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冯健 李范珠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128-1130,1175,共4页
目的概述促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研究促鼻黏膜吸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总结了影响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3个主要因素,重点介绍了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3条有效途径的研究... 目的概述促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研究促鼻黏膜吸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总结了影响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3个主要因素,重点介绍了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吸收的3条有效途径的研究进展。结论加入吸收促进刹、改变剂型和使用酶抑制剂可有效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经鼻黏膜的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鼻黏膜给药 吸收促进剂 剂型 酶抑制剂
下载PDF
应用A549细胞单层模型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肺部吸收的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智瑛 张悦 张强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2-395,共4页
药物通过呼吸进行吸收的路径依次为气管→支气管→肺泡,其中通过肺泡上皮细胞吸收占90%以上.由于肺泡上皮细胞使大分子的蛋白多肽类药物不易通过,是它们渗透的主要屏障,因此对肺泡膜屏障特性、药物透过过程及渗透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 药物通过呼吸进行吸收的路径依次为气管→支气管→肺泡,其中通过肺泡上皮细胞吸收占90%以上.由于肺泡上皮细胞使大分子的蛋白多肽类药物不易通过,是它们渗透的主要屏障,因此对肺泡膜屏障特性、药物透过过程及渗透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肺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549细胞 细胞模型 蛋白多肽类药物 肺部吸收 表观渗透系数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韩国柱 何巍 任开环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1期9-11,共3页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动学十分复杂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类药物有显著的首过效应 ,其消除半衰期短 ,分布容积较小 ,吸收和消除均可能涉及非线性饱和动力学。结合蛋白、动物种属、给药方案、内源性成分及给药系统等均可影响其药动学过程。...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动学十分复杂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类药物有显著的首过效应 ,其消除半衰期短 ,分布容积较小 ,吸收和消除均可能涉及非线性饱和动力学。结合蛋白、动物种属、给药方案、内源性成分及给药系统等均可影响其药动学过程。近年 ,众多的蛋白多肽类药物有待研发 ,其药动学特点和规律亟待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影响因素 药物动力学 综合系统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莉 毕茹 张娜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336,共4页
目的:概述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各种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比较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鼻腔、口腔粘摸、肺部吸入、透皮吸收等给药途径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剖析各种给药途径的优劣势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由于蛋白多肽类... 目的:概述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各种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比较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鼻腔、口腔粘摸、肺部吸入、透皮吸收等给药途径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剖析各种给药途径的优劣势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及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结构特点不同,各种非注射给药途径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结论:针对口服、鼻腔、口腔粘膜、肺部、皮肤等吸收途径的特点,选择适合蛋白多肽类药物特点的给药途径,能为人类防治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非注射给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金城 王海涛 肖小河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1-54,共4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研究进展。蛋白多肽类药物在现代疾病预防和治疗中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在消化道中易被破坏 ,口服生物利用度差 ,常规给药一直以注射为主。大量研究表明 ,通过采取结构修饰、应用...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研究进展。蛋白多肽类药物在现代疾病预防和治疗中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在消化道中易被破坏 ,口服生物利用度差 ,常规给药一直以注射为主。大量研究表明 ,通过采取结构修饰、应用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以及制备新型载药、释药系统等手段 ,可大大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使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制剂显示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口服给药 生物利用度 研究进展 吸收促进剂 口服制剂 治疗中 蛋白 消化道 胃肠道
下载PDF
生物样品中蛋白多肽类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国柱 何巍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87-191,共5页
关键词 生物样品 蛋白多肽类药物 药物分析 生物检定法 免疫测定法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郑宁 高永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4期317-320,324,共5页
蛋白多肽类药物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类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普遍稳定性差 ,易失活。研究证明 。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制剂学 生物利用度 氨基酸 口服给药剂型 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鼻黏膜给药直接入脑途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文静 李范珠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5年第10期731-734,共4页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鼻黏膜给药 入脑 中枢神经系统 system 生物大分子 药剂学研究 BRAIN 生物技术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襄河 周艳萍 +1 位作者 王琨 叶继丹 《安徽医药》 CAS 2009年第7期715-719,共5页
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了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剂型种类,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剂型 药代动力学 分析方法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及其微囊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慧 郭晓庆 +2 位作者 刘冬 孙佳明 张辉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6期608-610,共3页
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在医药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药理活性高、特异性高、可溶性强、疗效稳定、用量少、毒副作用低等优点。但也具有生物利用度低,易变性失活的不足。微型包囊是近年药物制剂的新工艺、新技术。微囊较普通制剂有许... 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在医药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药理活性高、特异性高、可溶性强、疗效稳定、用量少、毒副作用低等优点。但也具有生物利用度低,易变性失活的不足。微型包囊是近年药物制剂的新工艺、新技术。微囊较普通制剂有许多优点,能够弥补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不足,为此类药物临床应用开创了新局面。目前,微囊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生产中,并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微囊 制剂方法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会仙 张淑珍 谢剑炜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6年第1期63-66,共4页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传统药物不同,目标蛋白多肽给药量小,而各种内源性蛋白含量很高,这种干扰使准确测量目标分子非常困难。此类研究必须以建立灵敏、专一、准确的测定方法为前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传统药物不同,目标蛋白多肽给药量小,而各种内源性蛋白含量很高,这种干扰使准确测量目标分子非常困难。此类研究必须以建立灵敏、专一、准确的测定方法为前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各种分析方法,包括生物检定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免疫分析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核磁共振、液相色谱-质谱(LC-MS)和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技术等,其中LC-MS和CE-MS联用技术可望成为较有前途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药代动力学 分析方法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慧敏 闻镍 +2 位作者 王晓霞 刘丽 刘会芳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1年第3期251-255,共5页
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1]。许多生物药物在体内都具有免疫原性,对动物或人给予蛋白多肽类药物或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药物后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生抗药物抗体(anti-drugantibody,ADA)。ADA会对药物... 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1]。许多生物药物在体内都具有免疫原性,对动物或人给予蛋白多肽类药物或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药物后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生抗药物抗体(anti-drugantibody,ADA)。ADA会对药物暴露、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药效、药物毒性作用等造成影响,主要包括:ADA与药物结合,可能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清除、影响血浆半衰期和组织分布、改变药物的暴露水平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敏淋巴细胞 血浆半衰期 蛋白多肽类药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刺激 生物药物 单克隆抗体 药物毒性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体内动力学分析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方春生 顾月清 《药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0期433-438,共6页
蛋白多肽类药物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含量低、半衰期短和易受内源性物质干扰等特点而使其体内动力学的研究面临很多挑战。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是进行药物体内动力学研究的基础。综述了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体内动力学的常规分析方法:免疫学分析... 蛋白多肽类药物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含量低、半衰期短和易受内源性物质干扰等特点而使其体内动力学的研究面临很多挑战。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是进行药物体内动力学研究的基础。综述了研究蛋白多肽类药物体内动力学的常规分析方法:免疫学分析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生物检定法和理化分析技术。展望了荧光标记近红外检测技术在蛋白多肽类药物体内动力学无损实时在位分析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体内动力学 分析方法 荧光标记近红外检测技术
下载PDF
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开发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建鹏 代英辉 王东凯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22年第2期62-74,共13页
目的为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以期更好地为蛋白多肽类药物剂型开发或者改良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查阅并整理国内外关于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文献,主要总结了蛋白多肽药物的开发过程中的手段以及几种口服剂型的相关... 目的为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以期更好地为蛋白多肽类药物剂型开发或者改良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查阅并整理国内外关于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文献,主要总结了蛋白多肽药物的开发过程中的手段以及几种口服剂型的相关应用。结论经过总结发现,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蛋白多肽类药物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并且在医药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口服 制剂技术 开发策略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鄢永胜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00-104,共5页
本文简述了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及其微球制剂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顾东标 《科技风》 2015年第1期49-49,共1页
微型包囊是近年药物制剂的新工艺、新技术,微球做为其代表性药物载体,较普通制剂有许多突出的优点,而正是这些特点弥补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易发生活性损失的不足,为其开创了工业生产的新局面。目前,微球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蛋白多肽类药... 微型包囊是近年药物制剂的新工艺、新技术,微球做为其代表性药物载体,较普通制剂有许多突出的优点,而正是这些特点弥补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易发生活性损失的不足,为其开创了工业生产的新局面。目前,微球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生产中,并最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本文简要阐述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基础知识,介绍了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剂的特点与其制备技术,使读者对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药物和其制剂技术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微球法 蛋白 多肽 生物技术
下载PDF
无机载体在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宋小丹 丛可心 +4 位作者 周秀婷 曹德英 宋玉品 高健 向柏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3-960,共8页
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口服给药后复杂的pH和酶环境,黏液层屏障及肠上皮组织屏障等原因,致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无机纳米粒载体具有多孔刚性结构、载药量大、稳定性强等特点。对其表面进行修饰... 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以及口服给药后复杂的pH和酶环境,黏液层屏障及肠上皮组织屏障等原因,致使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无机纳米粒载体具有多孔刚性结构、载药量大、稳定性强等特点。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后能够提高穿黏液能力和跨膜转运能力,从而克服胃肠道生理屏障。本文介绍了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生理屏障限制其口服吸收的机制及应对策略,以及无机材料作为载体在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载体 蛋白多肽类药物 口服给药
原文传递
提高PLGA微球载蛋白多肽类药物稳定性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红丽 王永学 +1 位作者 郭伟云 张其清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85-188,共4页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药物制成微球制剂是近年来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热点,但是PLGA包囊药物尤其是蛋白多肽类变性失活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改进生产工艺特别是使用添加剂可提高微球中包载药物的稳定性.综述了PLGA微球制备及释...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药物制成微球制剂是近年来药物输送体系的研究热点,但是PLGA包囊药物尤其是蛋白多肽类变性失活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改进生产工艺特别是使用添加剂可提高微球中包载药物的稳定性.综述了PLGA微球制备及释放过程中不同添加剂的作用特别是稳定蛋白药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添加剂 稳定性 蛋白多肽类药物
原文传递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浩泽 沈子龙 徐寒梅 《药学进展》 CAS 2017年第8期592-599,共8页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可用于临床的蛋白多肽类药物日益增多,且已成为治疗众多疾病的首选药物。蛋白多肽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该类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与小分子药物不同,各种内源性蛋白的干扰...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可用于临床的蛋白多肽类药物日益增多,且已成为治疗众多疾病的首选药物。蛋白多肽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该类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与小分子药物不同,各种内源性蛋白的干扰也对该类药物的分析造成影响。综述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同位素标记示踪法、活体成像技术、免疫分析法、色谱法等方法的特点及其在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药代动力学 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地桑 陈龙楷 +2 位作者 权桂兰 潘昕 吴传斌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64-1469,共6页
由于胃肠道消化酶的降解作用和肠道上皮组织的低通透性,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一直偏低。本文介绍了微粒在人体胃肠道的转运机制,并概述了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口服微球进入胃肠道后可靶向到派尔集合淋... 由于胃肠道消化酶的降解作用和肠道上皮组织的低通透性,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一直偏低。本文介绍了微粒在人体胃肠道的转运机制,并概述了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口服微球进入胃肠道后可靶向到派尔集合淋巴结,通过跨膜转运等方式被吸收进入体循环。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给药系统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策略有以下几种:利用特定的载体材料制备结肠靶向、生物黏附等功能性微球;加入酶抑制剂或吸收促进剂;制备具有多重功能的组合型口服微球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微球 口服给药 转运机制 结肠靶向 生物黏附 口服生物利用度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