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弗蜡筒”的价值及其研究中的问题——兼评《中华民族音乐蜡筒(清末晚期)原声集成》
1
作者 柴俊为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82-92,M0004,共12页
“劳弗蜡筒”实际录制的是20世纪初京沪两地的戏曲曲艺节目。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大都把它当作音乐研究对象,基于戏曲史、戏曲学以及录音史方向上的基础研究严重缺失,呈现的研究成果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硬伤与错误判断。要真正精准阐... “劳弗蜡筒”实际录制的是20世纪初京沪两地的戏曲曲艺节目。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大都把它当作音乐研究对象,基于戏曲史、戏曲学以及录音史方向上的基础研究严重缺失,呈现的研究成果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硬伤与错误判断。要真正精准阐释“劳弗蜡筒”的独特性,切实、具体地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避免大而无当的空论以及背离常识的谬论,亟须加强对“劳弗蜡筒”的戏曲史、戏曲学以及唱片录音史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弗 蜡筒 戏曲史 戏曲学 中国唱片史
下载PDF
劳弗“蜡筒”中的历史回声 被引量:3
2
作者 萧梅 凌嘉穗 《音乐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127-135,M0004,共10页
伯特霍尔德·劳弗在1901-1904年主持开展了“雅各布·希夫中国远征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在诸多运回美国的物件中包括了502卷蜡筒录制的中国声音。百多年后这批录音返回中国,并开始了中美合作的研究。尽... 伯特霍尔德·劳弗在1901-1904年主持开展了“雅各布·希夫中国远征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在诸多运回美国的物件中包括了502卷蜡筒录制的中国声音。百多年后这批录音返回中国,并开始了中美合作的研究。尽管这一研究刚刚起步,但这批被认为是“中国最初录音”的早期的蜡筒,对中国音乐史、音乐人类学、社会学、录音技术,以及西方人类学的中国研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日渐清晰。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作为历史档案的“蜡筒录音”真正被赋活、具备其自身的生命力,进而让“物”在其与人的互动中(无论是研究还是消费)获得本体论意义上的生长,是每一个档案实践者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特霍尔德·劳弗 “中国最初录音” 历史录音 蜡筒录音
下载PDF
油井清防蜡块技术在川口油田的应用
3
作者 脱慧贤 《石油仪器》 2009年第5期73-74,77,共3页
针对原油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结蜡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技术问题,文章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详细介绍了川口油田如何利用清防蜡块技术降低修井成本、提高油井产量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 清防 蜡筒
下载PDF
伯特霍尔德·劳弗和留声机 被引量:1
4
作者 叶展魁(译)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60-72,M0003,M0004,共15页
20世纪初,人类学家伯特霍尔德·劳弗(Berthold Laufer, 1874—1934)参与“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1901-1904),三年间走遍中国东部,于上海、北京等地录制502枚蜡筒,内容包括戏曲、器乐... 20世纪初,人类学家伯特霍尔德·劳弗(Berthold Laufer, 1874—1934)参与“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The Jacob Schiff China Expedition;1901-1904),三年间走遍中国东部,于上海、北京等地录制502枚蜡筒,内容包括戏曲、器乐、民歌等音乐体裁,并计划将录音译谱出版。劳弗蜡筒目前多保存于美国传统音乐档案馆,2017年印第安纳大学采用尼古拉斯·伯格(Nicholas Bergh)设计的蜡筒播放系统,开始数字化工作。劳弗在录制一首作品时大多同时使用两台留声机分别撷取人声、乐声,然受限其时未有标准录制转速,故音频工程师需校准每组蜡筒音频的播放速度,匹配两份音档乐句位置,并平衡两台留声机马达出现的颤动现象,经修复后的音档出现了近似于立体声的音响效果。而劳弗蜡筒录音时间虽较穆麟德(Paul Georg von M9llendorff)晚,但后者录制内容为诗集朗诵。因此,劳弗蜡筒明确的音乐内容,乃目前已知最早于中国录制的音乐档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弗 蜡筒 留声机 立体声 中国最早的音乐录音
下载PDF
虽难尽人意,但我们做得越来越好:存档、“返回”与未来的挑战
5
作者 邓晓彬(译)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1期13-16,共4页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民族音乐学家发现让历史录音资料"归家"并非如他们想象般简单,但他们也在努力地确保这些录音资料能够以当地民众了解且运用自如的方式来进行归还。成功的"归家"离不开当地群体或个人的全程积极参...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民族音乐学家发现让历史录音资料"归家"并非如他们想象般简单,但他们也在努力地确保这些录音资料能够以当地民众了解且运用自如的方式来进行归还。成功的"归家"离不开当地群体或个人的全程积极参与,这些录音不仅可以让当地的音乐传统重新焕发活力,也有利于人们对它们进行改造。如果接收社区的个人或者团体对于录音资料的归还(return)感兴趣的话,那么这样的早期录音归还是最成功的;若他们参与到策划以及归还的方法中,则这一过程最为奏效;当策划或者执行都是单方面的时候,归还就不会有那么成功。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归家"项目,可帮助我们避免遭遇曾经遇到的困难,并且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对于不同国家"归家"项目中运用的多种不同方式,民族音乐学家和其他学者需要从这些多样的试验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录音 “归家” 蜡筒录音 当地群体 成功经验
下载PDF
石破天惊二弦传奇——“伯特霍尔德·劳弗档案”胡琴演奏曲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金桥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59,72,共7页
本文以"伯特霍尔德·劳弗档案"中所记录的一首录制于1901年的中国胡琴演奏曲为主线,探讨了这首目前所见最早中国音乐历史录音的录制、保存和发现的过程,并对这首乐曲在调式调性、旋律发展、音乐结构、演奏技法,乃至于录... 本文以"伯特霍尔德·劳弗档案"中所记录的一首录制于1901年的中国胡琴演奏曲为主线,探讨了这首目前所见最早中国音乐历史录音的录制、保存和发现的过程,并对这首乐曲在调式调性、旋律发展、音乐结构、演奏技法,乃至于录音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对该首乐曲在中国胡琴音乐发展历史上具备的特殊价值做出概括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胡琴 刘天华 华彦钧 蜡筒留声机 劳弗档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