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蚯蚓体腔细胞彗星试验检测阿散酸在泥浆体系中降解前后的遗传毒性变化
被引量:
3
1
作者
徐韵
陈海刚
+3 位作者
李兆利
李梅
孙华
孔志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49,共4页
配制不同浓度的阿散酸标准液,与某养猪场附近的表层土壤混合形成泥浆系统,放在摇床上连续培养30d.在第0、1、2、3、4周取出适量降解液,分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散酸的降解率;用彗星试验检测降解液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
配制不同浓度的阿散酸标准液,与某养猪场附近的表层土壤混合形成泥浆系统,放在摇床上连续培养30d.在第0、1、2、3、4周取出适量降解液,分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散酸的降解率;用彗星试验检测降解液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阿散酸低浓度时在泥浆体系中能被较快降解,500mg/L的降解率达到了25%;蚯蚓体腔细胞彗星试验表明,所有降解液均具有遗传毒性,可导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明显损伤,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体腔细胞
彗星试验
泥浆
阿散酸
降解
遗传毒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土壤污染生物标志物的蚯蚓体腔细胞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
7
2
作者
朱江
杨道丽
+2 位作者
李志刚
王振旗
毛俊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比较了纤维针法(FNE)、电压刺激法(EE)、超声波刺激法(UP)、纤维针与超声波刺激结合法(CM)四种蚯蚓体腔细胞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单位体重细胞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M>UP>EE>FNE,细胞的成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CM>FNE>EE>UP,...
比较了纤维针法(FNE)、电压刺激法(EE)、超声波刺激法(UP)、纤维针与超声波刺激结合法(CM)四种蚯蚓体腔细胞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单位体重细胞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M>UP>EE>FNE,细胞的成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CM>FNE>EE>UP,其中CM法提取的单位体重细胞数(106个)较多(4.638±0.138)且存活率(%)最高(97.258±0.161)。CM法所提取的体腔细胞能满足作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生物标志物的要求,可以为在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污染土壤开展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体腔细胞
纤维针与超声波刺激结合法
生物标志物
土壤污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土壤苯并[a]芘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抗氧化酶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静静
张伟
+3 位作者
郑彬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200,共8页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一次污染和多次累积污染2种方法, 模拟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 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 分析蚯蚓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 B[a]P有效含量、蚯蚓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SOD、POD活性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多次叠加污染和一次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2.37 μg·kg-1·d-1和3.35 μg·kg-1·d -1, 后期(28~56 d)下降速率逐步减缓为0.24 μg·kg-1·d-1和0.53 μg·kg -1·d-1; 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6.94 μg·kg-1·d-1和14.84 μg·kg-1·d-1, 后期(28~56 d)逐步减缓为0.73 μg·kg-1·d-1和1.64 μg·kg-1·d-1。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吸附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为0.914 7。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与土壤B[a]P有效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54 3(SOD)、0.829 6(POD)和0.704 0(SOD)、0.727 1(POD)。在叠加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17.1%~38.6%(P〈0.05), 蚯蚓富集量比一次污染低22.6%~46.8%(P〈0.05), 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分别为一次污染酶活性的49.6%~82.7%和75.5%~109.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多次叠加污染
生物有效性
富集量
蚯蚓体腔细胞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蚯蚓体腔细胞彗星试验检测阿散酸在泥浆体系中降解前后的遗传毒性变化
被引量:
3
1
作者
徐韵
陈海刚
李兆利
李梅
孙华
孔志明
机构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出处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49,共4页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020284041)
江苏省环保科技项目(No.2004022)~~
文摘
配制不同浓度的阿散酸标准液,与某养猪场附近的表层土壤混合形成泥浆系统,放在摇床上连续培养30d.在第0、1、2、3、4周取出适量降解液,分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阿散酸的降解率;用彗星试验检测降解液对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表明,阿散酸低浓度时在泥浆体系中能被较快降解,500mg/L的降解率达到了25%;蚯蚓体腔细胞彗星试验表明,所有降解液均具有遗传毒性,可导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明显损伤,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蚯蚓体腔细胞
彗星试验
泥浆
阿散酸
降解
遗传毒性
Keywords
earthworm coelomocyte
comet assay
slurry
arsanilic acid
degradation
genotoxicity
分类号
X17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土壤污染生物标志物的蚯蚓体腔细胞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
7
2
作者
朱江
杨道丽
李志刚
王振旗
毛俊亚
机构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47001)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ZR1426700)
上海市技术标准专项(10DZ0503900)
文摘
比较了纤维针法(FNE)、电压刺激法(EE)、超声波刺激法(UP)、纤维针与超声波刺激结合法(CM)四种蚯蚓体腔细胞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单位体重细胞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M>UP>EE>FNE,细胞的成活率由大到小依次为CM>FNE>EE>UP,其中CM法提取的单位体重细胞数(106个)较多(4.638±0.138)且存活率(%)最高(97.258±0.161)。CM法所提取的体腔细胞能满足作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生物标志物的要求,可以为在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污染土壤开展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蚯蚓体腔细胞
纤维针与超声波刺激结合法
生物标志物
土壤污染
Keywords
earthworm coelomcytes
combined method of fiber needle extraction with vltrasound protocol(CM)
biomarker
soil pollution
分类号
X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壤苯并[a]芘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抗氧化酶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静静
张伟
郑彬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58)资助
文摘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一次污染和多次累积污染2种方法, 模拟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 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 分析蚯蚓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 B[a]P有效含量、蚯蚓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SOD、POD活性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多次叠加污染和一次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2.37 μg·kg-1·d-1和3.35 μg·kg-1·d -1, 后期(28~56 d)下降速率逐步减缓为0.24 μg·kg-1·d-1和0.53 μg·kg -1·d-1; 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6.94 μg·kg-1·d-1和14.84 μg·kg-1·d-1, 后期(28~56 d)逐步减缓为0.73 μg·kg-1·d-1和1.64 μg·kg-1·d-1。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吸附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为0.914 7。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与土壤B[a]P有效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54 3(SOD)、0.829 6(POD)和0.704 0(SOD)、0.727 1(POD)。在叠加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17.1%~38.6%(P〈0.05), 蚯蚓富集量比一次污染低22.6%~46.8%(P〈0.05), 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分别为一次污染酶活性的49.6%~82.7%和75.5%~109.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关键词
苯并[A]芘
多次叠加污染
生物有效性
富集量
蚯蚓体腔细胞
抗氧化酶活性
Keywords
Soil B[a]P Superimposed multi-time pollution Bioavailability Accumulated amount Earthworm coelomocyte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蚯蚓体腔细胞彗星试验检测阿散酸在泥浆体系中降解前后的遗传毒性变化
徐韵
陈海刚
李兆利
李梅
孙华
孔志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作为土壤污染生物标志物的蚯蚓体腔细胞提取方法比较
朱江
杨道丽
李志刚
王振旗
毛俊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1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土壤苯并[a]芘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抗氧化酶的毒性效应
马静静
张伟
郑彬
葛高飞
檀华蓉
郜红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