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蚌科线粒体16S rRNA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艳艳 欧阳珊 +1 位作者 吴小平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8-263,共6页
首次测定了中国淡水贝类———蚌科 (Unionidae) 1 3个属代表种类的线粒体 1 6SrRNA部分序列。用Clustal X排序软件进行 1 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 ,序列总长度为 30 5— 32 0bp。通过Mega 2 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 1 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 首次测定了中国淡水贝类———蚌科 (Unionidae) 1 3个属代表种类的线粒体 1 6SrRNA部分序列。用Clustal X排序软件进行 1 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 ,序列总长度为 30 5— 32 0bp。通过Mega 2 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 1 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 ,共发现 1 0 8个碱基存在变异 ,其中包括 77个简约信息位点 ,并用“Pairwise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以贻贝为外类群 ,采用Mega 2 0软件中的“Neighbore Joining”法得到惟一一个分子系统树 ,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 0 0 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 :分布于中国的蚌科形成三个明显的类群 ,第一个类群 ,包括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第二个类群 ,由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组成 ;第三个类群只包括无齿蚌和冠蚌两个属。由此可以看出 ,它们有可能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的亚科 ,即小方蚌亚科 (帆蚌属、蛏蚌属、丽蚌属和尖锄蚌属 )、无齿蚌亚科 (无齿蚌属和冠蚌属 )和珠蚌亚科 (矛蚌属、扭蚌属、裂脊蚌属、鳞皮蚌属、尖嵴蚌属、楔蚌属和珠蚌属 ) ,由此证明小方蚌亚科在中国的存在 ,并且 ,对几个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调整。其中鳞皮蚌属和蛏蚌属原来属于无齿蚌亚科 ,根据线粒体 1 6SrRNA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线粒体DNA 16S RRNA 系统发育 贝类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和ND1基因序列的中国蚌科丽蚌属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12
2
作者 周春花 欧阳珊 +1 位作者 吴小平 黎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4-1030,共7页
本文根据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和ND1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构建了中国蚌科丽蚌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用距离矩阵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了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丽蚌属形成两个明显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失衡丽蚌(Lam... 本文根据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和ND1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构建了中国蚌科丽蚌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用距离矩阵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了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丽蚌属形成两个明显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失衡丽蚌(Lamprotula tortuosa)、刻裂丽蚌(L.scripta)、天津丽蚌(L.tientsinensis)、绢丝丽蚌(L.fibrosa)、环带丽蚌(L.zonata),第二个类群包括背瘤丽蚌(L.leai)、洞穴丽蚌(L.caveata)、角月丽蚌(L.cornuum-lunae)、猪耳丽蚌(L.rochechouarti)。前者构成尖丽蚌属,后者仍为丽蚌属。与蚌科其它属的代表种比较分析表明:尖丽蚌属和珠蚌亚科的种类形成一支,丽蚌属和缓行蚌亚科的种类形成一支,无齿蚌属和冠蚌属形成一支。由此可见,尖丽蚌属属于珠蚌亚科,丽蚌属属于缓行蚌亚科。珠蚌亚科和缓行蚌亚科形成姐妹群,而无齿蚌亚科是珠蚌亚科+缓行蚌亚科的姐妹群。将北美缓行蚌亚科方蚌属7个种的序列加入进行比较,得出丽蚌属和北美的方蚌属都是比较古老的类群,它们的亲缘关系很近,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16S RRNA ND1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小平 梁彦龄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钩介幼虫 形态学
下载PDF
蚌科钩介幼虫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Ⅱ.六个种幼虫的形态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小平 梁彦龄 +1 位作者 王洪铸 欧阳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研究了真柱矛蚌、剑状矛蚌、洞穴丽蚌、角月丽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六种蚌的育儿囊的类型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钩介幼虫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真柱矛蚌、剑状矛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育儿囊... 研究了真柱矛蚌、剑状矛蚌、洞穴丽蚌、角月丽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六种蚌的育儿囊的类型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钩介幼虫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真柱矛蚌、剑状矛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育儿囊为外鳃类同生型,洞穴丽蚌、角月丽蚌的育儿囊为外鳃类四生型;钩介幼虫可分为二类:真柱矛蚌、剑状矛蚌、褶纹冠蚌为有钩型,三角帆蚌、洞穴丽蚌、角月丽蚌为无钩型。一些细微结构在不同种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育儿囊 钩介幼虫 比较形态学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序列研究蚌科6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许志强 葛家春 +2 位作者 李晓晖 霍光明 潘建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通过测定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I以及ITS2序列研究了江苏地区蚌科(Unionidae)6种常见贝类——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背角无齿蚌(Anodneta woodiana woodiana)、扭蚌(Arconaia lanceolata... 通过测定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I以及ITS2序列研究了江苏地区蚌科(Unionidae)6种常见贝类——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背角无齿蚌(Anodneta woodiana woodiana)、扭蚌(Arconaia lanceolata)、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以及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ui)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6种蚌的ITSI序列长度介于354~439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2.7%;ITS2序列长度介于287~354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12%.对6种贝类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ITSI的比对长度包括501个位点,其中有364个变异位点和99个简约信息位点;ITS2的比对长度包括381个位点,其中有259个变异位点和66个简约信息位点。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分析6种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贝类明显聚合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括三角帆蚌(H.caulingu)和背瘤丽蚌(L.leai).类群Ⅱ包括扭蚌(A.lanceolata)和圆顶珠蚌(U.douglasiae),类群Ⅲ由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uoodiana)和褶纹冠蚌(C.plicata)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生
下载PDF
蚌科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小平 欧阳珊 +1 位作者 梁彦龄 余扬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1999年第1期58-61,66,共5页
应用扫描电镜对蚌科10种蚌贝壳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贝壳棱柱层的厚度在各类群中较为稳定,其角柱状结构随种类不同而有单层和复层之分;珍珠层“砖块”状结构的大小及排列方式也表现出多样性。这些差异很可能具分类上的... 应用扫描电镜对蚌科10种蚌贝壳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贝壳棱柱层的厚度在各类群中较为稳定,其角柱状结构随种类不同而有单层和复层之分;珍珠层“砖块”状结构的大小及排列方式也表现出多样性。这些差异很可能具分类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贝壳 扫描电镜 细微结构 珍珠层 棱柱层
下载PDF
蚌科两种蚌钩介幼虫形态的比较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舒凤月 吴小平 《山东科学》 CAS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钩介幼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但钩介幼虫的形状、大小、壳钩的长短、大棘刺的排列方式、壳表面的壳饰等在不同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同一种蚌... 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钩介幼虫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但钩介幼虫的形状、大小、壳钩的长短、大棘刺的排列方式、壳表面的壳饰等在不同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同一种蚌类,其钩介幼虫的形态结构也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介幼虫 蚌科 三角帆 褶纹冠
下载PDF
中国糙蚌属二新种(瓣鳃纲:蚌科)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月英 段毅豪 赖泽兴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78-282,共5页
本文记述糙蚌属Scabies Hass 1911二新种,分别命名为中国糙蚌Scabies chinensis和长糙蚌S.longata。该属在我国为首次发现。
关键词 瓣鳃纲 蚌科 新种
下载PDF
微卫星DNA标记在蚌科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欧阳解秀 吴小平 +1 位作者 欧阳珊 李绍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8-83,共6页
蚌科动物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对该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微卫星DNA标记的发展和利用将有利于蚌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从微卫星标记的特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综述了微卫星DNA标记在蚌科动物中的... 蚌科动物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对该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微卫星DNA标记的发展和利用将有利于蚌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从微卫星标记的特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综述了微卫星DNA标记在蚌科动物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中国蚌科微卫星DNA标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蚌科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龙骨蛏蚌的再描述(真瓣鳃目:蚌科)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月英 吴小平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22-123,共2页
厄德 (Heude, 1875—1886) 曾记载过长江中游地区的龙骨长足蚌 (Micetopus carinatus Heude),但是所依据的标本仅是半个左壳,而且描述简单——“背部有龙骨皱褶,后缘圆、压扁”,并认为是化石标本。自此以后未见过任何报道。1986年我们... 厄德 (Heude, 1875—1886) 曾记载过长江中游地区的龙骨长足蚌 (Micetopus carinatus Heude),但是所依据的标本仅是半个左壳,而且描述简单——“背部有龙骨皱褶,后缘圆、压扁”,并认为是化石标本。自此以后未见过任何报道。1986年我们在鄱阳湖地区吴城镇修河采集到一批龙骨蛏蚌标本,并在吴城镇菜市场见到有活的龙骨蛏蚌出售。现将该种描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瓣鳃目 蚌科 龙骨蛏
下载PDF
蚌科20种蚌类肛门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舒凤月 吴小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3,共5页
对蚌科11属20种蚌类肛门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蚌科肛门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肛门类型、肛门相对后闭壳肌位置、肛门壁内表面是否具纵嵴、肠沟终止位置等特征因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可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关键词 蚌科 肛门 比较解剖 系统学
下载PDF
四川省尖嵴蚌属一新种(瓣鳃纲:蚌科)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和期 刘月英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404-407,共4页
作者于1981年8月进行四川省贝类资源调查时,在蒲江支流采到尖嵴蚌属一新种——四川尖峭蚌 Acuticosta sichuonica sp.nov.该种壳小,壳长26.5mm,壳高14.5mm,壳宽10.1mm;外形星卵圆形;前背缘短而低下,后背缘平直,与腹缘近于平行;壳面从壳... 作者于1981年8月进行四川省贝类资源调查时,在蒲江支流采到尖嵴蚌属一新种——四川尖峭蚌 Acuticosta sichuonica sp.nov.该种壳小,壳长26.5mm,壳高14.5mm,壳宽10.1mm;外形星卵圆形;前背缘短而低下,后背缘平直,与腹缘近于平行;壳面从壳顶至壳中部有五条似同心状的凹槽,最下一条较长,粗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长嵴 新种 瓣鳃纲
下载PDF
DNA序列在蚌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欧阳解秀 吴小平 +1 位作者 欧阳珊 李绍波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9-73,共5页
蚌科动物是世界上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直接对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是研究蚌科分子系统学最理想的方法,也是研究最佳保种计划最关键的资料。论文从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DNA的提取、目的基因的选择、PCR引物和扩增... 蚌科动物是世界上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直接对DNA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是研究蚌科分子系统学最理想的方法,也是研究最佳保种计划最关键的资料。论文从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DNA的提取、目的基因的选择、PCR引物和扩增条件的选用)和各亚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等方面,总结了蚌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中国蚌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序列 蚌科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我国蚌科一新纪录
14
作者 刘月英 张文珍 +1 位作者 王耀先 段毅豪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50-150,共1页
查氏拟齿蚌Pseudodon chaperi (Morgan, 1885) 见壳近似长方形,略膨胀。前部短圆,后背缘呈截状与后缘相交处有一不明显的角。壳顶部低平,略低于后背缘,位于贝壳的前部,距壳前端1/3处。腹缘略直。壳面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常被腐蚀。
关键词 一新纪录 中国学院 动物研究所 后背缘 蚌科 云南西双版纳 壳顶腔 拟主齿 望天树 铰合部
全文增补中
DNA条形码与线粒体基因组在蚌科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解秀 苏金荟 +2 位作者 吴小平 欧阳珊 周春花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742-3747,共6页
蚌科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滤食性贝类。蚌能过滤、净化水体,且对水质变化反映敏感,是检测水质的指示生物之一。但由于栖息地缺失和破坏,过度商业捕捞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蚌科已被确定为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因此,对蚌科生物... 蚌科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滤食性贝类。蚌能过滤、净化水体,且对水质变化反映敏感,是检测水质的指示生物之一。但由于栖息地缺失和破坏,过度商业捕捞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蚌科已被确定为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因此,对蚌科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DNA测序成本越来越低、速度不断加快、准确度不断提高。而作为物种鉴定和发现隐存种的DNA序列工具,DNA条形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线粒体基因组是动物唯一的核外基因组,也是遗传多样性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蚌科线粒体DNA特殊的双重单亲遗传方式更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综述对DNA条形码和线粒体基因组用于蚌科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特点、研究现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展望了蚌科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趋势,旨在为蚌科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蚌类和科学利用蚌类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线粒体基因组 蚌科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基于多位点分子标记和线粒体基因组学中国蚌类(蚌目:蚌超科)物种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
16
作者 武瑞文 安建梅 +2 位作者 陈如如 欧阳珊 吴小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88-1804,I0001-I0011,共28页
中国是东亚蚌类(蚌目:蚌超科)物种分布中心,共记录有26属.然而,在世界蚌目框架下,中国仍缺乏一个完整科学的蚌类分类系统.本研究基于多位点分子标记(COI、16S、28S)和线粒体基因组学重构聚焦于蚌超科的蚌目系统发育关系,ML、BI和BEAST... 中国是东亚蚌类(蚌目:蚌超科)物种分布中心,共记录有26属.然而,在世界蚌目框架下,中国仍缺乏一个完整科学的蚌类分类系统.本研究基于多位点分子标记(COI、16S、28S)和线粒体基因组学重构聚焦于蚌超科的蚌目系统发育关系,ML、BI和BEAST系统发育结果均支持蚌科5亚科分类系统,即(((Ambleminae+Gonideinae)+Rectidentinae)+Unioninae)+Parreysiinae;珍珠蚌科2亚科分类系统,即(Gibbosulinae+Margaritiferinae);中国蚌类隶属蚌科4亚科(Gonideinae,Rectidentinae,Unioninae,Parreysiinae)13族和珍珠蚌科两亚科(Gibbosulinae,Margaritiferinae).基于化石标定的分子钟显示:蚌科物种分化时间为中三叠世(median=232.07 Ma),其中雕刻蚌亚科(Parreysiinae)起源和物种分化时间早于其他亚科;矩形蚌亚科(Rectidentinae)物种分化时间最晚,为晚白垩世(median=94.72 Ma);小方蚌亚科(Ambleminae)和隆脊蚌亚科(Gonideinae)最近共同祖先分化于晚侏罗纪世(median=144.69 Ma),珍珠蚌科起源于晚石炭世(median=312.61 Ma),物种分化于晚白垩世(median=91.59 Ma),中国蚌科现生物种最早起源时间可追溯到白垩纪(中国尖嵴蚌(Acuticosta chinensis),median=114.36 Ma).蚌超科线粒体基因重排分析显示:蚌超科线粒体基因组有4种基因排列方式(GO),珍珠蚌科独享一种(GO1);蚌科中Unioninae和Ambleminae共享一种(GO2);Gonideinae有2种基因排列方式(GO3和GO4),其中室蚌(Chamberlainia hainesiana)独享一种(GO4),其余物种共享一种(GO3).以往作为高阶元分类的贝壳形态、钩介幼虫形态以及育儿囊类型,并不能作为蚌科属及以上阶元分类依据.本研究重构了世界蚌目聚焦于蚌超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历史,建立了中国蚌类分类系统,为今后该类群区系多样性研究及资源保护提供了分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科 珍珠蚌科 系统发育 线粒体基因组学 基因排列 形态学 解剖学
下载PDF
中国蚌科物种数据库的特点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涛涛 谢广龙 +1 位作者 吴小平 陈军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7年第4期83-89,共7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及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呈加速趋势,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蚌科物种数据库的特点及其应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本实验室多年来对长江中下游大量淡水蚌类...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及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呈加速趋势,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蚌科物种数据库的特点及其应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本实验室多年来对长江中下游大量淡水蚌类的调查数据、标本及一些重要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该数据库最终可收录中国蚌科120余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中国特有属种及部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科研价值的珍稀物种。根据中文名、拉丁名及特定地理范畴(产地、模式标本所在地)等查询条件,可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及相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蚌科 物种数据库 特点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蚌螨属水螨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蚌螨科)(英文) 被引量:4
18
作者 文春根 高谦 朱志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537,共3页
记述了从我国江西省淡水蚌中采到的蚌螨科Unioni colidae水螨1新种,簇刺蚌螨U.(Anodontinatax)penicilla tu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簇刺蚌螨,新种Unionicola(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图1~11) ... 记述了从我国江西省淡水蚌中采到的蚌螨科Unioni colidae水螨1新种,簇刺蚌螨U.(Anodontinatax)penicilla tu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簇刺蚌螨,新种Unionicola(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图1~11) 正模♂,副模1♀,江西鄱阳湖,1998 11 11,文春根采自背角无齿蚌A.woodianawoodiana(Lea)。鉴别特征新种近似于中间蚌螨U.(Anodontinatax) intermedia(Koenike,1882),但通过以下特征区别后者:雄螨具有背小板,雄螨ⅣL 4 5的密刺毛数量为8~10和22~24(后者为18~20和17~19),射精复合体的形状和须肢的分叉腹小爪。词源:拉丁词“penicillatus”意思为“一簇毛的”,指新种因雄螨ⅣL 4 5有一簇刺毛而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螨 螨属 新种
下载PDF
中国蚌螨属支序分类分析(蜱螨亚纲:蚌螨科)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浩彬 胡宝庆 +1 位作者 朱志民 文春根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选择35个特征对我国蚌螨属15种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蚌螨P-Ⅳ(胫节)端腹部的指状突是将它们聚集成两群的主要特征。今村蚌螨P-Ⅳ端腹部仅具有短矩,与外群最近,认为是我国的蚌螨属水螨中最原始的种类;雌螨前殖吸盘板的形态影响戊蚌螨亚属... 选择35个特征对我国蚌螨属15种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蚌螨P-Ⅳ(胫节)端腹部的指状突是将它们聚集成两群的主要特征。今村蚌螨P-Ⅳ端腹部仅具有短矩,与外群最近,认为是我国的蚌螨属水螨中最原始的种类;雌螨前殖吸盘板的形态影响戊蚌螨亚属与多盘蚌螨亚属的种类聚类,由此推测可以将蚌螨P-Ⅳ端腹部的指状突与雌螨前殖吸盘板的形态也作为蚌螨亚属的区分特征。由于殖吸盘结构简单是祖征态之一,因此认为具有5对殖吸盘的邻近蚌螨比6对殖吸盘的厚蚌螨更原始。雌螨具有1对殖吸盘板的寄蚌螨亚属种类与沃蚌螨亚属种类在支序系统树中形成姊妹群,结果支持Vidrine将沃蚌螨亚属从寄蚌螨亚属中分离的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螨亚纲 水螨 螨属 支序分类
下载PDF
中国蚌螨属1新种及1新纪录种记述(蜱螨亚纲:水螨群:蚌螨科) 被引量:2
20
作者 文春根 朱志民 《蛛形学报》 1996年第2期92-95,共4页
记述采自江西的蚌螨属1新种,定名为丰城蚌螨Unionicola(Parasitatax)fengchengensis sp.nov.和1个中国新纪录种。
关键词 蜱螨亚纲 水螨 螨属 新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