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膜筏对β淀粉样蛋白质前体代谢的调节
1
作者 周剑涛 祁木桥 高原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9-321,共3页
β淀粉样蛋白质前体 (APP)有α 和 β 裂解途径。细胞膜脂膜筏 (或胆固醇 )对APP代谢有调节作用 ,存在脂膜筏外的APP经α分泌酶发生α 裂解不产生Aβ,结合APP的脂膜筏与含有β分泌酶的脂膜筏经胞吞簇集化使APP发生 β 裂解产生Aβ。
关键词 脂膜筏 β淀粉样蛋白质前体 分泌酶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微小RNA-15a-5p靶向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6前体蛋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被引量:2
2
作者 向从明 陈友干 +2 位作者 孙承文 张笑 吴国胜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2214-2218,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5a-5p(miR-15a-5p)是否可通过靶向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6前体蛋白(PDIA6)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人5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目的探讨微小RNA-15a-5p(miR-15a-5p)是否可通过靶向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6前体蛋白(PDIA6)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病人5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15a-5p、PDIA6的表达量;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将细胞分为miR-NC组、miR-15a-5p组、si-NC组、si-PDIA6组、miR-15a-5p+pcDNA组、miR15a-5p+pcDNA-PDIA6组;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5a-5p、PDIA6的靶向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前列腺癌组织中miR-15a-5p的表达水平降低[(1.00±0.17)比(0.68±0.11)],PDIA6 mRNA[(0.99±0.09)比(1.64±0.18)]和蛋白[(0.44±0.07)比(0.76±0.17)]表达水平升高;转染miR-15a-5p mimics或转染si-PDIA6可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减少迁移及侵袭细胞数(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5a-5p可靶向结合PDIA6;PDIA6过表达可降低miR-15a-5p过表达对DU145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过表达miR-15a-5p通过降低PDIA6的表达对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腺肿瘤 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类 微小RNA-15a-5p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6蛋白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赵园园 吴玉泉 +3 位作者 蔡韵 吴晓虹 胡金华 陈怀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4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4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析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9.27±2.29)mg/Lvs(2.20±0.30)mg/L,P=0.000]、纤维蛋白原[(3.79±1.06)g/L vs(3.30±0.69)g/L,P=0.012]和D-二聚体[(1154.05±1038.54)μg/L vs(696.33±443.18)μg/L,P=0.035]明显升高。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患者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中层厚度<1.0mm患者[(10.12±2.46)mg/L vs(7.79±0.30)mg/L,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518,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蛋白质前体 脑梗死 颈动脉疾病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在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枬 王新平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2-314,共3页
血栓形成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蛋白的多聚体,是血栓中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反映循环中凝血酶的活性。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 血栓形成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蛋白的多聚体,是血栓中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它在血浆中的浓度反映循环中凝血酶的活性。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相互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TpP是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人体血浆中TpP水平的升高表明有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血浆TpP的检测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控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血栓形成 诊断 凝血酶 综述
下载PDF
头孢菌素治疗对小儿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浓度的影响24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金平 戴玉良 +1 位作者 苗桂杰 王晓革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3223-3223,共1页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治疗对小儿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浓度,PIVKA-≥2 ng/ml为阳性。结果:抗生素治疗前阳性率为33.33%,治疗5 d后阳性率为83.33%,P=0.001。抗生素治疗时间与P...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治疗对小儿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浓度,PIVKA-≥2 ng/ml为阳性。结果:抗生素治疗前阳性率为33.33%,治疗5 d后阳性率为83.33%,P=0.001。抗生素治疗时间与PIVKA-浓度正相关r=0.427 8,P=0.003 4。结论: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引起亚临床型维生素K缺乏,治疗时间愈长,影响愈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治疗应用 蛋白质前体/血液 凝血酶原/血液 人类 儿童 儿童 学龄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炜煊 苏锡康 陈斌鸿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9期1401-140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的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脑梗死(ACI)、不稳定心绞痛(U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定量测定50例健康对照者、33例AMI患者发病6 h前后、28... 【目的】探讨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的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脑梗死(ACI)、不稳定心绞痛(U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定量测定50例健康对照者、33例AMI患者发病6 h前后、28例UA、18例ACI治疗前后、17例DIC各期血浆中TpP的浓度。【结果】AMI患者发病6 h内、ACI治疗前后、DIC各期血浆Tp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发病6h后及UA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患者发病6 h前后比较、ACI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IC患者消耗性低凝期、纤溶亢进期与高凝期、治疗后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pP对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AMI、ACI、DIC的早期诊断指标,并且对ACI和DIC的病程发展、疗效评估有较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诊断 蛋白质前体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俞燕 吴翔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48-750,共3页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6例UA患者和40例对照组,ELSIA法测定其TpP的水平,固相层析免疫法定性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随访12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6例UA患者和40例对照组,ELSIA法测定其TpP的水平,固相层析免疫法定性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随访12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UA组患者TpP值及cTnI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获得随访的100例UA患者中19例发生心血管阳性事件,其中TpP阳性组发生13例,cTnI阳性组发生5例,敏感度分别为68.4%、26.3%,特异度为65.4%、96.3%,相对危险度(RR)为3.118(P=0.0069)和4.107(P=0.0011)。随着TpP浓度升高,其RR逐渐增高。结论:UA患者Tp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TpP含量增加,发生相关阳性事件的危险度也增加,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心绞痛 不稳定型 预后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炜 占琼英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9年第7期28-30,共3页
目的研究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动态观察发病6h内表现为完全或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分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TCI)组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2例、腔隙性脑梗死(u)组37例。测定三... 目的研究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动态观察发病6h内表现为完全或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分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TCI)组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2例、腔隙性脑梗死(u)组37例。测定三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pP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TpP水平对发病6h内TCI的诊断价值。结果TCI、TIA、U组血浆TpP水平分别为(24.43±3.21)、(15.51±2.65)、(13.52±5.45)mg/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3.9±2.5)mg/L(P〈0.01),TCI组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TIA组和u组(P〈0.01),TLA组血浆TpP水平高于LI组(P〈0.01)。TpP诊断T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0.013(P〈0.01)。最佳截断点血浆TpP水平为19.1mg/L。当血浆TpP水平〉19.1mg/L时,诊断TCI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6%,二者之和最大。结论血浆TpP水平可以在发病6h内鉴别TCI、TIA与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血管障碍 蛋白质前体 血栓形成 诊断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时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血栓前体蛋白的变化
9
作者 徐磊 陈怀红 +2 位作者 卢兴国 傅海涯 赵同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6-397,共2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在2型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方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57例DN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MMP-3和TpP水平,DM组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分DN0(UAE<30mg/24h)、DN1(30mg/...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栓前体蛋白(TpP)在2型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方法: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57例DN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MMP-3和TpP水平,DM组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分DN0(UAE<30mg/24h)、DN1(30mg/24h≤UAE<300mg/24h)、DN2(UAE≥300mg/24h)3组。结果:DN0组血浆MMP-3和Tp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DN1组血浆MMP-3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TpP水平无显著差异。DN2组血浆MMP-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N0组(P<0.05)及DN1组(P<0.05),TpP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N患者血浆MMP-3和Tp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MMP-3及TpP可能参与DN发生,MMP-3水平变化与DN病变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血栓蛋白质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毛和香 罗德生 +1 位作者 王长本 王君哲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及HBV-DNA之间的关系;了解preS1在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254例preS1和HBV-M;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2例HBV-DNA。结果1254例中...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及HBV-DNA之间的关系;了解preS1在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254例preS1和HBV-M;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2例HBV-DNA。结果1254例中有573例preS1阳性,阳性率45.7%并且preS1阳性只存在于HBsAgHBeAgHBcAb(大三阳)、HBsAgHBeAbHBcAb(小三阳)、HBsAgHBcAb(小二阳)3种血清模式中,阳性率分别为96.0%、68.6%、81.4%,经χ2检验,3者之间差异极显著。分析372例HBV-DNA,有292例>1×104,其中preS1阳性268例,阳性符合率为91.8%,而HBeAg阳性符合率为53.4%;另外80例HBV-DNA<1×104病例中,preS1阳性率仍为50.0%,而HBeAg阳性率仅为2.5%。结论通过对preS1、HBeAg和HBV-DNA的检测分析,证实了preS1作为判断HBV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比单纯用HBeAg和HBV-DNA定量更敏感,更确切,更方便,是一项非常好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乙型/遗传学 病毒复制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_1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斌 杨桂强 +1 位作者 刘文超 张三旺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6期3050-3051,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乙型/诊断 肝炎病毒 乙型/遗传学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分析 蛋白质前体/分析
下载PDF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联合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诊断肺小细胞肺癌的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学军 罗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783-784,共2页
【目的】探讨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联合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诊断肺小细胞肺癌(SCLC)的价值。【方法】检测比较SCLC(A组)、非小细胞肺癌(NSCLC,B组)、肺良性疾病(BLD,C组)患者血清中的ProGRP和NSE水平,同时观察SCLC... 【目的】探讨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联合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诊断肺小细胞肺癌(SCLC)的价值。【方法】检测比较SCLC(A组)、非小细胞肺癌(NSCLC,B组)、肺良性疾病(BLD,C组)患者血清中的ProGRP和NSE水平,同时观察SCLC患者化疗2个周期后ProGRP和NSE水平变化。【结果】A组血清NSE、ProGRP含量明显高于B组与C组(均 P〈0.01),B组血清NSE、ProGRP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5);ProGRP单独检测SCLC准确度为80.00%明显高于NSE单独检测的68.57%( P〈0.05),NSE+ProGRP联合检测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NSE单独检测(P〈0.05或 P〈0.01),联合检测敏感度为90.00%明显高于ProGRP单独检测的72.00%( P〈0.05)。化疗2个疗程后,SCLC患者血清NSE和ProGRP 水平均明显低于化疗前( P〈0.01)。【结论】NSE和ProGRP均是诊断SCLC的肿瘤标志物,ProGRP准确度高于NSE,其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可作为诊断、预后评估SCLC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诊断 蛋白质前体/分析 肺肿瘤/诊断 胃泌素释放肽/分析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爱云 王占英 杜志勋 《包头医学》 2008年第3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及HBV-DNA关系,了解preS1在乙肝感染及肝炎病毒复制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24例preS1和HBV-M;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176例HBV-DNA。结果:424例中有28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及HBV-DNA关系,了解preS1在乙肝感染及肝炎病毒复制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24例preS1和HBV-M;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176例HBV-DNA。结果:424例中有286例preS1阳性,阳性率为84%,并且preS1阳性只存在于HB-sAg(+)HBeAg(+)HBcAb(+)(大三阳)、HBsAg(+)HBeAb(+)HBcAb(+)(小三阳)、HBsAg(+)HBcAb(+)(小二阳)三种血清模式中,阳性率分别为96.1%、67.9%、82.8%,经x2检验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55例HBeAg(+)标本中,preS1的检出率为96.1%;而在286例preS1的阳性标本中,HBeAg的检出率为52.1%。在HBV-DNA阳性82例中;前S1的阳性率为92.7%,乙肝DNA阴性组中前S1的阳性率为36.2%。结论:通过对preS1、HBeAg和HBV-DNA的检测分析证实了preS1作为判断HBV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比单纯用HBeAg和HBV-DNA定量更敏感、更确切,是一项很好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乙肝病毒 病毒复制 HBV—DNA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耀堂 陈海荧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2期1870-1871,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蛋白抗原(PreS1-Ag)检测对评估HBV复制状态的重要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收集的657例门诊及住院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蛋白抗原(PreS1-Ag)检测对评估HBV复制状态的重要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收集的657例门诊及住院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PreS1-Ag检测。结果在不同HBV-M阳性组合模式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与HBsAg(+)HBeAg(+)组合模式的PreS1-A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66%(164/177)和89.29%(25/28);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组合模式PreS1-Ag阳性率与HBsAg(+)HBcAb(+)组合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5例HBeAg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达92.20%(189/205),在452例HBeAg阴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42.70%(193/4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HBeAg阴性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病毒复制。结论 PreS1-Ag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精确度,可作为HBV感染早期诊断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的检测指标,对提高HBV检出率,防止临床误、漏诊并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病毒 分析 蛋白质前体 肝炎 乙型 诊断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遗传学 肝炎抗原 乙型 生物学标记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前S1蛋白检测与HBV-DNA的意义
15
作者 刘波 李宏燕 彭鹰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410-412,共3页
目的了解前S1蛋白与HBVM、HBV-DNA检测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146例PHC患者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前S1蛋白;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定量检测其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146例PHC患者中HBV... 目的了解前S1蛋白与HBVM、HBV-DNA检测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146例PHC患者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前S1蛋白;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定量检测其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146例PHC患者中HBV-DNA与前S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6.8%(83/146)和45.9%(67/146),两者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在HBVM各模式组中,小三阳组的病例最多占47.9%(70/146),前S1蛋白阳性率亦最高达67.1%(47/70),超过大三阳组57.1%(4/7)。结论前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PHC患者体内HBV的复制情况,对HBV标志物及HBV-DNA的检测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遗传学 肝肿瘤/病毒学 蛋白质前体/分析 DNA 病毒/分析
下载PDF
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与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刁奇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794-795,797,共3页
目的探讨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与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存在的关系,初步判断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的组成,有助于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方法选择63例HBsAg+/HBeAb+/HBcAb+标本同时进行(1)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测定;(2)利用寡... 目的探讨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与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存在的关系,初步判断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的组成,有助于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方法选择63例HBsAg+/HBeAb+/HBcAb+标本同时进行(1)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测定;(2)利用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法确定感染的HBV病毒株。结果Ⅰ类标本(M0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及HBe-Ab平均效价分别为2.1和26.70±1.99;Ⅱ类标本(M1或M2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HBe-Ab平均效价分别为15.8和25.20±1.51;Ⅲ类标本(M0+M1/M2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HBeAb平均效价分别是18.4和104.75±1.97;Ⅳ类标本(前S1蛋白阴性,无HBV复制)HBeAb平均效价是134.99±2.03。Ⅲ类标本与Ⅰ类标本比较,前S1蛋白平均滴度和HBeAb平均效价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类标本比较仅前S1蛋白平均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类标本和Ⅳ类标本的HBeAb平均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b阳性且前S1蛋白高滴度的标本可能存在变异株感染;前S1蛋白低滴度、HBeAb高效价的标本可能正处于前S1蛋白向抗体转换状态,病情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抗 乙型 蛋白质前体 肝炎 乙型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激活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启动子
17
作者 杨易 刘健翔 +4 位作者 李红岩 黄海霞 史云龙 刘永明 苏何玲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4063-4065,4069,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蛋白(preS2)对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APT1)启动子的作用。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人APT1启动子序列。PCR扩增人APT1启动子和HBV preS2基因,分别插入pGL3和pcDNA3.1(-)质粒构建人APT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蛋白(preS2)对人酰基蛋白硫酯酶1(APT1)启动子的作用。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人APT1启动子序列。PCR扩增人APT1启动子和HBV preS2基因,分别插入pGL3和pcDNA3.1(-)质粒构建人APT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3-APT1和HBV preS2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reS2。将pGL3-APT1和pcDNA3.1(-)-preS2共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然后通过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来评价preS2对人APT1基因启动子的作用。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测序结果证实pcDNA3.1(-)-preS2与pGL3-APT1与实验设计相符。pGL3-APT1的荧光素酶活性是阳性对照质粒pGL3-Control的荧光素酶活性的1.2倍(P<0.01)。pcDNA3.1(-)-preS2与pGL3-APT1共转染HepG2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为无preS2基因质粒pcDNA3.1(-)与pGL3-APT1共转染HepG2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的2.6倍(P<0.01)。结论本研究克隆的人APT1启动子序列具有高启动子活性;HBV preS2可激活人APT1启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病毒蛋白 蛋白质前体 酰基蛋白硫酯酶1 启动子 反式激活
下载PDF
乙肝两对半、前S抗原、抗体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庆 邵彩霞 焦震华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752-753,共2页
目的探讨前S抗原、抗体及HBV-DNA与乙肝常规检查(两对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6份血清标本分别进行两对半、pre-S1抗原、pre-S2抗原、pre-S1抗体、pre-S2抗体及HBV-DN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re-S1抗原、pre-S2抗原在HBV... 目的探讨前S抗原、抗体及HBV-DNA与乙肝常规检查(两对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136份血清标本分别进行两对半、pre-S1抗原、pre-S2抗原、pre-S1抗体、pre-S2抗体及HBV-DN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re-S1抗原、pre-S2抗原在HBV-DNA(+)组中检出率为62.5%和58.3%,在HBV-DNA(-)组的检出率为22.2%和27.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S1<0.05,PS2<0.05),pre-S1抗原、pre-S2抗原在HBeAg(+)组的检出率为100%和87.5%,在HBeAg(-)组的检出率为36%和38%,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S1<0.01;PS2<0.01)。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前S抗原、HBV-DNA在判断乙肝的复制情况中各有优势,要综合多方面结果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蛋白质前体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抗 乙型 肝功能试验
下载PDF
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7
19
作者 周晖 江楚文 +3 位作者 钱靖琳 李世坚 梁洁玲 陈学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χ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χ2=226.24,P<0.005;PreS1:χ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乙型肝炎 DNA 病毒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下载PDF
前S2抗原与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桂琦 郭立峰 +2 位作者 崔专义 张国栓 左东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03-504,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2(Pre-S2)抗原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五项、乙肝病毒DNA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82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Pre-S2抗原进行检测;并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其进行HBVDNA检测。对HBV...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2(Pre-S2)抗原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五项、乙肝病毒DNA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82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Pre-S2抗原进行检测;并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其进行HBVDNA检测。对HBV血清标志物不同阳性血清学模式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在HBeAg阳性模式组中,乙肝病毒Pre-S2和HBVDNA的检出率高,平均为95.34%和97.8%。在HBeAg阴性模式组中,乙肝病毒Pre-S2和HBVDNA的检出率低,平均为39.7%和32.3%。在HBsAg、HBeAg均为阴性的模式中Pre-S2抗原为1.45%。结论 Pre-S2抗原与HBeAg和HBVDNA密切相关;Pre-S2抗原检测完善和补充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抗原 病毒 蛋白质前体 DNA 病毒 S2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