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入人口社会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胜今 许世存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4,共10页
社会融入感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关注了吉林省流入人口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社会融入感是流入者基于自身的融入意愿,根据融入过程中的客观体验,而获得的对自身融入状况的全面感受。它包括主观融入意愿、... 社会融入感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关注了吉林省流入人口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社会融入感是流入者基于自身的融入意愿,根据融入过程中的客观体验,而获得的对自身融入状况的全面感受。它包括主观融入意愿、客观融入体验和深化融入决策等三个层次。从宏观制度设置与个体行动参与两个方面探索社会融入感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能否拥有居住证或暂住证、是否享有职工医疗保险、子女本地就学及赞助费缴纳情况、工作的时间与强度安排等制度因素影响着流入者的融入感知;另一方面,个体的社会参与行动、人际交往行动和回归性行动也会影响社会融入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流入人口 社会融入感 制度设置 个体行动
下载PDF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SDA的视角 被引量:8
2
作者 郭庆 余运江 黄祖宏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9,共8页
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ESDA方法的视角,揭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趋同聚集特征;从局部上看,显著"热点&qu... 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ESDA方法的视角,揭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趋同聚集特征;从局部上看,显著"热点"区域呈集中连片分布特征,主要聚集在8个中心城区及其所辐射的部分近郊区域,显著"冷点"区域呈分散分布特征,分别在浦东原南汇地区、青浦和崇明的部分边缘地带形成了范围较小的显著"冷点"区域。空间误差回归分析表明,在考虑了空间地理因素之后,经济和制度因素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的空间差异产生了更为突出的显著影响。从空间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DA 空间差异 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感
下载PDF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庆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2-45,共4页
教育隔离主要表现为学校隔离,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之间就处于一种空间隔离的状态。调查发现,学校作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蕴含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不同社会交往逻辑。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 教育隔离主要表现为学校隔离,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之间就处于一种空间隔离的状态。调查发现,学校作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蕴含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不同社会交往逻辑。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发展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局限,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触的大部分是相同身份的同学,与本地的学生几乎处于隔离的状态,对他们的社会融入感产生了负向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社会融入感不仅具有代际传承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 社会融入感 家庭资本 文化资本
下载PDF
论提升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孙智贤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9-11,共3页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高职学生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更加具有必要性。目前在高职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融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不强的问题,阻碍了课程思政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文章以《国际贸易理论...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学生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高职学生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更加具有必要性。目前在高职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融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不强的问题,阻碍了课程思政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文章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融入感、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专业课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真正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高职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课程思政 融入感 认同 获得
下载PDF
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开场语的融入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涛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第23期173-175,共3页
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递任务,致力于更高效地为观众传递更多的一线信息,展现独特的传播魅力,观众对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文章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当前出镜记... 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递任务,致力于更高效地为观众传递更多的一线信息,展现独特的传播魅力,观众对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文章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当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模式化现象。尤其是在开场语中,不少出镜记者出现流于形式、套路化表达,语言过于呆板,没有传播现场客观情况,甚至出现以“我”为中心展开报道的现象,难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文章经研究得出结论:出镜记者要完成一个合格、完整、精彩的现场报道,必须由一个好的开场语开始,开场语甚至对现场报道是否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文章提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开场语应当摒弃套路化用语,走出以“我”为主的误区,要有“融入感”,让观众产生“带入感”,旨在为研究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开场语的客观性、多样性、生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镜记者 现场报道 开场语 方位介绍 融入感
下载PDF
流动人群互联网工具使用、社会态度与社区融入感的关系研究
6
作者 贺予菁 《幸福生活指南》 2023年第37期169-171,共3页
流动人口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而智能社交工具的正负面使用是影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枢纽。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互联网工具使用、流动人口社会态度与社区融入感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互联网工具使用对... 流动人口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而智能社交工具的正负面使用是影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枢纽。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互联网工具使用、流动人口社会态度与社区融入感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互联网工具使用对社区融入感的影响在不同受教育水平和身体状态的流动人群中存在差异。社会态度的各测量因子均对社区融入感产生了显著影响。互联网工具使用会积极促进流动人群的社会态度,进而对其社区融入感产生正面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推动互联网工具在流动人群中的合理应用,促进社会融合和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学术界而言,本研究也将为有关流动人群、互联网工具使用、社会态度和社区融入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工具 社会态度 社区融入感 影响关系 流动人群
下载PDF
城市融入感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
7
作者 刘丽丽 《新经济》 2020年第9期34-39,共6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过程的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本地人对外来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会降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一直处于启而不动的状态。这一结果是否是由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不高造成的呢?本文对此... 随着我国城镇化过程的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本地人对外来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会降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一直处于启而不动的状态。这一结果是否是由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不高造成的呢?本文对此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融入感可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依旧成立。此外,城市融入感对城城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提升高于乡城流动人口。上述结论存在地区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提高我国的城镇化质量,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融入感 流动人口 消费水平
下载PDF
户籍制度改革中进城农户城市融入感及影响机理——基于定居重庆市主城区472位“新市民”的调查 被引量:14
8
作者 蔡进 廖和平 +2 位作者 邱道持 禹洋春 骆东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2,共7页
本文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以来转户进入主城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定居主城区的农户城市融入感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户定居重庆主城区的农户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城市融入感普遍较弱,大部分... 本文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以来转户进入主城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定居主城区的农户城市融入感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户定居重庆主城区的农户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城市融入感普遍较弱,大部分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农户要完全融入城市需要一个过程,就时间上来看,18.6%的样本农户只需要1年时间,高达69%的样本农户需要3至5年;影响新市民城市融入感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农户的文化程度、农户的转户进城时间、家庭收入水平、工作情况、居住条件等因素对转户进城农户的城市融入感有正向显著作用,农户的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老人小孩数量、是否感觉被歧视等因素对农户的城市融入感有负向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户籍制度改革 城市融入感 影响机理 新市民
原文传递
相对贫困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感的影响
9
作者 温涛 张鑫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7-87,共11页
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心理层面研究相对贫困对流动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降低了其在当地的主观融入感。通过使用OLS和PSM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标准下的相对贫困状态均显著降低了流动群... 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心理层面研究相对贫困对流动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降低了其在当地的主观融入感。通过使用OLS和PSM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标准下的相对贫困状态均显著降低了流动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本地住房拥有情况、户籍性质、流动方向和流动距离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存在以权利贫困为中介的部分中介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规就业和社会交往对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文中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流动人口 心理融入感 正规就业
原文传递
退休人员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
10
作者 徐明胜 王佳卉 +2 位作者 焦玉良 高亮 尹海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7,共11页
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对退休人员社会融入状况和社会融入感受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山东省烟台市544位退休人员的调查数据发现:参加传统体育健身组织能够提高退休人员的制度性融入状况,包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制度... 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对退休人员社会融入状况和社会融入感受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山东省烟台市544位退休人员的调查数据发现:参加传统体育健身组织能够提高退休人员的制度性融入状况,包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对社会制度的信任水平;参加传统体育健身组织也能促进退休人员的非制度性融入状况,包括与家人、朋友和邻居的交往频率以及对社会关系的信任水平;同时,制度性融入状况和非制度性融入状况都会对退休人员的社会融入感受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研究认为,大力发展并积极推动退休人员参与传统体育健身组织,能够提高其制度满意度和制度信任度,增强其关系网络和关系信任度,最终实现社会融入感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健身组织 退休人员 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感 公共服务
下载PDF
浅谈如何提升水电企业新员工的融入感
11
作者 龚忠政 《当代电力文化》 2023年第7期70-71,共2页
水电企业在强化新员工职业精神素养的同时,还应结合周边民族特性、地域特点、区位特征,采取价值引导、人才激励、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有力措施,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管理,整合员工的思想、心理、行为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水电企业 价值理念 融入感
原文传递
“候鸟式”流动亦或“永久”迁移?--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人口流迁选择 被引量:33
12
作者 张开志 高正斌 +1 位作者 张莉娜 成前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2-133,共22页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可及性 主观社会融入感 中国人口流动迁移 IV-probit PSM
下载PDF
组织支持、城市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3
13
作者 淦未宇 肖金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0-312,共13页
新生代农民工过于频繁的离职行为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也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基于组织支持和互惠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检验了组织支持感、城市融入感及互惠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结... 新生代农民工过于频繁的离职行为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也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基于组织支持和互惠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检验了组织支持感、城市融入感及互惠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负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意愿,城市融入感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倾向对城市融入感与离职意愿的关系具有强化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调节城市融入感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也即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水平越高,城市融入感的中介作用越强。文章首次测度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倾向,并且验证了微观企业的组织支持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结论为用工企业更好地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行为机制,从而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为寻找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现路径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组织支持 城市融入感 互惠 离职意愿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老漂族”城市社区融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玉玉 杨敏 洪紫金 《中国市场》 2020年第31期40-42,50,共4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一群特殊老人群体——随迁老人涌入视线,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文章旨在研究“老漂族”的城市社区融入,通过资料查询、社会调研和实地走访(主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现状,拟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一群特殊老人群体——随迁老人涌入视线,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文章旨在研究“老漂族”的城市社区融入,通过资料查询、社会调研和实地走访(主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现状,拟出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利用问卷数据得出现阶段影响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最大原因以及现阶段最好的解决方案,以最高效率提升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感,为政府解决此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另外,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分析近年来安徽省随迁老人数目趋势并给出2020年安徽省随迁老人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漂族” 社区融入 层次分析法(AHP) 社区融入感 灰色预测模型(GM(1 1))
下载PDF
互动视角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婷婷 吴清 高凯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上海市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调查数据,文章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和本地居民的社会接纳度的结构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特征、经济因素及社会作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本... 基于上海市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调查数据,文章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和本地居民的社会接纳度的结构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特征、经济因素及社会作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本地居民社会接纳度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居民的主观接纳意愿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影响最为显著;社会地位较高的本地居民形成了对流动人口主观上排斥、客观上依赖的矛盾现象,社会地位较低的本地居民则相反;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参与对其社会融入至关重要;另外,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存在着流动人口既想融入大城市,又融入困难的尴尬现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双向的、互动的,也是漫长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本地居民以及流动人口自身的不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本地居民 社会融入感 社会接纳度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如安 吴文静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28,共8页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社区教育在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有其特殊性与重要价值。基于文献分析和现场调查发现,思想观念保守、文化...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社区教育在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有其特殊性与重要价值。基于文献分析和现场调查发现,思想观念保守、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匮乏,以及心理和行为的边际性都严重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针对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现状,社区教育应加强其教育引导、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开展,革新失地农民的观念意识,提高其城市适应力和就业力,增强其城市融入感和社会性,进而全面推进失地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社区教育 观念更新 技能培训 城市融入感
下载PDF
老年大学建筑设计思路探索——以福州市老年大学教学楼设计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大东 吴钦豪 《福建建筑》 2018年第8期44-47,共4页
老年大学是应对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精神生活乏味,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而萌生的新兴综合性学府。文章以福州市老年大学为例,探讨了新时期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变化,老年大学所应承载的社会责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
关键词 老年大学 社会融入感 展示需求 归属
下载PDF
加入工会能缓解农民工的过度劳动吗——来自中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冷晨昕 陈丹青 祝仲坤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已有的工会效应研究忽视了农民工对于融入城市社会的特殊诉求,因而工会影响农民工过度劳动的逻辑有待深化,效应仍需评估。基于此,本文结合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加入工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并重点剖... 已有的工会效应研究忽视了农民工对于融入城市社会的特殊诉求,因而工会影响农民工过度劳动的逻辑有待深化,效应仍需评估。基于此,本文结合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加入工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并重点剖析社会融入效应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加入工会能够显著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过度劳动水平,纠正潜在的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依然成立;工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相比于80后农民工,工会对90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缓解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证实,工会之所以能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过度劳动,是因为加入工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感。本文是工会效应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有助于丰富工会理论,也为缓解农民工的过度劳动提供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工会 过度劳动 社会融入感
原文传递
异地创业者如何才能“基业长青”——基于社会联系的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瑜 张亚敏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141,共21页
企业家在全球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的全民创业浪潮促使异地创业者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其创业稳定性对个体、家庭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中国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企业家在全球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的全民创业浪潮促使异地创业者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其创业稳定性对个体、家庭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中国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将就业身份为雇主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联系对异地创业者创业稳定性的影响,验证了社会融入感对异地创业者稳定性的影响作用。文章进一步分析发现,异地创业者的代际差异、收入差异、家庭结构差异、行业差异、地区差异、社会联系差异等特征对创业者创业稳定性有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老一代异地创业者的创业稳定性依赖社会联系及社会融入感,新生代异地创业者的创业稳定性受到社会联系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高技术行业异地创业者的社会联系不是影响其创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低技术行业异地创业者的创业稳定性较依赖社会联系因素;流入东部和西部城市的异地创业者的社会联系正向促进创业稳定性,而流入中部和东北部城市的异地创业者的社会联系与创业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关系;此外,同学联系和同乡联系与异地创业者的创业稳定性之间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本研究为理解异地创业者的创业稳定性以及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提供有益借鉴,而探索以流动人口为代表的金字塔底层群体创业稳定性不仅丰富了创业减贫理论,也为从创业角度推进共同富裕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异地创业者 社会联系 社会融入感 创业稳定性
原文传递
教师心理工作环境研究
20
作者 邹会豪 《进展》 2021年第7X期43-44,共2页
两会提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师工作是最具艺术性与复杂性的一种工作,无论是在属性上,工作对象上,方法、工具、手段上,都不能做到简单的,决断的一言以蔽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造就了环境的复杂性,心... 两会提出,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切实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师工作是最具艺术性与复杂性的一种工作,无论是在属性上,工作对象上,方法、工具、手段上,都不能做到简单的,决断的一言以蔽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造就了环境的复杂性,心理环境更是带有些许的隐性色彩,它是潜在的,不易察觉的,难以捉摸的。本文即从教师心理工作环境这一角度来谈一谈教师工作环境的构造对于教师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教师的培养发展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工作环境 心理环境 融入感 信任 凝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