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HYSPLIT模型分析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
1
作者 高冬梅 皇甫佳一 郭萧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599,共7页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通过田间虫口调查,结合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明确推动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假眼小绿叶蝉最高飞行高度为8 m,2~8 m高度内,随高度增加,假眼小绿叶蝉数量逐步下降。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迁飞轨迹只与迁飞时间有关,高度对其迁飞轨迹与直线扩散距离没有影响。此外,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假眼小绿叶蝉24 h直线迁飞距离为35.70~178.10 km。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表明,假眼小绿叶蝉有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分布型,迁飞和扩散是导致两种分布型转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借助气流,假眼小绿叶蝉可以实现区域性的迁飞。在种群密度驱动下,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存在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的转化,也促使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发生田间扩散和区域性迁飞。因此,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应以主要防治区为中心,向外扩展200 km的范围内开展统防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 迁飞 HYSPLIT模型 分布型 茶树
下载PDF
基于蝉变模型的产学研合作风险机制分析和评估
2
作者 卢意 雷仲魁 +1 位作者 曹元军 朱鸿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1,56,共6页
为了准确评估产学研合作中的风险,基于蝉变模型构建了一套产学研合作中的风险预控机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知识认可度不足、知识共享度不充分、知识成果转化率低和知识成果应用的不确定性是合作中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将合作过程节点化,... 为了准确评估产学研合作中的风险,基于蝉变模型构建了一套产学研合作中的风险预控机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知识认可度不足、知识共享度不充分、知识成果转化率低和知识成果应用的不确定性是合作中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将合作过程节点化,将合作联盟的主体孤立化,使用德尔菲法,构建产学研合作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比较,选择BP神经网络作为合作风险评估法,利用MATLAB软件处理输入输出的风险指标,形成风险级别的评价模型,并用实例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模型 产学研 风险 德尔菲法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葡萄阿小叶蝉成虫出蛰、越冬及田间分布规律
3
作者 张华普 张怡 苏文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57-62,共6页
为明确葡萄阿小叶蝉成虫出蛰、越冬及田间分布规律,2019年利用黄色黏虫板,结合葡萄园气象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阿小叶蝉越冬代成虫3月中旬在田间开始活动,11月中旬末完全进入越冬状态,其... 为明确葡萄阿小叶蝉成虫出蛰、越冬及田间分布规律,2019年利用黄色黏虫板,结合葡萄园气象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阿小叶蝉越冬代成虫3月中旬在田间开始活动,11月中旬末完全进入越冬状态,其出蛰与日平均气温呈高度正相关,当连续7 d平均气温稳定在8.0℃以上时,越冬代成虫逐渐离开越冬场所,开始在田间活动;其越冬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最高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低于4℃,日最高气温低于10℃,且日最低气温低于-3℃时,成虫开始进入越冬状态;各代成虫在葡萄园田间的分布呈从靠近林带的边行往田间深处虫口数量渐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阿小叶 越冬 出蛰 分布
下载PDF
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美人茶香气和滋味代谢物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明金 朱艳宇 +2 位作者 何春梅 闫佳伟 金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为了探究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茶树品种制作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 为了探究小贯小绿叶蝉刺吸对青心大冇茶树品种制作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影响,采用感官审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无叶蝉刺吸鲜叶和叶蝉刺吸鲜叶加工而成的美人茶的感官品质和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叶蝉刺吸的美人茶品质较好。与无刺吸美人茶相比,有刺吸美人茶中黄酮和黄酮醇及其糖苷、酚酸、茶黄素、糖苷衍生物和单宁含量增加,氨基酸、糖类和脂质含量下降。基于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确定了香叶醇、芳樟醇、β-月桂烯、水杨酸甲酯和D-柠檬烯这5种特征挥发物。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揭示了有无叶蝉刺吸的美人茶代谢产物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人茶 小贯小绿叶 刺吸 香气 滋味 代谢物
下载PDF
蝉花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思静 乔宇琛 +4 位作者 刘桂君 陈伟 王平 宋梅芳 王成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0,共10页
蝉花为我国食药用历史悠久的虫草类真菌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改善肾功能等多种生理功效。该文综述了蝉花在物质成分、人工发酵培养技术、生物活性作用及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蝉花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蝉花的基... 蝉花为我国食药用历史悠久的虫草类真菌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力、抗肿瘤、改善肾功能等多种生理功效。该文综述了蝉花在物质成分、人工发酵培养技术、生物活性作用及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蝉花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蝉花的基础研究及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成分 生物活性 人工培养 组学进展
下载PDF
几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江宏燕 陈世春 +2 位作者 陈亭旭 廖姝然 王晓庆 《南方农业》 2024年第3期111-115,共5页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 茶小绿叶蝉在我国各茶区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2021-2023年,分别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11.8%甲维盐·唑虫酰胺SC 1 500倍液、50 g·L^(-1)双丙环虫酯DC 1 800倍液、10%虫螨·茚虫威SC 1 500倍液、20%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SC 3 000倍液和30%丁醚·茚虫威SC 1 500倍液等5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校正防效均超过85%,药后14 d校正防效在78%~95%;2) 5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茶小绿叶蝉的应急药剂,其中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具有杀虫效果好、对生态友好、健康风险低等特点,适用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和抗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茶小绿叶 双丙环虫酯 田间药效
下载PDF
酶法辅助提取人工培育蝉花多糖工艺优化及其动力学、热力学、抗氧化研究
7
作者 谢娜 程俊文 +5 位作者 徐娟 吴学谦 李春如 王玉芹 熊科辉 贺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目的:优化酶法辅助提取人工培育蝉花多糖的工艺,考察料液比、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方法:借助Box-Behnken设计的四因素三水平法建立了该多糖提取工艺的理论模型,并研究多糖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根... 目的:优化酶法辅助提取人工培育蝉花多糖的工艺,考察料液比、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方法:借助Box-Behnken设计的四因素三水平法建立了该多糖提取工艺的理论模型,并研究多糖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根据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人工培育蝉花提取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速率常数、相对萃余率、活化能等参数,研究其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结果:经响应面分析得到该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 g/mL、酶添加量1.6%、酶解温度67℃、提取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蝉花多糖的得率可达7.91%,与理论值接近。在该工艺下的人工蝉花粗多糖的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0.54和0.60 mg/mL,ORAC值是45.62 Troloxμmol/g,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论:利用酶法辅助提取人工培育蝉花多糖,为该类已商业化的蝉花资源的多糖组分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培育花多糖 提取 响应面法 动力学 热力学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白纹象沫蝉线粒体基因组及系统发育分析
8
作者 林兴雨 宋凡 +2 位作者 赵特 李虎 宋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6,共9页
【目的】分析白纹象沫蝉(半翅目:尖胸沫蝉科)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沫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更好地理解沫蝉总科的进化关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白纹象沫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并基于沫蝉总科已有的线粒体基因... 【目的】分析白纹象沫蝉(半翅目:尖胸沫蝉科)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沫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更好地理解沫蝉总科的进化关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白纹象沫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并基于沫蝉总科已有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白纹象沫蝉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091 bp(GenBank序列号:OQ682615),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控制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cox2、cox3和nad4具有不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其余1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具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A或TAG;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无法构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L基因的全长为1 217 bp,AT含量为80.7%;rrnS基因的全长为775 bp,AT含量为80.5%。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均显示尖胸沫蝉科为非单系群。【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象沫蝉属昆虫第一条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尖胸沫蝉科为非单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尖胸沫 白纹象沫 高通量测序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破坏与修复
9
作者 屈政 杨广 +1 位作者 杨小红 林美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6-777,共12页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纳米网粒体颗粒具有防蜜露粘黏、抗杀虫剂渗透等屏障作用。本研究尝试探索造成叶蝉体表网粒体防护层破坏的方法,跟踪分析茶小绿叶蝉成虫网粒体防护层破坏后的分泌节律及修复行为,并观察网粒体涂抹器的微观形态,以期阐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涂抹修复纳米网粒体防护层的具体特征。【方法】用清水喷雾、喷粉和高湿处理以及用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0.2%洗洁精、 0.5%吐温80和0.05%有机硅助剂丝润(Silwet 618)]的杀虫剂喷雾(0.05 mg/L联苯菊酯)处理茶小绿叶蝉成虫,用指示剂药斑法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这些处理对成虫翅面网粒体的破坏效果;以有机硅助剂丝润分别喷雾以及单翅涂抹成虫两种方式进行破坏处理,并以不做任何处理的成虫为对照组,通过可拍照显微镜记录成虫翅面出现网粒体白斑次数,并通过网粒体白斑次数分析不同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节律变化;通过Vegas软件分析茶小绿叶蝉网粒体涂抹动作,利用器官破坏法确定网粒体涂抹器所在部位,并通过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清水喷雾、粉尘和高湿环境不会对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造成破坏,加有机硅助剂丝润的杀虫剂喷雾可在成虫翅面产生明显药斑,SEM图片显示网粒体与残留有机硅助剂团聚结块并掉落;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为(22.3±1.8) h,比对照组缩短了约8.0 h, 5 d内有机硅助剂丝润喷雾处理组成虫网粒体分泌频次为(8±1)次,比对照组高出约3次;成虫往体表涂抹修饰网粒体时前后足的振动频率可达(16.7±2.4) Hz;器官破坏法处理后足胫节微毛列造成叶蝉无法正常涂抹网粒体,这可能是由涂抹器微毛顶端反向弯曲造成的。【结论】有机硅助剂丝润可破坏茶小绿叶蝉成虫体表网粒体防护层,有机硅助剂处理后茶小绿叶蝉通过缩短网粒体的分泌间隔时长来修复网粒体防护层;前后足振动频率以及胫节微毛末端的正常弯钩是茶小绿叶蝉成虫完成纳米网粒体颗粒涂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 体表 网粒体 有机硅助剂 网粒体分泌 网粒体涂抹器
下载PDF
蝉花多糖酶法辅助双水相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分析
10
作者 李金婷 钱心燚 +6 位作者 雍一丹 吴萌萌 孙华锴 王雅楠 陈安徽 邵颖 尼再中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9-188,共10页
蝉花多糖是蝉花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以蝉花子实体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辅助双水相体系提取蝉花多糖,以期为蝉花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纤维素酶添加量、果胶酶添加量、... 蝉花多糖是蝉花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以蝉花子实体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辅助双水相体系提取蝉花多糖,以期为蝉花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纤维素酶添加量、果胶酶添加量、(NH_(4))2 SO_(4)质量分数以及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质量分数对蝉花多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蝉花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其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蝉花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2.01%,果胶酶添加量2.07%,(NH_(4))2 SO_(4)质量分数17.72%,PEG质量分数20.87%,此条件下蝉花多糖得率达到25.34%。在1.0~5.0 mg/mL浓度范围内,蝉花多糖的Fe2+螯合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值分别为16.33%±1.68%和17.38%±3.07%。总还原力测定表明蝉花多糖吸光度最大值为0.53±0.005。另外,蝉花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0.96%±4.53%和49.40%±1.30%。对胆酸钠、牛磺胆酸钠和胆固醇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47.24%±1.89%,44.88%±0.82%和70.19%±2.54%。综上,蝉花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本研究将为蝉花多糖相关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多糖 提取优化 抗氧化 降血糖 降血脂
下载PDF
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
11
作者 金银利 马全朝 +4 位作者 郑艳磊 张招阳 乔利 史洪中 封洪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4,共6页
为了研究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设置13、16、19、22、25℃和28℃不同恒温和室外自然变温(日均温度波动范围8.87~26.40℃,日均温度平均值16.89℃)处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监测其发育历期和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上述6... 为了研究温度对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发育的影响,设置13、16、19、22、25℃和28℃不同恒温和室外自然变温(日均温度波动范围8.87~26.40℃,日均温度平均值16.89℃)处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监测其发育历期和孵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上述6个不同恒温条件下,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2.28、28.58、13.51、10.11、10.33 d和7.07 d,随着温度的升高,越冬卵发育历期逐渐缩短,温度与柿广翅蜡蝉越冬卵的发育速率关系满足方程:y=-0.086+0.008x,得出越冬卵发育起点温度为10.80℃,有效积温为125 d·℃。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发现越冬卵从4月10日开始孵化,到5月5日累计孵化率达到73.37%,揭示了茶树柿广翅蜡蝉越冬卵在这段时间范围内陆续孵化出1龄若虫。本研究对信阳茶区茶树柿广翅蜡蝉若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广翅蜡 茶树 温度 越冬卵 发育历期
下载PDF
水稻橙叶植原体在病株中积累及其经电光叶蝉传播的主要特征
12
作者 周斯琦 杨小蓉 +3 位作者 王郅怡 杨新 张彤 周国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8-2115,共8页
【目的】探究水稻橙叶植原体(Rice orange leaf phytoplasma,ROLP)在水稻植株体内的扩散和积累以及其经由主要介体电光叶蝉传播的特征,以加深对水稻橙叶病发生规律的认识,为病菌继代保存和田间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半定量... 【目的】探究水稻橙叶植原体(Rice orange leaf phytoplasma,ROLP)在水稻植株体内的扩散和积累以及其经由主要介体电光叶蝉传播的特征,以加深对水稻橙叶病发生规律的认识,为病菌继代保存和田间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OLP在感病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积累动态及在叶蝉体内的增殖动态;以2~3龄电光叶蝉若虫为传菌介体,测定其在病程约20 d的菌源病株上取食不同时间的获菌率;采用稻苗感病试验测定病菌在叶蝉体内的循回期;通过单虫单苗共培养试验测定病菌经电光叶蝉向3~4叶期水稻幼苗传播的效率。【结果】水稻幼苗感病后,病菌先在受侵染叶片中缓慢增殖,10~15 d后经主茎向下扩展,随后在分蘖的茎和叶组织中大量增殖,约30 d后引致分蘖发病;病株受侵染叶片的上部茎和叶组织中仅有微量或没有病菌存在,根部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微量病菌。2~3龄电光叶蝉在菌源植株上取食15、25和35 d的获菌率分别为26.67%、71.11%和85.56%。病菌在叶蝉体内的循回期为25 d左右,度过循回期的带菌叶蝉单虫单苗取食12、24和48 h可分别使24.44%、46.67%和47.78%的水稻苗染病。【结论】ROLP在水稻植株体内呈不均匀分布,以感病30 d前后的分蘖茎和叶组织中含量最高,受侵叶片的上部茎和叶组织中无病菌分布。病菌经电光叶蝉高效传播的获菌取食时间、体内循回期和传菌取食时间分别为15 d、25 d和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橙叶病 植原体 电光叶 病菌增殖动态 传播特征
下载PDF
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
13
作者 乔利 陈磊 +3 位作者 蒋月丽 周洲 耿书宝 王丽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1-2059,共9页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型有NP波、A波、C波、E波、S波、F波和R波,其中NP波占比最大。与自然光(对照)相比,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同时间内,光照强度越大,刺吸百分比越低,刺吸次数越多,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越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灯光防治茶园叶蝉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绿光 取食行为 小贯小绿叶 刺吸电位图谱
下载PDF
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取食及产卵偏好性的影响
14
作者 王前进 党聪 叶恭银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5-640,共6页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主要依赖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观测了带毒与无毒的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的取食、产卵选...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主要依赖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观测了带毒与无毒的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的取食、产卵选择趋性。取食偏好性试验发现,无毒叶蝉对感病水稻趋性更强,从观测的第8小时开始达显著差异水平;带毒叶蝉则对健康水稻趋性更强,在观测的第24小时开始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RDV侵染水稻会引起黑尾叶蝉取食偏好性的改变。产卵偏好性试验发现无毒及带毒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3个观测指标(每植株卵块数、每卵块的卵量及每植株上的总卵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RDV侵染水稻对黑尾叶蝉产卵选择偏好性无显著影响。本文初步明确RDV对黑尾叶蝉取食和产卵偏好性的影响,为揭示介体昆虫-病毒-寄主植物三者之间的互作机制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矮缩病毒 黑尾叶 取食偏好性 产卵偏好性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规模数据的蜡蝉总科系统发育关系
15
作者 林兴雨 尹新明 宋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8-1438,共11页
【目的】基于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重新构建蜡蝉总科(Fulgoroidea)高阶元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理解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基因组数据。【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了蛾蜡蝉科蜡蝉Flatida sp.1种的低覆盖度... 【目的】基于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重新构建蜡蝉总科(Fulgoroidea)高阶元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理解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基因组数据。【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了蛾蜡蝉科蜡蝉Flatida sp.1种的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结合下载的蜡蝉总科25种(内群)和沫蝉总科(Cercopoidea)2种(外群)的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利用BUSCO提取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使用Phykit根据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数据生成不同的完整性数据矩阵,分析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基于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得到蜡蝉总科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的数量为836~2421。在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中,所有系统发育结果都支持菱蜡蝉科(Cixiidae)+飞虱科(Delphacidae)为蜡蝉总科其他科的姐妹群,且菱蜡蝉科、飞虱科、颖蜡蝉科(Achilidae)、袖蜡蝉科(Derbidae)、蜡蝉科(Fulgoridae)、象蜡蝉科(Dictyopharidae)、峻翅蜡蝉科(Acanaloniidae)、蚁蜡蝉科(Tettigometridae)、瓢蜡蝉科(Issidae)、杯瓢蜡蝉科(Caliscelidae)、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和扁蜡蝉科(Tropiduchidae)为单系群,而娜蜡蝉科(Nogodinidae)为非单系群。此外,基于4种不同矩阵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支持蛾蜡蝉科(Flatidae)为非单系群。然而,基于氨基酸序列数据矩阵faa_all包含的每个标记利用物种树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中却支持蛾蜡蝉科为单系群,但是有相对低的节点支持率。【结论】本研究利用低覆盖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得到的蜡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之前的研究结果多数一致。但是,有关各科之间的姐妹群关系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标本和分子标记来进一步明确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科 全基因组测序 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 转录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芍蝉明目颗粒的制剂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
16
作者 郭俊国 宋继科 +1 位作者 李佳 毕宏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2期152-157,共6页
目的通过优选芍蝉明目颗粒的最佳制剂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为儿童青少年近视/视疲劳防控提供一种依从性好的中药制剂。方法以出膏率和芍药苷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选芍蝉明目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以颗粒成形性和溶化性为指标,优... 目的通过优选芍蝉明目颗粒的最佳制剂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为儿童青少年近视/视疲劳防控提供一种依从性好的中药制剂。方法以出膏率和芍药苷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选芍蝉明目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以颗粒成形性和溶化性为指标,优选辅料种类、配比;并采用TLC法定性鉴别白芍、沙苑子、黄芪,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含量,并通过10批样品建立指纹图谱。结果芍蝉明目颗粒提取工艺为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0倍量水煎煮2 h,第2次加8倍量水煎煮1.5 h,浓缩至相对密度1.30(60℃)的清膏,加入3倍量糊精,70%乙醇为润湿剂,1%甜菊糖为矫味剂制粒。TLC法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无干扰;芍药苷在11.1~11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均<2%,加样回收率为102.20%,RSD为4.94%,10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5,确定了15个共有峰,其相对峰面积RSD均<3.0%。结论芍蝉明目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入10倍水,煎煮2 h,第2次加入8倍水,煎煮1.5 h,选用糊精为辅料,药物与糊精比例为1∶3,喷70%乙醇制粒效果最好,并选用1%甜菊糖作为矫味剂,指纹图谱能较好地控制质量,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可靠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目颗粒 芍药苷 制剂工艺 正交实验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下载PDF
玉蝉花绿白嵌合叶片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
17
作者 曾小轩 李树锐 +1 位作者 刘羽佳 余小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1-878,共8页
【目的】研究玉蝉花(Iris ensata Thunb.)绿白嵌合叶片形成的机理,为植物花叶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花叶玉蝉花为供试材料,分别测定并比较了玉蝉花绿白部分叶绿素含量、叶片细胞和叶绿体结构、叶绿体合成前体物质... 【目的】研究玉蝉花(Iris ensata Thunb.)绿白嵌合叶片形成的机理,为植物花叶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花叶玉蝉花为供试材料,分别测定并比较了玉蝉花绿白部分叶绿素含量、叶片细胞和叶绿体结构、叶绿体合成前体物质以及叶绿素合成步骤关键酶的酶活性浓度,分析嵌合叶片绿白部分的差异。【结果】(1)花叶玉蝉花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绿色部分大于白色部分。(2)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白色组织的叶片细胞层间的叶绿体分布与数量与绿色组织存在显著的差异,明显低于绿色组织;且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绿色组织叶绿体中类囊体膜结构较完整,拥有大量的淀粉颗粒和嗜锇颗粒,且拥有少量的液泡,而白色组织刚好相反。(3)叶绿体合成产物的相对含量表明:白色部分中的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Ⅲ(Urogen Ⅲ)、粪卟啉Ⅲ(Coprogen Ⅲ)、原卟啉Ⅸ(Proto Ⅸ)、镁原卟啉Ⅸ(Mg-Proto Ⅸ)、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相较于绿色部分分别下降了34.31%、62.11%、36.28%、54.13%、65.49%、81.88%、91.61%。在Coprogen Ⅲ→Proto Ⅸ→Mg-Proto Ⅸ→Pchlide合成步骤中,白色部分相较于绿色部分前体物质含量下降的比例依次升高。(4)通过花叶玉蝉花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的分析后,进一步测定Coprogen Ⅲ→Proto Ⅸ合成步骤中原卟啉原Ⅸ酶活性浓度,发现白色部分相对于绿色部分酶活性浓度下降了90.44%。【结论】叶绿素的含量、发育和生物合成过程影响花叶玉蝉花绿白嵌合叶片的形成,并且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Coprogen Ⅲ→Proto Ⅸ合成可能是其主要的受阻位点,导致叶绿素降低,玉蝉花出现花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玉 叶绿素 叶绿体发育 酶活性
下载PDF
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萍 李小兵 +2 位作者 张继新 余浩文 武怀恒 《湖北植保》 2024年第1期38-39,45,共3页
采用不同剂量的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和30 mL/667m^(2)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均达80%以上;根据农药减量化控害的原则,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推荐使... 采用不同剂量的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和30 mL/667m^(2)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均达80%以上;根据农药减量化控害的原则,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推荐使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30mL/667m^(2);在大发生时期,可选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 茶树 茶小绿叶 防效
下载PDF
基于PCA-LDA-SVM算法的茶小绿叶蝉识别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鹏 刘金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00,共6页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 为提高茶小绿叶蝉病虫害的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CA-LDA-SVM的茶小绿叶蝉病虫害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茶叶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缩放后的图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预处理后的图像提取全局特征,降低特征数据的维度,从而减少后续的计算时间;再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寻找特征数据的最优投影空间,使类内散布距离最小,类间散布距离最大,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试验结果表明,PCA-LDA-SVM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6%,精确度达100%,召回率达92%,整体识别性能优于SVM,BP,KNN,PCA-SVM模型,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 病虫害识别 主成分分析(PCA) 线性判别分析(LDA) 支持向量机(SVM)
下载PDF
琼凹大叶蝉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
20
作者 陈实锐 陈哲晶 +2 位作者 郑欣然 李佳灵 张贝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10,共12页
昆虫精子超微结构在不同类群间变异较大,在昆虫分类、种群进化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叶蝉科昆虫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可为叶蝉科及头喙亚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更多特征依据。本研究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 昆虫精子超微结构在不同类群间变异较大,在昆虫分类、种群进化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叶蝉科昆虫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可为叶蝉科及头喙亚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更多特征依据。本研究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琼凹大叶蝉Bothrogonia qiongana Yang et Li的精子发生和精子超微结构。精子形成时期,精子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形成精子顶体;线粒体融合衍变为线粒体衍生物;中心粒产生轴丝。单层微管结构围绕精子各组成部分,在精子成熟后消失,对精子细胞伸长起关键作用。成熟精子细长、线状,头部顶端由绳状物质连接形成梳状精子束。顶体圆锥状,具有顶体腔,末端延伸出2条突起插入细胞核顶端。细胞核近柱状,末端平截,侧缘凹陷,通过片层状中心粒侧体与鞭毛线粒体衍生物连接。尾部鞭毛由1条9+9+2型轴丝,2条对称线粒体衍生物,2条较短副体,2条细小附结构及鞭毛中心物质组成。琼凹大叶蝉副体横切椭圆形、长度较短仅出现在鞭毛起始区,与角顶叶蝉亚科昆虫差异较大。结合已报道头喙亚目类昆虫,我们推断副体结构可为叶蝉科及头喙亚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有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喙亚目 大叶亚科 生殖细胞 精子形成 超微结构 副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