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脂肪酸修饰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玥 赵伟 +2 位作者 辛中帅 张同存 罗学刚 《药学进展》 CAS 2015年第9期651-658,共8页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多肽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此类药物具有血浆半衰期较短、免疫原性较强等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各种化学方法对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加以修饰,以弥补这...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多肽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此类药物具有血浆半衰期较短、免疫原性较强等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各种化学方法对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加以修饰,以弥补这一不足。与PEG修饰、糖基化修饰、定点突变等方法相比,脂肪酸修饰除了可获得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稳定性、降低免疫原性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脂肪酸是构成人体脂肪、类脂和细胞膜磷脂的重要成分,可有助于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增大肠道黏膜透过性,增强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对蛋白质多肽药物的脂肪酸修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 脂肪酸 修饰
原文传递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离子导入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姚亮 刘卫 +1 位作者 陈华兵 杨祥良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94-1400,共7页
论述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离子导入经皮给药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对胰岛素、降血钙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精氨酸抗利尿激素(加压素)等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离子导入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多肽蛋白质药物 离子导入 经皮给药
下载PDF
基于帕累托图的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晓利 白万军 孟萌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第5期624-627,631,共5页
目的:了解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征、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4—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27例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所致ADR报告进行帕累托分析。结果:127例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ADR报告中,... 目的:了解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征、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14—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27例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所致ADR报告进行帕累托分析。结果:127例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ADR报告中,40~<80岁患者较多(95例,占74.80%);静脉滴注为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96例,占75.59%)。ADR涉及的药物中,免疫调节类药物、改善脑代谢类药物及抗糖尿病药的ADR病例数累计构成比在0%~80%,为主要影响因素。ADR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的药物为免疫调节类药物,为44.09%(56例),其次为改善脑代谢类药物(22例,占17.32%),抗糖尿病药居第3位(20例,占15.75%)。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所致ADR的临床表现合计232例次,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5例次,占32.33%),其次为全身性损害(45例次,占19.40%)。结论: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易引发ADR,尤其是免疫调节类药物,应加强对该类药物的监管,保障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多肽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帕累托分析
下载PDF
提高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4
作者 姜毓丽 张望刚 陈国神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8-470,共3页
目的介绍国内外提高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系统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结果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及脂质体均可使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肺部吸收明显提... 目的介绍国内外提高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系统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结果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及脂质体均可使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肺部吸收明显提高,甚至达到治疗所需的生物利用度。结论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的肺部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多肽药物 肺部给药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经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杜燕京 田国涛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 了解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鼻腔给药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 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 ,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鼻腔制剂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优势 ,其也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可通过加入吸收促进剂等方法促进药... 目的 了解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鼻腔给药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 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 ,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鼻腔制剂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优势 ,其也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可通过加入吸收促进剂等方法促进药物鼻黏膜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结论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经鼻腔给药系统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制剂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蛋白质药物 鼻腔给药系统
下载PDF
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信号挖掘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代菲 储文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索性地使用比例失衡报告信号挖掘算法对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不良应报告进行信号挖掘研究。方法:采用5种方法(PRR,ROR,χ2,BCPNN,MGPS)对2004—2011年间涉及药物不良反应上报至某省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的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 目的:探索性地使用比例失衡报告信号挖掘算法对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不良应报告进行信号挖掘研究。方法:采用5种方法(PRR,ROR,χ2,BCPNN,MGPS)对2004—2011年间涉及药物不良反应上报至某省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的多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进行分析。结果:41种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中,18种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药物与药物不良反应的配对有126对,按以上5种方法依次发现了126个(100%)、126个(100%)、106个(84.13%)、70个(55.55%)和37个(29.37%)药物不良反应可疑信号。所有的聚乙二醇干扰素类导致白细胞减少的EB05的图表显示,2006年EB05值最大(>4)。结论:PRR和ROR监测的信号最多,且可疑信号之间有不同程度的重叠,5种信号监测方法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失衡 数据挖掘算法 多肽蛋白质药物 聚乙二醇干扰素
原文传递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西龙 田浤 姚文兵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45-448,共4页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生物活性,已成为治疗众多疾病的首选药物。由于胃肠道内酶的降解作用以及肠道粘膜的低通透性,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其常规给药一直以注射为主。为了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能够广...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生物活性,已成为治疗众多疾病的首选药物。由于胃肠道内酶的降解作用以及肠道粘膜的低通透性,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其常规给药一直以注射为主。为了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人员对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做了大量研究。目前用于提高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主要有微粒给药系统、内源性细胞转运系统、应用酶抑制剂和黏附给药系统等。文章就这些方法在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多肽药物 口服给药 微粒给药系统 内源性细胞转运系统 黏附给药系统
原文传递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经鼻靶向中枢给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何美清 孙保亮 +2 位作者 韩翔宇 刘文健 刘喜梅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8-429,共2页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主要的神经保护剂。但由于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具有不同于离子及生物小分子药物的特性,易受消化酶的分解和血脑屏障(BBB)的阻挡,通过经典给药途径难以到达脑内靶部位。由于鼻黏膜在解剖...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主要的神经保护剂。但由于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具有不同于离子及生物小分子药物的特性,易受消化酶的分解和血脑屏障(BBB)的阻挡,通过经典给药途径难以到达脑内靶部位。由于鼻黏膜在解剖生理上与CNS存在独特的联系,鼻腔给药为CNS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经鼻腔靶向CNS给药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给药 多肽蛋白质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丁婷婷 范洋 林贵梅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6年第5期417-421,共5页
蛋白多肽类药物是指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具有原料简单易得、特异性强、使用剂量少、毒性低、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此类药物的稳定性差,生物半衰期较短,为维持疗效,将此... 蛋白多肽类药物是指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具有原料简单易得、特异性强、使用剂量少、毒性低、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此类药物的稳定性差,生物半衰期较短,为维持疗效,将此类药物制成缓释药物传递系统,来保护其结构稳定,提高给药效率,并实现靶向给药,选取优良的载体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就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缓释传递系统的载体材料进行了概述,表明合成高分子材料比天然来源聚合物和无机物更具有优势,同时对比了几种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己内酯等用于载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优缺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 药物载体 合成高分子材料 改性 缓释 剂型
原文传递
蛋白及多肽药物干粉吸入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洁雨 张兰 毛世瑞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4-823,共10页
为成功设计蛋白及多肽类药物物理混合型干粉吸入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综述和阐明了干粉吸入剂常用载体,药物微粉化制备技术,影响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的处方工艺因素,包括载体性质、药物载体比例、混合顺序、混合方法和混合时间、药... 为成功设计蛋白及多肽类药物物理混合型干粉吸入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综述和阐明了干粉吸入剂常用载体,药物微粉化制备技术,影响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的处方工艺因素,包括载体性质、药物载体比例、混合顺序、混合方法和混合时间、药物载体相互作用,以及粉体学性质包括粒径大小和形态、密度、粉体流动性、带电性、分散性、吸湿性对肺部沉积率的影响。依据上述讨论和粉末分散的机制,提出了增加干粉吸入剂肺部沉积率的策略,包括加入载体细粉、加入黏附力控制物质和对药物微粉再加工等。因此,设计肺部沉积率高的蛋白及多肽药物的物理混合型干粉吸入剂需系统地研究药物与载体相互作用,阐明处方工艺及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多肽药物 干粉吸入剂 载体 肺部沉积率
原文传递
自组装多肽用于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特 邹鹏飞 +2 位作者 李佳欣 高春生 李志平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783-787,共5页
近年来,自组装多肽(SAP)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灵敏的响应性及特定的生物功能而备受关注。SAP在特定情况下能形成规则有序的纳米结构,表现出不同于单分子的优势和特性,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培养、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等领域。该文主要对... 近年来,自组装多肽(SAP)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灵敏的响应性及特定的生物功能而备受关注。SAP在特定情况下能形成规则有序的纳米结构,表现出不同于单分子的优势和特性,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培养、组织工程和药物递送等领域。该文主要对多肽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类型及其在药物递送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化学小分子及核酸、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总结了SAP作为药物递送载体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多肽 药物递送 小分子药物 核酸药物 多肽蛋白质药物
原文传递
超大孔水凝胶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柯爱茹 林松柏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4-19,共6页
总结超大孔水凝胶在应用上的研究进展。超大孔水凝胶内部呈多孔性,且孔洞相互贯穿。通过各种单体的引入以及合成方法的改进,可使得超大孔水凝胶兼具快速响应、多重敏感、高强度、高弹性、可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这些性能使得... 总结超大孔水凝胶在应用上的研究进展。超大孔水凝胶内部呈多孔性,且孔洞相互贯穿。通过各种单体的引入以及合成方法的改进,可使得超大孔水凝胶兼具快速响应、多重敏感、高强度、高弹性、可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这些性能使得超大孔水凝胶在胃滞留给药系统、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系统、药物学、组织工程材料、废水处理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孔水凝胶 胃滞留给药系统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系统 药物 组织工程材料
下载PDF
基于介孔碳纳米粒包载胰岛素实现口服递药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占乐 臧林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3-867,共5页
目的利用介孔碳纳米粒(MCN)包载胰岛素从而实现口服缓释递药。方法 (1)制备与表征:制备包载胰岛素的介孔碳纳米粒(MCN-I),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多分散系数及Zeta电位,考... 目的利用介孔碳纳米粒(MCN)包载胰岛素从而实现口服缓释递药。方法 (1)制备与表征:制备包载胰岛素的介孔碳纳米粒(MCN-I),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多分散系数及Zeta电位,考察MCN-I的体外释放性能。(2)体内分布实验:按照体重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荧光标记胰岛素(FI)灌胃组(10 mg·kg^(-1))、介孔碳纳米粒包载荧光标记胰岛素(MCN-FI)灌胃组(10 mg·kg^(-1))、尾静脉注射FI组(10 mg·kg^(-1))和空白组(灌胃0.9%的生理盐水),每组3只。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大鼠心、肝、脾、肺、肾和脑的平均荧光强度。(3)体内药效实验:将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4组:皮下注射胰岛素组(5 U·kg^(-1)),MCN-I灌胃组(50 U·kg^(-1)),MCN灌胃组(5 mg·kg^(-1))和胰岛素灌胃组(50 U·kg^(-1)),每组6只。用血糖仪测定12 h内的血糖变化。结果 (1)成功制备MCN-I,包封率为(65.18±1.59)%,载药量为(20.19±1.18)%,平均粒径为(195.00±2.80) nm,多分散系数为0.24±0.01,Zeta电位为(-26.47±1.28)mV,MCN-I在盐酸溶液(pH 1.0)中2 h和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6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6.0±2.0)%和(70.3±3.6)%。(2)MCN-FI灌胃组和尾静脉注射FI组的心、肝、脾、肺、肾组织平均荧光强度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说明MCN可以保护FI通过口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3)MCN-I灌胃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在2 h后开始缓慢降低血糖,8 h时达到最低血糖值,为初始血糖值的(28.5±3.6)%,具有缓释降糖效果。结论介孔碳纳米粒可保护胰岛素口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有望开发成为一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口服递药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口服递药 介孔碳纳米粒 降血糖作用 多肽蛋白质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