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体外诱导模拟脑室出血后大鼠蛛网膜细胞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晓宇 肖格磊 +3 位作者 詹潮鸿 张向阳 张治平 刘景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80-484,共5页
目的观察凝血酶(thrombin)刺激体外培养大鼠蛛网膜细胞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探讨其与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后大鼠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SD大鼠蛛网膜细胞,经不同浓度凝血酶刺激,在体外模拟脑室出血(IVH)后... 目的观察凝血酶(thrombin)刺激体外培养大鼠蛛网膜细胞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探讨其与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后大鼠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SD大鼠蛛网膜细胞,经不同浓度凝血酶刺激,在体外模拟脑室出血(IVH)后慢性脑积水大鼠的蛛网膜细胞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免疫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ICC)鉴定传代培养的SD大鼠蛛网膜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CK 8/18)和桥粒蛋白(Desmoplakin)的表达.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纤维化因子(Col-Ⅰ、Col-Ⅲ、TGF-β1、α-SMA)的表达,观察其纤维化程度,同时检测比较各组细胞的表达差异.结果(1)培养的蛛网膜细胞标志物Cytokeratin和Desmoplakin表达阳性.(2)凝血酶可诱导蛛网膜细胞纤维化,在50u/ml浓度下,蛛网膜细胞纤维化程度最明显.(3)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纤维化程度明显.结论体外可以稳定培养大鼠蛛网膜细胞.凝血酶诱导的蛛网膜细胞各种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组,提示纤维化模型构建成功.构建成功的纤维化蛛网膜细胞有利于下一步深入研究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蛛网膜细胞 纤维化 凝血酶
下载PDF
体外模拟SAH状况下IL-6对大鼠蛛网膜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功 陈祥 +3 位作者 朱丹丹 王自谱 张小洁 信照亮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027-1032,1044,1150,共8页
目的初步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状况下IL-6对大鼠蛛网膜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细胞免疫化学法(ICC)鉴定培养的大鼠蛛网膜细胞对CK8+18、Vimentin和CD68的表达;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蛛网膜细胞,经极化诱导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目的初步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状况下IL-6对大鼠蛛网膜细胞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细胞免疫化学法(ICC)鉴定培养的大鼠蛛网膜细胞对CK8+18、Vimentin和CD68的表达;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蛛网膜细胞,经极化诱导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分别刺激后,采用ELISA法检测极化相关因子IL-12、IL-6和IL-10的变化,观察其是否发生极化;然后用凝血酶作为激活剂活化蛛网膜细胞在体外模拟SAH状况,再采用IL-6刺激活化的蛛网膜细胞和正常(非活化)蛛网膜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观察CD68、CK8+18、IL-12和IL-23、精氨酸酶-I(Arg-I)的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1)培养细胞的蛛网膜细胞标志CK18+18和Vimentin、巨噬细胞标志CD68表达阳性。(2)GM-CSF可诱导蛛网膜细胞IL-6和IL-12p40表达增高,而M-CSF未能诱导IL-10表达变化。(3)凝血酶可诱导蛛网膜细胞发生高Arg-I的M2极化。(4)IL-6刺激剂量大则CD68表达早持续时间短的时间模式。(5)IL-6刺激剂量与蛛网膜细胞极化的时间模式明显不同,实验组1、3、7、14d时IL-23表达均增高,对照组IL-23、IL-12p40和Arg-I在刺激14d才增高。结论培养的蛛网膜细胞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的特性;蛛网膜细胞仅能被极化诱导剂诱导M1极化,未发生M2极化,与外周明显不同;在模拟SAH状况下蛛网膜细胞呈持续的M1型极化,低IL-10的M2型极化状态,显示其极化能力不良,这将不利于蛛网膜下腔中溶血产物的清除和相关SAH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SAH状况下蛛网膜细胞经IL-6刺激后发生M1/M2极化,其时间和表现模式多样,为IL-6作为"预测SAH预后的标志因子"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下腔出血 蛛网膜细胞 细胞极化 IL-6
下载PDF
人蛛网膜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吴小康 信照亮 +4 位作者 谢鑫 陈震 孙继平 王文华 沈照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建立人蛛网膜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体外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人蛛网膜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的蛛网膜细胞体外生长的特征。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检查和鉴定。结果人蛛网... 目的建立人蛛网膜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体外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人蛛网膜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的蛛网膜细胞体外生长的特征。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检查和鉴定。结果人蛛网膜细胞可以在体外成功培养传代。原代培养细胞大多48 h贴壁,8 d后旺盛生长,15 d形成单层。传代培养细胞次日贴壁,10 d形成单层。培养细胞呈扁平多角形,细胞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蛛网膜细胞胞质染色质丰富,分布均匀,胞浆中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中等发达,可观察到丰富的高尔基体、核糖体和少量溶酶体,中间丝和微丝形成细胞骨架。cytokeratin 8及18、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应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成功获得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人蛛网膜细胞,培养的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细胞 细胞培养 CYTOKERATIN 8及18 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蛛网膜细胞与血性CSF共同培养后HLA-DR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信照亮 吴小康 +3 位作者 葛松林 杨树旭 王义荣 朱先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研究蛛网膜细胞(Ar细胞)与血性脑脊液(CSF)共同培养后人类白细胞抗原- DR(HLA-DR)的表达变化。方法(1)Ar细胞的培养、鉴定和HLA-DR基础表达的观察。(2)采用Ar细胞和血性CSF共同培养的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荧光... 目的研究蛛网膜细胞(Ar细胞)与血性脑脊液(CSF)共同培养后人类白细胞抗原- DR(HLA-DR)的表达变化。方法(1)Ar细胞的培养、鉴定和HLA-DR基础表达的观察。(2)采用Ar细胞和血性CSF共同培养的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r细胞HLA-DR的表达改变。结果95%以上培养的Ar细胞均有HLA-DR的基础表达。在血性CSF刺激下,Ar细胞HLA-DR的表达明显增强,免疫荧光法和FCM检测出了一致的时间表达变化模式,在1-5d呈基础表达状态;6d左右表达开始升高;7d、8d表达显著增强,此时荧光颗粒数量和强度最高,阳性细胞数可达61.2%;第9天后表达逐渐降低,阳性细胞数减少,第10天时减低至12.5%,荧光数量和强度亦明显降低。结论在血性CSF刺激下,Ar细胞通过HLA-DR表达增高,可以发挥抗体提呈细胞(APC)的功能,提示其可能与SAH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发生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细胞 共同培养 HLA—DR表达
原文传递
血性脑脊液刺激后蛛网膜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的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信照亮 吴小康 +3 位作者 葛松林 杨树旭 王义荣 朱先理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研究血性脑脊液刺激后的蛛网膜细胞能否发挥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激活T淋巴细胞。方法蛛网膜细胞培养和鉴定后,与血性脑脊液共同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APC标志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改变。然后再与外周血单个核... 目的研究血性脑脊液刺激后的蛛网膜细胞能否发挥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激活T淋巴细胞。方法蛛网膜细胞培养和鉴定后,与血性脑脊液共同培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APC标志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改变。然后再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同培养,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含量来代表T淋巴细胞被激活的程度。结果在血性脑脊液刺激下,蛛网膜细胞HLA—DR表达增强,再与PBMC共同培养后,sIL-2r的含量增加,且HLA—DR表达和sIL-2r含量变化的时间模式与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时间模式基本一致。结论蛛网膜细胞经血性脑脊液激活后,能够发挥抗原提呈功能,激活T淋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蛛网 T淋巴细胞 受体 细胞介素2 抗原提呈 脑脊髓液 血性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脑膜瘤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光良 宗强 +1 位作者 成立峰 张吉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显微手术切除 颅底脑 临床分析 颅内肿瘤 蛛网膜细胞 病灶部位 治疗方法 疗效满意
下载PDF
以肌萎缩为首发症状的脑膜瘤1例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波 胡鹏 +2 位作者 郑麒 范卫明 刘庆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842-843,共2页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衍生物,多来自蛛网膜细胞及含蛛网膜成分组织,脑室内脑膜瘤来自脑室内脉络丛,也可来自硬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是颅内常见的良眭肿瘤。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以双下肢肌肉...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衍生物,多来自蛛网膜细胞及含蛛网膜成分组织,脑室内脑膜瘤来自脑室内脉络丛,也可来自硬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脑膜细胞,是颅内常见的良眭肿瘤。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近期收治1例罕见的以双下肢肌肉萎缩为首发症状的纤维型脑膜瘤,现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内脑 文献回顾 首发症状 肌萎缩 下肢肌肉萎缩 蛛网膜细胞 成纤维细胞 细胞
下载PDF
蝶骨嵴脑膜瘤35例显微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姬馨彤 赵峻波 +2 位作者 赵伟 马小二 薛俊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2期65-66,共2页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属于脑外肿瘤,起源于蛛网膜,可发生于任何存在蛛网膜细胞的部位。蝶骨嵴位于前颅窝和中颅窝交界处,由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构成,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根据Cushing对脑膜瘤的分类,按肿瘤在蝶骨嵴...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属于脑外肿瘤,起源于蛛网膜,可发生于任何存在蛛网膜细胞的部位。蝶骨嵴位于前颅窝和中颅窝交界处,由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构成,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根据Cushing对脑膜瘤的分类,按肿瘤在蝶骨嵴不同部位分为三大类:蝶骨嵴内侧1/3(称床突型)、中侧1/3(称小翼型)和外侧1/3(称大翼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骨嵴脑 显微外科治疗 临床分析 CUSHING 蛛网膜细胞 良性肿瘤 蝶骨嵴内侧 生长缓慢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切除颅底高血运脑膜瘤15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汪伟巍 林瑞生 +1 位作者 李榕 郑水顺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高血运脑 血管内栓塞 手术切除 蛛网膜细胞 常见疾病 外科领域 血管结构 前中颅底 手术视野 颈外动脉 止血困难 衍生物 肿瘤 出血量 供血
下载PDF
颅内脑膜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齐家 何理盛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关键词 颅内脑 化学治疗 诊断 颅底外科手术 中枢神经系统 良性肿瘤 显微外科技术 复发性脑 全切除率 蛛网膜细胞
下载PDF
椎管内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
11
作者 刘亚平 王生录 姜小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37-237,共1页
关键词 椎管内血管瘤型脑 病理检查 手术治疗 蛛网膜细胞
下载PDF
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镇痛微胶囊镇痛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伟京 肖秀斌 +5 位作者 何立敏 苏航 达永 陈喜林 贾海威 薛毅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6期5588-5589,共2页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腰椎穿刺术,将微胶囊按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人4个剂量组,注入癌痛患者...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腰椎穿刺术,将微胶囊按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人4个剂量组,注入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内。结果:全组发生I,II度或轻度不良反应14例70%),其中腰腿酸痛((65%)、头晕(50%)、头痛(35%)、发热(25%)、乏力(30%)、恶心(5%)、心悸(5%),持续中位时间在0.5×107,1.0×107剂量组多为两三天,1.25×107,1.5×107剂量组多为4~11d;发生重度不良反应2例(10%),均为1.5×107剂量组,分别表现为双下肢频发抽搐、肩背部压迫感,持续2~5d,无需特殊处理可自愈。移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轻、安全的特点,尤其剂量低于1.5×107/次·人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 微囊化 肾上腺嗜铬细胞蛛网下腔移植 微胶囊 镇痛 不良反应 恶性肿瘤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脑膜瘤术后护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颛瑞娟 《医学信息(医药版)》 2010年第12期105-105,共1页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形态多样性,与脑组织边界清楚,起源于软脑膜蛛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0%,是中枢神经系统除胶质瘤外最常见的肿瘤。伽玛刀治疗广泛应用于此病,经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获得满意...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形态多样性,与脑组织边界清楚,起源于软脑膜蛛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0%,是中枢神经系统除胶质瘤外最常见的肿瘤。伽玛刀治疗广泛应用于此病,经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获得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护理 伽玛刀 治疗 良性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 颅内肿瘤 蛛网膜细胞
下载PDF
MRI及CT诊断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对比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延辉 张雪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591-594,602,共5页
目的:探讨MRI和CT诊断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住院治疗的104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均行CT和磁共振检查,研究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性及损害周边骨质及软组织的相符度。结果:CT... 目的:探讨MRI和CT诊断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住院治疗的104例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均行CT和磁共振检查,研究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性及损害周边骨质及软组织的相符度。结果:CT诊断准确率为85.6%,MRI为92.3%,两种方式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损害周边骨质及软组织的诊疗中,MRI检查的正确率高于CT检查(骨质:χ^(2)=5.291,P<0.05;软组织:χ^(2)=7.565,P<0.05)。利用Logistic回归发现,肿瘤大小、信号不均及明显水肿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敏感性指标(肿瘤大小:OR=1.045,P=0.002,95%CI:1.017~1.075;信号不均:OR=12.0965,P=0.015,95%CI:1.648~101.992;明显水肿:OR=0.062,P=0.043,95%CI:0.004~0.919)。结论:MRI和CT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诊断正确率类似,但在对周边骨质或软组织损害的诊断中,磁共振检查正确率更高,并且肿瘤大小、信号不均及明显水肿与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沟通性脑 磁共振 CT检查 蛛网颗粒细胞
下载PDF
异体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晚期癌痛病人的可行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傅志俭 宋文阁 +3 位作者 毕好生 赵松云 马玲 杨茂元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09-712,共4页
目的 评价异体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晚期癌痛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常规方法治疗仍不能缓解的晚期癌痛病人 10例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 (n =4)经蛛网膜下腔注入体外培养 3d的细胞悬液 2ml;对照组 (n =6 )注入同体积... 目的 评价异体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晚期癌痛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常规方法治疗仍不能缓解的晚期癌痛病人 10例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 (n =4)经蛛网膜下腔注入体外培养 3d的细胞悬液 2ml;对照组 (n =6 )注入同体积细胞培养液。移植后继续应用阿片制剂。移植前、后观察病人的疼痛程度 (VAS法 )和阿片制剂日摄量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脑脊液儿茶酚胺和脑啡肽的浓度以及采用免疫技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抗体和补体水平。结果 与移植前比较 ,两组病人的VAS值均显著性降低 (P <0 0 5或 0 0 1) ;试验组阿片制剂日摄量移植后有显著性减少 (P <0 0 5或 0 0 1)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两组病人脑脊液儿茶酚胺浓度均显著性升高 (P <0 0 1) ,脑啡肽浓度均显著性降低 (P <0 0 1) ;两组病人的血清抗体、补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幅度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结论 异体嗜铬细胞移植对癌痛病人具有肯定的镇痛效果 ,且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情况下 ,免疫功能稳定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痛 嗜铬细胞蛛网下腔移植 异体移植
原文传递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一例
16
作者 肖秋香 罗穆云 李扬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605-1606,共2页
脑膜瘤是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的肿瘤,可发生于具有脑膜上皮细胞的任何神经轴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大多数脑膜瘤被认为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
关键词 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透明 良性肿瘤 蛛网膜细胞 上皮细胞 生长缓慢
原文传递
颈外动脉超选择性栓塞在颅内高血运脑膜瘤手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施远 曾春 +2 位作者 蒋永明 龙勇 石海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63-1165,共3页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其起源于脑膜与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对于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往往术中出血较多,术野不清,给手术带来极大困难,故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四川省遂宁市...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其起源于脑膜与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对于血供丰富的脑膜瘤,往往术中出血较多,术野不清,给手术带来极大困难,故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采用术前颈外动脉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42例高血运脑膜瘤,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运脑 超选择性栓塞 颈外动脉 手术中 显微手术切除 颅内 中枢神经系统 蛛网膜细胞
原文传递
脑膜瘤术后发生胶质瘤一例
18
作者 于书卿 王集生 +2 位作者 季楠 陈思源 王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86-1187,共2页
颅内脑膜瘤是良性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脑内胶质瘤是偏恶性肿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脑膜瘤和胶质瘤同时或先后发生极为罕见,国内有报道脑膜瘤术后放疗后发生腑胶质瘤。我院在2012年发现1例患者脑膜瘤和胶质瘤先后发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颅内脑 脑内胶质瘤 术后 神经上皮细胞 蛛网膜细胞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放疗后
原文传递
脑膜瘤的CT表现、组织学类型及临床间的相关性(附40例报告)
19
作者 乔志刚 岳培义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1994年第2期108-109,共2页
脑膜瘤源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大多数屑良性肿瘤,少数可恶变,目前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脑膜瘤的谚断、手术垒切除率也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对手术后的40例脑膜瘤的CT表现、组织学类型及临床间关系的相关性研究报告如下。
关键词 CT表现 组织学类型 蛛网内皮细胞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