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C系统与脓毒症 被引量:25
1
作者 陶晓根 承韶辉 +1 位作者 赵劲松 高玉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脓毒症 病因学
下载PDF
CXCR4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蛋白C系统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旭红 王丹丹 +2 位作者 王慧超 李玉霞 杨瑞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54-1862,共9页
目的:蛋白C系统(PCS)是血管内皮功能重要的介导者,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参与溃疡性结肠炎(UC)最重要的非免疫细胞,本研究旨在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UC病理过程中PCS变化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分为对照组和UC模型组,进行大体积分、组织... 目的:蛋白C系统(PCS)是血管内皮功能重要的介导者,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参与溃疡性结肠炎(UC)最重要的非免疫细胞,本研究旨在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UC病理过程中PCS变化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分为对照组和UC模型组,进行大体积分、组织病理学积分及溃疡指数评估;测定各组结肠组织和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环氧合酶-2(COX-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mRNA水平及活性;检测各组结肠CXCR4、β-arrestin、p-JNK、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及分布;观察蛋白C(PC)和蛋白S(PS)的活性。分离、培养、鉴定结肠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SDF-1α组、CXCR4沉默组和CXCR4过表达组,观察各组细胞EPCR、TM、β-arrestin和p-JNK的蛋白水平,以及PC、PS和激活的蛋白C(APC)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小鼠大体积分、组织病理学积分及溃疡指数升高(P<0.05)。结肠组织和血浆MPO、COX-2、SDF-1α和MCP-1 mRNA水平和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CXCR4、β-arrestin和p-JNK的蛋白水平上调,EPCR表达下调,血浆PC和PS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CXCR4过表达进一步加重SDF-1α对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PCS的抑制,同时进一步升高β-arrestin和p-JNK的蛋白水平(P<0.05)。结论:UC时PCS被抑制,CXCR4参与其中,其可能的机制是CXCR4在UC病理过程中介导趋化因子通过β-arrestin-JNK信号通路进一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抑制P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R4 溃疡性结肠炎 蛋白c系统 血栓形成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D-二聚体和蛋白C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韩琪 屠伟峰 +1 位作者 解立俊 郄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1611-1613,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D-二聚体(DD)、蛋白C(PS)系统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组,n=36)、脓毒症组(SEP组,n=30)、UTI 3h给药组(UTI3h组,n=30)和12h给药组(UTI12h组,n=18)。利...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D-二聚体(DD)、蛋白C(PS)系统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组,n=36)、脓毒症组(SEP组,n=30)、UTI 3h给药组(UTI3h组,n=30)和12h给药组(UTI12h组,n=18)。利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肠源性脓毒症大鼠模型,分别于正常对照组及制模后6、12、24、48及72h组心脏取血测定DD、PC和蛋白S(PS)。结果:与SH组相比,SEP组大鼠DD在造模后逐渐升高,PC、PS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SEP组相比,UTI3h、UTI12h组大鼠的DD降低,PC含量下降趋势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TI能有效改善脓毒症期间的抗凝抑制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乌司他丁 纤溶 蛋白c系统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干预治疗 被引量:5
4
作者 汪颜 牛世芹 +2 位作者 陈宇丹 徐纪华 胡文立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6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对其影响。方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制物(PAI)的水平...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对其影响。方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制物(PAI)的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再测定这些项目。结果急性脑梗死组PC、P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升高,急性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组(TM)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降低;急性脑梗死组t-PA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急性脑出血组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升高;急性脑梗死组P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有所降低。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和纤溶异常,测定PC、PS、TM、t-PA、PAI对判断卒中的类型、严重程度、疗效、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出血 腔隙性脑梗死 蛋白c系统 纤溶系统
下载PDF
青年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和蛋白C系统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华 蒲传强 +1 位作者 殷宗健 丛玉隆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0期1888-1889,共2页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和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2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29例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产色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asminogenactivator,PA)、(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活性,...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和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2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29例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产色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asminogenactivator,PA)、(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活性,比浊法测定蛋白C和蛋白S活性,同时常规测定血脂水平。结果:①青年脑梗死组(1.10±0.43)IU和皮质支脑梗死组(0.99±0.48)IU血浆PA活性较对照组(1.46±0.50)IU显著降低(分别t=2.777,P=0.008;t=2.932,P=0.006)。皮质支脑梗死组PAI-1活性(2.30±0.59)IU较腔隙性梗死组(2.97±0.93)IU低(t=2.074,P=0.049)。②青年脑梗死组血浆蛋白S和蛋白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③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A和高血压对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论:PA和高血压分别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脑梗死 纤溶系统 蛋白c系统 测定 纤溶酶原
下载PDF
糖尿病伴或不伴冠心病患者血浆蛋白C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秦明照 宋艾 +1 位作者 翟艳玲 齐跃 《中国医刊》 CAS 2005年第7期35-36,共2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伴或不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蛋白C系统的改变。方法观察对象为:①对照组20例健康人;②糖尿病组(DM)20例;③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CHD)31例。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含量及活性及蛋白S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 目的了解糖尿病伴或不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蛋白C系统的改变。方法观察对象为:①对照组20例健康人;②糖尿病组(DM)20例;③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CHD)31例。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含量及活性及蛋白S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与DM+CHD组TM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C含量仅DM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PC活性则两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PS含量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已存在抗凝系统,特别是蛋白C系统的异常,主要表现为PC活性升高,而目前尚缺乏这种变化致心血管病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糖尿病 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c 蛋白S 冠心病
下载PDF
抗凝血因子蛋白C系统的生理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路宁 侯力强 《血栓与止血学》 2006年第4期186-187,共2页
在机体内,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性疾病。目前,血栓性疾病是致死率最高的常见病,因此对抗凝功能的研究引起了医者的广泛的关注。在抗凝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血液中的抗凝因子... 在机体内,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性疾病。目前,血栓性疾病是致死率最高的常见病,因此对抗凝功能的研究引起了医者的广泛的关注。在抗凝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血液中的抗凝因子,主要有3个体系:抗凝血酶、蛋白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蛋白c激活
下载PDF
蛋白C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文瑶 陈德昌 白中华 《云南医药》 CAS 199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蛋白C系统是机体内肝素—AT—Ⅲ之外的又一重要抗凝系统,它主要通过对活化因子Ⅷ(Ⅷa)和活化因子Ⅴ(Ⅴa)的灭活而发挥强大的抗凝效应,其活性状态与机体许多疾病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该系统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在国外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蛋白C系统是机体内肝素—AT—Ⅲ之外的又一重要抗凝系统,它主要通过对活化因子Ⅷ(Ⅷa)和活化因子Ⅴ(Ⅴa)的灭活而发挥强大的抗凝效应,其活性状态与机体许多疾病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该系统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在国外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在基本明确其组成及各成分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发展了各种检测方法,较广泛的探讨了其临床意义。本文将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一、蛋白C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据目前所知,蛋白C系统由四种成份组成;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化蛋白抑制物(Activated Protein C Inhibi-tor,APCI)和血栓调节素(Thrombomoaulin,TM)。(一)蛋白C(PC)PC系由Stenflo(1976)首先发现,因其出现在DEAE-Sephadex色谱的第三峰(C峰)而被命名为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意义
9
作者 谭文锋 杨康 +5 位作者 杨军民 王明荣 曾会昌 廖克龙 唐令凤 张玉霞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65-366,共2页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 2 0例低温体外循环病人 ,于转流前、转流中、转流结束后即刻 ,转流后 5h ,术后第一天分别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游离蛋白S、D 二聚体抗原水平及蛋白C活性。结果 转流中 ...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 2 0例低温体外循环病人 ,于转流前、转流中、转流结束后即刻 ,转流后 5h ,术后第一天分别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游离蛋白S、D 二聚体抗原水平及蛋白C活性。结果 转流中 ,转流结束后即刻 ,转流后 5h ,术后第一天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 二聚体水平较转流前显著增高 ;血浆游离蛋白S水平及蛋白C活性较转流前显著降低。结论 蛋白C系统紊乱可能与低温体外循环病人纤溶活性增强及出血倾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体外循环 蛋白c系统变化 血浆血栓调节蛋白 游离蛋白S D-二聚体蛋白c
下载PDF
蛋白C系统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近况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振义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64-266,共3页
蛋白C(PC)系统是由PC、蛋白S(PS)、蛋白C抑制物(PCI)及血栓调节蛋白(TM)所组成,在机体抗凝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此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应用进展很快,现摘要介绍如下.一、各成份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PC PC的基因长11.2Kb(表1),... 蛋白C(PC)系统是由PC、蛋白S(PS)、蛋白C抑制物(PCI)及血栓调节蛋白(TM)所组成,在机体抗凝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此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应用进展很快,现摘要介绍如下.一、各成份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PC PC的基因长11.2Kb(表1),有8个外显子(A-H),7个内含子.其启动子区有一个TATA盒,位于-34至-25.内含子含92-2668个碱基(bp),而外显子只有25-885个bp.PC的mRNA约有1700(1717)个bp,其中99个编码信号肽,27个编码连接前肽,1257个编码重链及轻链,296个是3′非编码区其后为38个bp的多聚腺苷酸.人类PC是由419个氨基酸(AA)残基所组成的单链.在合成后加工时,赖156-精157被除去,成为双链PC.在血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蛋白C系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运刚 潘旭东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1年第4期212-215,共4页
蛋白C、蛋白S、蛋白C抑制物、血栓调节蛋白组成一组蛋白质 ,统称为蛋白C系统 ,是血浆中重要的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异常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综述了蛋白C系统的组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脑血管病 病理
下载PDF
抗凝血酶和蛋白C系统缺陷的临床病因学研究
12
作者 李庆 孙蕾 +2 位作者 王成彬 王海 李健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6期1096-1097,共2页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遗传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血栓栓塞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除了基于病史的初步判断,易栓症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验加以筛查,目前,最...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酶原等遗传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易发血栓栓塞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栓形成。除了基于病史的初步判断,易栓症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验加以筛查,目前,最常见的并且能够在自动化凝血分析仪上检测的项目包括ATIII、PC和PS以及凝血因子活性等。本文通过调查具有易栓倾向的患者抗凝蛋白水平与临床症状,以期发现抗凝因素缺陷的发病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缺陷 抗凝血酶 临床病因学 蛋白c系统 凝血因子活性 实验室检验 凝血分析仪 抗凝蛋白
下载PDF
人蛋白C系统及内皮细胞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乔治 黎沾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41-943,共3页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蛋白c系统 脓毒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蛋白C系统改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黎明 蓝玉福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12,共4页
以Laurell′s火箭电泳法测定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血浆蛋白C含量(PC:Ag),总蛋白(TPS)及游离蛋白S(FPS)水平。结果表明,UA患者血浆PC: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TPS明显升高(... 以Laurell′s火箭电泳法测定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血浆蛋白C含量(PC:Ag),总蛋白(TPS)及游离蛋白S(FPS)水平。结果表明,UA患者血浆PC: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TPS明显升高(p<0.01),FPS显著降低(p<0.02),缺血发作时间48小时的患者PC:gA及TP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PS显著降低;TPS在临床症状治疗好转后仍呈高值,FPS水平则回升至接近正常。提示UA患者蛋白C系统的改变,可能与其高凝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蛋白c系统 临床意义 蛋白S
下载PDF
蛋白C系统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变化及可能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旭红 王慧超 +5 位作者 魏丹丹 王斌 葛全兴 白春洋 王亚强 任学群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4-224,共11页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e colitis,UC)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蛋白C(protein C,PC)系统在UC小鼠中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1)体内实验:采用饮用4%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复制小鼠UC...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e colitis,UC)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蛋白C(protein C,PC)系统在UC小鼠中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1)体内实验:采用饮用4%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复制小鼠UC模型,造模后1周观察体重、结肠长度、脾重变化,并进行大体积分、组织学积分,免疫荧光法观察结肠平滑肌组织巨噬细胞数量,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水平;活体荧光显微镜观察结肠黏膜微血管循环,免疫比浊法观察PC、蛋白S(protein S,PS)活性,免疫组化观察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2)体外实验:分离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测定上清液中TNF-α、IL-6水平;分离、培养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以TNF-α、IL-6刺激后,检测其PC、PS、激活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活性及EPCR、TM的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体重减轻(P<0.05),结肠缩短(P<0.05),伴脾重增加(P<0.05),结肠组织学积分升高(P<0.05),结肠组织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血浆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活体显微镜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力大大升高(P<0.01),同时,血浆PC、PS活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肠组织EPCR表达下调(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结肠炎症程度与PC活性呈负相关。体外实验结果显示,DSS小鼠结肠组织中分离的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均比对照组升高(P<0.05),而TNF-α或IL-6与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内皮细胞APC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表达EPCR的能力均有所降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UC时PC系统被抑制,其可能的机制是巨噬细胞通过分泌促炎细胞因子进一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抑制PC系统。提高PC系统水平可能是治疗UC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溃疡性结肠炎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IgG型浆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蛋白C系统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旭红 郭俊玲 +5 位作者 温玉清 李玉霞 魏丹丹 杨瑞林 穆小云 王慧超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本文旨在探讨IgG型浆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蛋白C系统(protein C system,PCS)变化中的作用。利用4%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模拟小鼠UC,免疫荧光法观察结肠组织黏膜固有层浆细胞及免疫复合物I... 本文旨在探讨IgG型浆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蛋白C系统(protein C system,PCS)变化中的作用。利用4%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模拟小鼠UC,免疫荧光法观察结肠组织黏膜固有层浆细胞及免疫复合物IgA/M/G的类型,分离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固有层细胞,用抗CD38^+、CD54^+抗体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数量,以抗IgA/M/G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浆细胞类型;模拟IgG型免疫复合物刺激分离培养的巨噬细胞,ELISA法检测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IL-6对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的影响,发色底物法检测TNF-α、IL-6对微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大量IgG型浆细胞浸润(P<0.05),黏膜固有层IgG型免疫复合物水平显著升高;分离培养的巨噬细胞与模拟IgG型免疫复合物共孵育后,上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明显增高(P<0.01);同时TNF-α或IL-6与小鼠结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内皮细胞表达EPCR、TM的能力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其APC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以上结果提示,UC时IgG型浆细胞数量增加,并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影响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进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PCS。浆细胞有望成为治疗UC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复合物 巨噬细胞 蛋白c系统
原文传递
蛋白C抗凝系统分子缺陷研究进展
17
作者 谭获 刘泽霖 《血栓与止血学》 1996年第3期139-141,共3页
1 蛋白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系统,由蛋白C(PC)、蛋白S(PS)、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因子V(FV)组成。 PC由肝脏合成,循环血浆中浓度为3~5mg/L,是一种Vit K依赖酶原,分子量62,000道尔顿,由多条肽链组成,其中轻... 1 蛋白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系统,由蛋白C(PC)、蛋白S(PS)、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因子V(FV)组成。 PC由肝脏合成,循环血浆中浓度为3~5mg/L,是一种Vit K依赖酶原,分子量62,000道尔顿,由多条肽链组成,其中轻链含一个γ羧化谷氨酸区域和二个类上皮生长因子(EGF)区域,重链具有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的结构特点,凝血酶裂解PC重链的近氨基末端处,释放一个12肽,使PC活化,表现出Serpins活性而灭活Va、Ⅷa,发挥抗凝作用。 PS是活化蛋白C(APC)抗凝的一种重要辅因子,肝、巨核细胞等组织均能合成PS,循环血浓度为20~50mg/L。与其它Vit K依赖因子不同,PS不属Serpins家族成员。PS在体内有2种形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系统 蛋白c系统 研究进展 分子缺陷 动脉血栓形成 因子V 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酶调节蛋白 遗传缺陷 点突变
下载PDF
蛋白C抗凝系统功能及分子缺陷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程礼敏 《科技视界》 2021年第24期72-75,共4页
机体内存在多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蛋白C系统是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机体凝血与抗凝相对稳态的重要成分,其发挥抗凝活性主要依靠活化的蛋白C。探讨蛋白C抗凝系统各组分的生理功能及分子缺陷有... 机体内存在多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蛋白C系统是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机体凝血与抗凝相对稳态的重要成分,其发挥抗凝活性主要依靠活化的蛋白C。探讨蛋白C抗凝系统各组分的生理功能及分子缺陷有利于揭示其在机体抗凝、抗炎以及免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文章从蛋白C抗凝系统各组分的生理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分子缺陷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系统 EPcR 脓毒血症 分子缺陷
下载PDF
温针灸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对蛋白C抗凝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彩虹 李小军 刘莹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7期573-576,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创伤性脊髓损伤较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约占80%,可发生于脊髓损伤的围术期、康复.期和慢性期,一般损伤后2周为发病高峰[1-2]。静脉瘀滞、血液高凝和血管内膜损伤是DVT发生的三...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创伤性脊髓损伤较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约占80%,可发生于脊髓损伤的围术期、康复.期和慢性期,一般损伤后2周为发病高峰[1-2]。静脉瘀滞、血液高凝和血管内膜损伤是DVT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蛋白C系统主要发挥抗凝功能,由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抑制物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组成[3]。DVT归属中医“血瘀”“脉痹”范畴,脊髓损伤为督脉受损,经络闭阻,阳气不能送达肢体,下肢血脉失去温煦,致气血瘀滞脉中而成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温针灸 蛋白c抗凝系统
下载PDF
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扬 严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论证“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是Perthes病的病因”。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板仪检测28例Perthes病儿童及22例健康儿童的蛋白C(PC)、蛋白S(PS)、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活性。结果Perthes病例组PC、PS... 目的探讨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论证“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是Perthes病的病因”。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板仪检测28例Perthes病儿童及22例健康儿童的蛋白C(PC)、蛋白S(PS)、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活性。结果Perthes病例组PC、PS、APCR的阳性率分别为3.58%(1/28)、7.16%(2/28)、0%(0/8),正常对照组为0%(0/22)、4.55%(1/22)、0%(0/2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Perthes病与蛋白C抗凝系统无显著相关,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不是Perthes病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抗凝系统 PERTHES病 全自动凝血分板仪 检测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