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时蛛网膜下隙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子宫收缩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青林 徐铭军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8期888-891,共4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时蛛网膜下隙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拟进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足月(孕周≥37周)孕妇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时蛛网膜下隙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拟进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足月(孕周≥37周)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于蛛网膜下隙推注0.5%罗哌卡因3mg,B组于蛛网膜下隙推注0.2%罗哌卡因3mg,C组于蛛网膜下隙推注0.1%罗哌卡因3mg,D组于蛛网膜下隙推注0.05%罗哌卡因3mg。A组、C组各有1例孕妇因进行紧急剖宫产而排除,B组有2例孕妇因进行紧急剖宫产而排除,最终A组、B组、C组和D组的例数分别为29例、28例、29例和30例。比较分析四组孕妇的运动阻滞效果,分娩镇痛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子宫收缩情况,以及母婴结局指标。结果B组、C组和D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P<0.05),且D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C组(P<0.05)。推注罗哌卡因10min后,B组、C组和D组的改良Bromage分级为0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的改良Bromage分级为0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P<0.05)。推注罗哌卡因后5、10、15、30min,C组和D组孕妇的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和B组(P<0.05),子宫收缩间隔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和B组(P<0.05);推注罗哌卡因后5、10、15min,D组孕妇的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C组(P<0.05),子宫收缩间隔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四组孕妇的胎心监护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使用率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时蛛网膜下隙应用0.05%的罗哌卡因对子宫收缩影响最小,且下肢运动阻滞较轻,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镇痛 蛛网膜下隙 罗哌卡因 子宫收缩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对蛛网膜下隙出血伴脑血管痉挛病人脑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舒阳 贾传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2096-2099,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对蛛网膜下隙出血(SAH)伴脑血管痉挛病人脑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SAH伴脑血管痉挛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入院后两组均在明确出...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对蛛网膜下隙出血(SAH)伴脑血管痉挛病人脑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SAH伴脑血管痉挛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入院后两组均在明确出血病因后及时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两组病人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14 d后两组大脑中动脉Vm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同时间点大脑中动脉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较治疗前延长,D-D、FI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PT、APTT较对照组延长更明显,D-D、FIB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更明显地增加SAH伴脑血管痉挛病人的脑血流速度,增加脑组织局部灌注量,改善病人凝血功能,降低血液黏度,还可改善病人认知功能障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丹参川芎嗪 脑血流速度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通络化痰胶囊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丁奇 高永荣 +4 位作者 刘熙鹏 曹兵 张艺 王鹏飞 乔建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9期3627-3630,共4页
目的:探讨通络化痰胶囊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效果及对病人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 目的:探讨通络化痰胶囊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效果及对病人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8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85例SAH后CV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西医组(42例)和中西医组(43例)。西医组在明确病情后接受止血、脱水及对症治疗,入院后72 h内行开颅闭夹术,同时应用法舒地尔治疗;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使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检测血清血管内皮指标及神经损伤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中西医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两组E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改变(P<0.05),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其中,中西医组治疗1周及2周后ESS评分较西医组高,中医证候积分较西医组低(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ET-1较治疗前降低,NO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中西医组血清ET-1水平明显低于西医组,NO水平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S-100B、NSE、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中西医组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通络化痰胶囊联合法舒地尔治疗SAH后CVS,可明显降低血清S-100B、NSE、MMP-9水平,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其疗效优于法舒地尔单独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通络化痰胶囊 法舒地尔 血管内皮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基于气血水理论分期论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积水
4
作者 王丽霞 张根明 +2 位作者 李姗珊 马海婷 仪凡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7期1327-1330,共4页
脑积水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预后,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差异较大。本研究探讨其发病期间气血水3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气血水理论提出脑积水形成的中医基本病机是瘀血阻窍,津行不畅。急性期因瘀致水,慢性期气不化水... 脑积水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预后,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差异较大。本研究探讨其发病期间气血水3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气血水理论提出脑积水形成的中医基本病机是瘀血阻窍,津行不畅。急性期因瘀致水,慢性期气不化水,积水增多,致病程迁延,久病入络,瘀水难消。据此针对脑积水产生的关键环节加以干预,分期治疗,旨在抑制脑积水产生或减轻脑积水程度,减轻病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出血 脑积水 气血水理论 病因病机
下载PDF
扩容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病人低血压的预防效力 被引量:63
5
作者 嵇富海 马绮 +1 位作者 薛张刚 蒋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25-727,共3页
目的 应用容量扩张动力学分析不同液体、不同时机输注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病人低血压的预防机制。方法  6 0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四组 :Ⅰ组 ,麻醉前输注复方乳酸钠(LR) ;Ⅱ组 ,麻醉前输注 6 %羟乙基淀粉 (HES) ;Ⅲ组 ,麻... 目的 应用容量扩张动力学分析不同液体、不同时机输注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病人低血压的预防机制。方法  6 0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四组 :Ⅰ组 ,麻醉前输注复方乳酸钠(LR) ;Ⅱ组 ,麻醉前输注 6 %羟乙基淀粉 (HES) ;Ⅲ组 ,麻醉即刻输注复方乳酸钠 ;Ⅳ组 ,麻醉即刻输注 6 %HES。输液前及输液后 6 0min内每 5分钟测定Hb、Hct、RBCV ,并观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计算血容量 (BV)、液体潴留量 (FR)及容量扩张效率 (VEE)。结果 低血压、麻黄碱用量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Ⅰ组明显高于其他组。麻醉后的 10min ,Ⅰ组留在血管内的液体 (FR % )明显比Ⅱ组、Ⅲ组、Ⅳ组的少。Ⅰ组、Ⅲ组最大扩张量在输液结束前 5min ,并且Ⅲ组的扩张量明显比Ⅰ组大。Ⅱ组、Ⅳ组的扩张量明显比Ⅰ组、Ⅲ组的大 ,并且下降较为缓慢 ,它们最大扩张量在输液结束后 5min。Ⅱ组、Ⅳ组的扩张效率明显比Ⅰ组、Ⅲ组的大。结论 应用动力学分析表明只有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即刻输注复方乳酸钠能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 ,而 6 %HES不管是麻醉前还是麻醉即刻输注都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阻滞 低血压 扩容 预防 容量扩张动力学 麻醉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荣彬 吴学铭 +4 位作者 赵亮 韩凯伟 黄承光 于明琨 侯立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91,共6页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 脑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常在出血后数天发现,1周后达高峰。其进展迅速,常引起局部脑缺血、脑梗死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动脉瘤破裂后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CT脑灌注成像、近红外线光谱等非侵袭性检查手段日趋流行,便于广泛开展。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大体上分为血液动力学及药物治疗两类,早期清除血肿、舒张血管、增强脑灌注为主要研究方向,联合治疗是其今后的治疗趋势,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隙出血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注射吗啡术后镇痛 被引量:22
7
作者 邵兵 刘琴湘 +2 位作者 郭训 赖朝蓬 黄素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93-194,共2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注射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ASAⅠ~Ⅱ级 6 0例择期妇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 ,均采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腰麻用药为0 5 %重比重布比卡因 10mg ,然后硬膜外腔置管。研究组于...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注射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ASAⅠ~Ⅱ级 6 0例择期妇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 ,均采用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腰麻用药为0 5 %重比重布比卡因 10mg ,然后硬膜外腔置管。研究组于腰麻药中加入吗啡 0 2 5mg ,对照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 2mg。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 (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comfortscale)舒适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蛛网膜下隙吗啡组术后完全无痛时间和持续镇痛时间明显长于硬膜外吗啡组 ,VAS评分明显低于硬膜外吗啡组 (P <0 0 5或P <0 0 1)。Ramsay评分和BCS评分明显高于硬膜外吗啡组 (P <0 0 5或P <0 0 1)。蛛网膜下隙吗啡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蛛网膜下隙注射吗啡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 吗啡 镇痛 外腔注射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富强 胡丹 +2 位作者 宋文阁 付志俭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CombinedSpinalEpiduralAnalgesia ,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初产妇按入院前后及个人同意分成三组。C组 :对照组 ,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组 :0 .12 5 %罗哌卡因 + 2 μg ...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CombinedSpinalEpiduralAnalgesia ,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初产妇按入院前后及个人同意分成三组。C组 :对照组 ,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组 :0 .12 5 %罗哌卡因 + 2 μg /ml芬太尼组。CSEA组 :L2 /3CSEA联合穿刺成功后 ,蛛网膜下腔注入 0 .17%布比卡因 1ml + 2 .5 μg芬太尼 1ml,常规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产妇的分娩、镇痛情况及镇痛前后对产妇应激及泌乳的影响。结果 :1.CEA组和CSEA组产妇镇痛效果满意 ,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CSE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EA组 ,且同一时点镇痛效果优于CEA组 (P <0 .0 5 ) ;2 .CSEA组产程活跃期为 14 2分钟和CEA组 15 3分钟短于均对照组 191分钟 ,有统计学差异 ;3.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运动神经的阻滞 ;4 .三组产妇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呈逐步上升趋势 ,CEA、CSEA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变化不明显 (P >0 .0 5 ) ,对照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5 .三组间各时点催乳素含量及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差别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CSEA和CEA都是行之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但CSEA起效迅速、镇痛完善、缩短活跃期产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 外间 联合阻滞 CSEA 分娩镇痛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罗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32
9
作者 于涛 高崇荣 +2 位作者 卢振和 谢广沂 王海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罗比卡因在剖宫产蛛网膜下隙阻滞中的量 效关系。方法  6 0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接受 10、15、2 0mg的同容量 (3ml)、同比重 (1.0 2 2 ,37℃ )罗比卡因腰麻液 ,观察温度觉、痛觉及下肢运动阻滞的起... 目的 探讨罗比卡因在剖宫产蛛网膜下隙阻滞中的量 效关系。方法  6 0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接受 10、15、2 0mg的同容量 (3ml)、同比重 (1.0 2 2 ,37℃ )罗比卡因腰麻液 ,观察温度觉、痛觉及下肢运动阻滞的起效和持续时间、温度和痛觉的最高阻滞平面、腹肌松弛度、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血气、低血压、心动过缓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术后 4 8h内 )发生情况。结果 温痛觉及下肢运动阻滞时间随剂量增加而逐渐延长 (P <0 0 5 ) ;Ⅰ组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Ⅱ、Ⅲ组 (P <0 0 5 ) ;腹肌松弛度Ⅱ、Ⅲ组优于Ⅰ组 (P <0 0 5 ) ;其余指标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三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15mg罗比卡因重比重腰麻液应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隙阻滞 ,可达较完善的临床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比卡因 蛛网膜下隙阻滞 剖宫产 量-效关系 手术 麻醉
下载PDF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分娩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11
10
作者 蔡晓雷 钟惠珍 +3 位作者 甘果 袁力勇 黄建平 方春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确定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100名拟实施分娩镇痛初产妇,按蛛网膜下隙Rop剂量不同,随机分为Rop 1.0mg(R。)组、1.5mg(R2)组、2.2mg(Rj)组及3.3mg(R4)组,每组25... 目的:确定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100名拟实施分娩镇痛初产妇,按蛛网膜下隙Rop剂量不同,随机分为Rop 1.0mg(R。)组、1.5mg(R2)组、2.2mg(Rj)组及3.3mg(R4)组,每组25名。有效镇痛的标准为蛛网膜下隙注射Rop 10min内产妇宫缩时VAS评分0~2cm。运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Probit法),建立有效镇痛产妇比例的概率单位(Z值)与蛛网膜下隙Rop对数剂量的回归关系方程,并计算Rop的E%及E%。结果:有效镇痛产妇比例的概率单位(Z值)与Rop对数剂量的回归关系方程为:Probit(Z)=-1.00478±5.67816(10g剂量);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ED50为1.50mg(95%可信区间:1.31~1.70mg),ED。为2.93mg(95%可信区间:2.42~4.16mg)。结论:Rop蛛网膜下隙分娩镇痛的ED50为1.50mg,ED95为2.93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隙 分娩镇痛 剂量 效应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玮伟 徐海涛 +1 位作者 袁红斌 石学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68-1269,共2页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隙阻滞与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电子麻醉记录单回顾341例分别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出血量和输液输血...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隙阻滞与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电子麻醉记录单回顾341例分别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出血量和输液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等。结果蛛网膜下隙阻滞组血压变化较全身麻醉组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P<0.05)。结论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但蛛网膜下隙阻滞在对循环的影响和恢复速度上要优于全身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阻滞 全身麻醉 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小儿脐以下手术应用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宗酉明 徐季华 +1 位作者 周红梅 梁颖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69-770,共2页
目的研究患儿脐以下手术应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施脐以下手术患儿7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5)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n=35)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L3~4间隙蛛网膜下... 目的研究患儿脐以下手术应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施脐以下手术患儿7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5)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n=35)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加L3~4间隙蛛网膜下隙阻滞.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后(T0)、手术切皮时(T1)以及手术结束时(T2)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手术期间的肢动挣扎、恶心呕吐发生率、氯胺酮总用量和术后患儿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结果A组SBP、DBP、HR在T1、T2与T0相比,均显著升高.B组SBP与DBP三时间点无明显改变,但在T1、T2均较A组为低;B组HR在T1、T2较T0以及A组相应时间点减慢.两组SpO2无变化.B组氯胺酮总用量及术后PACU滞留时间均较A组减少.B组肢动挣扎例数显著少于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蛛网膜下隙阻滞对于患儿脐以下手术无血液动力学和SpO2方面的改变,可稳定HR,减少氯胺酮用量,其麻醉效果安全确切,但阻滞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隙阻滞 小儿 氯胺酮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内脊神经根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8
13
作者 纪荣明 党瑞山 +5 位作者 彭旭 罗国军 钟启胜 崔喆 曹晓鹏 李凌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5-395,468,共2页
脊神经硬膜外部的形态学研究报道较多,蛛网膜下隙内脊神经前、后根及其根丝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为椎管内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在30具(男24,女6)60侧成人尸体上,自正中线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去除椎管后壁,切开... 脊神经硬膜外部的形态学研究报道较多,蛛网膜下隙内脊神经前、后根及其根丝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为椎管内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在30具(男24,女6)60侧成人尸体上,自正中线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去除椎管后壁,切开硬脊膜与蛛网膜,暴露脊髓及其神经.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观察测量了蛛网膜下隙段神经根的长度,测硬膜处的前、后根的前、后径,以及对应脊髓节的高度.自枕骨大孔处横断脊髓及其被膜,在椎间孔外侧切断所有脊神经根,取出脊髓后沿前正中线切开硬膜及其蛛网膜,用测量后根的相同方法测量前根及其根丝,其结果分三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根 蛛网膜下隙 形态学
下载PDF
Spinocath导管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白念岳 郭曲练 +1 位作者 刘瑶 李友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8期414-415,共2页
目的 应用Spinocath导管行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 ,观察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可能的并发症。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 2 0例 ,选L2~ 3 或L3~ 4间隙行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 ,首量 0 5 %的重比重布比卡因 1~ 2ml。术... 目的 应用Spinocath导管行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 ,观察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可能的并发症。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 2 0例 ,选L2~ 3 或L3~ 4间隙行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 ,首量 0 5 %的重比重布比卡因 1~ 2ml。术中每隔 6 0~ 90分钟追加 0 5~ 1ml,术后随访 72小时。结果 Spinocath导管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可以在手术的过程中连续提供满意的镇痛和肌松 ,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小。结论 Spinocath导管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血液动力学稳定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SPINOCATH导管 蛛网膜下隙阻滞
下载PDF
往返吸注给药法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廖荣宗 史誉吾 +3 位作者 区锦燕 张习良 李振威 王杰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663-665,共3页
目的 探讨往返吸注给药法 (barbotage,Bbt)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的调控作用。方法 16 0例随机等分四组 :Ⅰ组 (对照组 ) ,单次慢注 ;Ⅱ组 ,慢注加Bbt 2次 ;Ⅲ组 ,快注加Bbt 2次 ;Ⅳ组 ,快注加Bbt 4次。结果 慢Bbt组比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 ... 目的 探讨往返吸注给药法 (barbotage,Bbt)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的调控作用。方法 16 0例随机等分四组 :Ⅰ组 (对照组 ) ,单次慢注 ;Ⅱ组 ,慢注加Bbt 2次 ;Ⅲ组 ,快注加Bbt 2次 ;Ⅳ组 ,快注加Bbt 4次。结果 慢Bbt组比对照组感觉阻滞起效 (达标 )快、作用持续时间 (持效 )短 (P <0 0 5 ) ;运动阻滞达标快、持效短 (P <0 0 0 1) ;阻滞平面固定虽快及其持时虽长 ,但无明显差异。两快Bbt组比对照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达标更快、持效更短、平面固定更快及其持时更长 (P <0 0 0 0 1)。两快Bbt组比慢Bbt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达标快、持效短 (P <0 0 5 ) ;阻滞平面固定快 (P <0 0 0 1) ,而其持时长 (P <0 0 5 )。两快Bb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1)Bbt法阻滞起效快、持效短 ,而感觉平面固定较快、持效较长。 (2 )注药速度比Bbt次数的作用明显。用Bbt法腰麻施行下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阻滞 往返吸注给药法 布比卡因
下载PDF
往返吸注与改变注药速度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廖荣宗 史誉吾 +4 位作者 区锦燕 彭健泓 陈耀雄 周曙 韩月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464-466,共3页
目的比较往返吸注(barbotage,Bbt)与改变注药速度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240例随机等分为六组,均用0.75%布比卡因1.2ml(9mg)蛛网膜下隙阻滞,前三组为单次注射的慢速(0.1ml/s)、中速(0.3ml/s)和快速(1.0ml/s)组,后三... 目的比较往返吸注(barbotage,Bbt)与改变注药速度对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影响。方法240例随机等分为六组,均用0.75%布比卡因1.2ml(9mg)蛛网膜下隙阻滞,前三组为单次注射的慢速(0.1ml/s)、中速(0.3ml/s)和快速(1.0ml/s)组,后三组注速同前但均加用Bbt。用反映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及有关成功率的4项指标共10项指标,对6种注药法进行分析排序,筛选出其中较好的方法。结果(1)慢速+Bbt组与中速组、中速+Bbt组与快速组,以及快速+Bbt组和快速组间分别比较,阻滞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中速+Bbt组的阻滞特征属最佳之一,操作成功率和痛觉阻滞达标率均最高,且无偏麻。结论为改善蛛网膜下隙阻滞效果,建议采用0.33ml/s的注射速度,并加用往返吸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吸注 注药速度 蛛网膜下隙阻滞 BBT 注药速度 布比卡因 痛觉
下载PDF
布比卡因联合吗啡连续蛛网膜下隙注入用于晚期癌性疼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庾俊雄 刘辉梅 +2 位作者 葛波 丁可 文向萍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蛛网膜下隙注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将32例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采用布比卡因联合吗啡连续蛛网膜下隙镇痛,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镇痛,测定镇痛前、镇痛后1、4周的T细... 目的探讨连续蛛网膜下隙注药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将32例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采用布比卡因联合吗啡连续蛛网膜下隙镇痛,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硬膜外镇痛,测定镇痛前、镇痛后1、4周的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分别观察镇痛前、镇痛后24 h、72 h、1周的VAS评分,吗啡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镇痛后4周观察组与对照组CD+3水平分别为58.37±4.16、54.51±2.55,CD+4水平分别为35.76±2.97、30.03±2.33,CD+4/CD+8分别为1.47±0.15、1.35±0.13,两组比较,P<0.05;VAS评分分别为(2.00±0.89)、(2.12±0.96)分,两组比较,P<0.05;吗啡用量分别为(9.38±2.44)、(64.79±13.47)mg,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5%、62.5%,呼吸抑制发生率为0、12.5%,皮肤瘙痒发生率为18.75%、50%,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连续蛛网膜下隙注药用于晚期癌性疼痛患者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 吗啡 癌痛 镇痛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国产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比较 被引量:29
18
作者 雷晓峰 唐延先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20-421,共2页
关键词 左旋布比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隙阻滞 麻醉方法
下载PDF
连续蛛网膜下隙和连续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用于骨科下肢手术病人的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阳红卫 郭曲练 +1 位作者 程智刚 白念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50-752,共3页
目的比较和研究连续蛛网膜下隙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病人连续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以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下肢骨科手术病人,ASAⅠ~Ⅲ级,年龄20~55岁,分别在CSA或CSEA下完成手术,穿刺间隙均为L3~4.... 目的比较和研究连续蛛网膜下隙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病人连续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以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下肢骨科手术病人,ASAⅠ~Ⅲ级,年龄20~55岁,分别在CSA或CSEA下完成手术,穿刺间隙均为L3~4.术后镇痛病人分为两组:Ⅰ组(PCSA组,n=20)镇痛药物为0.075%布比卡因加0.0002%芬太尼,蛛网膜下隙PCA模式采用CP模式;Ⅱ组(PCEA组,n=20)镇痛药物为0.1875%布比卡因加0.001%芬太尼,PCA模式采用LCP模式.术后观察和比较项目: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romage评分、镇静Ramasay评分、按压次数与实进次数(D1/D2)、用药剂量、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时间分别为术后4、8、16、24、36、48 h.结果Ⅰ组和Ⅱ组的VAS≤3分的病人比例分别为95%和75%,Ⅰ组镇痛满意率高于Ⅱ组(P<0.05);Ⅱ组布比卡因、芬太尼用药剂量显著高于Ⅰ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低于Ⅱ组(P<0.05);术后7 d内均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征象.结论术后48 h内CSA术后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PCA的一种方式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麻醉的ED_(50)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晓署 甘果 袁力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05-908,共4页
目的:确定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麻醉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32名ASAⅠ-Ⅱ、择期在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下剖宫产产妇参加试验。第一位产... 目的:确定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麻醉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32名ASAⅠ-Ⅱ、择期在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下剖宫产产妇参加试验。第一位产妇0.75%Rop剂量为12.8mg,以相邻剂量的98.4%为剂量的变化幅度。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别以针刺法及改良Bromage法测定。麻醉有效的指标为:蛛网膜下隙给药后10min内感觉平面阻滞达到T7、Bromage达3分、切皮不痛、肌松满意。计算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Rop麻醉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32名产妇中有5例麻醉效果可疑,剔除出本研究。根据其余27名产妇序贯试验得出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Rop麻醉的ED50为11.97mg,ED50的95%CI为11.75-12.19mg。结论:L3-4间隙CSEA下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麻醉的ED50为11.97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蛛网膜下隙-硬联合麻醉 罗哌卡因 半数有效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