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4例蜜蜂蜂毒过敏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关凯 孔瑞 尹佳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3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蜜蜂蜂毒过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2年6月至2012年2月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确诊的蜜蜂蜂毒过敏患者及同时期因过敏性疾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无蜜蜂蛰刺过敏反应的相关临床病史,但蜜蜂蜂毒血清sIgE检测阳性的对照... 目的探讨蜜蜂蜂毒过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2年6月至2012年2月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确诊的蜜蜂蜂毒过敏患者及同时期因过敏性疾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无蜜蜂蛰刺过敏反应的相关临床病史,但蜜蜂蜂毒血清sIgE检测阳性的对照组患者资料;根据蜜蜂蜇刺后的过敏反应类型将研究组分为局部反应组、大局部反应组和全身反应组。分析蜜蜂蜂毒过敏患者生活地域、暴露类型等特点,比较各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IgE比活性(IgE specific activity,sIgE/T-IgE)。结果研究组44例,男女之比为31:13,平均年龄37(29,48)岁,48%(21/44)生活在市区,52%(23/44)生活在郊区。局部反应组30例、大局部反应组6例、全身反应组8例。全身反应组中II级1例、III级7例。蜂毒暴露类型构成比的研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5),全身反应组中50%(4/8)为养蜂者。局部反应组、大局部反应组、全身反应组及对照组sIgE/T-Ig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身反应组与对照组sIgE/T-I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1.19%,8.84%)vs.0.16%(0.09%,0.49%),P=0.001]。全身反应组中1例在首次蜜蜂蜇刺时为大局部反应,3个月后再次蜜蜂蜇刺出现II级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结论蜜蜂蜂毒导致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以职业性暴露最为常见,使用sIgE/T-IgE有助于正确诊断蜜蜂蜂毒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蜂毒 过敏 大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
下载PDF
蜜蜂蜂毒涂膜剂经皮给药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源 朱凤 +5 位作者 杨志斌 张成桂 赵海荣 巫秀美 李玥 刘衡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181-2186,共6页
目的:考察蜜蜂蜂毒(BV)涂膜剂经皮给药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反应,以评价该涂膜剂的临床前安全性。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按BV涂膜剂高、中、低剂量(144、96、48 mg/kg)给药,进行急性毒性考察;按BV涂膜剂高、中、... 目的:考察蜜蜂蜂毒(BV)涂膜剂经皮给药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反应,以评价该涂膜剂的临床前安全性。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按BV涂膜剂高、中、低剂量(144、96、48 mg/kg)给药,进行急性毒性考察;按BV涂膜剂高、中、低剂量(72、48、24 mg/kg)连续给药28 d,进行长期毒性考察。以家兔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照法,按BV涂膜剂8mg/kg剂量给药,进行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的刺激性考察。以豚鼠为研究对象,在其左侧背部按BV涂膜剂15 mg/kg(第0、7、14天各1次)致敏给药,右侧背部按BV涂膜剂15 mg/kg激发给药,进行皮肤过敏性考察。结果:BV涂膜剂经皮给药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大鼠脏器外观、脏器指数及体质量均无异常变化,未见明显全身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末次给药24 h后,除BV涂膜剂低剂量组大鼠脾脏指数,BV涂膜剂中剂量组大鼠睾丸指数以及BV涂膜剂高、中剂量组大鼠附睾指数均显著升高,BV涂膜剂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浆中PT显著延长外(P<0.05),大鼠脏器外观及其余脏器指数、凝血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均无异常变化;2周恢复期结束后,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家兔皮肤出现轻微红斑或明显的结痂现象,BV涂膜剂对家兔完整或破损皮肤均有轻度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实验结果显示,部分豚鼠皮肤出现轻微红斑,BV涂膜剂对豚鼠皮肤有轻度致敏性。结论:BV涂膜剂经皮给药未表现出急性毒性或长期毒性,仅对皮肤具有轻度刺激性和致敏性,表明该涂膜剂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蜂毒 涂膜剂 经皮给药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刺激性 过敏性
下载PDF
蜜蜂蜂毒涂膜剂经皮给药对实验性脑血栓大鼠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苗 张枝雪 +3 位作者 赵海荣 巫秀美 赵昱 张成桂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研究蜜蜂蜂毒(BV)涂膜剂经皮给药对实验性脑血栓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涂膜剂空白基质)、尼莫地平组(阳性药物,4.00 mg/kg)和BV涂膜剂低、中、高剂量组(1.67、3.33、6.67 mg/kg)... 目的:研究蜜蜂蜂毒(BV)涂膜剂经皮给药对实验性脑血栓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取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涂膜剂空白基质)、尼莫地平组(阳性药物,4.00 mg/kg)和BV涂膜剂低、中、高剂量组(1.67、3.33、6.67 mg/kg),每组16只,假手术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灌胃给药,模型组和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经皮涂抹给药。连续给药5 d后,采用结扎右颈外动脉和翼颚动脉,同时颈内动脉注射复合血栓诱导剂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血栓模型。分别测定大鼠右脑/左脑的湿质量比以考察梗死侧脑组织水肿程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左右半脑中伊文思蓝(EB)含量以考察脑血管通透性;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数存活神经细胞数。结果:经与假手术组各指标比较显示,大鼠脑血栓模型成功建立。与模型组比较,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右侧(梗死侧)脑组织蓝染面积明显缩小,右脑/左脑湿质量比和右脑组织中E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全血黏度和卡松黏度,以及BV涂膜剂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P<0.01);BV涂膜剂中剂量组大鼠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P<0.01);BV涂膜剂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结构清晰,核仁清晰,胞膜完整,存活神经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BV涂膜剂能减轻脑血栓模型大鼠的脑水肿程度,抑制其脑血管通透性,改善脑血栓形成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减轻其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蜂毒 涂膜剂 脑血栓 脑水肿 通透性 血液流变学 凝血功能
下载PDF
蜜蜂蜂毒涂膜剂对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陶磊 王音 +4 位作者 李万平 伍建中 李玥 巫秀美 赵海荣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1-214,共4页
目的:研究蜜蜂蜂毒涂膜剂对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家兔3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白基质组、疏血通阳性对照组及蜜蜂蜂毒涂膜剂低(2.19 mg/kg)、中(4.38 mg/kg)、高(8.76 mg/kg)剂量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目的:研究蜜蜂蜂毒涂膜剂对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家兔3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白基质组、疏血通阳性对照组及蜜蜂蜂毒涂膜剂低(2.19 mg/kg)、中(4.38 mg/kg)、高(8.76 mg/kg)剂量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实验和血小板释放实验,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小板颗粒内容物β血小板球蛋白(β-TG)、5-羟色胺(5-HT)、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和CD62p,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与空白基质组比较,ADP诱导时,蜜蜂蜂毒涂膜剂各剂量组血小板聚集率、GPⅡb-Ⅲa复合物表达显著降低,中剂量组β-TG、CD62p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PAF诱导时,蜜蜂蜂毒涂膜剂各剂量组5-HT、CD62p表达显著降低,中剂量组血小板聚集率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蜜蜂蜂毒涂膜剂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达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蜜蜂蜂毒 涂膜剂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释放
下载PDF
蜜蜂蜂毒涂膜剂对SD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茜 胡园 +4 位作者 张成桂 赵海荣 程涛 巫秀美 李云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第20期45-49,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蜜蜂蜂毒涂膜剂对SD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涂膜剂组、氯吡格雷组(8.0mg/kg)、蜜蜂蜂毒涂膜剂组(2.0、4.0、8.0mg/kg),通过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测定血栓干湿重量、血浆凝... 目的:初步评价蜜蜂蜂毒涂膜剂对SD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涂膜剂组、氯吡格雷组(8.0mg/kg)、蜜蜂蜂毒涂膜剂组(2.0、4.0、8.0mg/kg),通过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测定血栓干湿重量、血浆凝血四项和凝血因子II、V、X活性、血小板聚集性等指标来评价蜜蜂蜂毒涂膜剂的抗血栓作用。结果:与空白涂膜剂组比较,蜜蜂蜂毒涂膜剂各组均能减轻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后血栓的干、湿重,中剂量组较好,抑制率分别为21.15%(湿重)和20.49%(干重)。蜜蜂蜂毒涂膜剂各剂量组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未见明显变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有延长的趋势;纤维蛋白原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均无统计学差异。蜜蜂蜂毒涂膜剂高剂量组有降低凝血因子II和X活性的趋势;各组凝血因子V活性呈现升高的趋势。结论:蜜蜂蜂毒涂膜剂具有一定抑制SD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倾向,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对于凝血系统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不明显,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蜂毒 涂膜剂 血栓 SD大鼠
下载PDF
蜜蜂蜂毒皮下注射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胡园 翟宝祺 +5 位作者 陶磊 赵海荣 张成桂 张瑱 肖怀 赵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第13期9-12,共4页
目的:考察蜜蜂蜂毒(Bee Venom,BV)经皮下注射对正常家兔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的影响。方法:正常家兔连续皮下注射给药5 d,末次给药后1.5 h心脏取血,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胶原(Collagen,COL)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采用... 目的:考察蜜蜂蜂毒(Bee Venom,BV)经皮下注射对正常家兔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的影响。方法:正常家兔连续皮下注射给药5 d,末次给药后1.5 h心脏取血,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胶原(Collagen,COL)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并使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OD值、计算粘附率。结果:BV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BV 0.18、0.36、0.72mg/kg·BW剂量组,均可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其聚集率分别为47.70±3.18、43.10±13.21、29.80±1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26.54%、36.62%、51.11%,且呈量效依赖关系;BV 0.36、0.72 mg/kg·BW剂量组,可对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其聚集率分别为47.62±14.65、28.72±13.34(P<0.05),抑制率分别为29.28%、62.90%。血小板粘附实验显示,在COL诱导下,BV中、高剂量组均能降低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0.05);粘附抑制率分别为43.94%、49.36%。结论:BV对ADP、COL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亦可以抑制血小板在胶原表面的粘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蜂毒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粘附
下载PDF
CLONING AND COMPARISON OF THE GENES ENCODING PREPROAPAMIN FROM THE VENOM OF 2 HONEYBEE AND 4 WASP SPECIES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素方 施婉君 +1 位作者 程家安 张传溪 《Entomologi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期21-26,共6页
Preproapamin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RT-PCR from total RNA from the venom glands of 2 honeybee species, Apis mellifera, A. cerana cerana, and 4 wasp species, Vespa magnifica, V. velutina nigrothorax and Polistes hebra... Preproapamin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RT-PCR from total RNA from the venom glands of 2 honeybee species, Apis mellifera, A. cerana cerana, and 4 wasp species, Vespa magnifica, V. velutina nigrothorax and Polistes hebraeus, respectively. Their PCR products were ligated into pGEM -T easy vector and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analyzed. The six fragments were all 141?bp in length and contained a n ORF coding the precursor of apamin. The apamin precursors of V. magnifica, V. velutina nigrothorax and P. hebraeus had 95% and 93%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A. melliera in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s, respectively. That of Vespu la maculifrons was identical to that of A. mellifera in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s. Apamin precursors of V. magnifica, P. hebraeus and V. velutina nigrothorax also had the same nucleotide sequence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 f preproapamin genes from the Chinese honeybee, A. cerana cerana and 4 wasp sp ecies ar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A notable discovery was that the wasps species had exactly same apamins as the honeybees despite the fac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insect fami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OM preproapamin APAMIN sequence comparison HONEYBEE WAS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