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起蚋虫叮人事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新民
白建敏
+3 位作者
郝洪武
袁中良
王广州
常战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2年第3期237-238,共2页
目的了解蚋虫的危害、活动时间,为蚋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查看和询问法。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询问,被叮咬后的村民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瘙痒,部分村民出现发热症状,大部分村民的症状多在2周左右消失。被叮咬的部位主要...
目的了解蚋虫的危害、活动时间,为蚋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查看和询问法。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询问,被叮咬后的村民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瘙痒,部分村民出现发热症状,大部分村民的症状多在2周左右消失。被叮咬的部位主要是暴露的胳膊、双下肢、面部及脖子。蚋虫全天活动的时间均集中在8:00-9:00、17:00-19:00和10:00-16:00该虫活动"消失"。结论被叮咬后,建议以消炎、止痒、防治继发感染为原则,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对蚋虫防治,以治理孳生地为主,药物防治等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蚋虫密度;做好个人防护,避开蚋虫活动时间,减少叮咬机会,杜绝危害的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蚋虫
危害
活动
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西南山区蚋虫监测与防控策略研究
2
作者
黄金波
潘孝猛
蓝玉清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3年第4期317-318,共2页
目的 了解庆元县西洋殿景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叮咬侵害程度,掌握蚋虫的生态习性、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为研究防治方法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开展人群防治知识知晓和叮咬侵害监测调查;采用幼虫捕捞法监测...
目的 了解庆元县西洋殿景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叮咬侵害程度,掌握蚋虫的生态习性、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为研究防治方法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开展人群防治知识知晓和叮咬侵害监测调查;采用幼虫捕捞法监测蚋幼虫孳生环境;采用人诱停落法监测蚋成虫密度。结果 88.52%的监测对象对蚋虫完全不了解;91.80%的监测对象对蚋虫叮咬侵害不知晓;83.33%的当地居民和25.5%旅客曾被叮咬侵害。山涧流水水体生境蚋幼虫密度为0.66只/网、大溪水体和水田水体生境幼虫密度为0只/网。山涧流水水体生境蚋幼虫密度6月份达到高峰,最高为1.85只/网。时间监测中蚋成虫密度6∶00—8∶00最高,为3.93只/人时;16∶00—18∶00密度次之,为2.00只/人时。蚋成虫密度7月份最高,最高为4.25只/人时。结论 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蚋虫防治知晓率低,叮咬侵害率高。山涧流水水体是蚋幼虫孳生环境。蚋虫季节消长呈单峰型,幼虫密度6月份到达高峰、成虫密度7月份到达高峰。蚋成虫在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应强加人群健康教育,开展监测和风险评价,建议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避免大范围使用化学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蚋虫
监测
防控策略
原文传递
蚋科昆虫与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
4
3
作者
安继尧
阎丙申
《医学动物防制》
1997年第2期51-54,共4页
1蚋虫1.1研究概况 蚋科昆虫属双翅目(Diptera)蚋科(Simuliidae)。截止1985年,世界蚋种(亚种)超过2000种,共122属(亚属)。但确实可信、有证据的只有1461种之多。中国蚋科昆虫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在调查阶段,许多地方仍为空白,比欧美、...
1蚋虫1.1研究概况 蚋科昆虫属双翅目(Diptera)蚋科(Simuliidae)。截止1985年,世界蚋种(亚种)超过2000种,共122属(亚属)。但确实可信、有证据的只有1461种之多。中国蚋科昆虫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在调查阶段,许多地方仍为空白,比欧美、日本等国落后几十年。现在国外先进国家,蚋虫的研究已达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水平,而国内尚未见报道资料。近年来,我国蚋虫的研究比较活跃,据作者(1996年4月)的统计数字我国有记载的蚋虫已达164种之多,比80年代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蚋
科昆
虫
寄生
虫
病
蚋虫
盘丝
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北五省(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新疆)蚋科名录(双翅目:蚋科)
被引量:
4
4
作者
安继尧
阎丙申
张家训
《医学动物防制》
2000年第9期485-488,共4页
蚋类属双翅目长角亚目蚋科(SIMULIIDAE)。俗称黑蝇(black fly)、驼背(挖背)、和刨锛。黑蝇之名称,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体色通常为黑色、棕黑、身体粗短(长约1.2—5.5mm),足短而粗壮,翅宽阔,翅膜透明.翅上无鳞片,翅前缘脉域的纵脉...
蚋类属双翅目长角亚目蚋科(SIMULIIDAE)。俗称黑蝇(black fly)、驼背(挖背)、和刨锛。黑蝇之名称,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体色通常为黑色、棕黑、身体粗短(长约1.2—5.5mm),足短而粗壮,翅宽阔,翅膜透明.翅上无鳞片,翅前缘脉域的纵脉发达,活像小苍蝇的缘故。但也有些种类的体色为红棕、灰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宁夏
青海
陕西
新疆
双翅目
蚋
科
蚋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起蚋虫叮人事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新民
白建敏
郝洪武
袁中良
王广州
常战军
机构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登封市卫生防疫站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处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2年第3期237-238,共2页
文摘
目的了解蚋虫的危害、活动时间,为蚋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查看和询问法。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询问,被叮咬后的村民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瘙痒,部分村民出现发热症状,大部分村民的症状多在2周左右消失。被叮咬的部位主要是暴露的胳膊、双下肢、面部及脖子。蚋虫全天活动的时间均集中在8:00-9:00、17:00-19:00和10:00-16:00该虫活动"消失"。结论被叮咬后,建议以消炎、止痒、防治继发感染为原则,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对蚋虫防治,以治理孳生地为主,药物防治等方法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蚋虫密度;做好个人防护,避开蚋虫活动时间,减少叮咬机会,杜绝危害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
蚋虫
危害
活动
防治
Keywords
blackflies
damage
activ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分类号
R384.5 [医药卫生—医学寄生虫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西南山区蚋虫监测与防控策略研究
2
作者
黄金波
潘孝猛
蓝玉清
机构
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处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3年第4期317-318,共2页
文摘
目的 了解庆元县西洋殿景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叮咬侵害程度,掌握蚋虫的生态习性、密度、季节消长等情况,为研究防治方法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开展人群防治知识知晓和叮咬侵害监测调查;采用幼虫捕捞法监测蚋幼虫孳生环境;采用人诱停落法监测蚋成虫密度。结果 88.52%的监测对象对蚋虫完全不了解;91.80%的监测对象对蚋虫叮咬侵害不知晓;83.33%的当地居民和25.5%旅客曾被叮咬侵害。山涧流水水体生境蚋幼虫密度为0.66只/网、大溪水体和水田水体生境幼虫密度为0只/网。山涧流水水体生境蚋幼虫密度6月份达到高峰,最高为1.85只/网。时间监测中蚋成虫密度6∶00—8∶00最高,为3.93只/人时;16∶00—18∶00密度次之,为2.00只/人时。蚋成虫密度7月份最高,最高为4.25只/人时。结论 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蚋虫防治知晓率低,叮咬侵害率高。山涧流水水体是蚋幼虫孳生环境。蚋虫季节消长呈单峰型,幼虫密度6月份到达高峰、成虫密度7月份到达高峰。蚋成虫在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应强加人群健康教育,开展监测和风险评价,建议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避免大范围使用化学防治方法。
关键词
蚋虫
监测
防控策略
分类号
R184.33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蚋科昆虫与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
4
3
作者
安继尧
阎丙申
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冀昆消毒技术研究所
出处
《医学动物防制》
1997年第2期51-54,共4页
文摘
1蚋虫1.1研究概况 蚋科昆虫属双翅目(Diptera)蚋科(Simuliidae)。截止1985年,世界蚋种(亚种)超过2000种,共122属(亚属)。但确实可信、有证据的只有1461种之多。中国蚋科昆虫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在调查阶段,许多地方仍为空白,比欧美、日本等国落后几十年。现在国外先进国家,蚋虫的研究已达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水平,而国内尚未见报道资料。近年来,我国蚋虫的研究比较活跃,据作者(1996年4月)的统计数字我国有记载的蚋虫已达164种之多,比80年代大大增加。
关键词
蚋
科昆
虫
寄生
虫
病
蚋虫
盘丝
虫
分类号
R384 [医药卫生—医学寄生虫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五省(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新疆)蚋科名录(双翅目:蚋科)
被引量:
4
4
作者
安继尧
阎丙申
张家训
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医学动物防制杂志社
银川市消毒杀虫管理站
出处
《医学动物防制》
2000年第9期485-488,共4页
文摘
蚋类属双翅目长角亚目蚋科(SIMULIIDAE)。俗称黑蝇(black fly)、驼背(挖背)、和刨锛。黑蝇之名称,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体色通常为黑色、棕黑、身体粗短(长约1.2—5.5mm),足短而粗壮,翅宽阔,翅膜透明.翅上无鳞片,翅前缘脉域的纵脉发达,活像小苍蝇的缘故。但也有些种类的体色为红棕、灰色、
关键词
甘肃
宁夏
青海
陕西
新疆
双翅目
蚋
科
蚋虫
分类号
R384.5 [医药卫生—医学寄生虫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起蚋虫叮人事件调查与分析
李新民
白建敏
郝洪武
袁中良
王广州
常战军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浙西南山区蚋虫监测与防控策略研究
黄金波
潘孝猛
蓝玉清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3
0
原文传递
3
蚋科昆虫与疾病的关系
安继尧
阎丙申
《医学动物防制》
199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西北五省(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新疆)蚋科名录(双翅目:蚋科)
安继尧
阎丙申
张家训
《医学动物防制》
2000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