化集中、矿化类型多、矿体多、矿种多,有用组分多,可利用元素多的特征。在不足3 km2的范围内,已查明500多个矿体,铅锌金属量170×104t,钨锡钼铋金属量40×104t。本次在初步分析矿床地质特... 湖南黄沙铅锌矿已具超大型规模,具有矿化集中、矿化类型多、矿体多、矿种多,有用组分多,可利用元素多的特征。在不足3 km2的范围内,已查明500多个矿体,铅锌金属量170×104t,钨锡钼铋金属量40×104t。本次在初步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分带规律及找矿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矿化特征、产出部位、蚀变情况等将区内划分为16个蚀变-矿化区,并概略地分析了矿区深部的找矿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 分带规律 蚀变-矿化 远景 黄沙坪
下载PDF
湘南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与隐伏花岗斑岩有关的矿化-蚀变分带模式 被引量:3
2
作者 陶琴 韩润生 +6 位作者 赵冻 吴鹏 田旭峰 赵太成 杨航 宗志宏 邓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604,共19页
【研究目的】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湘南地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矿床之一。为了深化研究该矿床成岩成矿机制、高效指导深部找矿勘查,需要揭示与隐伏花岗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建深部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湘南地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矿床之一。为了深化研究该矿床成岩成矿机制、高效指导深部找矿勘查,需要揭示与隐伏花岗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建深部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研究方法】应用热液矿床的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定位找矿预测方法,开展矿区内-136 m、-176 m、-256 m中段典型穿脉剖面的矿化蚀变测量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剖析了矿化-蚀变的强弱变化、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空间分带特征,探讨了成矿元素、元素组合及其元素比值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构建了矿化-蚀变空间分带模式:从花岗斑岩体(内带)→接触带→围岩(外带),依次为钨钼(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花岗斑岩带(Ⅰ)→磁铁(钨锡)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1)→钨钼-磁黄铁矿化石榴石矽卡岩带(Ⅱ-2)→铅锌矿化结晶灰岩带(Ⅲ)→强方解石化灰岩带(Ⅳ)的分带规律,各带对应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磁铁矿+透辉石+硅灰石+绿帘石+绿泥石+(白钨矿+锡石+黄铁矿+石榴石)→白钨矿+辉钼矿+磁黄铁矿+(锡石+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榴石+符山石+透辉石+角闪石+萤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方解石+石英→方解石+石英。进一步揭示了各蚀变带矿化元素分布规律:W、Mo→Fe、W、Sn(Bi、Mo)→W、Sn、Bi、Mo(Cu)→Pb、Zn(W、Sn、Cu)→Pb、Zn、Ag的水平分带规律。【结论】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以岩体为中心至两侧围岩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明显,各带内特征矿物组合和矿化指示元素的变化规律对矿体的赋存空间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带 岩浆热液成系统 元素空间规律 黄沙坪铜锡多金属 产勘查工程 湘南地区
下载PDF
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构造-蚀变-矿化填图:基本原理与注意事项 被引量:4
3
作者 郑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603-3615,共13页
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是指1∶1000以及更大比例尺的填图,主要用来记录矿区内露头、平硐、钻孔和手标本上等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类地质现象.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的目的是查明成矿作用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对于准确判断... 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是指1∶1000以及更大比例尺的填图,主要用来记录矿区内露头、平硐、钻孔和手标本上等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类地质现象.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的目的是查明成矿作用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对于准确判断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过程,以及圈定矿体和布置勘探工程等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初学者由于对热液矿床的复杂现象不知如何下手,对于“填什么”和“如何填”等问题不甚清楚.鉴于此,(1)从基本原理出发,重点阐述了热液矿床构造、流体、蚀变和矿化形成过程,提出“成矿流体+新鲜围岩→围岩蚀变+矿石”这一热液矿床形成的通用性公式,并提出“构造→骨骼”和“蚀变→血肉”的类比;(2)重点介绍了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过程中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如,成矿环境判别、成矿流体通道与圈闭、热液充填与交代成矿作用以及脉体穿插与成矿期次判别等.同时,对这些地质现象背后隐藏的成因启示做了重点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 超大比例尺填图 构造-蚀变-矿化 流体通道与圈闭 充填交代作用 脉体 床学.
原文传递
西藏次玛班硕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样式及找矿潜力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家桢 吴松 +7 位作者 林毅斌 蒋宗洋 易建洲 蒋光武 刘晓峰 华康 次琼 赵亚云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19-2244,共26页
次玛班硕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距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西南约10 km,周围分布着北姆朗、落布岗木、懂师布等矿床,为朱诺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明确次玛班硕找矿潜力及勘查方向,本次对该矿床开... 次玛班硕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距朱诺超大型斑岩铜矿床西南约10 km,周围分布着北姆朗、落布岗木、懂师布等矿床,为朱诺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明确次玛班硕找矿潜力及勘查方向,本次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精细的岩芯蚀变-矿化编录以及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研究发现次玛班硕铜矿主成矿期中新世岩体为一套复式杂岩体,分别由细粒二长花岗斑岩(F斑岩:16±0.30 Ma)、粗粒二长花岗斑岩(C斑岩:15.89±0.06 Ma)、含角闪石二长花岗斑岩(H斑岩:15.81±0.06 Ma)、闪长玢岩和二长花岗岩(15.51±0.07 Ma)组成,且不同期次岩浆沉淀Cu金属量差异较大.锆石Ce^(4+)/Ce^(3+)(平均值190)和10 000×(Eu/Eu^(*))/Y(平均值13)比值指示次玛班硕中新世各岩体,氧逸度和含水性均高于朱诺矿床.次玛班硕热液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和14种脉体,根据次玛班硕矿床蚀变-矿化对应关系,铜主要沉淀于钾硅酸盐化阶段,特别是与黑云母化密切相关,青磐岩化阶段亦沉淀部分的铜,绢英岩化阶段沉淀最少.与经典的斑岩铜矿蚀变-矿化分带模式不同,次玛班硕铜矿表现出深部钾硅酸盐化被青磐岩化强烈叠加和部分高温脉体穿插低温蚀变的反常特征,证明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过程,为成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动力、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形成了各种蚀变相互叠加的复杂热液系统.分布于次玛班硕矿区北部的F斑岩为主要致矿岩体.矿区北部蚀变-矿化作用强而南部较弱,且深部发育强烈的青磐岩化蚀变.综合分析认为,次玛班硕矿床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下一步勘查方向应以矿区深部和北部为主,重点关注F斑岩和C斑岩且发育钾硅酸盐化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矿化样式 中新世复式杂岩体 斑岩铜 次玛班硕 西藏 岩石学
原文传递
滇东北会泽麒麟厂铅锌矿床矿化-蚀变指数定量分析及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小培 韩润生 +4 位作者 赵冻 张艳 邱文龙 贺皎皎 崔峻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45-1461,共17页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是滇东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矿床之一。为了有效地提取和区分不同矿化-蚀变分带内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白云石化等矿化-蚀变信息,以麒麟厂1249 m中段典型剖面为例,应用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学填图方法,基于矿化-...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是滇东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矿床之一。为了有效地提取和区分不同矿化-蚀变分带内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白云石化等矿化-蚀变信息,以麒麟厂1249 m中段典型剖面为例,应用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学填图方法,基于矿化-蚀变岩的热液蚀变指数与迁入元素增长指数的定量分析,对比和剖析了矿化蚀变类型与各矿化-蚀变带的岩石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结果表明,该矿床主要的蚀变类型为白云石化、方解石化和黄铁矿化,主要矿化为闪锌矿化、方铅矿化。以矿体为中心,从矿体下盘围岩→矿体→矿体上盘围岩,矿化-蚀变分带呈现出远矿浅灰色粗晶白云岩带(Ⅰ)→针孔状白云岩带(Ⅱ)→米黄色粗晶白云岩带(Ⅲ)→近矿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带(Ⅳ)→铅锌矿化带(Ⅴ)→近矿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带(Ⅳ)的变化规律。TFe、CaO、MgO、Pb、Zn在不同的矿化蚀变分带内均保持迁入富集状态,其中TFe、Pb和Zn迁入富集明显;矿化-蚀变指数值和迁入元素增长指数与矿化蚀变分带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Ⅴ带呈现的矿化蚀变指数值(AI、AI_(TFe)及AI_(Pb+Zn))最高,而AI_(Mgo)值最低,明显区别于其他蚀变带;从Ⅰ带至Ⅴ带,迁入元素增长指数(Z_(Zn)、Z_(Pb)及Z_(TFe))总体呈增长趋势,且Ⅴ带的Z_(TFe)、Z_(Pb)及Z_(Zn)值明显高于围岩。矿化蚀变指数研究揭示了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的关系,亦证实了空间上矿化蚀变分带的规律性,对于同类矿床深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带 岩地球 深部找 会泽超大型铅锌 滇东北集区
下载PDF
黔西北长坪子铅锌矿床矿化-蚀变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子勇 韩润生 吴海枝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1-253,共13页
为探讨黔西北长坪子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机理,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矿床LD05坑道进行了蚀变-岩相剖面填图,划分了矿化-蚀变分带,并选取有代表性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野外调查发现,矿体呈层状、透镜状... 为探讨黔西北长坪子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机理,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矿床LD05坑道进行了蚀变-岩相剖面填图,划分了矿化-蚀变分带,并选取有代表性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野外调查发现,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和倾斜脉状分布于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内,赋矿围岩为白云岩,蚀变类型有方解石化、白云岩化、黄铁矿化等。通过计算元素迁移量,结合元素迁移量图发现,围岩白云岩化过程中伴随着MgO的迁入,主成矿元素Pb、Zn及伴生元素Cu、Cd、As等在断裂带中大量迁入,表明成矿物质随热液活动沿断裂裂隙运移。研究认为,成矿期的断裂构造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赋存条件,为矿床深部的成矿前景及找矿方向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元素迁移 长坪子铅锌 黔西北
下载PDF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及构造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孜腾 韩润生 闫庆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6-330,共15页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滇东北矿集区的典型代表。基于大量的地表调研和坑道精细编录,通过赋矿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造对矿化-蚀变带控制作用的研究,认为赋矿粗晶白云岩是成...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滇东北矿集区的典型代表。基于大量的地表调研和坑道精细编录,通过赋矿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造对矿化-蚀变带控制作用的研究,认为赋矿粗晶白云岩是成矿过程中白云石化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热液蚀变成因,与沉积-成岩成因的摆佐组细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明显不同;根据矿石和蚀变围岩中铅锌矿物组成与矿化、蚀变程度及其分布特征,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规律:从矿体到围岩依次为铅锌矿石—铅锌矿化黄铁矿带→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粗晶白云岩带→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带、米黄色粗晶白云岩带、肉红色粗晶白云岩带、网脉状白云石化灰岩带(蚀变残留体)、弱白云石化灰岩带。矿化-蚀变带明显受冲断褶皱构造(矿山厂、麒麟厂、银厂坡斜冲断层及其派生褶皱)上盘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形成了典型的"成矿构造-蚀变白云岩-铅锌矿体"的矿化结构。该认识不仅丰富了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成矿理论,而且对指导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乃至川滇黔成矿区的资源危机矿山的综合地质研究与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带规律 构造-- 热液粗晶白云岩 HZT型铅锌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
下载PDF
焦家金矿床水-岩反应过程及成矿流体组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亚洲 王恩敬 +3 位作者 王偲瑞 郭广军 李大鹏 张炳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7-917,共11页
在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蚀变-矿化时序,结合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与定量结果,厘定了水-岩反应过程中矿物的沉淀次序、流体组分的存在形式、迁移行为、浓度变化和矿物形成机制以及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为进一步研究水-... 在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蚀变-矿化时序,结合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与定量结果,厘定了水-岩反应过程中矿物的沉淀次序、流体组分的存在形式、迁移行为、浓度变化和矿物形成机制以及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为进一步研究水-岩反应与金矿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反应初期K+由流体带入围岩形成钾长石化,随着反应的进行,H+浓度持续降低而Fe^(2+)和Al^(3+)含量升高,绢云母和石英大量沉淀,钾长石消失;反应后期各类硫化物开始沉淀,石英持续沉淀贯穿整个反应过程。成矿流体中SO4^(2-),HS-,Fe^(2+)的含量对蚀变矿物组合影响很大;水-岩反应过程中硫酸盐(SO4^(2-))减少生成等量的HS-并伴随着含三价铁矿物的沉淀,可能是焦家金矿床硫化物沉淀的一种重要机制。整个反应过程中溶液pH值持续升高是原岩中Ca,K,Na,Mg等与溶液中H+发生交换反应的结果;同时pH值的升高也会降低金的溶解度致使金沉淀。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岩石中的矿物共生组合、生成顺序及蚀变分带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反应过程 -岩作用机理 热力学模拟 蚀变-矿化 焦家金
下载PDF
黑龙江铜山断裂的变形特征及铜山铜矿床蚀变带-矿体重建 被引量:8
9
作者 庞绪勇 秦克章 +4 位作者 王乐 宋国学 李光明 苏仕强 赵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8-414,共17页
黑龙江铜山铜矿床系多宝山铜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多宝山矿床同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古老的斑岩铜矿床(奥陶纪)。铜山断裂为铜山斑岩铜矿床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成矿后断裂,它截切矿体和蚀变带,因而导致矿化中心、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现阶... 黑龙江铜山铜矿床系多宝山铜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多宝山矿床同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最古老的斑岩铜矿床(奥陶纪)。铜山断裂为铜山斑岩铜矿床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成矿后断裂,它截切矿体和蚀变带,因而导致矿化中心、深部找矿方向不明。现阶段的研究对其运动学特征还存有较大争议,缺乏对该带变形特征与性质的细致观察与鉴别。据此,本文开展详细地野外及室内研究工作,取得如下新认识:1)铜山断裂为近东西走向的压扭性断裂,最典型的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发育北东-北东东走向劈理、构造透镜体、以及岩脉及热液脉扭曲现象。2)断裂带内石英、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的镜下变形特征和石英C轴组构特征显示低温变形条件,依据矿物和岩石变形特点判断铜山断裂主体为脆性断裂。3)构造解析表明铜山断裂运动学特征为:上盘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斜向逆冲。综合断裂上、下盘地质体界线、蚀变和脉系分布特征等,判断上盘相对下盘大致沿NW320°方向水平移动距离700~800m,垂向抬升550~700m,错开蚀变外带(青磐岩化带、石英-绢云母-伊利石-绿泥石化带)和矿化带。4)铜山断裂的次级断裂截切了中晚三叠世白云母花岗岩,推测铜山断裂活动时限晚于中晚三叠世。5)复原铜山断裂上盘和下盘的空间位置至铜山断层活动前,重建铜山铜矿床蚀变带-矿化体,初步判断铜山断裂活动前铜山矿床为纺锤形态。根据重建后矿化和蚀变的分布规律推断下盘Ⅲ号矿体的南侧位置应有尚未发现的成矿斑岩和矿体,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斑岩 铜山断裂 形特征 -体重建
下载PDF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立强 杨伟 +6 位作者 张良 高雪 申世龙 王偲瑞 徐瀚涛 贾晓晨 邓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66,共28页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通过构造-蚀变-矿化网络填图,将蚀变-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和间距等几何学特征联系起来,利用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断裂网络拓扑学及矿体三维几何结构分析等定量方法查明控矿构造格架和渗透性结构并揭示矿化变形网络的连通性与成矿潜力;(6)合理构建地质模型,选取合适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边界条件,利用HCh和COMSOL等方法,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热-质传递、应力变形和化学反应等的时-空变化,是揭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和定位规律、预测矿化中心和确定找矿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构造控矿理论的研究流程:聚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描述、运动学判断、流变学分析、动力学解析和热力学综合,厘定控矿构造格架,定位矿化中心,示踪成矿流体通道和多种矿化样式的增量生长过程及其关键控制,揭示渗透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构造再活化与成矿定位的成因关联,建立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服务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以胶东焦家金矿田为例,开展控矿构造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应用实践,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裂隙-脉系统 构造-蚀变-矿化网络 渗透性结构与成定位 流体通道和床增量生长 构造-流体耦合成模式
下载PDF
滇西北中甸地区铜厂沟斑岩钼铜矿床热液蚀变分带、脉体系统及找矿标志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学龙 李文昌 +8 位作者 张娜 卢映祥 梅社华 朱俊 杨富成 李振焕 罗应 陈建航 王帅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5-866,共22页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形成于燕山晚期陆-陆碰撞至造山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文章通过对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和脉体穿切关系的详细研究,系统厘定了矿床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蚀变和脉...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形成于燕山晚期陆-陆碰撞至造山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文章通过对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和脉体穿切关系的详细研究,系统厘定了矿床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蚀变和脉体系统与矿化的关系。根据矿物组合、蚀变类型等因素,将分为A脉、B脉和D脉3大类,共16种不同的脉体类型。其中,A脉和B脉与成矿关系密切,对钼铜资源量贡献最大。早期的A脉,主要以钾长石化为主,矿化较弱;晚期形成的A脉多发育有黑云母化且与钾长石化蚀变叠加,矿化增强,以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钾长石脉为主;B脉主要贡献于辉钼矿矿体的形成,是区内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且叠加于钾硅酸盐化,形成于钾硅酸盐化向石英-绢云母化的转变阶段;D脉中铜钼矿化明显减弱,属于矿化体外围的脉体,对矿体影响较小。因此,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规律在空间上表现为钾硅酸盐化(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化)发育于斑岩体核部,向外依次是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和青磐岩化(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岩化),对应的矿化组合分别为辉钼矿-白钨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钨矿,以及外带的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显示出成矿元素由高温向低温变化的规律。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形成与区内燕山晚期伸展作用相伴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相关,源自深部的含矿热液在花岗质斑岩体内形成了脉状、网脉状的辉钼矿化,同时沿断裂带运移并扩散,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部位形成了矽卡岩型的铜钼矿化。因此,有利的构造环境、强烈的蚀变作用、多样的脉体类型导致铜厂沟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型钼铜 花岗闪长斑岩 -分带 脉体系统 铜厂沟 滇西北
下载PDF
胶东矿集区金成矿系统组成与演化概论 被引量:21
12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1 位作者 王庆飞 徐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67-70,共4页
由于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体制多次转换及火山-侵入岩活动形成了胶东矿集区金成矿系统。成矿类型主要以石英脉型、复合脉带型、浸染细脉带型等类型为主,多种类型金矿多为同源成矿溶液在不同构造背景和物化条件下的沉淀产物,从而发育类似... 由于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体制多次转换及火山-侵入岩活动形成了胶东矿集区金成矿系统。成矿类型主要以石英脉型、复合脉带型、浸染细脉带型等类型为主,多种类型金矿多为同源成矿溶液在不同构造背景和物化条件下的沉淀产物,从而发育类似的构造-蚀变-矿化分带结构。胶东矿集区存在3期成矿作用,金成矿作用主期明显集中于燕山中期(130~120Ma),(含金)银矿化为燕山晚期(【97Ma),含金(银)铅锌矿化介于两者之间、更接近于燕山晚期(100Ma前后),区域地质事件的定年与因果分析显示这三期成矿过程的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均受壳-幔相互作用等大尺度构造体制转折事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构造-蚀变-矿化 时代 胶东集区
下载PDF
白云鄂博矿床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找矿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奎锋 范宏瑞 +5 位作者 邱正杰 李晓春 佘海东 刘双良 李洪涛 张立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95-2909,共15页
白云鄂博矿床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铌-铁矿床。本文对白云鄂博矿床主矿、东矿赋矿白云岩、不同类型稀土-铌-铁矿石和富钾板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揭示了成矿元素稀土、铌和主要蚀变元素钠、钾、氟、磷的空间分布规... 白云鄂博矿床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铌-铁矿床。本文对白云鄂博矿床主矿、东矿赋矿白云岩、不同类型稀土-铌-铁矿石和富钾板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揭示了成矿元素稀土、铌和主要蚀变元素钠、钾、氟、磷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白云鄂博主采坑比东采坑具有更高的稀土含量,矿体由外围向中心、由浅部向深部有明显的稀土元素(尤其是中-重稀土元素)富集的现象,矿体深部具有更大的中-重稀土元素找矿潜力;成矿元素铌的异常范围与重稀土的异常范围相吻合,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蚀变元素氟的异常范围与稀土-铌-铁矿体的分布范围相一致,是重要的沉淀成矿元素;蚀变元素磷的异常要明显超过稀土-铌-铁矿体的分布范围,是重要的迁移载体元素;钠化蚀变主要出现在矿体下盘含稀土白云岩中,代表早期高温蚀变过程;钾化蚀变主要发育在矿体上盘的富钾板岩中,代表晚期低温蚀变过程;钾化、萤石化及磷的异常是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最主要的浅部和外围示矿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元素分布规律 启示 白云鄂博
下载PDF
找矿靶区综合信息预测在已知矿山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克涛 冯毓华 +1 位作者 黄智辉 张晓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年第B12期134-136,共3页
已知矿山深部找矿有别于在新矿区的深部找矿工作。已知矿山一般工作和研究程度高,资料较为丰富系统,对构造控矿规律和矿化—蚀变分带规律的研究比较深入,笔者在铜录山铜铁矿深部找矿中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深部找矿靶区综合信息预测,实现了... 已知矿山深部找矿有别于在新矿区的深部找矿工作。已知矿山一般工作和研究程度高,资料较为丰富系统,对构造控矿规律和矿化—蚀变分带规律的研究比较深入,笔者在铜录山铜铁矿深部找矿中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深部找矿靶区综合信息预测,实现了对找矿靶区的准确定位,经钻探验证,见矿效果较为理想,从而取得了深部找矿的突破。说明在已知矿山深部开展以构造控矿规律和矿化—蚀变分带规律研究为基础的找矿靶区综合信息预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 蚀变-矿化 综合信息预测 深部找 铜录山
下载PDF
藏北多龙矿集区荣那斑岩铜矿找矿突破的实践 被引量:8
15
作者 汪东波 江少卿 董方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9-1612,共14页
荣那铜矿是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近年在斑岩型铜矿找矿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矿床产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岛弧带中。公司在找矿初期重视基础地质研究,加强对地调和矿调成果的二次解剖,借鉴国内外斑岩铜矿区域分布规律,结合1∶5... 荣那铜矿是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近年在斑岩型铜矿找矿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矿床产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岛弧带中。公司在找矿初期重视基础地质研究,加强对地调和矿调成果的二次解剖,借鉴国内外斑岩铜矿区域分布规律,结合1∶5万磁法异常,明确多龙矿集区重点找矿方向;根据前期勘查成果,结合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确定荣那、拿若为重点验证区。通过总结国外斑岩铜矿蚀变模式、矿化模式和勘查模式,选择有效的激电勘查方法圈定重点验证地段。结合隐伏斑岩体系矿化中心为中低阻、负磁异常、中等极化率,外围发育黄铁矿化壳形成近似环状中高阻、正磁异常、中高极化率异常,最终确定外围正磁、中高极化环形异常系荣那矿床与青磐岩化带有关的黄铁矿化壳引起,负磁、中等极化率异常为矿化中心部位,通过选择合理网度进行钻探验证实现找矿突破。荣那矿床勘查过程中的理论思考,区域-矿田物化探异常的综合分析、有效方法的投入和验证工程的部署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 水系沉积物测量 磁法测量 激发极测量 蚀变-矿化-勘查模式 荣那
下载PDF
内蒙古额济纳旗独龙包钼矿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齐立平 赵辉绩 +2 位作者 石冰 宫玉鑫 李国庭 《矿产勘查》 2020年第8期1636-1648,共13页
本次开展探矿工作发现了独龙包钼矿,工作中注重收集成矿作用方面的资料。现根据大量的野外一手资料,运用自己逐渐摸索、总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方法,即:确定蚀变类型与序次、据蚀变研究构造、重建构造-热液活动及蚀变-矿化过程,划分... 本次开展探矿工作发现了独龙包钼矿,工作中注重收集成矿作用方面的资料。现根据大量的野外一手资料,运用自己逐渐摸索、总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方法,即:确定蚀变类型与序次、据蚀变研究构造、重建构造-热液活动及蚀变-矿化过程,划分了7种热液蚀变类型、8次构造活动,其中包括2次热液成矿、矿后经历了1次扭性断裂构造活动,重现了成矿作用过程。此法实用、效果好,我们已用于多个勘查、考察项目工作中。对解决国内、外热液金属矿勘查项目有关构造-热液活动,蚀变-矿化方面的问题,乃至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取得好的找矿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液 蚀变-矿化 作用 独龙包 内蒙古
下载PDF
Ilvaite as a thermodynamic recorder of multistage retrograde alteration in large Galinge skarn Fe deposit, western 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YU Miao Jeffrey MDICK +5 位作者 MAO Jing-wen FENG Cheng-you LI Bin LU An-huai ZHU Yong-feng LAI Jian-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534-3550,共17页
The ilvaite-bearing skarn associations in the Galinge skarn deposit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ir physicochemical formation conditions.A thermodynamic model setting pressure of 50 MPa(Pf=Ps=50 MPa)was set up to trac... The ilvaite-bearing skarn associations in the Galinge skarn deposit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ir physicochemical formation conditions.A thermodynamic model setting pressure of 50 MPa(Pf=Ps=50 MPa)was set up to trace the skarn evolution.Petrographic evidence for replacement of garnet and magnetite by ilvaite in the early retrograde stage(Stage I)combined with thermodynamic modeling suggests that the alteration may have occurred at 400470°C under moderately high fO withΔlgfO(HM)ranges from 4 to 4.2.The model is based on a maximum 22 pressure of 50 MPa calculated from magmatic amphibole geobarometer.The continuous breakdown of ilvaite with quartz to form ferro-actinolite and magnetite occur in the late retrograde stage(Stage II).The reactions occurred at 400440°C under moderate fO(ΔlgfO(HM):4 to 4.4).In Stage III,the breakdown of ilvaite to form calcite,pyrite 22 and ferroactinolite depends on XCO which can be estimated to be in a range of 0.005 to 0.05,and the reaction would 2 occur at higher temperatures with increasing XCO.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breakdown occurs at 270350°C and 2 low fO(ΔlgfO(HM):up to 5.2).The thermodynamic model for continuous evolution from Stage I to Stage III 22 completely records the conditions of the retrograde alteration,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thermobarometry imprints of fluid inclusions.Therefore,the petrography and phase relations of ilvaite are useful indicator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in various skarn deposit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inge skarn deposit ILVAITE retrograde alteration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下载PDF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gold deposit in Shangzhuang, northwestern Jiaodong
18
作者 QI Caisong ZHANG Yuan 《Global Geology》 2013年第2期68-74,共7页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the Wangershan fault zone of northwestern Jiaodong is of meso- hypogenic altered rock type. The ore bodies occur at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of Wangershan fault in vein or irre...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the Wangershan fault zone of northwestern Jiaodong is of meso- hypogenic altered rock type. The ore bodies occur at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of Wangershan fault in vein or irregular shapes with the NE strike, NW trend, 30° -60°~ in dip and the lateral trending of SW. The ores are composed of pyrite, quartz, sericite, bismuthinite, native gold, bismuth sulfosah minerals, chalcopyrite, etc. , shown as brecciated structure and vein structure with metasomatic dissolution textures. The wall rock altera- tion is mainly described as phyllic alter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is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structure and altered rocks. The ore-controlling fault structures of this deposit is Wangershan fault, of which the intersection of major fault and secondary fault is the main ore-bearing position of this gold deposit, and the lar- ger arc curved position is a favorable part for ore body occurrence. On the plane, the ore body is shown as equi- distant pinch-out re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osit characteristics ore-controlling regularity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下载PDF
基于某矿区中段地质编录的综合地质研究
19
作者 田罡豪 崔中良 《冶金管理》 2023年第2期78-85,共8页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位于滇东北锗、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中南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基于矿区某中段坑道及钻孔大比例尺构造-岩相、矿化-蚀变地质编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中段)地质概况及岩(矿)相...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位于滇东北锗、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中南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基于矿区某中段坑道及钻孔大比例尺构造-岩相、矿化-蚀变地质编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中段)地质概况及岩(矿)相学特征,系统地厘定了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及其发育强度,并建立了研究区(中段)矿化蚀变分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编录 - 分带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