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蔡青年 张青文 +2 位作者 高希武 王宇 周明牂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10-915,共6页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次生物质 抗性作用 蚜量比值 麦长管 紫外分光光度法 酶标仪法
下载PDF
北方春小麦抗蚜水平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昌盛 尚勋武 +2 位作者 师桂英 孙多鑫 袁俊秀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0-83,共4页
选用田间蚜量比值法评价抗蚜水平不同的12个春小麦品种,对其叶色、叶毛长度、叶毛密度、叶面积、蜡质、株高、芒长、穗密度、分蘖9个形态指标与抗蚜水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麦蚜发生的高峰期,小麦叶色、叶毛长度、叶毛密度、蜡... 选用田间蚜量比值法评价抗蚜水平不同的12个春小麦品种,对其叶色、叶毛长度、叶毛密度、叶面积、蜡质、株高、芒长、穗密度、分蘖9个形态指标与抗蚜水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麦蚜发生的高峰期,小麦叶色、叶毛长度、叶毛密度、蜡质含量和穗密度都与抗蚜性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面积和株高分别与抗蚜性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芒长和分蘖与抗蚜性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蜡质含量、旗叶面积、穗密度和株高与小麦抗蚜性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形态特征 蚜量比值 相关性 抗性
下载PDF
玉米品种抗蚜性鉴定评价方法与标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禹田 贾永超 +5 位作者 柴正群 吴迪 Nawaz Haider Bashir 马丽 陈国华 李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96-1403,共8页
本研究以玉米蚜为研究对象,在云南省昭通地区通过田间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了玉米蚜田间种群动态,评价了27个不同品种玉米的抗蚜性,探索了更为简便的玉米抗蚜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玉米蚜在田间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抽雄散粉期... 本研究以玉米蚜为研究对象,在云南省昭通地区通过田间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了玉米蚜田间种群动态,评价了27个不同品种玉米的抗蚜性,探索了更为简便的玉米抗蚜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玉米蚜在田间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抽雄散粉期和蜡熟期;采用玉米整个生育期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品种玉米的抗性,发现高抗品种有6个、抗性品种有6个、中抗品种有6个、感虫品种有4个、高感品种有5个,玉米蚜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品种玉米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玉米蚜暴发时期到玉米完熟期的蚜量比值来评价玉米抗蚜性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玉米 蚜量比值 种群动态 抗虫性
下载PDF
宁夏灌区饲用高粱品种抗蚜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闫雅 刘涛 +3 位作者 徐龙 王颖 李东宁 马建华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第12期52-54,共3页
采用蚜量比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8个引进饲用高粱品种和2个国内育成高粱品种的抗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国外引进品种海牛(0.93)、海狮(0.76)、大龙(0.93)、大奖1230(0.93)和2个国内育成品种F438(0.73)、A85(0.93)蚜量比值较高,均表现为... 采用蚜量比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8个引进饲用高粱品种和2个国内育成高粱品种的抗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国外引进品种海牛(0.93)、海狮(0.76)、大龙(0.93)、大奖1230(0.93)和2个国内育成品种F438(0.73)、A85(0.93)蚜量比值较高,均表现为低抗蚜虫,光明星(0.63)表现为中抗,大力士(1.33)、F10(1.20)表现为中感,大卡蚜量比值(1.63)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表现为高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高粱 品种 抗性 蚜量比值 评价
下载PDF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4 位作者 吴春 向运佳 李朝苏 杨武云 汤永禄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4-1531,共8页
【目的】评价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的抗性,比较以蚜量比值为标准划分的抗性等级与千粒重损失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00年以来四川省审定的34个小麦主栽品种,遮雨棚内盆栽种植,在孕穗期进行罩网... 【目的】评价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的抗性,比较以蚜量比值为标准划分的抗性等级与千粒重损失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00年以来四川省审定的34个小麦主栽品种,遮雨棚内盆栽种植,在孕穗期进行罩网接蚜,利用蚜量比值方法划分抗蚜等级,在小麦成熟后测定千粒重损失率。【结果】34个品种的抗性等级分布为中抗~高感,没有抗或高抗品种,中抗、低抗、低感、中感、感、高感等级的品种数分别为2、6、11、5、6和4个,中抗品种为川麦42和绵麦45。中抗至高感等级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损失率依次为43.6%、58.1%、60.3%、68.1%、73.5%和77.1%,川麦42(中抗)和内麦836(高感)的千粒重损失率分别为41.8%和80.7%。蚜量比值与千粒重损失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部分品种抗性等级与其千粒重损失率表现不一致,低抗品种川农16千粒重损失率为70.0%,而低感品种川麦107的千粒重损失率为52.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参试的四川小麦品种在中抗至高感禾谷缢管蚜等级内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低感范围内,具有外源遗传背景的川麦42比近源品种的整体抗性稍强。蚜量比值结合千粒重损失率进行小麦抗性等级划分的结果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缢管 蚜量比值 千粒重损失率
原文传递
不同百合品种抗蚜虫性鉴定 被引量:4
6
作者 周俐宏 张惠华 +3 位作者 吴天宇 刘晓荣 田海亮 王志刚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88,共4页
以31份百合品种(野生)为试材,采用人工蚜虫接种及蚜量比值法,研究了不同百合品种(野生)对蚜虫虫口数量的影响,以期获得抗蚜虫的百合种质。结果表明:不同百合品种(野生)对蚜虫的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蚜虫接种15d时各品种(野生)虫口数量差... 以31份百合品种(野生)为试材,采用人工蚜虫接种及蚜量比值法,研究了不同百合品种(野生)对蚜虫虫口数量的影响,以期获得抗蚜虫的百合种质。结果表明:不同百合品种(野生)对蚜虫的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蚜虫接种15d时各品种(野生)虫口数量差异甚大,0~237头不等。31份百合品种(野生)根据蚜量比值法可分为5级,7个品种(野生)为高感品种(野生);4个品种为感虫品种;2个品种(野生)为中抗品种(野生);5个品种(野生)为抗虫品种(野生);13个品种(野生)为高抗品种(野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人工接种 蚜量比值 抗性鉴定
原文传递
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鸿雁 李叶 +1 位作者 宋维虎 刘长仲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22,共7页
选用甘肃省常见的13个小麦品种,通过蚜量比值法和生命参数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与净增值率(R0)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呈... 选用甘肃省常见的13个小麦品种,通过蚜量比值法和生命参数法研究,比较了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与净增值率(R0)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种群加倍时间(Tb)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蚜量比值与R0、r、λ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MRGR、体重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b呈显著负相关(P<0.05)。发育历期与平均世代周期(T)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群加倍时间(T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陇春杂2号上麦长管蚜的R0(41.959)、r (0.303)、λ(1.355)、MRGR(0.433)均大于其他12个小麦品种,且Tb(2.289)最短;永良15上麦长管蚜的r (0.256)、λ(1.292)、MRGR(0.395)均小于其他12个小麦品种,且Tb(2.715)最长,除甘春29和陇春杂2号为高感品种外,其他品种均为感虫品种。研究结果表明,抗性水平相同的不同小麦品种之间除T外,其他生物学参数之间差异显著,且MRG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特定时间生命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蚜量比值 生物学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